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友声誉,作者:楚学友,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昨晚朋友圈刷到黄铁鹰教授的一篇文章,突然想起,应该写写海底捞。
黄教授写过一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
该书首版于2011年3月,至今销量突破百万册。成为中小企业内训的热门教材。书中案例最初以《海底捞的管理智慧》为题,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09年)。这也是被中国商学院广泛采用的经典教学案例。
这也是一本经典的企业品牌传播商业著作。书中的“双手改变命运”“师徒制”“顾客体验的极致追求”“员工驱动的服务文化”和“把员工当人看待”的核心理念,逐渐构建出一套品牌叙事结构。
这种品牌叙事结构的一致性,强烈体现在重大危机的处理上。
2017年8月25日,海底捞北京劲松店因严重的后厨卫生问题被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
海底捞迅速承认问题属实,发布致歉声明,承诺全面整改所有门店,并主动公开月度食品安全检查结果。其应对措施包括停业涉事门店、落实“明厨亮灶”工程(后厨透明化)、加强内部管理等。
回应迅速,责任高管承担,整改措施公布到人,是危机处理的典范。也完整地印证了品牌叙事的核心框架——“把员工当人看”。
三个月后,我在上海参加第七届梅花网传播业大展,和陶氏化学、飞利浦照明、液化空气等业者同台交流。
主持人王丽丽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海底捞劲松店事件?
我说,尽管……但是海底捞依旧是中国最优秀的餐饮企业,没有之一。台下2000多人憋不住,一阵哄笑。
我接着说,这次事件之后,海底捞采取声明中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会整体性提升行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投入。全行业的底线大幅度地提升。这是头部企业的危机,也是行业提升的契机和转机。
我在随后的很多文章中,也都一致性地表达了赞赏。(参见: 开除员工+闭店:海底捞、胖东来为什么不这么做?)
我也一直赞同黄教授所说的“学不会”。因为一家公司的根系和基因是无法模仿的。(参见:人性没有变过,危机和领导力同理)
但是,最近的海底捞上海某门店小便事件。争议群起。
今年2月24日凌晨。两名17岁男子唐某、吴某在上海外滩海底捞包间用餐时,站上餐桌向火锅内小便,吴某拍摄视频并上传社交媒体。
3月8日,警方通报,两名涉事男子被行政拘留;海底捞首次回应,表示:
“要给未成年人机会”;
对恶意传播者,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3月12日,海底捞二次回应,表示:
对2月24日00:00至3月8日24:00期间在该店堂食的顾客(共计4109单),全额退款,并支付订单金额10倍现金补偿。
向法院起诉涉事男子,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海底捞。
我建议,所有的CEO们,这一次,不要学海底捞。
删除“恶意传播者”这个词
恶意往往难以界定。恶意传播者的关键词不是恶意,而是传播。对,不是传播者,是传播行为。传播的参与和扩散过程,才是核心。
传播通常是网络自发行为。它是官方的匿名嘴替,是官方的野生新闻发言人。它混杂着谣言、猜测、拼凑和耸动。它填满了官方沉默期间留下的解释空间。它成为故事的民间导演。
在官方没发言之前,它主导了信息的创造、戏仿和解释。在官方开始辟谣时,它成为一条铁轨般的平行线,与官方消息并驾齐驱,甚至有时候凌驾其上。
恶意传播者,只是个影子。
当无法明确指向某一个具体的人时,所有曾经观看、点赞、转发和评论的网民,都会被默认为是恶意传播者。
然而,舆论战的群体之争,是壮大友军,争取中立,对决敌军。当你声称要追究恶意传播者的责任时,已经站在了绝大多数网民的对立面。
你如何与影子作战?起诉。
只有公开明确起诉某人(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时,所有网民才能摘掉这顶帽子。
起诉谁不重要,说了名字大众也不关心。如果赫赫有名,或者证实是竞争对手黑公关所为,那反而是大新闻。各方都会躁动起来,再刷一波流量。
如何起诉? (参见: 辟谣为什么这么难:11个挑战?)
要么举报,要么起诉,要么——把这个词从声明词典中删除。
给未成年人机会中的三种角色错位
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社会总体的期待是“宽容但不纵容”“年龄不会成为免责金牌”“他还是个孩子!就能干出这种事?”。
海底捞的首次回应显然错判了这种期待。并没有对涉事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严厉的谴责。这种表述被公众解读为“原谅施害者,惩罚揭露者”。有网友问:“视频传播者揭露了食品安全问题,为何反而成了被告”。
该事件涉及消费者最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但却直接回应公众对“后厨监控是否失效”“员工为何未及时制止”等管理漏洞的质疑,反而聚焦于未成年人和传播者。未免有转换焦点,避重就轻的嫌疑。
在我看来,这是三重角色的错位。
第一重,对待自己,把受害者,硬生生拗成了宽宥者;
第二重,对涉事者,原谅施害者,追究揭露者;
第三重,对消费者,本应是照料者,却成为渎职者。
每一层角色的错位,都会带来期待的落空和尺度的失序。
比如第三重,我在危机公关实战手册中写到过。餐饮企业的品牌原型是“照料者”。照料者是给予关爱的人,保护他人免受伤害。汽车品牌沃尔沃、酒店品牌万豪集团,都是代表品牌。照料者的情感特质是:
共情:能够站在他人角度,而不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沟通:善于倾听他人,揣摩他人言外之意,清楚他人的意图;
可靠:值得信赖愿意付出;
信任:真挚关系。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这都是海底捞优等生的本色。只需要在危机处理中秉持本色,就足够了。
错位了怎么办?归位。
10倍赔偿的用力过猛
事件爆发后,一位万店连锁董事长问我,如何看待海底捞的10 倍赔偿?
我的回应是:对等赔付。原因如下:
不给媒体留下“按热搜赔付”的报道预期,不10倍不下热搜;
不给网民留下”不高赔不足以平民愤“的看客预期,不10倍不停骂;
不给消费者留下“出事必高赔”的心理预期,不10倍不罢休;
不给一线留下“出钱消灾”的心理预期,不10倍无法向上交代;
不给管理者留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决策预期,一10倍就了事;
不给自己留下处理类似案例的基准标准,10 倍成为标准起点。
但是,为什么会有10 倍的决定出现?
我猜测,这其中包含着海底捞真诚的道歉和补偿意图。从海底捞一贯的声誉表现来看,毫无疑问。
同时,我从这次事件,以及近期的一系列危机事件中——例如啄木鸟的选择不公关——看到一种危险的趋势:
表演与挑衅,而不是道歉与整改;
收买和贿赂,而不是在乎和善意;
迎合与摇摆,而不是稳定与一致。
以上并不特指海底捞,而是泛指一种危机公关营销化的趋势,愈演愈烈。
展开迎合这一点说说。
展示危机领导力和迎合大众是有区别的。你可能已经知道这一点,否则你就不会成为领导者。
一些领导者混淆了真正的”影响力“舆论和社交媒体”乌合之众“的差异。社交媒体声音嘹亮,快速把你推上热搜。监控是重要的,因为主流媒体会从故事角度监控趋势。
但是,根据热搜趋势和网民意见做出战术决策时,要谨慎。
舆论战或危机处理的核心战场,是价值观和议题之争。战果是导向重建信任和意义分享。要点为:
顺应:聆听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意见、诉求和倾向;关爱危机中的弱者、受害者和受影响者;对冲突中的各方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态度;
引导:企业、领导者和内部团队要具有大局和全局观念;组织要致力于维护和捍卫各种共同体利益(消费者-品牌、在地组织-社区社群、企业公民-公众社会、民族-人类);引领媒体回到公共精神;
重建:补偿(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与救赎(企业的施害行为)、重建(被扭曲、篡改或摧毁的)话语秩序、(被伤害、侵蚀或瓦解的)价值再创造。
以上这些要点,要纳入社交媒体的声音,但是不要迎合。
更不要摇摆,要保持中道和战略主线。(参见:品牌如何从热搜中全身而退|胖东来、董宇辉、理想和任正非)
不要“消费和营销”危机
品牌和舆论,是双向奔赴、互相建构的。名企和名人,是被拿来消费的。网民和舆论,是被用来营销和影响的。
雷军清楚地知道公众想要什么。米粉的狂热是双向奔赴的结果。海底捞的社交媒体营销和服务营销,被消费者津津乐道,也是双向奔赴的结果。
但是,一旦进入危机管理的场域,消费和营销,应该把主位让给意义性、影响力和信任感。
简单地说,就是不要消费“危机”,利用“危机”,企图“危机”营销。
这涉及到对于公关的元认知。我一贯坚持,公关解决的是关系问题,组织有效性问题,协调利益相关者问题,促进共识、意义和效率。
公关不解决营销问题,尤其是不解决在危机中的抖机灵问题。
当然,总有董事长和创始人问我,学友,如何能够转危为机?如何利用好这次危机(进行营销)?你如何看待不浪费任何一场危机?因为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
我总是回答,危机就是危机。
楚学友曾经说过,转危为机和不浪费危机,是组织层面的表达。不是危机公关或者把公关作为营销的表达,否则就是跳进了把”丧事当喜事办“的窠臼。
不要用错了力。
在组织层面,如何不浪费任何一场危机?优化组织,出清结构性缺陷。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压力测试,隐藏着机会。真正有智慧的CEO或企业,决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在大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危机破坏了系统均衡,在失序和混乱中,原有结构性缺陷会暴露出来。优化治理结构恰逢其时。
举措包括不限于:
撤销无法产出价值的业务和部门;
弥补在危机中暴露出来的运营和管理缺陷;
撤换在危机响应和应对中胜任力不足的人员;
调整董事会团队;
重申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
最重要的,是修复组织声誉。
三周前,一位千店连锁创始人找我咨询,涉及自媒体账号对公司的不实信息处理。建议处理完后,他告诉我,要加强公关团队的投入。
以前在微博时代,公司还比较重视社交媒体的维护和投入,也配备了相应人员。这几年,削弱了这个版块,发生事情,没有专业人员承接执行。这次的事件处理,让他意识到组织架构的疏漏。
还有一位千店连锁的CEO问我,危机后,营销活动和新品发布要继续吗?
我说,伟人早已给过答案:舞照跳、马照跑。该干啥,就干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友声誉,作者:楚学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