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3-28 23:50

减肥这件小事,国家为啥这么操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原文标题:《图数室丨中国人成全球首胖,国家都急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中国成年超重和肥胖人数达4.02亿,居全球之首,呈现北方高于南方、男性多于女性的特点。肥胖关联200多种疾病,国家发布减肥指南并推动三甲医院开设减重门诊。城市化与饮食结构变化加剧肥胖问题,预计2025年相关医疗费用将超4000亿元。

## 亮点

• 📊【数据触目惊心】25岁以上超重肥胖人群达4.02亿,北方省份肥胖率显著高于南方。

• 🌍【全球肥胖危机】预计2050年全球超重人口达38亿,中国2030年超5亿人面临肥胖问题。

• 🏥【国家干预升级】卫健委发布科学减肥食谱,三甲医院开设245家减重门诊,覆盖全人群。

• 🍔【饮食陷阱蔓延】超加工食品消费激增,外卖高油高盐成肥胖推手,日均摄入最高达814克。

• 🏙️【城市化影响深远】体力活动减少叠加高热量饮食,城市人口肥胖率随城市化进程攀升。

• 💸【经济负担沉重】2025年肥胖相关医疗费用或超4000亿,五年经济损失增幅达1.6倍。

中国人正在“集体发胖”。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居全球之首。我国“肥胖地图”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男性大于女性的特点,而“最胖”的省份令人意外。


肥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与200多种疾病紧密相连,每年夺走全球280万人的生命。面对这场危机,国家出手了!从科学减肥食谱到三甲医院减重门诊,一场全民“瘦身革命”正在打响。


据预测,2025年,我国因超重和肥胖导致的医疗费用可能超过4000亿元。这表明,减肥已经从关乎个人健康的小事,演变为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城市化浪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从饮食结构的改变到运动量的减少,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体重。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躲避“肥胖陷阱”,在美食带来的愉悦和身体健康中找到平衡?


中国人胖吗?


近年来,中国肥胖率正在悄然攀升。


写字楼外高油高糖的外卖堆积如山,体检报告上体重指数频频亮起红灯,地铁上的座位悄然变窄……“中国人变胖了”已不仅是个体困扰,开始成为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议题。


根据《柳叶刀》杂志最新发布报告,截至2021年,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居全球之首。


时间拉回到现在,《2025世界肥胖地图》指出,2025年中国高达41%成年人伴有高BMI(≥25kg/㎡),9%的成年人伴有肥胖(BMI≥30kg/㎡)。预测到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人数将达到5.1504亿,预计有2.1亿女性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超3亿男性属于超重和肥胖。


除了“整体发胖”,具体到不同地域,中国人体重增长也呈现明显的“南北分界线”现象。


一份全国1580万人群的研究数据显示,河北是中国最胖的省,内蒙古、山东、天津、辽宁紧随其后,海南则是中国最瘦的省。


整体上看,我国“肥胖地图”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男性大于女性的特点。



当然,肥胖不是中国仅有的问题,全世界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柳叶刀》一项涵盖了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指出,1990-2021年,全球超重和肥胖率显著增加,预计到2050年,全球超重和肥胖人数将达到38亿,占全球成人人口的一半以上。


《2025年世界肥胖报告》的预测更为详细,其指出,到2030年,全球50%的成年男性和女性将处于高BMI 状态,全球17%的男性和22%的女性将达到肥胖水平。


肥胖和超重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但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没有任何国家能成功遏制超重和肥胖的增长趋势。



从前“富态”是福相,如今“发福”成烦恼:医学研究证明,BMI每增加5kg/m²,冠心病风险就攀升30%,肥胖也被称为是“21世纪最棘手的慢性病”。


有专家表示,肥胖与200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骨关节病、冠心病等。肥胖不仅让颜值“掉线”,更让健康“报警”。



从“以胖为美”到“谈脂色变”,这场审美与健康的认知革命,国家开始出手了。


国家出手喊你减肥


最近,一份“国家版”减肥食谱走红网络,包含东西南北中各地的特色风味,营养美味,菜式多样,甚至考虑了季节时令……让人看了想直接扔掉菜叶子沙拉,拥抱日常饮食,无痛减肥。


这份卫健委发布的《成人肥胖食养指南》,把早餐、中餐、加餐、晚餐四顿饭安排得明明白白,从老广的鸡蛋肠粉,到东北的乱炖一锅出,总有一款能满足你。



减肥这件小事,国家为啥这么操心呢?


《世界肥胖地图2025》称,2025年,中国人因身体超重将造成经济损失4589亿美元,相比2020年的2833亿,短短5年翻了1.6倍。中国人的肥胖问题,已经不仅仅是自己的事,作为一项严峻的公共健康挑战,事关整个国家发展。


其实,早在去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该活动覆盖全人群生命周期,旨在实现精准的体重管理。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及大学生等,再到孕产妇、职业人群以及老年人,都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科学规范的干预和管理。



在“国家喊你减肥”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的医院,纷纷开设与减重相关的科室或门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三甲医院中,有245家开设了体重门诊。减重门诊的数量还在持续增长,如广东卫健委表示,2025年,广东省二级以上医院的体重管理和肥胖症门诊设置率要达到50%,明年要达到80%以上。


由于肥胖问题牵扯到各种疾病,减重门诊是个多科室联合的特色门诊。以北京为例,减重门诊通常设立在内分泌科、营养科下,与内科、中医等科室多学科联合诊疗。


不同学科的专家会分析病人身体情况,给ta提供一套包括药物/手术治疗、饮食作息指导、运动指导在内的全面的体重管理方案。



生活中处处是肥胖陷阱


有句话说得好,“管不住的嘴,迈不开的腿”。


肥胖很大概率都是吃出来的,可乐、炸鸡、薯片、巧克力、冰淇淋,这些美味的食物背后藏着热量炸弹。


这类食物统称超加工食品(UPF),其是指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业加工制作,添加香料、色素、增味剂、乳化剂等多种食品添加剂,普遍含有高糖、高盐、高脂肪、低蛋白、低膳食纤维、低微量元素的一组食品。


这些年,中国人的饮食结构逐渐趋于精加工食品、高糖高脂食品和动物源性饮食,蔬菜、粗粮的食用比例不断降低。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间,中国超加工食物和饮料的消费增长了2至3倍,从人均每年11.0kg和11.8kg增长至23.6kg和39.9kg。最近的一项涵盖超7万人、随访10年的调查则显示,在UPF最高的人群中,平均每天摄入的超加工食物“惊人地”达到814g,约占日常饮食的28%;而最低的人群中,每日的超加工食物摄入量看上去也并不很低,约225g,占比为9%。



一项Cell Metabolism(细胞代谢)上的研究,探讨了超加工食物与肥胖之间的关系。20个成年人被按超加工饮食和未加工饮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为期两周。经调配,两组饮食的卡路里、主要营养素、糖、钠和纤维都是一样的。受试者按照自己的胃口,能吃多少吃多少。


结果显示,2周下来,超加工组体重增加了0.9±0.3kg。



频繁点外卖也是导致超重的原因之一。餐馆为提升口感,常大量使用油、盐、酱料,一份普通炒饭的钠含量可能超过2000毫克,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日钠摄入量上限。


此外,外卖食物中蔬菜和膳食纤维往往不足,碳水与脂肪占比过高,长期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会降低身体代谢效率,进一步加剧脂肪堆积。


一项针对职场人的调查显示,“北上广”上班族的外卖,高碳水、重油重辣、多肉的外卖订单均已接近或超过50%。



更深层次上,导致了中国人超重的原因是城市化。从1980年到2019年,中国的城市人口居住比例从19.4%猛增至60.6%。这期间,伴随着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以及小城市人口迁入大城市。


城市人口的扩增,重塑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模式,高消耗的农作劳动逐渐被加工制造以及服务业的低强度活动所取代,体力活动的减少,成为了直接造成超重或肥胖的原因之一。



在上述基础上,人们每日运动健身的时间并没有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参与调查的对象仅有49.6%的人每周进行运动健身活动,平均用时仅为1.1小时。


运动不足直接导致能量消耗减少,若叠加高热量饮食,脂肪堆积则成为了必然结果。



追剧放松来包薯片,天气太热来瓶可乐,压力大只想放肆大吃一顿……我们终会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视的健康警报,其实早已在生活的各个角落悄然响起。


减重不仅是卡路里的数学题,更是生活哲学的实践课。在快乐和健康中找到平衡,是永恒追求的课题。愿我们大家能愉快地吃吃喝喝,又能保持健康的身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图数室,作者:图数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