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摘编自:《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题图来自:AI生成
斯坦福大学学生间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游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在中国,精英教育系统相似的困境下,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也像极了优秀的绵羊。从小到大,这些年轻人为了名校的炫目光环而奋斗,人生的目的和内心的热爱却从未被给予足够尊重。我们如同在跑步机上循环,突然有一天感受到危机骤然降临,如美梦初醒一般,对于自己之前努力付出到底为了什么而感到惶恐。
《优秀的绵羊》作者认为,美国大学教育挑选、培养出来的是一群如驯顺绵羊般的"精英分子",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批判思想,跟着大众路线追求世俗的卓越成功,而缺乏精神想象力,内心空虚无力,即使到了社会上,也是现有体制系统的维护者,难以突破创新成为改革者。当代教育日益标准化,仿佛形成一道“流水线”,年轻人被裹挟进“成绩-名校-高薪”的单一赛道,精英教育体系正批量生产外表光鲜但内心迷茫的“绵羊式精英”。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优秀的绵羊”究竟在优秀什么?当代年轻人为什么越努力越迷茫?
十年后,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书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糟糕了,高等教育仿佛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以下摘自《优秀的绵羊》(10周年纪念版)新增序言:
“自从这本书出版以来,情况有所好转吗?”
10年前,我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探讨了关于精英教育的竞争压力、学生由此经历的痛苦、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这一体系所塑造的领导阶层等议题。如今每当谈及此类议题,我总会被问到上述问题。
“没有,”我回答道,“为什么会好转呢?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只是情况变得更糟了。”
大学录取率仍在不断下降,一些学校已经降至4%,甚至更低。精英大学的毕业生依旧扎堆进入少数几个行业:金融、咨询、法律、医学,如今还包括科技行业。这些领域不仅提供了最稳妥的通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路径(至于是否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则无人过问),而且在大学毕业后的头几年,工作内容基本上就是成人版的家庭作业。
如今的学校涌现出许多学生自主运营的金融和咨询社团—往往还是彼此敌对的,当然,各自的成员选拔也充满竞争(“不然还有什么意义?”学生们会这样反问)。过去,学生被告知,若想在毕业后斩获理想的工作岗位,就必须在大三的暑假争取到名企的实习机会;现在他们却听说,若想在大三的暑假获得这样的实习机会,从大一的暑假就得开始积累“次一级”的实习经历。
我最近走访了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的美国文理学院排名中高居榜首的威廉姆斯学院。我了解到,如今最热门的专业已不再是英语和政治学(人文学科正在消失,许多社会科学的学科亦是如此),而是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至于我遇到的那些学生(包括那些曾梦想教书或创业的孩子)毕业后将去向何方,答案一目了然:整个学生群体仿佛都被卷入了金融、咨询和科技的“漩涡”。
在某些方面,情况不仅没有改善,甚至以灾难性的速度恶化,最明显的便是学生的心理健康。2012—2013年我撰写此书时,青少年和年轻人的焦虑与抑郁危机对关注这一问题的人来说已十分明显,而在此之前这一趋势已延续了十多年。然而,我未曾预见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正如琼·M.特文格在《i世代》中所指出的,原本缓慢上升的趋势突然急剧恶化:抑郁、焦虑、孤独、自杀倾向、自残行为全面飙升;约会、驾车、与朋友相处的时间大幅下滑。造成这一切的,正如书名所暗示的,是智能手机——更确切地说,是智能手机与社交媒体的结合。
如今的学生再也无法摆脱同辈的压力与评判,失去了独处、思考、喘息的空间,失去了探索自我、建立真正个性和价值观的机会。随后,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进一步加剧了危机。社交媒体的侵蚀、长达两年的社交能力发展的停滞、彼此为敌的优绩主义竞争——三重冲击叠加,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至此雪上加霜。
所以,情况并没有好转。
这些年,我到一些顶尖的高中开展讲座,这些顶尖高中往往因为向精英大学输送大量学生而备受青睐。当我开始和这里的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我往往从两份清单开始。
第一份清单是目前学生们正在学习的东西。
你学到了,要通过成绩和荣誉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你学到了,人们上学并不是为了学习。
你学到了,教育就像是一种电子游戏,其目标是破解密码,从而晋级到下一个关卡。
你学到了,你这个人将会被你考上的大学定义—不仅是现在,而且将持续你的整个一生。而你考上的大学,将决定你的未来是否成功。换句话说,你学到了,你的整个未来已经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被决定了。
你学到了,大学排名越高,就意味着它越好。
你学到了,你必须选择一个“实用”的专业。
你学到了,学习与成功,甚至幸福与成功,往往是对立的,而衡量成功的标准先是文凭和荣誉,之后则是名望和财富。
你学到了,如果你失败了,或者哪怕只是稍有差池,可怕的事情就会发生。
你学到了,如果你稍微偏离既定轨道,可怕的事情也会发生。
你学到了,如果你感到焦虑、痛苦、恐惧、恐慌、空虚或迷茫,那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这些感受埋藏在心底,绝对不要表现出来。
你学到了,这些事情是不能谈论的。而你之所以会学到这一点,是因为你注意到,你身边的成年人既不给你任何机会去谈论它们,也同样对这些话题感到不安,不愿意谈论。
我们剥夺了儿童的童年,也剥夺了青少年的青春。那些最终考入名校的孩子,从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奔跑。而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经过17年相对严格的训练,他们从这些学校毕业,拥有了比世界上其他人都更多的自由,却完全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它。自由是一种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其他重要能力亦然。
如今的教育让我想起加糖的麦片——毫无营养的空壳食物,被人为地补充上“13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大学开设各种课程,涵盖领导力、创造力、创业、伦理、人生目标等主题,仿佛这些都可以通过刻意学习掌握。然而,这些能力关乎人的品格品质,而非简单的“学科学习”,它们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只有允许学生实地锻炼,这些品格品质才能被激发出来,真正地生根发芽。但现实是,我们培养出的毕业生空有一堆光鲜的文凭,却无法游刃有余地应对成年后的机遇与挑战。
然而,我们本不必如此。我在那些压力锅般的高中向学生列出的第二张清单,是关于他们没有学到的东西:
你不知道,绝大多数申请名校的学生最终都会被其中一所优秀的学校录取。他们或许无法进入自己梦想中的学校,但他们最终都能进入一所优异的大学。大学录取确实像一场“抢椅子”游戏,但几乎所有人最终都会有椅子可坐。
你不知道,其实很多研究表明,无论你上哪所大学,你的财富最终都不会有太大差别。真正重要的不是学校,而是你自己。
你不知道,大学排名存在严重缺陷,很多时候是没有意义的。一个数字存在,并不意味着它真正代表了什么。
你不知道,并不一定要选择录取你的那所排名最高的学校,尽管几乎所有人都会这么做。你不知道,在参观大学时,应该去旁听一下课堂,尽管没什么人会这样做。
你不知道,最负盛名的学校并不一定能提供最好的教育。大多数名校都是研究型大学,教授们倾向于把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研究,而不是花在学生身上。此外,在许多这样的学校里,学生文化本身也不利于真正的学习、探索和尝试,因为每个人都在竞争,习惯性地努力跳过一个又一个“圈”。换句话说,这样的环境和你现在就读的学校并无二致。
你不知道,优秀的大学多种多样,遍布各地—私立大学、公立大学、文理学院、女子学院、历史悠久的黑人院校(HBCU)、宗教院校,还有国际上的其他优质学校。
你不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最好的学校,只有最适合你的学校。事实上,我们并非要找到唯一一所“最适合你”的学校,世界上有许多适合你的选择,许多能让你感到幸福的校园。这意味着,你大可不必为寻找或考入“完美”的学校而忧虑。
你不知道,有所成就的成年人其实毕业于各种不同的学校,走上各种不同的职业道路,这些成功人士也会走许多弯路,因为很多时候通往成功的道路并不是直的。
你不知道,主修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良好,因为人文学科教会你如何思考,而这正是雇主真正看重的能力。
你不知道,不同专业之间的薪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个体选择的结果。毕业10年后,这种薪资差距会大幅缩小。
你不知道,选择学习自己真正关心的领域,并在未来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会让你表现更出色,也会让你更加幸福和充实。
你不知道,你不需要现在就对自己的一生感到焦虑。
你不知道,青春期的目标不是考上大学,而是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你不知道,你很可能会过得还不错。如果你是能进入名校的那类学生,你的未来大概率是不错的。如果你真的面临无法安然挺过的风险,那么真正威胁你的并不是流落街头的可能,而是你也许会萌生轻生的念头。
那么,该怎么办呢?我在本书中已经探讨了,要终结这场疯狂的竞争,家长、高中、大学及其招生办公室、纳税人——所有人都要扮演各自的角色。但年轻的学子们,请不要指望成年人自己清醒过来之后再去改变现状。
学生们正置身于这个体系中,他们需要现在拯救自己,好消息是,这并没有看上去那么艰难。你可以从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想要做什么(而不是“我想成为谁”)?一旦你开始找到答案,学会倾听自己,你就可以着手去实践,去开始一种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一种让你能够认同自己的生活。
这并不简单,也绝不会轻松。要知道,你想要做的事情和你(为了谋生)需要做的事情,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差距,甚至很大程度上相差甚远。我们的目标是让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尽可能地接近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必然要舍弃一些名利,从而获得生活的真正意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更符合内心的人生选择。每一天,都有人在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