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4-04 09:08

到今天,农民依然受困于农田水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陶丽娟,头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糖镇农民因水利设施老化曾被迫打井应对灌溉难题,个体化小水利成本高且费时。2023年政府重修干渠后,公共水利恢复但仍有衔接不畅、维护不足等问题,需结合小水利补充。大水利与小水利的兴废反映了政府与农民用水成本分担的动态变化,公共品供给效率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 🔄水利三阶段:糖镇水利从通水充沛、老化荒废到重修通水,农民用水方式随之变化。

• 💧打井困境:个体打井面临设备费用高、操作繁琐及旱期水源不稳定等问题。

• 🌾小水利补充:公共水利失灵时,农民自建水井弥补灌溉缺口,承担额外成本。

• 🚧维护短板:重修后的干渠因衔接不畅、水位低及清理不力,仍依赖小水利补救。

• ⚖️成本分担逻辑:大水利有效时政府担主责,失灵时农民分摊更多用水成本。

• 🌱公共品效能:水利设施完善降低种田成本,促进抛荒土地复耕。

在糖镇调研过程,我们遇见一家打井用水的农户W,他不仅在家里打井用于日常生活用水,还曾在农田边打井灌溉农田。引发了我们思考,农民为何要在田边打井?打井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农户W所在村庄的不少农田依靠糖镇陂的南北干渠引水灌溉。糖镇陂南北干渠始建设于60年代,长20公里,灌溉面积约1.2万亩,贯通糖镇五个村委会。


依靠糖镇陂南北干渠引水灌溉用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年用水期,水渠的水量大且取水便利;第二个阶段是破损堵塞期,因年久失修,南北干渠老化损毁,有的塌陷、有的堵塞,导致水渠逐渐荒废,以及周边田地抛荒。


“靠近水渠的田地水渠没通之前,有水的地方种一点(田地附近有小水陂或坑塘),没水的地方不种。”第三个阶段是重修通水期,2023年县里投入7000多万重新修建糖镇陂南北干渠,于2024年6月重新通水,至今糖镇镇内的工程基本完工,水渠末端工程还有待推进。


在南北干渠修建完成前后,各村也陆续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村庄的支渠进行三面光,以便与干渠——糖镇陂南北干渠,共同改善糖镇整体的水利设施条件。


图1:水渠通水前主要依靠左侧小水陂灌溉右侧农田


打井主要出现在第二个阶段。“水渠堵塞和水渠覆盖不到的地方会在田里打井,用抽水机抽井水灌溉。”打井,主要是在水渠等水利公共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农民通过个体化方式解决农田供水问题的应对方式之一。“水渠没水的地方想种的就得自己取水,会在田边打井取水。”


图2:田边水井


但打井灌溉并不容易。一是灌溉费用负担,包括打井费(自己打或请人打)以及打井灌溉涉及的抽水机500-600元(新款)/700-1000元(老款)、抽水管、蓄水桶、柴油/汽油(20L/桶/1-2个月)等费用。


二是灌溉用水费事,每次抽水需带上一大堆东西,包括抽水机、抽水管(20-30米)、蓄水桶等,用一次收取一次。“抽水管很长,用起来比较麻烦。灌溉会从田里的水井抽水,打药为了方便就在家里调好药水,用电动三轮车拉药水桶去田里打药,在田里抽井水调药太费事了”。


三是旱期用水不便,旱期地下水的水位下降,老井可抽的水量不足,需打新井或者在老井基础上打更深寻找水源。


图3:田间打井电话


图4:农户家的新旧抽水机和抽水管


糖镇陂南北干渠重新通水,以及各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支渠进行三面光后,田里的水井怎么样了?水井荒了。“南北干渠去年6月通水,水渠灌溉方便,现在水井基本荒废了。”


图5:田边水井,目前荒废


灌溉用水问题都可以解决吗?并不全然。虽然水渠通水后农民用井水灌溉的现象少了,但因水利工程建设和日常维护问题带来了新的用水问题,仍然需要农民通过小水利解决灌溉问题。


一是水渠建设工程带来的用水不畅,其中一类是干渠与支渠衔接不畅,通水后出现干渠和支渠衔接不畅的情况,如Z村,仅有4条自然村的水渠有水,其余自然村水渠不通水,需要从附近的河或田里的井抽水灌溉;另一类是水渠太深,旱期水位低于田地,无法直接将水引入田地,需另外通过抽水机抽水引入田地,“水渠本身是为了解决旱期用水问题,水渠深了旱期水位上不去,用起水来还是不方便”。


二是水利设施重建设轻维护导致的后续维护不力,旱期Z村水渠的水流小,加上水渠堵塞未能得到有效清理,水渠用水量难以覆盖田地用水需求,水渠附近的农户仍然要通过小水利来解决用水问题。


水井兴废的本质是政府和农民用水成本分担比例的动态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围绕大水利和小水利之间的关系展开。大水利主要是指由政府提供资金建设的各类水利工程,遵循统筹规划原则,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品;小水利是指由农民自行解决灌溉问题的各类做法,如打水井,遵循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满足农户自家灌溉需求。


大水利失灵催生小水利。大水利作为公共品,具有非竞争性,在保障农民用水公平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水渠没通之前,去河里抽水要等上游的人用完水,水渠不太涉及上下游的问题,大家都能取到水”,大水利可以适当避免河流上下游位置带来的用水不公平。


但大水利公共品供给不足,包括南北干渠年久失修以及后期建设、维护问题带来的供水不足,无法满足农田灌溉需求时,大水利就“失灵”了。此时,农民为保障自身用水需求,不得不采取小水利的方式进行补充,如打井、挖渠等。在此过程中,小水利成为用水责任分担的补充主体,而农民需要分摊这部分的用水成本,以弥补公共品供给缺失。


大水利有效小水利荒废。在大水利正常通水的村庄,用水问题得到了改善。出于对灌溉用水便利性和费用的考量,农民放弃了小水利,依靠大水利降低用水经济和时间成本,原本抛荒的田地也有人回来种,因为他们感知到一个事情,即“用水方便,种田也就没那么麻烦”。这意味着,在大水利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小水利的补充性作用会降低。


实质上,无论是大水利“堵塞”时期小水利的出现,还是大水利“通畅”后小水利的荒废,背后体现的都是农民与政府共摊用水成本的逻辑。政府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公共品的重要主体,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他们各自肩负解决农业用水问题的责任,必然要共担用水成本。只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农民与政府在用水成本共摊中的占比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在大水利失灵阶段,农民承担的成本比例相对提高,在大水利有效运行时,农民承担的成本比例相应降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陶丽娟(中山大学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博士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文集: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