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3-25 17:00

不是草台,只是智人碰上信息世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头图来自:AI生成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被AI骗过,另一种没意识到自己被AI骗了。


比如这个消息就欺骗了很多人,带着DS特有的用细节填充的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这几天不少金融圈的从业人员都中招转发。正应了韦小宝教育我们:一切细节不厌求详,只有在重要关头却胡说一番,最是唬人。



今早起来又有个事件在发酵。精彩的全过程可以看这篇转述。简要概括就是美国最核心的一群领导,在发动一场绝密的军事行动前,把最喜欢猛料的媒体记者错误拉进了私人讨论群还没注意,用的是一个商业开源加密APP。


很像腾讯会议里突然多了一个陌生名字,但没人好意思问。


这验证了黑客的说法:最后攻破信息壁垒的,往往是从人下手,也就是社会工程[一种通过操纵人性弱点(如信任、恐惧、好奇心等)获取敏感信息或系统权限的攻击手段。其核心在于绕过技术防御,直接针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渗透]因为人是信息时代的薄弱环节,最容易出错还无法控制的环节。加密再好,顶不过直接拉人进群。


很多人把这事概括成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我不完全认同这个简化。这里面有一些很值得玩味的事。


求仁得仁,Trump和团队打造的率真、个人化人设确实贴近大众,采用的通讯方式也很大众,将非正式讨论和加密邮件系统并行,那他面临的信息泄露和误操作风险自然也就很大众,都是人们常见的。只不过普通的人失误只带来普通的后果,而顶级领导人是另一回事。


比如,我们这里把香艳信息误发到微信群中已经干翻了多少领导?


大国领导也用表情:



操作失误的概率是相乘的。过往的机密决策链条里用内网、用多层核验来降低风险,但现在既然自己要钻出来,就不可避免回到开放世界的风险概率中。所以核弹发射要用黑盒子的多层机械校验,而非登录邮箱发邮件般简单。


当然不排除,正是因为对官方建制派系统的恐惧和担心,以及不想留下记录,Trump团队要另辟蹊径用加密APP。加密APP在币圈也是常规操作,他建立一套自己的影子沟通体系合乎情理。但不是每个下属都那么熟练。


越是领导,对绝对私密的追求越强烈,台下和场外信息越多。


希拉里也面临过用私人邮件接收机密信息的失误,所以这并非孤例,只不过乌龙也分戏剧性的大小。


我之前统计过,全球主要领导人的年龄在逐渐上升,而在上升的同时,又面临着日渐复杂的信息系统。你很难指望群体保持敏锐的分辨力和熟练到滴水不漏的操作。


中国的平民其实更面临这个问题,尤其是纸媒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天然对印刷体、端正播音腔有信赖感,几乎成为了吸引老年人信任的不二法门。即使是年轻人都常常迷失或者被欺骗。AI造出的大量误导信息杀伤范围经常不分老少。


回到事件本身。世界底层的运行逻辑往往非常复杂,但是机制化后,顶层领导看到的只是简单的命令操作,这会让人丧失真实感,仿佛世界真的就是玩文明。轰炸千里之外的武装变成了一句话的事。这连带使得对欧洲的讨论非常随意,完全变成了商人的讨价还价,或者霸凌者的收保护费行为。这或许会进一步加深欧美的裂痕。(等等,谁又成最大赢家?)



延伸开讲,顶层领导有基层经验比想象中重要。换言之,曲高和寡、顶层出身的人往往干不过基层打杀上来的人,因为后者的眼里世界是多维的、多环节的、细节填充的,可操作、操纵的点也就更多。当你意识到密谋、策划、决策的很多信息交换都是脆弱的、易受影响的,其实世界的打开方式就多了很多。


比如司马氏阴养死士,比如乒乓球外交。


强大的权势带来的一呼百应、指哪打哪和个人信息处理瓶颈及个性化需求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只不过有的人用距离和权威维持控制,比如长桌后的普京;有的人用小圈子和私密通信APP维持控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嬉笑创客,作者:CB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