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到了马来西亚(简称大马)我才知道,原来他们男女约会花销,是AA制的。”在吉隆坡,当我问一个正在吉隆坡创业的中国朋友,来大马最颠覆认知的是什么?他丝毫没有犹豫,脱口而出。他的身边,是他每月都要奉献爱心的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她一脸平静地舔着冰淇淋。
参加吉隆坡印度人婚礼,作者供图
2025年2月-3月,我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彭亨等地,和多名马来西亚本地华人、马来人、印度人交流,职业包括创业者、白领、司机和骑手等,年龄从20-40多岁,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包括教育、文化、情感、工作等,和他们眼中的中国、中国人和中国企业。
只有了解足够一个群体的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社会和商业。
男女朋友约会要AA
在大马,不管是哪个种族的年轻人,男女之间交往时,花销一般都会AA分担,不会仅仅让男性请客。不过这在刚到当地的中国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
男女要AA:按大马法律,2025年最低工资月薪1700令吉(约2720元人民币,以下均直接换算成人民币),大学毕业生平均薪资约3680元人民币,吉隆坡可以拿到4800元人民币或更多。
即使是男友朋友,如果去一家好的餐厅,吃一顿价格比较贵的饭,比如500元人民币,或者进行长途旅行,这些都是要双方AA均摊,绝对不会让男人一个人承担。对方生日时,请对方吃饭,送一份礼物。如果平时吃的几块几十钱的饮料甜品,那就轮流请。我问他们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我们双方会在手机记账软件上,详细写明时间和花费,然后进行AA。”
买房买车:大马年轻人结婚,一般不需要明确的彩礼,有钱的家庭会送女方一些黄金首饰,或者1~2万人民币。印度教要求女方向男方支付彩礼,现在也开始变得自由,不是必须的。只要男孩同意,那女方就不用支付任何彩礼。
但是大多会要求有房有车,汽车是一定要买的。包括吉隆坡在内的大马城市,公共交通很不方便,天气很差,要么暴雨台风,要么暴晒烈日。一个家庭,需要一到两部车子的,加上汽油很便宜,95一升才3块多人民币。房子如果不是独栋,是公寓也行,在吉隆坡外国人最集中的乐满地,高端小区的房价约1万每平,没有公摊。在当地女生看来,有车子和房子,代表着这个人稳定和可靠。
包括穆斯林女生在内,她们不介意,和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外国人恋爱交往,但是马来人和外国人结婚的前提,是外国人愿意皈依伊斯兰教。也有一些印度人和华人结婚。但他们知道,如果和外国人结婚,双方的文化不能有太大差异,因为文化是一个特别难改变的东西。
在马来西亚,非婚生的孩子,如果母亲不是马来西亚人,小孩是没有国籍的,没有身份,没有办法出国,很多事情没有办法完成。申请国籍的流程非常复杂。很多人到30多岁还是黑户。
在大马,包括吉隆坡等,年轻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的越来越多,长辈们逐渐接受这种现实。在婚姻上,大多华人年轻人可以自我做主,也不会被催婚,但在乡村会有逼婚的现象。但是印度人家庭里,父母安排子女结婚的现象还是不少。
华人女生明确地说,她们不能接受比自己收入低的男生。穆斯林女生,虽然表示可以接受,但是在穆斯林文化里,男人是家庭顶梁柱,需要扛起家庭所有的责任。所以男人收入也不能太低。
和2hungry联合创始人Mike,作者供图
创业和打工:在中国,年轻人崇尚创业,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特别是2000 年左右互联网大潮兴起之后,加上万众创业的大潮,创业成了流行。但在马来西亚,特别是马来人,年轻人完全靠自己创业的并不多,很多是继承自己家庭和家族的生意。
Mike是大马华人,他是2hungry App联合创始人,这是当地排名第一的华人外卖平台。他说华人更愿意自己创业,因为华人做公务员有政策限制,上升空间很少。主要官员都由马来人担任。
相对来说,华人年轻人的奋斗目标更明确。例如30岁在公司做到一个管理岗位,月薪拿到1万以上,35岁买到第一套房子。在目标驱使下,他们不会太在意,所在行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而马来年轻人,不会设置这么具体的目标,有一份工作赚钱就很好,所以很多大马人愿望就是去新加坡打工,哪怕是做比较底层的工作,因为薪水高,能维持家庭,他们就很满意。这一点,在外卖小哥群体体现特别明显。2hungry 华人外卖平台,90%以上骑手都是印度人和马来人,华人占比不到 10%。但一个优秀的骑手,月收入可以到1万人民币,这在当地,是非常高的薪水。
中国更好,我们才有机会
大马人口3410万,其中70%马来人,22%华人,约685万,其他为印度人。
种族政策:大马实行的是“固打制”——马来人优先的种族政策。这个制度规定,以种族比例实施配额,包括大学录取、公务员录取、房屋分配。一般是马来人占90%,华人和印度人10%。比如医学同一专业,华人高考考了4分(满分),马来人考了2分,大概率是后者录取,因为好专业是预留给马来人的。所以最好的大学马来亚大学,政府高级公务员,都被马来人垄断了。
中国企业来了:当地的年轻人告诉我,现在即使读完大学和研究生,工作也很难找。华人年轻人,一般会说流利的中文、英文,有的还会马来语、印度语等。但在这种局面下,华人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大概率只能出国或移民。中国企业大批量出海,到马来西亚落地,为华人马来人等在内的当地人,都提供极好的发展机会。
印度裔的拉姆,一直在LaLamove(货拉拉海外版),做一名配送的摩托车骑手。配送消费者网上下单的水果、药品等。当我说这家公司(LaLamove)在中国很火时,他大吃一惊,他一直以为这是一家马来西亚本土公司,因为他接触到的全是大马本地人。包括骑手主管、客服、培训经理等。
地处热带的大马人,大多性格散漫,做事不慌不忙。在此之前,企业和门店,要派送商品,必须要提前很久约好货车,但是大概率车子也不会按时出现。“在马来西亚,我们可以按约定时间迟到一个小时,这是我们的风俗。”
但是现在通过平台下单,司机迟到影响好评率,拿不到好订单,于是慢慢变得准时和勤快了。同时又结合的风土人情,不会过度强调效率,避免过度内卷。从这点来说,中国企业帮助当地的商业生态,变得更加高效和健康了。
Mike创立的2hungry 外卖平台,专为中国人和华人服务,已经开始盈利。他们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合作的直接受益者,该项目有来自中国的投资方,整个技术开发团队都在中国成都。而且外卖平台也开始接入了中国最火的人工智能产品DeepSeek,极大提升了平台效率。
中国企业和文化出海,吉隆坡已经成了重要的据点。
中国电影《哪吒2》在大马非常火爆,截止4月1号,票房超过6500万人民币,为大马动画票房史第一。
腾讯云在吉隆坡建立了数据中心,服务东南亚的游戏和金融企业。华为深度参与了整个大马的5G网络建设。吉利奇瑞等都在当地建厂,出口东南亚。
寻根文化:我去了这么多国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对中国情感最强烈的。在1937~1945年,大马华人在陈嘉庚的领导下,为中国抗战捐款超15亿,还有各种物资和药品、武器,包括飞机。甚至派出了超过3000多名卡车司机,从马来西亚经过缅甸,运输物资到中国云南,超1000多人牺牲。这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最大的外援。
即使到了现在,我接触的很多年轻人,已经是华人第四代、第五代了。他们很多人虽然没有去过中国的祖籍所在地(一般是广东福建海南),但是依然知道自己的祖辈,是从福建和广东具体哪个村镇过来。其中一个华人小哥告诉我,他们祖籍是福建南安(郑成功的老家)。在小红书上,现在依然有很多马来西亚的家庭,发起寻根和寻亲帖子,想要找到中国的远方亲人。但是印度人,基本上不知道自己是从哪个地方来的,他们也不关心这件事。
大马华人主要是通过FB、小红书和Tik Tok等App了解世界特别是中国,最少有超过50%,即340 多万的华人,会使用小红书。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投资的越来越多,当地年轻人都想把握好的工作机会。所以会经常关注又有哪些中国企业落地大马。
“中国经济发展得好,我们华人才有更多机会。”
中国人太拼了
大马年轻人告诉我,马来西亚人讲究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既要工作,也要享受生活。相比起来,中国人太拼了,包括在大马的中国公司,不管老板还是管理层,会比本土公司的人要努力很多很多。
以餐饮为例,去过中国的年轻人告诉我,晚上8点多,吉隆坡很多餐厅就关门了。但是在中国北上广深,会有24小时的烧烤摊一直营业。可以随时叫外卖,公共交通发达,走到哪里都很方便。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虽然有特别多的人,但中国一线城市都很干净,因为看到一直有保洁人员打扫。
现在很多中国人,其实对马来西亚了解并不多。其中一位女生去中国留学时,他的同学问她,“你们马来西亚人是住在树上的吗?都是住高脚屋吗?”在他们印象里,东南亚相对落后,现在可能还是热带雨林和高脚屋。
大马的中国公司和本地的公司相比起来,大马的公司比较多元化,可能包括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会有多元化文化的适应和融合。在中国公司,主要以中国人和华人为主,“很多中国同事,英语不会太好,沟通上有些卡顿,沟通效率比较低。”
大马本地的公司的同事,周末时大家会一起搞点其他活动,打球或徒步。中国公司大家主要就是讨论工作,业余时间不会见面。
中国公司发展得较快,结构和体系相对完善,老板和决策层、执行层都很明确。但在本地华人公司,很多都是老板来拍板所有的决策,大家都听老板的。
大马年轻人在去中国公司工作之前,都听说非常的卷,工作压力很大,事情非常多,都会很担心不能适应。但去了之后,人挺友好,尊重当地的文化,公司环境也不错,拿到的薪资也会比大马公司同样的岗位,高出20%~30%。
华人更卷教育:华人历来注重教育,马来西亚吉隆坡教育资源丰富,加上有英文基础。所以马来西亚是中国留学生申请的第六大留学国。马来西亚教育全球服务中心(EMGS)数据显示,2024年到大马留学的中国新生有33216人,相比2023年的26627人,增加了24.7%。当地的马来亚大学QS全球排名第60,香港理工大学排57名。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乡镇区别很大。一般城市的,或者经济条件很好都会强调要读大学,或者海外留学。小城镇的年轻人,读完中学,就直接工作了或跟父母干家族生意,有的去新加坡工作了。
我认识的印度人说,他们祖辈来到马来西亚,只能割橡胶等劳工,生活非常艰苦,唯一可以改变小孩生活的办法就是读书,拿到一个学位,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马来人的家庭,也会很注重教育。
但他们心态比华人家庭开放。不会强制小孩读书,你能读就读,没有强制说一定要考大学。在他们看来,每个人有不同的位置,你擅长学习,家里也有钱,那就去考大学,去留学。如果成绩不好,读完中学去学门手艺,或者直接去工作。
但是绝大多数华人家庭,接受不了小孩不读大学。其中一个华人朋友说,他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音乐。喜欢弹钢琴,家里也有钱,想当音乐家。但他的父母认为音乐只是消遣,而且很不稳定。这么聪明,应该去考医学院,当医生才是正经工作。于是放弃音乐,当了医生,尽管华人学医是非常艰难的一条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南七道,作者:南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