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本期嘉宾 :夏彦(培训机构教师,嗑CP爱好者)、卖花女(前杂志编辑,混过饭圈的边缘追星人)、赵大饼(自由撰稿人,不嗑CP)、T(前文娱记者,不嗑CP),原文标题:《都2021年了,为什么你还会为自己嗑的CP流泪》,头图来自:《陈情令》剧照
嗑CP是一门列文虎克的艺术。
这个词通常被理解成“对某一对情侣或者CP表示喜爱和支持”。作为一种亚文化现象,它由来已久并且包罗万象、内涵丰富。从小说、影视剧角色,到综艺节目选手,乃至毫无关联的两个真实或虚拟人物,都可以成为组和嗑CP的对象。就像前段时间,NASA新派出的火星登陆车也被取名叫做“福尔摩斯”,搭配了一枚叫做“华生”的高配彩色镜头,官网还有一段颇有深意的介绍。“恋爱可以不谈,我的CP必须在一起”“连耽改剧都开始内卷了”“只为别人的爱情流泪”,也成了当代嗑CP青年的心声。
本期圆一桌,我们找来了三位参与或观察过嗑CP行为的朋友,跟他们聊一聊,嗑CP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我们喜欢作为旁观者为他人的感情感动,甚至觉得这样的体验比自己谈恋爱更有意思?
“恋爱可以不谈,CP一定要嗑”:亲自恋爱不如看别人恋爱了吗?
NN:一个现象是,嗑CP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真情实感,年轻人对自己喜欢的CP的热情,大有取代亲自去恋一个爱的趋势。我们要怎么去看待“恋爱可以不谈,CP一定要嗑”这个现象?为什么当代年轻人可以从纯粹作为旁观者的“嗑糖”当中获取快乐?
夏彦: 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的话,要先分“现实有恋爱关系”和“单身”的CP粉,这两种大概在情感寄托上有少少的不同。
作为单身CP粉,个人理解来说会更多的把自身对感情关系的理解投射到CP关系中去,在嗑CP的过程中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并且自身没有任何真实的情感打击风险(真情实感的除外),最妙的就是在于“旁观者”视角中对双方关系的自我理解或群体性理解,嗑CP的快乐可能是把自身带入双方立场后获得的双倍快乐吧。
卖花女: “嗑CP”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消费,是偶像娱乐产业的附属品。当现实语境中的浪漫非常轻易就被扼杀时,这种低成本、抱团式的“亲密关系想象”可谓是最可控的情感憧憬。嗑CP是能够在一瞬间获得高浓度快乐激素的行为,在反复找糖、磕糖的行为模式中,往往能使人一嗑致瘾。
CP粉沉溺暧昧、捉摸不透的暗戳戳,除了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自我情感的投射,源源不断地补足精神能量外,与同好们根据细枝末节编织剧本,也是圈层内寻求认可的一种心理抚慰途径。这就像一场集体狂欢式的脑补盛宴,嗑薛定谔的CP,那种不确定性往往危险但也极度迷人。
因此,人们乐此不疲地论证蛛丝马迹,真假叠加的幻象让人深陷其中仿佛经历了一段刻苦铭心的爱恋。况且,许多CP的情感关系属于不受社会普遍接纳的禁忌领域,人们潜意识里的反抗认知会在嗑CP中得到释放。
赵大饼:嗑CP这件事不是现在才有的,人类喜欢看爱情故事的历史非常长,私底下聊八卦也都是谁跟谁一起了谁跟谁劈腿了,津津有味。
现在CP的讨论多,一方面是实际里的爱情太难了,交友软件提供无限选择,担心对方随时可能喜欢上其他人;网络上各种情感套路情感控制PUA,担心被对方伤害;各路美丽的博主明星成天都在塑造完美“男友/女友”的样子,老看这些择偶标准蹭蹭高,现实里太难找到“对的人”;另外,现在年轻人生活压力大,每个人都只想通过爱情来满足自己生理或情感需求。漫长的谈恋爱效率太低了。即时反馈才是当代人的快感获得习惯,甭管啥剧情啥综艺,迅速指向所有爱情故事的高潮阶段,把握核心,谁跟谁一起了谁分手了谁又跟谁劈腿了。
“CP是假的但我的眼泪是真的”,知道是营业怎么还是会上头?
NN:自这几年大爆的现象级耽改剧开始,许多影视剧想要复刻之前的成功模式,剧方也会按照粉丝的需求“适当营业”“放糖(指放出主角之间互动的花絮或采访等)固粉”。有些综艺或节目甚至在一开始制作时就在企划案中标好A与B会进行CP营销并后期进行加工剪辑。CP营销已经趋向于模式化了吗?为什么很多人知道CP是假的,但也并不影响ta们上头?
夏彦:CP营销目前依然是新兴产业,各种环节还在完善中,但被粉圈戏称“CP套餐”的“先肯德基代言,之后时尚芭莎,再去快本同框”这样一套流程中能看出来,各类资本都在积极参与CP营销,毕竟人口基数多蛋糕也大,这种模式在短时间内还是会逐渐壮大直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
很多人知道明明是营业CP却还义无反顾的跳坑大概是因为CP产业链已经同它的消费者有了默认的某种关系,一个愿产一个愿嗑,反正流水的CP铁打的粉,年年都有的嗑还能挑挑拣拣,目前的市场大概还是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吧。
卖花女:资本操纵下的流水线CP,宿命大概就是彼此解绑,继而彻底BE了。粉丝痛心疾首一段时间,视线便会出现工业运作的新CP来填补。
CP营销被评价为资本与粉丝间默契的共谋并不为过,粉丝们上头的是CP间的眼神传情、花式互动,消费的是情绪得以舒适按摩后的精神慰藉。换另一对面容姣好、彼此来电的新CP,情感转移也自然能成立,类似的情感乌托邦不断被设想,CP营销必然不会放过这种吸睛又赚钱的流量变现。
不过一些CP营销的翻车与过火,也限制了艺人自身的发展,导致了唯粉与CP粉不可开交的厮杀漫骂。艺人能凭借CP营销获得断层式的人气,但解绑之难与之后江湖永别的尴尬,可能也会让一些CP粉厌倦重复戏码后不再入坑了吧。
赵大饼:不参与进去的人总会觉得“太多了,看腻了”。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就是乐此不疲,故事的需求就是情感的需求。
与其说是对CP上头,不如说是对爱情故事上头。和迪士尼漫威一样,英雄战胜坏人取得胜利的故事非常模式化,但是一直被人喜爱。CP营销更像是一个“爱情预告片”,CP营销的核心在于“他们并不真的在一起”,于是留给观众“ta们最终会不会在一起”的故事空间。
另外,即便电视剧综艺里的角色是假的,但是演员是真的。如今的粉丝系观众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早已经有“带入真实演员”来看戏的习惯,另一个是不只是看,也需要有更多二次创造,更多参与感。这种参与感来自发弹幕式的跟其他观众的连接讨论。嗑CP是一件非常容易把观众之间连接起来的“相同语言”。万一这CP真成了呢,对观众而言,那就像一个团队获得一场足球赛胜利一样。
“万物皆可嗑CP”,是缺爱还是有爱没处使?
NN: 就像今年NASA发出的以“福华”CP命名的火星登陆车,不少嗑CP爱好者会对其他物种甚至无生命体也产生CP滤镜,从生活中的普通人到自己的宠物,乃至公司或者国家都有。为什么有人会嗑非明星或非人类的CP?“万物皆可CP”的背后,是一种对自我、对性和欲望以及对亲密关系的渴望或者投射吗?这可以算是一种“用人类视角揣测一切”的人类中心主义吗?
夏彦:个人来说,我是对非人类的CP产生不了情感投射,所以不是很理解这类CP粉的心理状态,但我认为这的确是一种情感投射,毕竟无生命体没有情感交流,那就必须有我自身去给他它们的行为进行解读赋予一些含义,以达到情感闭环的合理性的营造。
而“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个话题,我觉得倒不用上升到这个高度,毕竟人类中心主义围绕的对象是环境伦理和动物伦理,而无生命CP本身并不存在被损害利益这一情况,被嗑的时候没有任何真实生命受到伤害。
T:我觉得还挺“人类中心主义”的。这个里面可能分几个维度。对于亲密渴望的投射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这算是自我的维度,谈不上形成了什么利害关系,只是单纯追求快乐。如果停留在这个层面,倒也无可厚非。而像是前面提到的刻意人为制造——不管是出于商业利益还是别的什么——就都是带有明确目的的。“人类中心”只是第一步,重点在于之后想要做什么,有要资本的,有想要宣传的……我们可以因为CP而自发快乐,但也应当意识到背后存在一些值得警惕的东西。
“我嗑CP但从不上升真人”,CP幻想能让我们更爱他人吗?
NN:在嗑CP的圈子里,有一些与身份性别相关的专有名词,比如“水仙”(指由同一个真人的不同角色或人格组成的“自己VS自己”CP)、“泥塑”(逆苏的谐音,指将一个人物的性别进行反转)等等,你觉得这对被嗑的那一方本人来说,是一种物化或者标签化吗?一些人会倾向于认为,类似“泥塑”这样的性转是对被幻想者本人的变相矮化,这算是一种微妙的性别偏见或者歧视吗?
夏彦:我觉得水仙和泥塑要拆开看。首先,水仙是同一个人不同性别气质的对立,当这个人的气质足以使自己和自己产生故事感的时候,有丰富的性别气质在我看来是一种褒奖。再说“泥塑”,如果有些人觉得用一些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辞藻来形容一个明星是对他/她的矮化乃至丑化,那毫无疑问他们属于潜在的性别歧视者,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词语本身的问题,而是词语背后的刻板印象问题。
我大概属于激进的平权主义者,所以觉得在做到平权之前谈“泥塑”是不是对人的标签化都是无用的,对女性的“男性凝视”能够存在,那么女性借父权形式对男性进行“女性凝视”也应当存在。
NN:一些看法认为,对不同类型的CP的喜爱,会让年轻人对不同种类的情感关系更加理解和包容。而对应的观点是,嗑CP的本质只是一种自我满足的臆想,并不会让人对背后真实的群体产生太多共情。换句话说,嗑同性并不保证在生活中就不恐同,嗑女性也不代表在现实中不厌女。你是怎么看待这种幻想和现实间的割裂的?
卖花女:CP间的romance/bromance是想象构建出来的虚拟的产物,所以人们会倾向于扁平地塑造人设,依照个人喜恶选择性地观赏或屏蔽个人特质。例如,耽美文的创作者大部分是女性,预设受众也多为女性,某种程度上这是女性实现性和欲望自主权的象征,但这些过于理想化的同性CP形象,与现实境况是脱轨的。
CP粉奇观化的臆想的确会对其他群体产生好奇,甚至假象上的接纳认同。这一点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和《叔·叔》悬殊的观看人数便可窥端倪,同性群体内部隐形的颠沛困境不是一场青春虐恋能比拟的。嗑同性CP也许是对这一群体的一场刻奇美梦,也许是进一步共情前的误解窗口,但看到“嗑同性CP我会是同性恋吗?”这一话题还未被讨论清楚前,我是不抱希望的。
NN:早在1992年,研究美国同人圈亚文化《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就已经提出,粉丝在观看影视剧作之后,会从原本的作品中借来材料并按照私人想法建构文化,生产可传播的同人作品,使更多的人获得乌托邦社群(指粉圈)的身份认同。也就是说,粉丝的二次创作其实是一种获得归属感的过程,但这样的“圈地自萌”以及种种圈内规矩,又会加深其中的成员与大众的隔阂。CP文化可以算是另一种形式的饭圈文化吗,它会遇到跟饭圈同样的困境吗?
©️Instagram: sensetus
卖花女:大众视野下的CP粉大多是幻想破灭后疯狂讨伐的形象,因为以往ta们是可圈地自萌、不上升真人自处的。就我有限的观察,CP粉偶尔会走到饭圈生态圈的最底层,ta们会被其他唯粉或团粉嘲弄,时常被警告仅在那一亩三分地自嗨为好。
在想象偶像的权力结构中,CP粉掌控的自由度或发声机会也许并不及其他粉丝群体,因此大众能接触这一群体,对其产生刻板印象的可能性更高。层出不穷的练习生选秀,整齐划一的粉丝安利和控评,原本就让偶像工业逐渐远离公众视野。CP粉的境遇是横亘在各种粉丝间,大众更是甚少理解,自然被误解的几率更高——但CP粉的强流动性,也会消解一定的偏见比例。
NN:因为嗑CP这种行为本身带有言情色彩,而言情类创作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她们也自然变成了嗑CP的主力。与此同时,她们所欣赏的CP往往也以男性为主,这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对另一个性别的幻想和误解。你觉得嗑CP算是另一种玛丽苏吗?它会拉大男性与女性彼此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和认知差距吗?
赵大饼:嗑CP和玛丽苏的区别在于,嗑CP通常会根据剧/综艺里的一些很小的细节、眼神、手势,观众自己去补上人设塑造,有一些爱情故事创作的成分在。这其中,观众常常会把自己的情绪和经验投射到CP里, 偶像从造神、崇拜的位置上被观众拉到“儿子、男友、外甥”的平视甚至俯视地位。
至于是否会拉大男女亲密关系理解和认知差距,因为嗑CP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幻想,通常嗑CP的女性是在加强自己的恋爱观,谈恋爱就应该是这样甜甜的,有这样的眼神,做这样的小动作。问题是,多数当代男性的恋爱观几乎没有什么形成或强化的渠道。直接搂搂抱抱亲亲买买,女友说得都对。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OWNESS现在(ID:NOWNESS_OFFICIAL),本期嘉宾 :夏彦(培训机构教师,嗑CP爱好者)、卖花女(前杂志编辑,混过饭圈的边缘追星人)、赵大饼(自由撰稿人,不嗑CP)、T(前文娱记者,不嗑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