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5-04-11 09:24

上海,有多少人在“中年变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作者:何菲,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文章摘要
文章聚焦上海中年群体在行业变革与城市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探讨传统行业衰落、新兴业态兴起带来的危机与机遇。通过媒体、设计、商业综合体等案例,揭示中年人在职业转型中的焦虑与突破,反映其从追求物质到反logo生活的态度转变,以及城市文化生态的迭代与割裂。



• 🔄行业冲击:传统媒体、设计行业面临寒冬,大型项目锐减,从业者被迫下沉或转型。

• 🏙️城市变迁:市中心商业体迭代升级或淘汰,武康大楼催生新职业,小马路业态进入重塑期。

• 💼中年转型:50+上海型男主动或被动变革,有人涅槃重生,有人转向田园职业教育。

• 🛍️消费降级:中年人摒弃奢侈品,倾向反logo生活,用帆布袋替代品牌包,追求低调务实。

• 📉需求分化:强需求行业(公检法、医疗)稳固,弱需求行业(广告、出版)陷入精神内耗。

• 🚴等待风口:中年人以“苟住”姿态应对变局,注重自我认知与禀赋运用,等待下一机遇。

以我的年龄和能较深层交往的圈层,大多数是魔都中年人。尤以体制内、国企央企、文化艺术界和科技医疗教育界专业技术人士居多。


老钱风的人士也有一些。坐拥昔日法租界或公共租界花园洋房,有专业有爱好有点小名气还知冷知热会做饭,早已没有急切的动力去奋斗。


他们过得放松体面,在临期进口超市买红酒,在外贸小店买汗衫,骑个单车四处逛,保持着唯上海“上只角”“准老男人”才有的情趣。生活有点暮气,却也温暖。


即使在疫情时期,说实话,生活几乎都未曾遭到实质性冲击,基本维持着中年雍容的状态。不过,这两三年许多人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都得面对行业改革。


当然,同样面对生存焦虑和赛道变化的可能,有人看到破局希望,有人试图螳臂当车。更多人选择按兵不动,能苟则苟,等待时机。


前几天中午我与友人约在陆家嘴吃午餐。中午的陆家嘴十分清寂,尽管这一带曾是“宇宙流量中心”。我和好友一边吃刀鱼馄饨一边说强弱需求的问题。


毫无疑问,公检法司和医院高校一直会是强需求。而传统媒体、广告、出版、设计等业态早已沦为如今的弱需求。


为什么弱需求转型很难,其中重要原因是它们都曾经是强需求。


一边渴望破局,一边恐惧代价,一边鄙视世俗,一边又依赖世俗的认可。这些累,往往不是真的身体透支和经济拮据,而是精神内耗,是站在十字路口踯躅观望的焦虑。


因为在上海,能学文学、新闻、艺术、戏剧影视、社会学、广告学、设计、哲学这类不容易变现只为陶冶自我的文科专业的男女,虽未必富二代,但家底通常都不会薄。


这些专业在抛物线呈上升趋势的时代,也都曾有过风口,享受过时代红利。


记得20多年前正是报社风光无限的时代,我的一个熟人承包过国内某热销都市类报纸的中缝广告,然后再将其分租出去,相当于二房东,也赚得盆满钵满。


听说毗邻报社大楼的高级商住两用楼里,一度有许多这样的公司。至十二三年前,报社经营已经走下坡路,在最热门报纸登个通栏,次日即可见报且附赠许多优惠,目的是留客。再往后几年,登讣告也成了经济增长点……如今,传统媒体进入了寒冬。


设计行业也遇到不少困境。好友是某国有设计院的当家人,以前能接到的多是大型商业综合体、跨海大桥等体量的项目,如今当家人得下沉到村镇,公关许久,也不过接到乡村土路改造等“蚊子肉”。


如今,实体商厦关门歇业的也为数不少。市区很多大商厦都在升级改造,力图通过空间改造、业态优化、文化势能等迭代升级,在强竞争与新消费的挤压下仍有一块立足之地。


很多商厦目标客户锁定二次元青少年和银龄族。新的商业综合体也常常命名为“里”“场”“天地”“城”等命名,强调新消费场景。


也有许多商厦淘汰出局。每每与好友经过西区他朋友开的商厦时,我们总会十分唏嘘。


两年多前,我们在商厦顶楼的私人会客厅、老板的“自留地”唱歌、下棋、看高加索犬,俯瞰虹桥风景,到如今人去楼空,高加索犬去世,商厦变成了一座死楼,老板也已举家迁往海外……


一个不断宣布隐退的时代正在加速度地到来。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让人意识到这个世上存在的知识都已经不再是门槛,而琼瑶、大S们的离世也预示着侠骨柔情的时代已经彻底告终。


单位附近开了十年的半层书店已于最近正式结束营业。书店致意读者:十年相伴,后会随缘。


在结束营业前我特地去了一趟半层书店,虽说是打烊状态,但店里依旧整齐朴素,保持着一个独立书店特有的矜持,而附近马路也处于清理、整合、静止状态,事实上,上海市中心许多小马路都处于这样的状态,封起的门窗上用温馨的图画粉饰墙体,用最柔和的笔调完成权利宣言,它们距离重塑、重生、重燃,还远。


而我每年要有150次相见的武康大楼所在的“西区五角场”也催生了一种新职业——专门为人有偿拍摄与武康大楼合影的民间摄影师们,他们中有不少是精干的中年人。装道具的帆布包藏在角落里,按客户需要随时拿出墨镜、油纸伞、仿真冰激凌甚至民国风假发等道具进行设计。


看来这个赛道也很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武康大楼吃武康大楼并不令人难堪。景气不佳,年轻人迷惘,中年人焦虑,银龄老人活泼欢快,圈层是割裂的,武康大楼却都能让他们开心。


这栋楼慷慨地哺育了很多人很多年,并给他们不动声色的体恤与体面。


变革时代,今年以来我身边离得很近的三位50+上海型男的工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一位是主动求变,两位是被动改变。


值得欣慰的是,三位上海型男的变革结果都不错。两位火力全开,扬眉吐气,涅槃重生后实现了压抑多年的职业理想。一位更换赛道,远离内卷和焦虑环境,进入特色中等职业教育领域,都市田园牧歌式的工作,让他充满莼鲈之思,万般妥帖。


浮生千重变。变是永远的不变。


上海是中国吸纳西方文化最为普遍与深透的城市,也有着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俗,实现阶层跃迁同样很难,官员、富商、名流、优秀专业技术人士、中产等早已各就各位,昔日上海相对公允的竞争机制和较为清晰的上升渠道,能让人闻到机遇的味道。


而今,在我看来已是优雅的暮光之城。


都市生活的本质是竞争,摒弃了高级商务风、老钱风的都市中年职人们,仿佛已不怎么背包了,尤其是奢侈品包包,宁愿让它们躺平在家里。


包包不再是安全感和情绪价值的来源。实在有东西要装,时常会摸出个帆布袋。他们都开始追求反logo式生活,记得今年大年初一时,在我们的小群,友人说:新年好像已经过去了。


另一友人说:新年过去就面临各种压力了。之前都在用春节做挡箭牌。新年不能过去啊。


躺平也许是等待下一个风口的姿态,因为在绝大多数时候,不被看见也是一种福气。拒绝PUA,把注意力永远放在自己身上。


人到中年,该苟就苟,该变就变,心法上要静,一切听从内心的声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珍惜那个还能为你托底的企业和教你控局的人。一次学透一件事,将自身特质转化为生态位竞争优势。


很多时候逆袭正源于对自身禀赋的清醒认知与战略级运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