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来源|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
作者|王小笨
头图|《旺达幻视》海报
01
就在这周五,《旺达幻视》大结局了。
这部总共 9 集的 MCU(漫威扩展宇宙)剧集是如此地受欢迎,以至于刚过午夜,美国西海岸的大批 Disney+ 用户就因为系统崩溃而无法访问 app 了。
导演 Matt Shakman 所担心的“观众对大结局感到失望”并没有发生,但得益于物料“剧透”和全球各路漫威粉丝的分析,大结局看上去也并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情节。
Evan Peters 从变种人宇宙前来客串快银,却被发现不过是 Westview 小镇上的一个普通居民的情节更是气坏了不少满怀希望的漫威粉丝,但漫威依然对这类的玩笑乐此不疲。毕竟对于现在的 MCU 作品来说,漫威只需要迈出第一步,剩下的 99 步,有全球的粉丝帮它走完。
《旺达幻视》最为人津津乐道(或者说最让人迷惑)的部分就在于,它是对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美国经典情景喜剧的一次完整的致敬和化用,其中就包括《迪克·范·戴克秀》《家有仙妻》《我爱露西》《脱线家族》《亲情纽带》《马尔科姆的一家》《摩登家庭》等等,从情节到置景到人物关系甚至是画幅,《旺达幻视》处处可以找到这些作品的影子。
Matt Shakman 小时候曾经参演过情景喜剧《Just the Ten of US》,就像旺达在剧集里靠着看美国的情景喜剧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对 Matt Shakman 和编剧 Jac Schaeffer 来说,上世纪 80 年代是他们的黄金十年,他们也是沉浸在情景喜剧中长大的一代人。
在接受 Entertaiment Weekly 采访的时候,Matt Shakman 就说到,“我是一个童星,而长大之后我成了一个导演,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认真地把我当成导演。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那部剧集让我拥有了过去,如果我没有去当一个童星,那我也没有机会做《旺达幻视》这部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对我的一个治愈。”
于是就像 Rolling Stone 的作者 Alan Sepinwall 所写的一样,《旺达幻视》是一封写给电视的情书。情景喜剧是美剧中历史最为悠久的类型,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景喜剧,甚至可以说情景喜剧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国电视史。
在《旺达幻视》中,旺达作为一个出生在东欧战乱国家的女孩,对电视尤其是情景喜剧的历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了解,这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反映了美国电视文化塑造全球的巨大影响力。毕竟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比如风靡全球的 BTS 队长 RM,就是在母亲的要求下,通过观看《老友记》学会的英语。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彻底进入了流媒体时代, 《旺达幻视》播出的平台 Disney+ 本身就是流媒体,但在本质上它是一部关于电视的剧集。就连它的播出方式都和以 Netflix 为代表的一次性播出全季的模式截然不同,它依然采用过去电视时代的模式:一周更新一集。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延长了观众对于剧集讨论的热情,一次性放出的模式决定了,一部剧集即便质量再高,讨论的热度和深度也很难维持超过两周,毕竟下个周五以及每个周五,又将有新的剧集上线。过去电视的更新节奏是剧集和观众建立起更深层的情感连接的一个核心,但在流媒体时代,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 Rolling Stone 所分析的那样,“这是一项必备的手艺,但是现在有太多的剧集,尤其是没有做过剧集的电影创作者所做的那些,当你追剧的唯一动力就是它们摆在那里的时候,那前面的一集似乎也就不用拼了命地吸引你的注意力了,情节注水几乎是必然。而当你必须等一周才能看一集的时候,每一集的质量就是一切。”
《旺达幻视》的成功就在于,他们真正理解了“电视”的力量。
02
原本《旺达幻视》并非是第一部上线的漫威剧集,《猎鹰与冬兵》才是,但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猎鹰与冬兵》的制作延后,《旺达幻视》才得以率先上映。
《旺达幻视》和即将播出的《猎鹰与冬兵》与《洛基》一样,都来源于 3 年前的一场对话,那时候迪士尼前 CEO Robert Iger 依然在位,他将漫威掌门人 Kevin Feige 叫到自己的办公室,把自己的要求传达给了 Kevin Feige:漫威要作为排头兵,为迪士尼自己的流媒体服务输送内容。
输送内容的主要形式就是剧集。在此之前,电影和剧集分属于漫威影业和电视两个部门,以至于《神盾局特工》和《卢克·凯奇》这样由电视部门出产的剧集,其实并没有与 MCU 主线剧情产生过什么直接的连接,但在与 Robert Iger 的那次对话之后,Kevin Feige 顺理成章地接管了漫威电视部门,漫威剧集也被提到了和电影同样重要的位置,像《旺达幻视》单集的投入也达到了 2500 万美元。
21 世纪 10 年代,漫威出产的电影毫无疑问是全球娱乐产业里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产品,靠着几十年间累积的漫画原作富矿、电影制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关键人物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漫威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的流行文化。
漫威的成功让打造每部电影相互勾连的宇宙模式、埋入可以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彩蛋等等做法成为全球电影行业争相效仿的对象,但现实却是追随者众,成功者几乎没有。但在 2019 年,《复仇者联盟 4:终局之战》登顶全球影史票房冠军(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MCU 12 年间 23 部电影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巅峰之后,漫威也必然面临着攀上顶峰后的挑战。
一方面以初代复联六位为代表的角色或隐退或故事线完结,新的英雄无论从情感联结还是角色塑造都很难立刻取代他们的位置,另一方面,在 23 部超级英雄电影的狂轰乱炸之后,观众对于超级英雄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审美疲劳。
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旺达幻视》的成功为漫威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像 VOX 所说,“《旺达幻视》最终集是漫威下一阶段冒险的开始”,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漫威用《旺达幻视》让观众与旺达和幻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认同。
我很赞成美国媒体 brobible 的观点,《旺达幻视》最大的把戏就是让我们“在意”。在此前的漫威电影里,由于篇幅所限,旺达和幻视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但借助这部剧集,我们知道了旺达和幻视的爱情有多深刻,知道了旺达先后失去父母、兄弟和最爱的人的悲惨经历,某种程度上《旺达幻视》第八集甚至可以被看作是 MCU 系列作品中最为悲伤的部分。
正如 brobible 所说,“MCU 中情感联结最弱,着墨最少,最不被重视的两个角色,一下子成为了情感故事的顶峰。”
这反映在观众之中,就是《旺达幻视》所催生的海量同人创作。过去 MCU 故事中的 CP 很多,初代复联里的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的拥趸,盾冬这样的“官配”的同人创作更是主流,但在《旺达幻视》播出之后,无论是 Twitter、Lofter 还是微博,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形式,内容极为精致的旺达幻视同人创作,找彩蛋这样的玩法对于任何的漫威作品来说都是标配,但同人创作所折射的,正是观众对其情感的认同。
cr:psyKovEritas
cr:ArkinTyagi
最近有一个视频在微博上广为流传,内容就是最近欧美圈的内容相当惨淡,这背后的核心原因正是近几年欧美文化作品的衰落,就连复联 4 也被认为寒了很多同人创作者的心,但 《旺达幻视》的“逆潮流而动”恰恰证明,影视创作者是否在敷衍在糊弄,观众的脚就是最好的投票。
npr 说得很好:“《旺达幻视》证明了,伟大的超级英雄就是伟大的故事。”
03
本质上,《旺达幻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失去和痛苦的故事。
在剧集里,旺达人生中一次次要面对的就是失去,这让她身处在巨大的痛苦之中,以至于要凭借混沌之力创造出一个 Westview 小镇,和心爱之人生活在其中。
从这个层面来说,《旺达幻视》的出现恰逢其时。2020年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面对失去都是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仅仅在美国,就有超过50万人因为新冠疫情去世。
Slate 专门邀请了心理咨询师 Erin Qualey 来评论《旺达幻视》,她写到,“在新冠疫情时代,对于地球上的每个人来说,和持续不断的创伤共存成了痛苦的现实。旺达,一个虚拟的超级英雄,嫁给了一个机器人,有着可以无限改变现实的能力,很快就成为了电视上最能和观众共情的角色。”
以《绝命毒师》和《广告狂人》为代表的年代,可以称得上是美剧最近的一个黄金年代。这些剧集中的男主角大多都并非是传统意义上高大全的主角形象,某种程度上他们所受的创伤情感是他们不良行径的一个借口和理由。
但是随着美剧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更多以女性为主角的剧集开始出现,情感创伤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当成是逃避的借口,如何直面情感创伤成为了不少剧集的创作核心。Erin Qualey 就提到了去年播出的《空乘危机》和《我可以毁掉你》,她认为这些剧集和《旺达幻视》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关于创伤叙事的类型。
《我可以毁掉你》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旺达身上看到一个女性向母亲转变的过程,剧集的结尾彩蛋也落在了双胞胎呼喊她的名字的瞬间,虽然家庭关系并不是《旺达幻视》的重点,但是能够在超英剧集中,借用经典家庭情景喜剧来展现情感故事,依然称得上是惊喜。
在这一点上,全球创作者似乎也都在探寻着新的表达可能性,虽然并没有太大的可比性,但是在《旺达幻视》,在《你好,李焕英》,在《孤味》之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其中所蕴含的巨大的情感能量。
我们无需过度称赞的《旺达幻视》的成功,诸如“电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旺达幻视》这样的作品”的评价在我看来也是一种捧杀,但在流媒体席卷全球,各类娱乐产品快速迭代,经典内容越来越难以沉淀的时代,我愿意为《旺达幻视》献上自己的掌声。
它既是一场形式创新的胜利,但也是回归情感本位,讲好一个故事的成功。
Wanda,Wanda,We need you,and we need more “Wanda”.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北方公园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