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12-09-24 14:25

应届生们,该不该选华为作为职业生涯第一站?

虎嗅注:本文是虎嗅用友“aoliz”的投稿。


同众多赚钱的公司一样,华为在市场上饱受非议。每年一到应届生求职季,关于华为的声音也会如期成为热点。我在微博上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调查,虽然收到的有效问卷仅有8份,统计数据真实意义不大,但事情多少还是有点代表性。


可以发现,雇员们对华为印象最深刻的前三项,大多集中在企业文化跟人才观上。下面分开谈谈。

招聘黑名单,逼签

黑名单是否存在,没有看到相关的证据。但逼签应该是一个事实。2011年,浙大跟交大两校的BBS某帖信息表明,华为发录用通知时间与现场签约时间,中间仅隔1天时间。
这个本人可以理解:华为近15万员工,每年末位淘汰10%,因此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因此,为了招到足够多的人,公司需要精准控制下一批(下一站)的招聘节奏。不过对于应聘者而言,这个时间的确太短。然而站在华为角度来看,应聘者在选择向华为投简历的时候就应该想明白这个事情。
时间的紧迫不算什么,估计人们恼火的事情在另外两件事情:
1)华为凭借双方Offer,直接绕过学生本人从学校就业办拿三方协议(这份协议中没有学生的签名);而应届生毕业找工作如果要跟体制内搭点关系,比如落户,没有这个三方协议是致命的。关于这点,感觉总有那么点违规的样子,但却没有对应的法律来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2)跟华为违约难(涉及三方协议),非常难。以"华为违约"为关键词,在腾讯QQ群里可以搜到22个结果。可想可知,这是众多学生对华为没有好感的最直接原因。这里有个哥们想得挺开:他在等腾讯Offer途中与华为签约,之后虽然收到腾讯Offer,但并没有选择与华为毁约。

关于起薪
作者感觉,身边的人对起薪的预期是被几大互联网巨头给拉高的,当然近些年通货膨胀也是一个因素。人人网上有一份《最新的外企待遇》,从这个列表来看,华为的起薪不算太低(本科生可能有点低),不过竞争力的确不算太强。这里起薪不包含补贴、股权、年终奖、商业保险等。但是一旦算上加班(华为官方解释为补工时),不知道华为有没有额外的加班补贴,每小时的薪水的确就不高了。

企业文化与人才观
一个在华为待过一阵子的朋友给我发了下面几个标语:
“人要乐观地度过痛苦而坎坷的一生”“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 “我奋斗,我快乐”  
很难说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好或者坏,对于每个个体,这样的结论更不好下。 

近期华为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前辈在公司“2012诺亚方舟实验室”座谈会上的讲话纪要在网络上挺热的。从这份纪要中很多人看到任前辈的战略眼光。而我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任前辈坚定认为企业要盈利,现在不盈利,将来也一定要盈利。为了这个目标,现在只能拼命,全公司上上下下一起拼命。
另外涉及一个人才观问题。如果你是CEO,是全部招一流人才,还是招一部分一流人才、一部分二流人才,然后把一流人才培养成特种人才,然后带愿意拼命的二流人才?作为公司,自然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流人才,但是这种判断需要花去公司相当多精力。华为作为一个对人才有需求的公司,并没有花精力在人才的筛选上,而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宽范围接收进来;自己培训;末位淘汰。 
接下来的问题就丢给应聘者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你得加班,你得努力,你是否愿意跟我一起干,跟我一起冒险。在这里是否有能力一起干并不是一个核心要素。 

因此我们可以做个小结,华为适合这些人,他们: 
相信奋斗一定会有收获; 
不在乎短期(工作前3年)的收入; 
为了5年以后的目标愿意辛苦5年。

行业
华为的业务线在扩张,涉及也挺多。一个行业没有充分竞争的时候,钱是好赚的,当充分竞争了,钱自然就不好赚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继续赚钱,那么只能拼命了。 
因此,对华为涉足的领域,本人的一些浅薄的认识有: 
+云计算:这事认认真真做,肯定能赚钱。
+芯片:据说某boss是直奔中国英特尔的目标去的。
+手机终端(网络终端):大家也看到,现在是智能机混战的时机,大家都在抢,有些是抢眼前的短期利益,有些公司的眼光自然要远一些。卖手机涉及品牌的问题,既想做出高端品牌的样子,又想赚钱,这路显然不是很好走。
+手机OS:任前辈也说了,得做,现在不用,以后可能用不上,但是万一有用呢?主动权完全交出去显然是危险的事情。
+电信设备:华为经过差不多10年的奋战已经处于领先位置。更多一些情况不是很懂,下面附一位朋友(忠孝东路西)帮忙找的资料:
1、集采这些年,只看价格,只看眼前,大大压缩行业应有利润,影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8年后的超常规投入,压缩了这两年应有的运营商投入;
3、世界经济不好,各国频繁出现贸易保护(类似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
4、中国外部政治环境恶化,中国设备企业受牵连;
5、行业自身发生严重变化,过去的产业链的利润高的局端设备在向手机、应用等转变。

最后简单说说正面的一些信息吧:
2011年销售收入324亿美元,排行第二;
每年10%收入投入研发;
15万员工中有44%属研究开发岗位;
国内大城市的研究所办公环境还不错的样子。 

大概只因我们年轻,年轻的心态看不惯公司视角的话语,看不透已经成熟的华为。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