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4-09 07:59

算法匹配为什么解决不了恋爱问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作者:王明月、林秸妮、潘弘辉、陈思睿,编辑:林秸妮,原文标题:《纪实 | “七日情侣”:当爱情成为可量化的社交实验》,题图来源:AI生成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爱情似乎也被按下了加速键。从相亲节目到社交软件,年轻人正以越来越高效的方式寻找伴侣。南京大学的七日情侣活动,便是当下速配恋爱的一种新形式——在短短七天内,通过算法匹配、任务设定、社交互动,快速建立亲密关系。


七天,真的能喜欢上一个人吗?” 这不仅是外界对这种活动的疑问,也是许多参与者内心的挣扎。有人期待快速进入亲密关系,借此逃离孤独;有人则抱着玩一玩的心态,体验一段短暂却浓缩的爱情。而活动的组织者们,则用数据和规则设计,将爱情拆解成一场可量化的社交实验。


截至2025年,南小宝已成功举办六次七日系列活动,参与者的背景各异,结局也五花八门。有人成为了真正的情侣,有人在短短几天内反目,也有人发现,这场游戏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速食关系。当算法与人心交错,快节奏的速配爱情究竟是情感的催化剂,还是一场注定无果的戏剧?

新潮采访了几位参与者,听他们讲述自己在这七天里的故事,看看七日情侣到底意味着什么。

文章摘要
南京大学“七日情侣”活动通过算法匹配和任务设定探索速配恋爱,参与者结局各异:极少数发展为长期情侣,多数体验短暂社交互动。文章揭示算法难以量化情感共鸣,速配模式无法替代真实情感流动,但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了低压社交契机,拓宽交友圈并反思现代亲密关系的本质。

• 💘偶然浪漫与必然局限:Jane的五年爱情始于随机匹配,但维系靠价值观契合与真诚投入。

• 🤖算法匹配的困境:兴趣标签无法量化精神共鸣,速配机制易陷入“亲密表演”的僵化模式。

• 🎭社交实验的双面性:强制任务可能催生尴尬互动,但也降低社交压力促进跨圈层交流。

• 🌐隐性社交价值:活动成为交友平台,缓解当代年轻人线上化、碎片化的社交困境。

• 🧩情感的反效率本质:恋爱无法被简化为数据拼图,细腻体验与个体经验决定关系走向。

• 🔍算法优化可能性:精细化问卷设计或能提升匹配深度,但无法替代现实情感流动。


恋爱实验的双面镜:偶然的浪漫与必然的局限


2019春天Jane抱着“想要试着开展一段新恋情”的想法,填写了“南大社团”公众号发布的七日情侣活动的调查问卷。然而,活动现场的匹配机制似乎与问卷并无太大关联,而是采用红蓝双色号码牌抓阄”方式,相同号码的红蓝牌被分为一队,共同完成现场任务。尽管被分到一队的男生并不符合她问卷中填写的运动型男生期待,但这场看似“全靠缘分”的随机匹配,却意外Jane开启了持续五年的爱情故事。


活动结束后,我们就确定关系了2019年到现在一直在谈。”然而,五年的恋爱并非一帆风顺。2020年寒假,疫情突然暴发Jane滞留境外无法返校,随后是一场漫长的三年半异恋。在这段时间,他们会尽量每天视频通话、互相分享生活,虽然不可避免会有争吵,但最终都能通过认真沟通化解。


谈到爱情长久的秘诀,Jane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必须“真诚”,彼此坦诚相待,不隐瞒、不欺瞒给予对方充分的安全感。在这方面,她和男友有许多共识:恋爱观相近,性格互补,从一开始就想认真对待这段关系,不是抱着尝试或游戏的心态。


然而,Jane的故事在“七日情侣”中并不常见。事实上,绝大多数活动参加没有找到恋爱对象


萝昼是23级本科同学,一时兴起参加了2024年的“七日情侣”活动,但七天流程下来,她的整体体验并不理想。


开始的匹配环节萝昼希望匹配到来自江苏、且有恋爱经验的对象,但最终匹配到的同学来自江西。由于问卷未收集恋爱经历,她也无法得知对方的感情背景。在兴趣爱好方面,我没有特别明确的兴趣爱好,所以当时填的是‘听歌、唱歌’这样比较宽泛的选项。他也填了相同的内容。但这类兴趣本身范围很广,导致我们的匹配度并不高”这也让她意识到,即便双方填写了相似的兴趣,实际的契合度仍可能存在较大的偏差。


“七日任务”环节有一项任务要求方互送礼物,但对于两个慢热且不太相熟的人来说,这反而成了一个难题。最终,他们的互动未能坚持七天就中途停止了,关系也仅停留在普通朋友层面。不过,这并未让萝昼感到遗憾,她更愿意把这次经历当作一次交友活动。“我们一开始就聊专业,聊最近在忙的事情。这更像是在交其他专业的朋友,而不是寻找伴侣。


为什么算法匹配无法真正解决恋爱问题?


Jane的五年恋情虽然是偶然匹配,发展出真挚感情,关键双方价值观契合、对关系认真投入,以及分离时仍愿维系信任的诚意。而萝昼的经历则更具普遍——当算法试图用地域、兴趣等标签简化复杂的情感需求,当打卡任务变成强制的亲密表演,这种工业化速配模式注定难以触及本质。


这也暴露出速配机制的内在困境:算法可以拼接兴趣标签,却无法量化精神共鸣。亲密关系或许在本质上具有反效率的本质,恋爱无法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拼图,真正决定关系走向的,往往是那些无法被编码的细腻情感与个体经验。当数据逻辑撞上情感的不确定性,这或许正是算法匹配难以真正解决恋爱问题的根本原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算法毫无优化的空间——目前“七日情侣”的匹配调查较为问卷设计能更细致、全面,或许能更有效挖掘参与者在价值观、沟通方式、情感需求等方面的深层契合点,提高匹配的有效性。毕竟,尽管算法无法完全替代现实中的情感流动,它仍然可以成为一座更精确的桥梁,增加人与人相遇的可能性。


从速配实验到社交连接:“七日情侣”的隐性价值


对于大多数参与者而言,或许“七日情侣”活动更像是一个认识新朋友的平台,而不仅仅是寻找爱情的机会。他们清楚,在短短七天内未必能够收获一段真正的感情,但即便只是交到新朋友,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简爱是23级在读研究生,曾多次参加“七日情侣”活动,虽然并未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爱情,但她对这类活动还是持着比较积极的态度。“至少能让我认识到更多的同学。有的同学平时比较内向读研后社交圈变得比较窄,这类活动可以拓宽社交圈,为同学提供认识新朋友的机会。至于后续的发展,就要看两个人是否合适,如何去沟通和了解了。


另一位参与者萝昼也有相似的看法:“其实这种活动如果直接匹配朋友,我觉得也很好。因为现在许多人都觉得,在大学里交朋友变得越来越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代年轻人的社交困境。“七日情侣”活动中,预设的规则和短暂的时间降低了社交压力,让参与者能够更自然地展开对话,尝试与不同类型的人建立联系。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社交视野,也在无形中获得了更多与人相处的经验。


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爱情并非生活的必需品,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本身就足以令人温暖。在七日情侣中,或许有人可以成功收获爱情,但大概更多的人只是享受了一个短暂却真诚的社交过程。在当代社交方式日益线上化、碎片化的背景下,这样的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让年轻人在相对低压的环境中,尝试与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建立真实的互动。即便最终没有发展出爱情,仅仅是结识新朋友、体验不同的社交方式,也不失为一种收获。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可能七日情侣活动的意义之一。


或许,七日情侣并不能成为寻找爱情的终极解法,但它提供了一种新的社交契机,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短暂停驻,与陌生人建立真实的互动。有人因这场实验收获了爱情,有人则将其当作一次别开生面的社交体验,无论结果如何,这七天都成为他们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或许,比起寻找对的人,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相遇中,重新认识自己,理解情感的多样性,并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在爱情难以被数据精准定义的时代,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偶然相遇,或许才是最珍贵的意义所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大 家 都 在 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