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3-12 20:54
胎生与女性失去的平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okiwi(ID:biokiwi),作者:bio kiwi,头图来自:unsplash


从童年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到餐桌上的蟹黄、鱼籽还有鸡蛋,它们都在传递一个相同的讯息——这些动物是卵生的,就是指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在自然界中完成、或受精卵在母/父亲体内形成以后就离开,在体外成长为个体。换句人话来说,它们从还只是受精卵的时候,就不得不学会独自生活。


哺乳动物却不一样。以人类为例,母亲怀胎十月,新生儿被分娩后清脆的啼哭声在传递另一种讯息——人类和其它大多数哺乳动物是胎生的,即动物幼体在母亲体内(子宫)发育至基本成熟,然后才脱离母体。


卵生和胎生 | 图源:unsplash


这两种产生后代的方式看起来差距不小,但它们的出现并不唐突。


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尤其是有性生殖出现以后,为适应从水生生活向陆地生活的转变,动物的呼吸方式、循环系统、以及运动所需的四肢等,多个组织或器官展现出各种各样的模式与变化,当然还包括生殖系统。


关于这些生物为何要从水生环境向陆地迁徙,日后再讨论 | 图源:Gould et al., 2019


水生生物的生殖过程似乎更加“省事”,可以直接将生殖细胞或受精卵产在水中,随后待其分裂、生长、发育成熟。但这一“套路”已然不适用于复杂的陆地环境,气压、温度、湿度、日照、重力等因素会让缺少保护的受精卵细胞失水破裂死亡


陆地生活相比于原本的水生生活的确更加麻烦,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机遇与可能性,尤其是对于繁育后代,这个生物的“头等大事”来说。


 哺乳动物为什么选择胎生?


面对这一难题,除开少数趋同进化、或平行进化的特殊例子,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动物们主要找到了两种策略:


一是进一步强化卵生,对产在体外的受精卵进行保护和充足的营养供给。所以大多数爬行类和鸟类会用厚且坚硬的蛋壳来保护受精卵,维持其相对稳定的环境,并避免失水等情况的发生;


偌大的一个鸡蛋只为给中心小小的胚提供充足的营养与保护 | 图源:cas.cn


另一个策略便是哺乳动物的胎生。大多数哺乳动物利用胎生的方式产生后代,在母亲体内完成从受精卵到胎儿初步成熟的过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胎儿生活环境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持续让胎儿得到营养供给(在母亲有充足的营养供给时)。相比于卵生,胎生大大提高了后代在生命初段存活的概率。


哺乳动物的胚胎与胎盘 | 图源:Wiedersheim, Robert, 1848-1923


与此同时,胎生对于母亲的依赖和“负担”也带来了另一个缺点——后代数量的减少。例如生殖季节的雌鱼体内有上万个鱼卵,包括鸡、鸭在内的鸟类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卵细胞(鸡蛋/鸭蛋)


反观人类,性成熟的女性每次月经周期长达四周左右,且一般一次只会产生一枚卵子。不仅如此,如果受孕成功,人类女性还需要花费大约十个月的时间,以支持胎儿初步的生长发育,而这段时间里也无法再次受孕,因而大大减少了人类等哺乳动物产生后代的数量。


漫长的十月怀胎 | 图源网络


总的来说,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可能生物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尽可能地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递下去,而为了最大化地实现这一目标,卵生生物通过增加生殖细胞和受精卵的数量,即便面对多变、危险的环境,也能因为数量上的优势,有部分后代存活下来;胎生动物则采取“少而优”的策略,通过减少生殖细胞和受精卵的数量,加大对每一个后代的投入,并在生命初期提供庇护,避免自然界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和危险。


不难看出,加大生育投入这件事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对不同性别的哺乳动物来说似乎并不“公平”。雌性好像承担了更多责任和付出,而雄性则通常是“占得便宜的一方”,只需要提供精子以后就可以撒手不管(渣男?),事实真的如此吗?


胎生对于不同性别的影响


生命通常都是机敏且讲究效率的,很少会做不利于自己或自己生物学意义的行为(除开部分利他行为等特例)。对于胎生的哺乳动物而言,雄性和雌性在生殖行为以及产生后代上,会在付出和回报中达到一个平衡。


因为受精卵形成后初步发育的场所、营养供给都由雌性提供,雌性不仅需要承担繁育后代中的大多数任务,还需要忍受为适应胎生带来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每次月经周期对身体产生的不适等,所以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雌性是更加“无私”且“吃亏”的一方。


只不过,如果仅从生物学意义来看,在传递自己遗传信息方面,雌性的确占据较大的优势,能够保证自己产下的后代有一半的遗传物质一定来源于自己,而雄性尽管能够产生大量的精子细胞,但在野生环境下却无法保证自己的遗传物质一定能被传递下去;另一方面,细胞质中的大多数遗传物质也主要来自母亲。


受精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是母亲的细胞,所以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也大多来自母亲 | 图源:janux.ou.edu.


但对于人类而言,情况又完全不同了。


因为人类社会的高度秩序和道德法律等的制约,一夫一妻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原本雄性(男性)在生殖行为中的“缺憾”,自己遗传物质的传递得到了保证。原本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生育行为中付出与回报的平衡被打破,随之带来的影响还会波及到其他方面。


高速运转的工作节奏和社会压力却并没有对雌性(女性)给予太多帮助,反而进一步放大了其在生育过程中,因为付出和承担更多所受到的影响,给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带来不少阻碍。


所以,即便用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尊重全体女性、向女性致敬都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不仅如此,人类还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和改变,拉回这个失衡很久的平衡。


参考资料

Viviparity -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viparity)

Organ, Chris L.; et al. (2009). "Genotypic sex determination enabled adaptive radiations of extinct marine reptiles". Nature. 461 (7262): 389–39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biokiwi(ID:biokiwi),作者:bio kiw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