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2-02 16:11

ClubHouse发生的一切,如昨日再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朝外大街061(ID:cwdj061),作者:吴雲飛,题图来自monolisix


特斯拉创始人Elon Mask最近带火了一款叫ClubHouse的多人主题语音社交产品,我昨晚抱着尝试的心情参与,没想到最后在里面聊了整整6个小时。


相较于ClubHouse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火爆状态,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依然是非常小众,昨天的微博热搜里面都是一脸问号的人,和求邀请码的人。毕竟目前能进来玩的人,不但要对前沿信息极度敏感,还要有大陆以外地区苹果账号以及邀请码。


别小看就这个邀请码,昨天我把码给一个微博千万粉的英语大V时,他告诉他自己一个小时没要到,并且目前在eBay售价已经到达100美金。



这基本挡住了绝大多数用户参与的可能,因此早期进来的人大都只是互联网圈产品经理、投资人这些信息收集能力极强的群体。人群的高度同质化,使得进入的早期进入者会异常兴奋,因为你进入的每一个房间即使没有熟人或者半熟人,也是充满了同类陌生人,这种信息聚合密度与交流的及时性是前所未有的。


硅谷很多年没在产品层面给人带来兴奋了,这款产品之所以能瞬间点爆圈内人的热情,大多还是会在潜意识出现了有一种“这么简单的产品,我也能做”或者是希望找些灵感启发的人。


昨晚科技博主阿禅建了个“产品蝗虫到此一游”聊天室,我目测这是昨晚大陆地区最大的一个聊天室,一晚上几百人车轮战都是在聊对这个产品的理解,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下麦后就要开始画原型了。


其中发生了件趣事,昨晚一个来自马来西亚的华人举手上麦,但是他显然不理解“产品蝗虫”这种可爱的自嘲,反而质问大家“蝗虫”是什么意思,明显不在一个沟通频道,弄到大家有些短暂的悻悻然。



但恰恰这就是人群逐渐扩圈之后带来的必然冲突,也是包括ClubHouse类似团队放开了邀请制或用户激增后必须面对的挑战。


这几天看到非常多的朋友聊起如何快速复制一个ClubHouse产品,我的感受有些五味杂陈。


因为我们团队围绕声音+社交的玩法,已经做了近5年,与ClubHouse高度形态高度相近的产品“递爪”也做了一年半,或许在这领域稍有一些理解。


大约5年前,我们做了一对一的咨询产品“在行”,在圈内获得了一些关注;在2016年做了语音问答产品“分答”,也是由于大量明星入驻快速出圈,并且在极短的时间拿到了顶级VC的投资与关注;随后分答发展为知识付费产品“在行一点”;然后原班人马2019年做了语音社交聊天室“递爪”,这也是形态与ClubHouse最为接近的产品,目前还在稳定成长中。


如果把这四个产品放置于“社交效率、社交强度”的坐标系之中,会发现它们正好分别位于这个坐标系的四个象限。



在这四个象限中,左下角其实与社交就几乎没有关系了,但它的演进是由于声音商业化变现对版权的提出的进一步要求,与ClubHouse关系较弱。其他三个产品都在社交与声音的路上趟了一圈,其中有“分答”这种曾经出圈的产品,也有“在行”和“递爪”这种稳步前进的产品。


分答当年的增长手段非常类似昨天Elon Mask带来的风波,带着这套运营记忆又早于ClubHouse近一年做出了形态类似的产品,其中一些走过的路,还是想拿出来跟大家做些分享。每个团队考虑产品都会有不同的角度,不一定都对,我也没打算细聊产品推演的过程,但有些走过的路,想与大家做个交流。


用户增长


最近Elon Mask把ClubHouse在全球范围带来影响力的过程,就如同当年看4年前王思聪入驻我们平台时候带来的那种爆炸性效果。其实在此之前,ClubHouse已经在日本和欧洲小范围病毒传播了,我们当年在王思聪之前也入驻了大量文化、媒体圈名人,也有汪峰、章子怡、柳岩等娱乐圈名人,但是直到王思聪这种有决定性影响力的KOL入驻前,都还不足以彻底击破圈层。


但目前国内意见领袖和跟海外意见领袖已经出现了很大的区别,如今国内的明星有大量广告、直播、带货、综艺等影响力变现手段,分答当年在一开始就考虑了商业化因素。对于像ClubHouse这暂时类完全没考虑商业化的产品而言,如何能吸引或者长期吸引,是个现实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增长通道的选择。


分答当年转型,与微博推出付费问答不无关系,如何面对这种手握大量明星及意见领袖资源的平台竞争是一个现实问题。此外,如果没有微信系的加持,如何就诸如骚扰信息等问题达成共识,如何保证裂变传播通道不被屏蔽,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像ClubHouse这种通过通讯录进行的授权的方式,在国内是非常不友好且极容易被玩坏的。


安全监管


在外文的聊天室内,容易看见大量的“有害信息”的聊天室,这里我不放截图了,大家可以自行脑补。无论中外,放任自流的环境一定会使得某些特定内容泛滥,严重破坏社区生态环境,必须给予一定的底线把握。在目前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的环境下,如果完成监管沟通、后台安全系统的搭建是一套完整体系配合。


如果不理解“装好刹车再上路”内涵的小型团队,我觉得这这个形态下没有任何机会。


商业进程


除非是巨头或明星团队入场,大多数公司在一开始需要完成初步的商业化变现考虑。


在声音社交的环境下,除了内容定制,是几乎没有广告形态变现的空间的,如果做了版权内容就是类课程的形态,就与社交毫无关系了。


剩下还有什么路可以走?房间加时卡、个人主页装扮、打赏,如何更加有效的与群聊天室的玩法走的更近。这里有非常多的分叉路口,运营选择的差异,将会造成完全不同的产品面貌。随着人群的进一步扩张,能有话题发起能力、议题设置能力的用户密度也会随之降低,该产品也必然不可能保持目前的极简方式。



拿着分答现象级破圈的运营经验,又回到递爪耕作长期内容运营,这个过程整整养了一年多的社区调性。最后将发现大量用户将会汇聚在诸如K歌&练琴房、情感咨询、共读一本书、理财投资、职业规划甚至无声陪伴中,此外还未裂变出许多哲学、心理或者其他兴趣的严肃小组,其中20%用户是海外华人。


所以,即使没有内容沉淀,但依旧需要较为饱满的内容运营追踪能力,并不是构思完产品终局就可以马上上线。 


那么,什么团队最可能在这条路上面走出来呢?我觉得结合上述内容判断,摆在最明面上能看到的,下面些可以说是非常基础的条件:


  • 对内容安全把控的理解能力;


  • 对关键意见领袖的动员能力;


  • 保证社交传播通道顺畅的能力;


  • 快速迭代的内容运营与产品力。


但毫无疑问,拼到最后的还是对该产品终局的想象力。目前的ClubHouse太简单、太原始了,但又具备极强的网络效应,也就给了无数团队巨大遐想的空间,而且所有人都知道,中国数量庞大的网民基础、相对保守的交流方式,一定会走出一条迥异于ClubHouse的独立道路。


Clubhouse,奇怪又有趣


如今ClubHouse大火,有它非常独特的地方,在一顿暴聊之后,我也在与我的记忆和市面上的产品做比较,能发现其中许多由于细微路径选择差别带来的风格变化,造就了ClubHouse的独特。


比如说,如果把它算社区产品,它竟然没有任何的内容沉淀;但如果把它看作社交产品,它又在大半年的时间里没有做任何私聊。


还有诸如聊天室的感觉非常像一个微信群,没有固定主题随来、随听、随走;或者随着人员流动主题一直变化,但地盘依旧存续,但又是个半熟人或者陌生人的地盘。


在首页逛聊天室的感觉,就如同漫步在古代雅典城邦的辩论广场,每个哲学家都可以找一个木桩站上去对每一个人演讲。广场的人进进出出,想听你就走进去听听,听不下去就换一个木桩,你还可以边听边吃饭,甚至当个背景声做其他事情。


还有很多细节观察就不彻底展开了,因为ClubHouse目前的阶段还早到只能供大家稍做启发,后续各自怎么分化,让我们且聊、且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朝外大街061(ID:cwdj061),作者:吴雲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