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4-07 20:00

关税战下全民出海之路会断绝吗?日美贸易战的启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题图来自:AI生成

文章摘要
特朗普关税政策打击投机性出海(如墨西哥贴牌模式),但中国全民出海不会断绝。借鉴日美贸易战教训,单纯转移产能无法规避风险,需转向深耕本土市场、实现外贸多元化。日本90年代本土化战略(如中国合资企业)证明长期主义有效,中国应依托一带一路开拓新市场,摆脱对美依赖,推动可持续出海。



• 🌍墨西哥投机案例:70%在墨中企依赖美国市场,贴牌组装暴露政策套利风险。

• 💥日美贸易战启示:日本产能转移加剧空心化,未能规避关税反遭东南亚金融危机反噬。

• 🛠️本土化战略转型:日本90年代转向研发销售本地化,中国市场成其复苏关键。

• 🌐外贸多元化路径:美国仅占全球15%贸易额,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外贸50%以上。

• 📈中国顺差韧性:2018年后对美贸易负增长,但全球市场推动顺差逼近1万亿美元。

• 🚀难而正确的道路:深度融入当地、培育新兴市场是规避关税战的长远解方。

随着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人担忧严厉的贸易政策是否会让中国这轮出海潮就此断绝。


本篇文章将从特朗普加税的影响出发,同时结合当年日美贸易战留下的经验与教训,分析在这轮关税大战下,中国的全民出海之路将何去何从。


“投机性出海”将受打击


从这次的加税政策来看,如果说对于中国出海企业毫无影响,那一定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我认为这轮关税调整不仅将影响许多中国企业,还将对过去几年十分严重的投机性出海造成致命的打击,深刻改变中国企业未来多年的出海逻辑。


从2018年开始,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便是,虽然我国出海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但投机性出海企业也在与日俱增。不同于遵循长期主义的产业投资,这些企业往往只看重当地短期的廉价劳动力,更有甚者只是因为贸易政策存在套利空间便匆匆选择出海。


而投机最严重的地区便是墨西哥,由于美墨加关税协议,使得大量中国企业去墨西哥投资,只为低关税出口美国。过去5年时间,中国企业在墨的累积投资额就翻了3倍,但新增企业中超过70%的最终客户都是美国。


更有甚者利用免税条款,将中国生产的半成品在墨简单组装后,便以墨西哥制造的标签出口,既未真正融入当地产业链,也未建立可持续的本地化运营能力,成为了所谓的贴牌式出海。


而真正愿意深耕墨西哥本土市场的企业,实际不到在墨企业数量的三成。而在特朗普上台以后,这种短期的投机行为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由于美墨加关税协议已经面临随时取消的威胁。


如今这些未融入当地市场的企业何去何从,已经成了巨大的问题。


而这也是我国政府在过去两年一直呼吁的,企业要实现的是深耕本土的真出海,而不是为了政策套利的假出海。因为纵观历史,所有投机性出海行为都只能是得不偿失。


而当年的日本就已经给我们上过惨痛的一课了。


日美贸易战的教训


80年代日美贸易战时期,日本为躲避美国关税制裁提出所谓大雁转移模式,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以避免高关税与获取廉价劳动力。但事后来看这一政策不仅加剧了本土的产业空心化,更成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由于日本只是简单的供应链转移,其本质只是将产业链换一个国家生产,没有改变美国是日本第一大客户的本质,这使得美国可以轻易的对商品进行溯源征收。最终日本不仅没有成功逃脱关税战的泥潭,反而因为将大量热钱投入东南亚,导致当地的虚假产业繁荣,最终为美国1998年收割东南亚提供了经济基础。


而在日本本土,这轮产业转移还给本国造成了严重的失业潮冲击,由于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日本国内制造业开始衰退,就业机会大幅减少。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0年,仅制造业一个门类减少的雇员数量就达到230万,相当于本土3.8%的适龄劳动人口失去工作。


后来产能的过度转移也被认为是90年代日本严重失业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而从日本第一次产业转移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那就是所有不能够创造本土需求的出海行为都是不可持续的。其实投机性出海表面上是企业过于看重短期利益,实际上是过于迷信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反而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不够重视。


但这种行为其实就是赌美国不会出现重大的政策改变,但从日美贸易战的经验来看,美国的政策恰恰才是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


那么在这种关税大战下,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是否就此断绝了?


恰恰相反,我认为中国新一轮出海机遇的浪潮马上就要形成,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是投机性出海,而是要开发新的消费市场,实现真正意义的外贸多元化以摆脱美国的影响。


而这条路,其实后来日本的政策调整就已经给我们上过生动的一课了。


日本“本土化出海”的经验


1993年,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进行新一轮贸易谈判。12个月后日美首脑贸易会谈破裂,美国随即宣布启动超级三零一条款,拟对日本实施第三次关税制裁,此后2年日本贸易顺差下跌40%,雁型转移模式基本宣告失败(2001年,通产省正式宣布大雁模式终止)


也就是在这种逆境下,日本政府终于痛定思痛,在1994年启动了《新技术立国战略》,通产省在原有大雁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出海战略不能是简单的生产环节转移,而是要实现研发与销售全链条的本地化。


也就是我在过往视频强调的,用当地的资源培育当地的市场,最终利用新兴经济体市场规模反哺日本本土的模式。


而这套模式的关键点就是,出海企业要有耐心地培育当地市场,而不再是赚快钱的心态。为此,通产省首次提出日本要从海外生产向海外服务的模式转变。


以中国市场为例,从1996年开始中日合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1997年仅用8个月时间就将广汽本田的合作协议敲定,不仅创下了当时合资车企谈判的时间纪录,也将这种本土化的决心体现得淋漓尽致。


最终这轮本土化换来了巨大的回报,2000年后中国对日本贸易量逐年递增,7年之后更是成为了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有效填补了美国关税打压下的出口失速。


事实上日本之所以能在2003年走出超级就业冰河时期,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中国市场爆发出的庞大需求,为本土与海外日本公司创造了充裕的就业岗位。


关于这段日本出海历史的其他部分,我在过往视频与文章已经详细讲述过了,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本篇文章之所以讲述这段历史,是因为Boden想告诉各位,虽然今天的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一的单一消费国,但从总量上看美国的贸易总额依然只占全球的15%,也就是全球还有85%的市场份额我们可以挖掘。


而这轮关税政策已经充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中美贸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这种情况下再去讨论如何躲避关税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因为无论产能转移到哪里,最终都会被美国溯源征收。也正如今年两会上我国商务部长提到的,中国需要的是贸易伙伴的多元化,不是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也是我国一带一路的真正意义。


关税战下,全民出海的新阶段


在本轮关税战后,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出海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也就是深度融入当地,获得当地的信任和认可,与各个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同成长,也就是当年日本走的这套本土化战略。


其实过去几年,我国部分企业的出海行为本质上并没有做大蛋糕,而只是将国内原有的产能转移到了海外,这种行为不仅导致企业承受了巨大的重复投资成本,也造成了国内就业岗位的流失。


而每一次美国关税政策调整,都让这些原有的海外投资打了水漂。Boden我看到这样的行为是很心痛的。


最后我想反驳一种声音,如今互联网上有一种极度悲观的情绪,认为美国只要不和我们做生意了,中国的经济就将完蛋。很多人认为我国的经济体感下降是因为中美之间的博弈加剧,因此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只会加剧中国经济的转弱。


但我想说中美之间的博弈不是2025年才开始的,而是2018年就已经公开化了,过去几年的中美贸易额就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但从实际数据来看,从2018年的对抗开始,我国最重要的外贸盈余并没有下跌反而是一路上涨。


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达到了9900亿美元,距离人类历史上首个外贸顺差达到1万亿美元的国家仅一步之遥。而中国贸易顺差之所以处于高速增长,恰恰是因为除了美国的这四亿人以外,全球另外56亿人的外贸市场处于增长状态。截止2024年,一带一路国家外贸总额已经占到中国的50%以上。


尾记


日本产能转移的失败已经告诉了我们,如果只是单纯躲避关税是永远无法走出经济失速循环,也只有真正意义上走出去,享受各国经济增长的红利,才能做大蛋糕,才能重新刺激经济增长。


我想这已经不知道是多少次我在视频端和文字端,呼吁中国企业重视出海本土化的机遇。而每一次无论是经济还是政策的调整其实都告诉我们,投机性的出海终究只会迎来失败。


虽然本土化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但又何尝不是一条难且正确的道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分析师Boden,作者:分析师Bode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