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2-25 12:30

外卖揭秘:地址不符与“一店多开”的违规操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新NewTimes (ID:szunewtimes),调研:谭淑妍、宋佳丽、江峻宇,文字:凌雪净、王佑鑫、卓莹莹,编辑:夏依琳,题图来源:AI生成

文章摘要
外卖店违规“一店多开”扰乱市场,食品安全隐患大。

• 🔍 外卖店地址不符,违规“一店多开”难监管

• 🏠 中介协助商家通过挂靠品牌实现多开门店

• ⚖️ 平台加大监管力度,打击违规行为

商家:@骑手,请在122栋取餐,谢谢。


骑手:我知道。


这是外卖店商家与骑手的一段对话。该店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大新新村,名为“愤怒的麻辣拌”(化名)。按送外卖的常规流程,骑手只需要根据外卖平台系统中的地址,导航到商家取餐即可。但这次,商家却特意提醒,这令我们感到疑惑。


我们点开商家上传至平台的营业执照,显示营业地址为“大新新村22栋-2”,并非商家所说的122栋。后经核实,该店存在违规“一店多开”。


“一店多开”并不少见


2024年10月中旬,我们来到了离深圳大学不到3公里的大新新村。这里是外卖店主要聚集的城中村之一。


根据平台提供的地址,我们前往22栋-2寻找一家叫“愤怒的麻辣拌”的外卖店。但我们没有找到这家店。


“愤怒的麻辣拌”没有实体店面,为何平台上却显示正常营业?我们在平台上下单了该店的麻辣拌。在等待外卖送来的过程中,我们在订单聊天页面看到了商家与骑手“暗号式”的对话。


商家、骑手与消费者共同的聊天页面。图源作者


顶流甘肃麻辣烫门面照。图源作者


然而,我们去到122栋的地址,却只发现了一家名为“顶流甘肃麻辣烫”(化名)的店铺。


中午十二点,不断有骑手进出这家招牌为“顶流甘肃麻辣烫”的外卖店,他们拎着红色的包装袋走出店门,与我们手中贴着“愤怒的麻辣拌”外卖订单条的包装一致。


我们走进外卖店,向老板询问“愤怒的麻辣拌”是否是这家店时,老板说:“就是我们这一家”。原来,“愤怒的麻辣拌”由22号迁到了122号,与“顶流甘肃麻辣烫”共用同一家门店。


10月25日,我们来到某市场监管所,向其中一位网格员反映了我们发现的情况。经过网格员查询,我们得知:“愤怒的麻辣拌”的营业执照上登记的地址处早就变更了经营主体,现在是一个便利店经营。


网格员说:“这种情况(实际经营地址与证件上的地址不一致)是不合规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和《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证上的地址必须与实际经营地址相符。


据了解,市场监管部门在执行外卖餐饮店的食品安全抽检时,会随机选定抽样对象,进行线下定向检查。


一家线上外卖餐饮店铺,其实际运营地点与营业执照及外卖平台公示的地址不相符,会给市场监管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增加阻碍,从而给食品安全保障带来不确定性。


如果店铺的“实际运营地址与营业执照地址不一致”,会阻碍监管部门准确追踪到经营实体,甚至可能导致监管部门无法找到该店铺,进而导致该店避开了本应当接受的食品安全检查。


11月7日,我们在某外卖平台上搜索发现“愤怒的麻辣拌”已经暂停营业。我们联系店主得知,该店经营了2个月,11月份被平台检测到“双开”违规,被系统直接下架,期间没有平台通知,也没有平台业务经理与他取得联系。问及是否有重新整改上架的机会,他回答“基本上线不了。”


“愤怒的麻辣拌”的“一店多开”较隐蔽,不易被发现。我们在走访中还发现,一些外卖店除了在门头张贴主体招牌以外,还会在门口摆放写着其它名字的小招牌。在深圳市南山区的南油片区,不足两米宽的店铺上方挂着“这家老盒饭真好吃”的招牌,店门口的两块招牌分别用粗体字号写着“长沙格子饭”和“盖浇饭”。


一店多开的外卖店。图源作者


这样“一店多开”的现象并不少见。我们在该片区走访的7家外卖店中,有4家门店存在“一店多开”的行为,并且每家线下店铺均经营着2~3家线上门店。


一条“灰色产业链”


我们在网络平台上搜索“一店多开怎么操作”的关键词,可以得到近179万篇笔记,其中大部分是中介机构的引流帖。我们找到其中一位姓“谢”的代理(以下简称“谢中介”),对方称,只需3~4天就能通过“挂靠品牌”实现一店多开。


中介所说的“挂靠品牌”,通常是指个体商家向中介或品牌商提交一定费用,获得品牌分店的线上账号进行经营的行为。


根据某外卖平台规则,当品牌商拥有5家及以上门店时,可向外卖平台申请品牌标识认证。经认证后,品牌商可获得一个在系统后台自建分店的总账号,通过这个账号,品牌商只需提交入驻分店商家的资料,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新的分店账号,入驻商家凭借该账号便可开展外卖业务。


与正常加盟不同,挂靠品牌的商家只需将品牌商的名字作为门店的前缀,生产的食品也无需遵守品牌总店的要求。


据了解,某些品牌商为了扩大招商规模、增加分店数量,会与第三方中介合作,或者自行寻找个体商家接受挂靠,也有中介表示优质的品牌一般不会接受挂靠这种虚假加盟的行为。


谢中介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后台操作视频,视频中可以看到,名为“MABA”的品牌底下排列着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外卖门店,这些门店的品类一般为汉堡炸鸡,店名都带有“MABA”字母,如“MABA汉堡炸鸡”、“MABA网红韩式汉堡炸鸡”、“MABA韩国炸鸡”等。


谢中介告诉我们,他们对接了一系列品牌,可根据商家专营的外卖品类选择相应的品牌挂靠。


图为中介的后台操作页面。图源视频截图


与挂靠品牌不同,对普通门店来说,要入驻外卖平台,在系统上传资质和门店信息后,该区域内的平台业务经理还会到店核实门店情况。成功入驻后,业务经理也会不定期根据商家的日常运营给出建议。而谢中介表示,挂靠入驻不仅没有业务经理到店审核,相较于普通门店来说还能享受较多福利,如较低的抽佣比例等。


据某外卖平台内部人员透露,平台给予品牌商较大的授权,其经营环境也较为宽松,近年也发现了很多品牌、商家钻平台规则的空子,利用挂靠进行一店多开经营的乱象。


相应的,一些全国知名的大品牌会更珍视品牌声誉,不会拿品牌信誉冒险,有的甚至主动向平台举报这种虚假加盟的行为。


根据某外卖平台规定,已入驻商家的营业资质不允许用来申请另一家门店。


谢中介则对此表示营业资质无需担心,“品牌方有自己的特殊渠道”,随后他承认,“这些证件都是买来的”;我们联系的另一位中介则透露,行业内也存在盗用别处营业执照进行P图的行为。


为了避开平台“一店一址”的规定,多数中介会要求商家提供取餐定位,以便在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上填下取餐点百米范围内的地址,俗称“拉定位”,骑手根据导航来到所登记地址附近后,抬头就能找到门店的招牌,进店取餐。


我们在南油片区的走访中,就发现了疑似操作“拉定位”的外卖门店,该店门头悬挂着“鸡娃子铁锅炒鸡”的主体招牌,店门口同时摆放着“鲁豫皖炒鸡”的绿底白字招牌。


在平台上搜索这两个名字,均能找到对应门店,地址分别显示73栋102号与73栋105号,可实际上这两家店的取餐地址均在73栋105号。


图为一店多开的炒鸡外卖店。图源记者


该店家向作者透露,他们找代办执照的中介,花了600元买了一张新的营业执照,虽然相对于挂靠品牌来说节省了近千元,但这样的方式需要区域的业务经理到店审核。


店家表示,除非与业务经理“合作”,否则业务经理不会允许多开行为,“要想双开或者多开,你肯定多少要给业务经理点好处。这都是潜规则。”


一店多开:流量争夺战下的求生术


“今年有大量新注册的餐饮企业开业,但同时也有大量的餐饮企业在很短的时间内注销。”某平台内部人员在和我们交流时说道。


据《天眼查》的数据统计,在2024年上半年,注册与注销的餐饮企业数量达到了105.6万家,这一数字接近去年全年倒闭店数的总和(135.9万家)


截至2024年4月8日,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近一年内快餐品类净增长为74466家。近一年内超49万家新开店数量,而阵亡闭店的就有40万家。如此之高的闭店率,展现了餐饮行经营环境的严峻形势。


某外卖平台业务经理表示,据他观察,外卖店的生存周期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外卖店铺运营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店铺能够稳定经营长达两年,而有的则可能仅存活一个月,甚至有店铺在短短半个月内就关闭了”。


一位在南油专做外卖的店主则表示,他在南油开店的半年来,附近已经倒闭十几家外卖店了。


面对竞争激烈的外卖市场,南油社区的炒鸡店店主唐老板为了获得某外卖平台的15天新店特权——新店额外流量支持,每隔几个月就会在系统上对店铺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更新。


自营业以来的两年时间,店主已经更换了五个营业执照。“就是不停地注销再注册,注销再注册。你只要有三四个人的名字去注册营业执照,就可以拿来上新。”


唐老板还提到,炒鸡店隔壁的夫妻外卖店位置一直没变,但过去的一年里已经转做了十几个不同品类的外卖。


据另一位外卖店主胡老板介绍,平台的流量扶持政策不仅限于新店特权。对于已营业的店铺,平台还会根据好评率进行排名,并对每日营业额位于同行前三名的店铺,在次日提供额外的流量支持。


胡老板提供的经营数据排名


除了通过获得“新店流量”福利来维持经营的,还有像“愤怒的麻辣拌”、某盒饭的一店多开的违规操作。据某中介介绍,“一店多开”常见的还有另外四种方式。


第一种就是把店铺给隔开,办两套证件,这种算是比较合规合法的一种形式。


第二种方式是“套牌店”,即借用附近已停业但未注销营业执照的商家名义,在外卖平台上重新注册,并将取餐地址设为自己的位置,以此利用他人的合法资质运营外卖业务。


第三种方式是“老店翻新”,即原店铺停止营业但不注销线上平台的账号,同时使用该店铺的证件资料在平台上注册一家新店。风险就是老店随时有可能被下线。


第四种方式是用原来的资质再“虚开”一个店,俗称“影子店”(仅存在于平台上的虚拟店铺)。它们可能是为了覆盖更多的配送区域,或是为了提高销售额和曝光率而设立,但有随时下线的风险。


2024年10月,某外卖平台对外发布食安举措。其中明确提到对存在证照/资质问题、食安违规等不合规经营的商家进行下线处理。开展对商家证照失效、资质未更新的全面排查行动,并对不符合要求的商家督促整改或进行治理。


据知情人透露,商家上传的双证信息需要通过平台系统检测。如果遇到p图或证件造假的情况,外卖平台不一定能完全核验出来,需要人工审核。


平台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大部分图片的有效识别,但由于部分P图技巧较为复杂,或是P图者使用了特定手法绕过AI检测,小部分违规图片仍能逃过系统的自动筛查。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违规者不断提升其伪装技巧,外卖平台也必须持续迭代和优化自身的算法与系统审核规则,以有效识别并阻止违规行为。这就像是一场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进化。


某外卖平台的管理规范中提到,同一线下门店在平台上线/建立两个或多个线上外卖门店属于“一店多开”,一旦发现,将会下线多余线上门店,并给予原店置休处罚。


平台也明确指出,违规“一店多开”是扰乱平台经营环境、破坏平台公平竞争的违规行为,并明令禁止这种行为。


一位郭姓店主因品牌挂靠被平台强制清退店铺后,试图寻求品牌商帮助,但品牌方对此类问题未予理会,也不提供售后服务。


无奈之下,他找了另一位中介,希望重新上线,但中介回答,“我收800元,(挂靠的店)可以重新合规上线,老店上不去。”这样一来,他不仅为最初的挂靠支付给中介费用,如今又需为重新上线支付额外费用。


一店多开的行为表面上看似提供了一条快速增加销售额的捷径,实则严重破坏了平台的公平竞争环境,损害了遵纪守法商家的利益,并最终让违规者自食其果。当这些店主试图弥补自己的错误时,往往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复杂的局面,甚至可能因为求助无门而被迫接受更高的代价。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文集: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