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沙糖,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提到交友软件,年轻一代也许并不陌生。你只需要填写基本的介绍,上传照片,并通过左滑(即拒绝)、右滑(即喜欢)来匹配陌生人,建立联系。
《中国青年报》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62.4%的单身青年交友以线上为主,其中,交友软件占线上交友用户渠道的62.3%。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互联网的无限可能,吸引了大批单身青年。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国单身人口已达到2.4亿,而适婚高学历人口中,女性占比已超越男性,这一趋势在一线城市更为明显。
越来越多的单身女性使用交友软件寻求社交或亲密关系,但一切却没那么简单。比如由于准入门槛低,会存在信息不实与约会安全问题;而在照片占据大篇幅界面的前提下,“看脸”成为线上择友的第一标准,女性依然摆脱不掉“男性凝视”的枷锁。
我们和三位身处一线城市的90后女性聊了聊,她们都通过交友软件,促进了关系的升级或对自我的认知。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拒绝相亲后,我开始用交友软件
○小梅,27岁,上海,外企职员
“88元,本金牛座为了脱单支出的第一笔资金。”
这是我去年9月底的一条朋友圈,也是我郑重其事用交友软件的第一步——购买会员。软件会给我VIP特权,让我的信息有更多的展示机会,我用这样的行动,激励自己去社交。
2020年全球交友应用中用户支出同比增长15%,超过30亿美元。图/受访者提供
这条朋友圈,除了平日信任的朋友、同事,我爸妈也能看得到。从小到大,我几乎什么事情都会和他们分享。小学有男生写情书给我,其实就是抄歌词,我拿回家和我妈一起看,我妈笑着说:别影响学习。其实爸妈也不怎么担心我,你见过哪个谈恋爱的人,整个暑假寒假都宅在家里?
长这么大,我就遇到过一次我喜欢的男生,是我初中同桌。他喜欢捉弄我,比如做眼保健操的时候把我的眼镜藏起来,这些日常很好玩,但那时候也比较小,可能暗恋都算不上吧。
学校里总有那种风光靓丽的女生,她们成绩好,和异性的关系也不错,我通常能保持和她们良好的关系,但我不太想成为这样的人,因为不想要在保守的校园环境里承担“被他人讨论”的风险。虽然不觉得自己是讨好型人格,但我会比较向往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的状态。
我使用交友软件的原因有很多,毕业后,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相亲对象,那些无关痛痒的亲戚关心的,并不是我的标准,有几次我还会和父母起冲突。但作为没有谈过恋爱的宅女,我依然向往亲密关系。
我一直在外企工作,身边好多同事都会用交友软件,还有人在上面找到了老公,在她们的推荐下,我下载了交友软件。一开始,我随便写资料,也不想和人配对,纯围观。去年下半年,我经历了工作变动,换了新的公司,原本温吞的状态被打破。来自领导的赏识,让我感觉到,其实我是个不错的人,我也可以亲身去经历其他更多的关系。
去年年底,我主动约一位交友软件上认识的男生见面。逛书店、吃饭、看电影,都是我建议的,因为我感觉,自己掌握节奏,可能比较自在。我们聊日常工作、电影对各自生活的影响,也聊交友软件的各种功能,但并没有提各自的情感经历,对方情商智商比较高,大家保持着分寸感。
小梅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约会的心情。图/受访者提供
那一次见面之后,我们还是保持日常联系,我期待着继续见面,但感觉自己已经主动过,就需要换对方来表示了。患得患失是肯定会有的,但这些情绪可以与朋友或父母消化掉,同事也告诉我,交友软件上见面的前五个人,就不要期望太多。
3.8妇女节那天下午,公司放假,但我因为事情多,一直加班到九点多才下班,疲惫地打开手机,发现上次见面的男生脱单了。看到这条朋友圈的时候,我还蛮受刺激的,但转念一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在2021年年初的时候有个计划,就是认识更多的异性,哪怕只是朋友也可以。我告诉自己,不抱期待,但保持热情。
陌生人在我面前哭,我感同身受
○大漂亮,26岁,广州,互联网编辑
四年前,我到广州读研,所学课程与想象中的有差距,与同学相处也不算亲近,那时比较孤独。后来,我打算出国读书,也是那时候开始用交友软件,正好认识了一个学术男,能聊关于学习的共同话题。在学校附近的酒吧,我们见了一面,从对方那里,我能够获得很多当时生活里的具体建议,但并没有更多了解的兴趣。
那时,我也很难去信任别人,对于线下见面,总是有所犹豫。交友软件总是会给人这样一种矛盾感,空闲的时候去用它,总觉得上面有聊不完的人,但热情一过,又会卸载,无聊的时候又会重新装回来。
19年底,我去了北欧交换,本着想要认识更多人的目的,我又用起了交友软件。我发现可能是生长在保护得比较好的环境里,北欧人处理关系比较单纯,没有什么弯弯绕绕。再加上一起交换的同学鼓励我勇敢一些,找相对安全的公共空间见面,打开圈子,我就去了。
与聊得很开心的男生去放烟花。图/受访者提供
我当然认同交友软件“角色扮演”的事实,但我们每个人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在扮演某种角色?正是因为有这种平台的存在,能让我看得到很多反差。我曾经遇到过一个男生,在网上聊天很热烈,但是等到见面的时候,对方变得非常羞涩,不过能发现他很看重那次见面。因为我在自我介绍里写,很喜欢穿浅色T恤的人,他那天就穿着一件浅蓝色的衣服。
在北欧的那段日子,我遇到过很有绅士风度的人,我们一起逛美术馆,聊自己喜欢的画,也遇到过认真和我学包饺子、了解中国的人,回国后,我还与不少人保持联系。一开始的那种“信任怀疑”也没有继续困扰我了,因为先承认现实的糟糕和孤独的无法根治,再去建立各种社交关系,才是更好的选择。
把画作的温暖,与人分享。图/受访者提供
可能因为这种偏丧的心态,让我对带着阴郁或者脆弱属性的人更能产生共鸣。我记得之前约会过的一个男生,半夜喝多了在便利店买蔬菜卷,但因为醉得太厉害,怎么也打不开,他就哭了,他对我说:“我好想吃东西啊,怎么这个就这么难开呢?”
情绪崩溃的原因有很多,在他那里,是想到和前女友的分手。和一个人建立感情的过程多美好,一点一点淡掉的过程就有多难过。我很能理解这种情绪,大部分的感情也都会是这个结局。不过后来,他酒醒后,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
我曾经在交友软件的自我介绍里写,我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什么,或建立稳定的关系,但如果有幸遇到那些对生活有表达和理解的人,有片刻的共情就足够了。
在交友软件找到理想的对等关系
○Queen,24岁,台北,大学助教
2018年,我结束了一段长达5年的亲密关系。对方比我年长很多,也是我的第一个男友。某种程度上来说,我有点“公主病”,喜欢被照顾的感觉,但是5年让我看清了关系的B面,由于双方所处世代的不同,我们有很多本质性的矛盾无法解决。
他生长在一个相对保守的家庭,无论是公共议题还是生活事务,都偏向于采取接受的姿态,但学习社会学的我,比较爱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件事存在就是合理的?为什么不能否认?
2019年,我出国留学,当时是带着开放的心态去玩交友软件的。因为回到单身状态,又是一个人出国,除了同学,可以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不同领域的人。
这就像是一个巨大的人类橱窗,惯常而言就是走马观花,习惯性地左滑,偶尔会停下来看自己感兴趣的男生,向右滑动的时候,会存在对方也刚好喜欢你的可能。应该是大脑里多巴胺的分泌效果,匹配的那一瞬间,会小小开心一下,我会对这种感觉有点上瘾。
喝完酒听完陌生人的故事,走在空无一人的异国大街上。图/受访者提供
但与此同时,我也认为交友软件会让我更理性,因为我已经对亲密关系有所了解,我知道自己大概想要寻求什么样的社交,在这其中,对等与尊重可能比较重要。我不会接受轻浮的人,比如表现出强烈的厌女情绪或男性权威的人。除此之外,无论是轻松闲聊还是严肃对谈,我都会热情投入。
对于社交,我一向比较主动,社会学里有理论是研究关系互动的,大概的意思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