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ID:cosmosrepair),作者:Jade,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玩 Clubhouse 几天了,像很多刚开始体验的新手用户一样,我也经历了迅速上瘾,爱不释手,奋力推广几个阶段,但从来没有一个产品曾让我好奇激动到想要马上告诉全世界。
作为一个播客创作者,我从很久前就总在琢磨,声音作为一种媒介,到底因何区别于文字和图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所有纯声音类内容产品,到底是尴尬地生存于传播信息效率更高的文字和感官刺激更强的视频之间的夹缝之中,还是自会有不可撼动的一席之地?
我曾研究美国欣欣向荣的播客市场,写下一篇《乱世当道,播客兴起》,尽管在中文播客市场,一切都还是百废待兴,刚刚萌芽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播客还没有出圈。不过无论多么小众,播客依然是我见过最真实、亲切、有信任感的内容形式,也是黏性最高的互联网产品之一。
Clubhouse 在美国最通常的被描述方式是:播客 + 派对,也就是 live 实时语音聊天,有主要演讲者,但可以多人参与,房间内听众都可以举手发言,参与聊天。有人说,这不就是早期 BBS?这不就是直播连麦?这不就是音乐软件“一起听”功能?
在我看来,这些类比都不尽然。任何一个伟大的社交产品,哪怕是比之传统某种微妙的功能变化,或微小的技术进步,也可能会颠覆一切。虽然还没有人能准确说出尚在邀请内测阶段的 Clubhouse 成功秘诀到底为何,但它最重要的特点有那么几个。
去中心化
语音社交在定时开始的房间(room)中发生。房间的发起人(host)可以有一到多个,也可以是一个俱乐部(club)组织。实际上,发起人的最重要角色不是演讲者,而是主持人。第一次进 CH 房间的我只是想默默潜水,结果被主持人叫上去聊天,2 个小时就这么聊过去。在那 2 个小时中,也有他人向我提问,和共同讨论问题。
越是话题明确,人数少的房间,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演讲者,也就是说话最多的人越可以自然转换。在我进过的一些美国黑人群里,大家表达欲很强,甚至可以为某个问题打起来。而一旦有明星或大咖加入,房间人数暴增(上限 5000),听众的发言机会就一定更少,氛围会更像一个中心化的直播房间。
与其说 CH 是去中心化的,不如说它是有多个分散节点,多个”小中心“的部落文化的体现(《“邪教”奥修派与互联网社群》)。每一个用户的身份,既是他自己,也是多个感兴趣的 club 组织的成员。他可以追随人或话题,随意走进一间聊天室,再随时安静退出。他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沉默不语,可以成为主角吸引关注者,也可以把聊天当背景音,在旁默默打游戏。
半熟人社交
一天之中全世界有这么多主题,这么多房间在同时发生,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加入的 club 组织和 room 话题呢?CH 的主要机制是:
在刚开始注册的时候选择感兴趣的标签,算法推荐相关内容主题。
follow 关系,看到关注的人订阅的 club 和正在参与的 room。
搜索 people 或 club 名称,直接建立 follow 关系,收到新 room 的通知。
很遗憾,方式 1 对于任何非英语地区都并不奏效,因为算法推荐暂时是根据英文词条匹配进行的。而由于申请建立 club 需要复杂的流程,目前中文 club 也还非常稀少。这意味着,在中国山寨版 CH 出现之前,中文用户要更主动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组织,报团取暖。
Follow 关系主要通过 twitter 账户关联和通讯录来自动建立。总的来说,CH 的社交关系算“半熟人社交”。我自己的经验是,语音聊天很容易建立好感。所以每次离开聊天室,我都会多少添加几个新朋友。当然,这可能是因为在产品种子时期,用户质量还是非常高的。
克制,少即是多
是克制和减法,而不是功能的俱全,最终体现了一个产品团队对社交产品的深刻理解。认识到 CH 的价值,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它“能做什么”,跟哪个其他的社交产品重叠,而在于它“不能做什么”,又带来了什么好处。
首先,CH 没有任何文字或弹幕功能,连“拍一拍”都没有。如果你是一位听众,在一场讨论中有了自己的表达欲,比如对某个演讲者的话十分赞同,那么你只能通过张开嘴说话来表达,没有任何其他形式。
我认为这恰恰促进了适当的参与感,否则很容易变成经常冷场的独角戏,尤其在亚洲国家的东方文化中。而由于没有摄像头和视频功能,会大大降低参与者的物理和心理门槛,你甚至可以一边在饭馆吃饭一边放在旁边听,偶尔说话。
区别于 Facebook,ins,twitter,在关注之后,CH 没有私信,点赞等功能。想要进一步和这个人发生连接,就只能下一次在同一个房间里参与同一场派对。
CH 原则上也不允许进行任何群内语音录制,录屏,转播。它强调即时现场感,像一场派对,过了就过了,没参加就是没参加。如果录屏等行为被发现,会被直接踢出。每一个 room 到了约定时间之后,你需要即时加入,一些有明星的大群如果到达了人数上限,就进不去了。并且,你也不能提前进入或预订座位。
CH 团队的克制还体现在邀请机制上。就在我写下这行字的时刻,因为一场 Elon Musk 访谈,CH 邀请码在 twitter 上已经炒到 1000 美金一个。邀请码难以获得,是因为每个内测用户需要通过取得关注,建立房间,加入房间等种种行为积累“credit”,获得新的邀请码。而被邀请的用户,需要已经有通讯录中认识的人已经是 CH 的用户,才能够也获得邀请码。
过去几天,CH 全球用户数已经从 200 万迅速涨到 500 万,并且刚刚引爆了日韩市场。A16Z 从天使轮一直支持到现在,估值已经到了 10 亿美金,而创始人还说便宜了。
中文用户的门槛就高的多,目前只能通过海外 appstore 账号下载,且只有 ios 版本,没有安卓版本。也许正因如此,目前中文社区的种子用户很少,且超过半数都是互联网圈的产品经理和风险投资人,还没有吸引到主流的内容创作者,如博主和大 V。
昨晚我第一次出于实验目的开了自己的房间,随便起了个标题,无主题闲聊。当晚陆续进来的有晚风说的粉丝,有我的各路朋友,也有远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的陌生人。不得不说,那是很享受的两三个小时。
由于语言是线性的,单线程的,虽然话题一直在转换,成员在进进出出一直在更新,但一点都不混乱。整个氛围是如此放松,温暖,就像一场真实的酒吧聚会: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有时说话 ,有时听着,high 了就点根烟喝杯酒,累了就回家。
我突然觉得,这不就是人类最自然的社交形式?
我们是被陪伴的,但同时也是独立和自由的。我们不用去定义自己是谁,我所关心的,发声的,参与的事物,就在定义我自己。我可以与一个陌生人萍水相逢,或唇枪舌剑,又或温柔相伴,离开这个房间之后,江湖再见。
Clubhouse 创造的是一个“场”,一种体验。至于这个场会激发出什么,是要靠我们去创造的。
至今为止我已经看到了很多有趣的主题:
K 歌
情感咨询
团结散户
拉盘股票
静默群(谁都不能说话,否则被踢)
祈祷群
昨晚快结束的时候,一个退役的美国特种兵进了我的群,聊了两句中美关系和疫情之后,他说他最近去了很多个群,觉得最有意思的讨论是关于“应该吃米饭还是吃面”。这个问题引起了中日韩三国人民的激烈大战。
我常常冲进某个特殊地区,特殊种族的群聊,仿佛闯入了魔幻的平行宇宙,也像时空腾挪到某个外国人的家庭餐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类互相理解多一点,消除偏见多一点,跳出狭隘思维多一点呢?
前 20 年,伟大的创业者和企业家们解决的是如何把几十亿人都搬到互联网上的问题。而如今,每个人几乎都生活在虚拟空间,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最高效,也最灵活地把人群聚集起来,把信息分发出去的问题。
并且,内容创造者和内容消费者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创造的门槛越来越低,长尾的内容则越来越多。过去资源集中在头部大 V,头部流量,只是因为内容分发的手段不够高效。
此时此刻的我坐在一个云南的小村子里,边听着 Elon Musk 在 live 群里聊火星计划、外星人、比特币、neuralink。我也曾在这个同样的角落连线远在地球另一端某个未曾谋面的嘉宾,访谈、录播客。如果说科技是美好的,那我觉得是这种弥除了物理空间限制的人与人的连接,最为美好。
最后,奉送给大家我的搭档小胖写下的《 Clubhouse 上手教程》,手把手教你怎么注册。
我知道由于中国地区 app 下载的复杂和邀请码的稀缺,以及中文内容的难找,身边的朋友试玩 CH 还是有很多障碍。为此我们也成立了 clubhouse 互助群,进群后,大家可以互相分享邀请码,共享节目信息,以及讨论 clubhouse 的使用和未来。
最后的最后,欢迎在 Clubhouse 上 follow 我:@yujadehou。5群满后请加6群,都满了请添加管理员微信xiaopangljl,请勿重复加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禅与宇宙维修艺术(ID:cosmosrepair),作者:J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