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2-27 14:59

什么是“女性向”内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携隐Melody,作者:携隐,题图来自:《斯隆女士》


作为一个女性受众占比很高的博主,我经常被问:什么是“女性向”内容?什么话题更“适合女性”?


我其实一直很想说:去性别化地讲就好。


女性,既是一种生理性别,也是一种社会性别。


从生理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健康是非常被忽视的领域。一方面,女性羞于开口谈乳房、Yd、白带、瘙痒、x体验等等(看,我甚至要小心措辞,生怕被限流),对很多生理体验都只能自己瞎摸索;另一方面,目前疾病诊断主要是基于男性症状,对女性独特的症状了解严重不足。更不要说,生育过程前后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也非常欠宣传和研究了。


所以,女性健康,天然就是女性向话题。


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确实是女性(整体而言)更关心的话题,但它不应该被贴上“女性向”的标签——因为平权不是女性的专属议题,男性同样受制于阶级压迫与父权制的影响。但话说回来,在这场讨论中,女性的诉求更直接、更迫切,因此它勉强算“0.5女性向”。


同理,女性学,即女性自身对女性身份、历史、社会角色的研究(例如对娼妓的研究、女性内衣发展史等),也是女性更关注的领域,也可以算 0.5 女性向。


除此之外,就没有了!


也就是说,只有女性健康、女性主义、女性学这三大类话题,能算得上是女性向话题。其他话题都不该被刻意性别化,否则就是在加深刻板印象。


比如:女性职场进阶。如果讨论的是女性主义框架下的职场困境、母职惩罚,那它确实属于(0.5)女性向。但如果侧重点在“女性在职场应该如何提升能力”、“女性的职场路径”、“女性在职场应该如何如何”—— 本意可能确实是想支持鼓励女性的话题——就非常容易透露出“女性在职场天生跟男性不同”的潜台词,反而强化了性别界限。


同样的,讲沟通的话题,如果是讨论如何移除额外加诸在女性身上的沟通规范,比如“要问头”、“要照顾别人的面子”,那是女性向的。但如果只是“女性应该怎么沟通”、“女性要注意哪些问题”,就容易落入刻板印象的陷阱。


我个人是希望,除了生理区别,社会性别压迫除了社会性别加诸在两性身上的一些刻板印象枷锁和不公,任何其他话题,都不要区分性别。职场进阶,就是男女都应该学习这些经验,做这些功课和训练;沟通交流,就是男女都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给出理解和尊重;亲密关系,就是男女都应该学习爱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会让人真正忘记性别(大多数时候人们真的就不应该aware性别这回事),才能减少性别刻板印象。


我始终认为,除生理区别、社会性别压迫外,其他话题都不应该被性别区分。从职场进阶到沟通交流,从亲密关系到如何爱自己,这些都应该成为所有人都要遵循的通用原则,要学习的通用经验,要相互协商分担的共同责任,不应该区分成两条分支。


这几年女性主义浪潮崛起,她经济也越发受到重视,女性话题在各种媒介上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是非常棒的。但如果出于特别服务女性的心理,却无意中将本不应划分性别的内容,套上“女性向”的标签,那就是好心办坏事,反而是在逆浪潮而行,越发回去了哟。


我小时候是听童话长大的。那时的我听完故事,从来没有留下“小美人鱼是女的”、“是快乐王子而不是公主”的印象,只会记住小美人鱼的善良,快乐王子的大爱。同样的,当我们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王子”的时候,我们会注意到性别吗?


我们真正要推动的,是让“性别”在不必要的场合中,被逐渐淡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挣脱性别的束缚,真正看清每一个人的独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携隐Melody,作者:携隐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