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3-30 09:55
张爱玲出生的上海老洋房重新开放了

张爱玲故居修复后重新开放,这里承载了她最初的童年记忆,也藏着家族的爱恨故事,即将成为上海文艺青年最新的热门打卡地。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Itsuki,原文标题:《张爱玲出生的上海老洋房重新开放,她在这里孤独了18年》,头图来自:外滩TheBund


张爱玲故居全貌 


张爱玲的书迷,一定熟悉静安寺附近的常德公寓。


那是她出名的地方,却不是出生的地方。


上海苏州河南岸的康定东路85号,坐落着一栋建于1920年代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它是李鸿章赠与女儿李菊耦的陪嫁(李菊耦是张爱玲的祖母),也是张爱玲的出生地。



这位民国名媛作家,前后断断续续在这里生活了18年。著名小说《倾城之恋》里面阴暗幽深的白公馆,就是以此地为原型创作的。


“黄色的灯光,落在青砖地上……紫檀匣子刻着绿泥款识。正中天然几上,玻璃罩子里,搁着珐琅自鸣钟,机括早坏了,停了多年。两旁垂着朱红对联,闪着金色寿字团花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在微光里,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离着纸老远。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


堂屋里色彩明艳,黄的、青的、紫的、红的都有,可就是缺了一丝人情味。名贵的珐琅钟停了,却仍然摆在那里。这恰似白公馆的现实,外表光鲜亮丽,内里却早已腐朽不堪。



后来这栋花园别墅也命途多舛,几经转手用作制药厂、大学办公楼,直到2019年时进行了一场大型修缮工作,历经一年后,3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我在第一时间去探访了这栋重焕新生的宅邸。现在,它成了石门二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保留了张爱玲曾使用的部分家具和房间。所有人可以免费进入参观。


文化活动中心大门入口 


住在康定东路时张爱玲曾说,“希望有个炸弹在我们家,就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


所幸的是,它历经战火后仍然存活了下来。


踏入这栋悉心修复后的房子后,我可以登上大露台,走入后花园,来到她最心爱的书屋里,感受她20岁之前的孤独和彷徨。


历史与现代并存的建筑,曾是李鸿章给女儿的嫁妆


从汉中路地铁站下车后,朝苏州河南岸走,路口低矮的房屋簇拥着一栋红砖建筑,上面写着“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字样。


这里原来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李鸿章买下的花园别墅。


1888年到1901年期间,在麦根路兴办“鸿章纺织染厂”,并委托A.E. Algar来建造自己的房产。


近百年前的住宅样貌


设计师隶属于当时上海著名的爱尔德洋行,圆明园公寓、锦江都城青年会经典酒店都是他们建造的。


这栋房子落成后名为“麦根路别墅”,后来李鸿章将它作为嫁妆赠送给女儿。


圆明园公寓,也是典型的安妮女王时期的建筑风格


房屋建造时,采用了中西合璧的风格。


整栋建筑呈对称结构,外墙铺满精美的清水红砖,外立面利用连续的券柱式构图,这些都是英国安妮女王时代建筑的典型元素。


窗户玻璃所处的位置是早年建筑中的外廊结构,采用了殖民时期常见的式样。



而山墙的样貌却具有中国传统风格,墙面上装饰了繁复的砖雕。


   山墙外貌


经过修复后的别墅主入口位于康定东路上。


进门后,左边是服务台,右手侧有一间小型阅览室,吸引了附近许多居民来这里读书看报。


阅览室


沿阅览室往里走,便来到了张爱玲的书屋。


安静的房间里,房间按照原先的样子保留了下来。明式书柜、老相片、桌椅、茶几,每一处都书写了她存在过的证明。


张爱玲书屋,里面摆放了她的旧家具


旁边是一个开放式空间。靠墙有一整排书架,陈列着与她相关的小说、影视等文学作品,另一侧的空白墙则作投影展示使用。今后这块区域将不定期举办张爱玲作品朗读会等交流活动。


举行交流活动的空间 


沿红木台阶向上,北侧房间改成了一间大剧场,平常会举办评弹说书、歌舞表演等,其他小房间改建成了排练厅。



南侧的大阳台,是整栋建筑中最吸引游人的地方。张爱玲曾在这里与弟弟张子静踢球玩闹,有一次还不小心踢碎了一扇玻璃。


她也喜欢在这里俯瞰里弄人家。《公寓生活记趣》中有个著名的段落:“我喜欢听‘听’市声。比较有诗意的人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通往阳台


如今,露台上栽种的红色鸡冠花悄然盛开。


朝下望去,石库门里弄人家的生活熙熙攘攘,不时传来饭菜油香。



最上层全部打通,经过修缮后成了一个多功能厅。现在正在举办书画展览,之后也将引入其他的文化类展览和活动。


顶层多功能厅


通过多功能厅可以通往别墅的小阳台。这里正是17岁的张爱玲眺望苏州河对岸炮火的地方。


淞沪战争爆发时,她刚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毕业。未谙世事的她说过,那时自己不知战争的残酷,站在家中三楼的小阳台上看到炮火,只觉得像在放烟火,甚至觉得有些兴奋。


回想这段话,不知后来她无奈迁出麦根路别墅时,又是怎样的心境。


历经修缮后,见证了上海百年历史


在这100多年间,麦根路别墅经历了多次易主与重修。


1954年,这里改为卫民制药厂,后来又变成上海医药职工大学。


2007年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作家琼瑶等人一同开了研讨会,最终静安区政府出资,向大学买下3栋教学楼,其中一栋便是张爱玲的故居。


经过改建后,以老宅为主的建筑群对社区居民开放,作为平时的休闲活动空间。


2015年,上海将它评为历史保护建筑,到19年时,政府与街道计划进行一场“修旧如旧”的修复工作。


修复时的方案效果图


对古建修复团队来说,这项工作最大的难度在于修复门廊。


当时,住宅一楼大门处的门廊已经被拆除20多年,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巨大的钢制平台,严重影响了建筑的整体美感。


幸运的是,建筑团队在庭院中挖到了原先门廊两根柱子的基础。


他们根据历史照片等影像资料,精准定位了门廊的大小与位置,然后重新恢复成1920年代的样子。


如今的门廊,被修复成了和最初几乎相同的样子 


住宅屋顶也经历了一番改造。作为医药大学教学楼的时候,原先的屋顶被拆除,建造了一片金属制屋顶,但是放在整栋砖木结构中,毫无协调感,从对面的楼房眺望过来也显得突兀。


将原有的木质屋顶恢复后,还原了爱尔德同李鸿章设计建造时的样貌。


俯瞰整栋建筑,屋顶呈现“米”字形状,且屋顶和阳台之间也存有空间上的改进。



洋房里藏着少女的爱恨情仇


张爱玲对麦根路别墅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她在这里出生,直到18岁才离开。


“房屋里有我们家的太多的回忆,像重重叠叠复印的照片,整个的空气有点模糊。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房屋的青黑的心子里是清醒的,有它自己的一个怪异的世界……” 在散文《私语》中,张爱玲这样写道。


3岁前她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父亲待她如掌上明珠,总给她念外文报纸,教她说英语。


可惜,4岁时母亲去欧洲留学,10岁时心生间隙的父母离婚,张爱玲随父亲继续在麦根路别墅生活。


那时,她已经写下了一部家庭悲剧小说和一部失恋悲剧小说,这似乎在冥冥中奠定了今后的坎坷。


张爱玲和弟弟,抱着母亲从欧洲带回来的玩偶


父亲再婚后,继母待她不好。


张爱玲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的,是“一件黯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


父亲也变了。有一次,张爱玲与继母发生了口角纷争。父亲一怒之下,便把女儿关到了书屋里面,一关就是半年。


张爱玲趴在书屋的窗台上朝外望去,心里迷茫:这偌大的别墅里,为何没有一处是自己的避风港?


张爱玲的生母黄逸梵


继母站在庭院的玉兰树下照过一张相。见了这张照片的人说,张爱玲与她有几分相似。


听到这番话,张爱玲又开心,又难过。


这是抢了她生母地位的女子,同时又是获得父亲宠爱的女子。而与之毫无血缘关系的自己竟会像她?


在小说《心经》中,张爱玲描绘了一个20岁少女对父亲的不伦恋。如果故事有蓝本,她定是陷入过无数次混沌,只有将复杂的情绪投放到文字中,才能获得一时的平静……


如今的庭院里,一片静谧


当张爱玲偷得机会跑去生母住所的那天,回来便被父亲一顿毒打,甚至扬言要开枪杀死她。


18岁的一天深夜,张爱玲终于逃出了康定东路85号,也结束了与父亲的情份,直到他去世仍未言和。


短篇小说《不幸的她》里面,女主历经挣扎,倔强地独自吞下凄苦后,永远离去,这何尝不是一幅作者的自画像?



老宅里有明媚的庭院、开阔的露台,却滋生了那个民国名媛作家心中的无限悲凉。


余秋雨曾说,张爱玲死得很寂寞,活得也很寂寞。


而如今,这栋住宅在人们面前揭开面纱,卸下高贵与骄傲,与不远处的众多石库门老房子一起恢复了最初的热闹。


它存放着一代文学大家的年轻岁月和整个家族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上海的百年历史记忆。


景点信息:


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张爱玲故居)


地址:静安区康定东路85号


营业时间:周一至周日08:30-20:30


地铁交通:1/12/13号线汉中路站10号口出站


(图片来自Itsuki、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Itsuki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