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作者:小智
本文全面盘点了英伟达自 2009 年起,16 年间在 GTC 大会上发布的各系列芯片及架构,包括技术参数、市场影响及技术突破等,并对过去 16 年的芯片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基于此预测了 GPU 架构和人工智能(AI)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GTC 会议及芯片发布概览
自 2009 年首届 GTC 会议以来,英伟达不断在这一全球顶级 GPU 技术大会上发布新一代架构和芯片产品,推动了 GPU 在图形渲染、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以及数据中心加速等领域的革命性进步。按照年份分列如下:
2009 年:首届 GTC 会议拉开帷幕,为后续 GPU 架构的发布奠定基础。
2010 年:发布 Fermi 架构,并预告了未来 GPU 家族——Kepler 与 Maxwell,标志着新一代架构的蓝图初现。
2012 年:Kepler 架构正式发布,其突破性技术包括同时多线程(SIMT)的优化,使得 CUDA 核心利用率大幅提升。
2014 年:Maxwell 以更高能效、更出色的并行计算和更优化的内存管理,为 GPU 性能升级提供了支撑。
2016 年:Pascal 架构发布,重点提升能效和 VR 支持,为虚拟现实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2017 年:Volta 架构问世,专为 AI 和 HPC 而设计,内置张量核心(Tensor Core)大幅加速深度学习训练与推理。
2018 年:Turing 架构发布,首次在消费级显卡中引入实时光线追踪技术,推动游戏和渲染技术的革新。
2020 年:Ampere 架构亮相,凭借第二代张量核心和更高带宽内存,进一步优化了 AI、游戏及数据中心性能。
2022 年:Hopper 架构发布,重点面向 AI 和 HPC 市场,采用第三代张量核心和编程模型(如 CUDA 图),助力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
2022 年:Ada Lovelace 架构发布,能够为光线追踪和基于 AI 的神经图形提供革命性的性能,显著提高了 GPU 性能基准,更代表着光线追踪和神经图形的转折点。
2024 年:Blackwell 架构发布,其第四代张量核心、先进的内存技术(如 HBM3)和能效优化,为新一代 AI 推理和 HPC 任务提供强大支持。
2025 年:预告下一代架构 Vera Rubin,其具有 3.6 EF 的 FP4 推理性能和 1.2 EF 的 FP8 训练性能,整体可达到 GB300 NVL72 的 3.3 倍,同时在其它指标上也有 2 倍左右的提升。
这些架构的发布,不仅反映了英伟达在硬件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也深刻影响了全球 IT 产业的发展方向,尤其在 AI 加速和图形渲染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详细技术参数表格
下表汇总了自 2009 年以来在 GTC 大会上发布的代表性芯片架构及其主要技术参数。表中数据均基于公开资料整理,并在每个单元格中附上相应引用。
注:表中数据均基于各架构旗舰产品或数据中心级 GPU 的典型配置,部分消费级产品参数有所不同,但总体性能指标处于同一架构级别。如有偏差,请给予指正。
三、各架构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影响
Fermi 架构(2010 年)采用第三代流处理器设计,每个 SM 包含 32 个 CUDA 核心,大幅提升了并行计算能力;同时首次引入错误校正码(ECC)内存技术,增强了计算的可靠性,尤其适用于科学计算和数据中心应用;改进后的双精度浮点性能和硬件虚拟化支持进一步扩展了 GPU 的应用范围。这些革新不仅推动了 GPU 在科学研究、工程计算和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巩固了英伟达在高性能计算和专业图形市场的领先地位。
Kepler 架构(2012 年)则引入了 SMX 设计,每个 SMX 拥有 192 个 CUDA 核心,显著提升了并行计算性能;另外,动态并行技术让 GPU 无需 CPU 介入即可自主生成任务,而 Hyper-Q 技术则使多个 CPU 核心能同时向 GPU 发出工作指令,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这些改进不仅使英伟达在消费级和专业级市场上地位进一步提升,还使基于该架构的产品在游戏、科学计算和可视化应用中表现出色,为后续产品的研发打下坚实基础。
Maxwell 架构(2014 年)通过采用 SM 单元设计实现了更高的能效,优化了资源分配,既提升了性能,又降低了功耗;渲染过程中的内存压缩与数据调度机制、GPU Boost 动态调频以及精细化的线程和缓存管理,则极大提高了图形渲染和多任务处理的效率。这些技术进步使得高性能游戏显卡和轻薄笔记本市场更具竞争力,同时凭借出色的性价比巩固了英伟达的市场领先地位,并为数据中心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Pascal 架构(2016 年)在能效优化上取得显著成效,通过重新设计 CUDA 核心布局和内存子系统,为 VR 应用提供了更高效的图形渲染能力,提升了虚拟现实体验;硬件上对混合精度计算(FP16)的支持也为深度学习和 AI 应用奠定了基础,加之在散热与功耗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使其适用于高性能显卡和数据中心 GPU。由此,GeForce GTX 1080 在高端游戏市场脱颖而出,而 Tesla P100 在数据中心领域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推动了 VR、AR 及新一代图形应用的普及,加速了 AI 商业化进程。
Volta 架构(2017 年)专为加速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而设计,首次引入张量核心(Tensor Core)以加速矩阵运算,从而显著提升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与推理速度;同时,通过优化内部缓存层次和互联技术,加快了数据传输速度,降低了性能瓶颈,并针对大规模并行计算任务进行了专项改进。正因如此,Tesla V100 等 Volta 系列产品迅速成为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的首选加速器,并引领行业对张量运算和专用加速器的重视,进而推动了 AI 芯片市场整体技术升级,为自动驾驶、语音和图像识别等应用提供了坚实支撑。
Turing 架构(2018 年)在图形渲染领域实现了突破性进展,首次大规模应用实时光线追踪技术,使得游戏和影视渲染的画面质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保留了传统着色器和计算任务的高效支持,并通过混合渲染模式实现了光线追踪与传统渲染技术的无缝融合,加之对 CUDA 核心与专用 RT 核心的协同优化,整体计算效率和能效比均得到了明显提升。由此,RTX 2080 等产品迅速占领了游戏显卡市场,推动实时光线追踪成为新一代显卡标配,同时也引领了游戏引擎、影视后期制作及专业可视化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加速了设计与仿真流程的发展。
Ampere 架构(2020 年)则在全新设计的 CUDA 核心上实现了更高的单线程与多线程性能,第二代张量核心与增强型内存子系统的结合显著提升了 AI 训练和推理任务的效率;同时,进一步优化了能效,支持更高显存带宽和更低功耗,适应了从消费级到数据中心的多样应用场景。这些特性使得 GeForce RTX 30 系列和 A100 数据中心卡迅速获得市场认可,推动了 AI 模型推理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普及,并为云计算和超算平台提供了更高计算密度和更低能耗的解决方案,促使游戏显卡与AI加速卡技术的跨领域融合不断涌现新应用。
Hopper 架构(2022 年)针对 AI 与高性能计算进行了深度优化,采用第三代张量核心以高效处理大规模矩阵运算和深度学习任务;同时支持 CUDA 图和多实例 GPU 等编程模型,使软硬件协同优化更为高效,并通过 4nm 制程工艺大幅提升晶体管密度,实现更高的计算密度和能效比。由此,代表产品 H100 迅速成为大规模 AI 训练和推理的首选,加速了云计算和超算中心的升级换代,同时推动大语言模型、生成式 AI 及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并完善了软硬件生态,极大激发了整个 AI 芯片市场的活力。
Ada Lovelace 架构(2022 年)引入了第四代 Tensor Core,支持 FP8 精度计算,使 GPU 的吞吐量达到每秒 1.4 PetaFLOPS,从而大幅增强了 AI 计算能力,加速了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配备第三代光线追踪核心,显著提升了光线追踪性能,支持更复杂场景的渲染并呈现逼真光影;同时,通过着色器执行重排序(SER)技术和 DLSS 3 技术优化渲染效率和帧率表现。正因如此,该架构不仅使英伟达 GPU 在高端游戏和专业图形领域表现更加出众,还扩展了在深度学习、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并在优化能效的同时满足了对功耗敏感应用的需求。
Blackwell 架构(2024 年)代表了当前市面上 GPU 的最高水平,其第四代张量核心与先进内存技术(如 HBM3)的结合实现了极高的计算密度和能效;采用 4nm 制程工艺使晶体管数量达到百亿级别,极大提升了单芯片的计算能力,同时针对 AI 推理和大规模数据处理任务进行了专项优化,并支持新一代编程接口与分布式计算模式。RTX 5090 和 B100 数据中心卡为数据中心和超算平台提供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推动了 AI 模型迭代升级,助力大语言模型、药物发现、气候建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同时为未来跨领域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芯片发展历程总结
从 2009 年至今,英伟达在 GTC 大会上发布的各代 GPU 架构展示了技术从图形加速到全面 AI 加速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分别从“从技术演进与架构创新”、“性能与能效的双重提升”、“应用场景的扩展”、“生态系统与软件支持的完善”总结如下:
早期的 GPU 架构(如 Kepler 和 Maxwell)主要侧重于提升图形渲染性能和能效,为后续技术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随后,随着 Volta 架构的推出,英伟达引入了张量核心,使 GPU 不仅在图形处理上表现出色,也成为了 AI 训练和推理的重要加速器。之后,Pascal、Turing 和 Ampere 架构在保持并提升传统图形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不断优化 AI 加速性能,实现了游戏、虚拟现实与 AI 计算之间的深度融合。而在较新一代架构中,Hopper 面向数据中心和大规模 AI 任务,采用了先进的制程和编程模型,推动了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的发展;与此同时,Blackwell 架构主要服务于游戏及专业可视化市场,在性能和能效方面进一步提升。
在性能与能效的提升上,每一代架构都在晶体管数量、内存带宽和核心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早期架构的晶体管数量约为数十亿级,而最新的架构则可达到上百亿级(具体数值因型号而异),这充分体现了工艺和设计上的双重进步。同时,通过不断优化架构设计,各代产品在能效上也取得了突破,使得在降低功耗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强劲性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GPU 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扩展。早期 GPU 主要应用于图形渲染和科学计算,而随着 Volta 及后续架构的发布,AI 加速、深度学习、自动驾驶和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Turing 与 Ampere 架构实现了游戏与专业计算的无缝衔接,Hopper 架构则专注于数据中心的 AI 推理和高性能计算,而 Blackwell 架构进一步拓展了消费级市场的应用边界。
此外,英伟达不仅在硬件上不断创新,同时在生态系统和软件支持上也做出了完善。通过 CUDA 平台、cuDNN、TensorRT 以及对 OpenGL、DirectX 等标准的支持,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软件生态系统,使开发者能够更便捷地利用 GPU 加速各类应用。随着每一代架构的发布,相关驱动、编程模型和优化库也不断升级,从而进一步释放了硬件的性能潜力。
五、未来 GPU 架构和 AI 发展趋势预测
基于过去 16 年的芯片发展历史,未来 GPU 架构和 AI 的发展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在架构融合与多样化应用方面,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未来 GPU 架构的专业化与多领域融合,不同应用场景(如游戏、数据中心、自动驾驶和边缘计算)将采用各自优化的架构。同时,新一代架构在保持高性能的基础上,通过降低功耗和缩小体积,借助更高制程节点(如从 4nm 到 3nm 乃至 2nm)以及新材料和 3D 封装技术,实现晶体管密度的提升和跨越式性能突破。市场影响方面,这些进步将满足嵌入式与边缘设备对轻薄低耗的需求,同时推动芯片在数据中心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提升整体计算密度和能效比,增强不同领域市场的竞争力。
在智能计算与自适应架构领域,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 GPU 的智能化发展,其内置自适应调节机制可根据任务需求动态分配计算资源,并结合 AI 技术不断优化调度算法,实现实时负载均衡和能耗管理。此外,内置更多专用加速器(如 AI 推理引擎和神经网络处理器)的协同处理模式也将带来处理特定任务时显著的性能提升。市场影响方面,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按需计算”,提高芯片在混合负载场景下的运算效率,还将助力各行各业在人工智能应用、自动驾驶及其他实时数据处理领域获得更高效、可靠的计算支持。
在软件生态与编程模型革新方面,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开放标准与跨平台支持的推广,CUDA 图及新编程模型的普及使得软件库和开发工具愈加智能化,能够自动优化代码并充分挖掘硬件性能。同时,未来架构对前代产品和不同平台间的兼容性设计,以及对分布式和云计算环境的支持,也体现了技术上的全面升级。市场影响方面,这一进步大大降低了开发者使用高性能 GPU 的门槛,构建了一个统一而灵活的计算平台,从而推动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的升级,支持大规模 AI 模型训练和数据处理,拓宽了市场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
在能效与散热管理方面,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绿色计算和能效优化上,依靠架构改进、新材料应用以及更高效的散热设计和液冷技术,芯片内部还集成了能效监控系统,实现了在降低功耗的同时保持高性能的目标。市场影响方面,这些改进为大规模部署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和边缘计算领域,推动了绿色、可持续的计算方案的落地,进一步缓解了能耗问题并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新兴应用的驱动领域,技术突破主要体现在元宇宙、虚拟现实以及自动驾驶和边缘智能的应用需求上。新一代 GPU 在支持更高分辨率和更复杂场景实时渲染的同时,通过集成更多专用渲染核心实现更真实的光影效果和物理仿真;而针对自动驾驶系统的专项优化,则使得芯片能在低延迟和高可靠性要求下稳定运行,并在边缘计算设备中找到小型化与高性能的平衡。市场影响方面,这些技术革新推动了显存带宽和计算速度的显著提升,为大模型、元宇宙和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提供了硬件基础,同时满足了自动驾驶和物联网实时数据分析的严苛需求,为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
六、结论
从 2009 年首届 GTC 会议至今,英伟达不断通过发布新一代 GPU 架构推动行业技术革新,展现出持续突破与稳步演进的态势。
技术层面:各代架构从 Kepler 到 Blackwell,在能效、内存带宽、CUDA 核心数量和 AI 加速能力上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推动了 GPU 从传统图形加速向通用计算与 AI 加速的转变。
市场层面:每一次架构革新都对消费级显卡、数据中心加速和高性能计算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巩固了英伟达在 GPU 市场的领先地位,也加速了全球 IT 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未来展望:未来,GPU 架构将朝着更高能效、专用化、智能化和绿色计算方向发展,同时在大模型、元宇宙、自动驾驶和边缘计算等新兴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结合不断演进的软件生态和编程模型,新一代 GPU 将为人工智能和数据驱动应用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总体来看,英伟达通过不断突破技术极限和创新架构设计,不仅引领了 GPU 技术的发展,也为全球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未来,随着应用需求的不断扩展,GPU 架构还将继续演进,推动计算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头条,作者: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