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29 17:34

总结自己两年來爆款游记的写作逻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廖信忠(ID:lxztaiwan),作者:廖信忠,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接连接受几个采访,记者朋友们不约而同都问起了B级旅游系列:为什么你游记可以写得那么有趣?


这问题让我很尴尬,我可不想被贴上旅游博主的标签好吗!贵圈对旅游博主的印象无非就是厚脸皮到处蹭吃蹭喝又赚不了什么钱,要是当个生活博主多爽啊!天天发广告、带货、免费拿家电赠品啥的。


反正我回答了很多笼统的答案,但聊着聊着我就开始反省人生了,似乎这两年那些所谓的爆款游记,都有相同共性。我以前都是照着直觉在写,没想太多。那这次就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写作方式,希望对想搞这行当的盆友们有些帮助。


一、生活中平常的事


几乎都有同样的问题,“是不是因为我是个台湾人,所以视角会比较不同?”我认为这根本搞错重点,要知道中国是个很大的概念,台湾人看大陆某个地方的冲击,也不亚于西南某省人士到东北旅游时的震撼。


比如同样是边界城市,东北的中俄边界城市与西南的中缅边界城市,生活方式肯定完全不一样。


你觉得日常当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放到全国范围内,肯定还有90%的人不知道!用外地人的角度,把当地人习以为常却容易忽视的平常生活写出来,生活琐事恰好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事。


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早市每座城市都有,但“零下30度的东北早市”可不是每个人都体验过的。平常市场里卖的那些蔬菜肉类食品,放到零下三十度的室外,会是什么样子呢?除了黑龙江地区,应该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体验过,这个简单的题目在微博大约有1000W阅读量。



二、带着主观疑惑进入现场


主观并不意味失去客观,反正你用外地人身份进入现场时就已经带主观了。即使这个疑惑有些地图炮也没关系,主观疑惑就是之后制造文字冲突的地方。


比如红鼎国际这篇,我是怎么发现这个地方的?我跟朋友走在观音桥街上,看到红鼎国际整栋窗子里都在闪呀闪呀,我问朋友,这栋楼为什么一直闪,他稀松平常地说,这栋楼里都是各种酒吧、餐厅各种猫咖、狗咖、剧本杀店,我一听神奇了,我没看过这种楼,于是我走了进去,就发现了这么个神奇的地方。


红鼎国际


保持好奇心很重要!我很警惕自己随着年龄见多识广而觉得“这很正常”的心理。前阵子我去长沙,朋友告诉我有个“公厕艺术展”,我看了下,心里想“这国外都搞过类似的嘛,哪有什么特别!”结果后来其他的号做了这个题目,反应竟然不错。


三、去解决主观疑惑


用外地人的身份进入现场感受,就是为了解决疑惑。一篇有独特个性的游记就是你解决疑惑的方式过程,不管是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跟当地人讲了些什么话,都是围绕着解决疑惑的而展开。


如果你能将人们对这地方熟知的刻板印象推翻,再重构,爆款就完成了一半。


比如人人都知道洗浴中心,可是从没想到沈阳的洗浴中心竟然已经进化到能办文艺沙龙。




人人都知道灯会,但自贡灯会的生命之树彻底推翻了以往灯会红红火火的印象。



都对地方”土豪”有刻板印象,却没人知道土豪也有丰富多彩如迪斯尼般的内心世界。(我说的是万家丽)



四、写作逻辑


毕竟新媒体写作与传统游记写作的节奏不太一样——以前书本可能是几千字配一张图,图片作为文字补充。不幸是现在大家对阅读文字的耐心越来越低,除非你写作功力已经强到每段文字都有浓浓画面感引人一直读下去。那么,现在就是开局一张图,以下文字都是在解释这张图:图里的人都在干嘛?他们都在说些啥?你拍下这张图片时想到了些啥?


先拍到有趣的照片,再来解释照片为什么有趣


承接这种写作逻辑,写作方式就不是从头到尾起呈转合一气呵成了,你为每张图写了一段文字,等于就是一次分镜。你不用管他有没有连贯性,你看到这张图时,回忆到些什么,想到要写些什么,就先写下来。


按我的经验大约最长每两三百字配一两张图,算作一组。那么,全部写好后可能有二三十组这样的图文碎片,然后接下来就开始重组。


感觉碎片化写作一下被拔高了(新闻晨报采访)


“重组”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图文碎片编排得有阅读节奏,那是一个循序渐进”递进”的过程,就像推理小说一样“慢慢发现”。


你不可能把所有好看的内容,一开始就全部丢出来。这样读到后面就乏味了,也不可能把好看的内容全部押在最后,没有人有耐心读到最后,该学着怎么分配阅读节奏。


就好像去爬山,到达主峰之前峰峰相连,你要先越过很多小山的峰顶,然后下坡,再爬上另一座更高的峰顶,然后再下坡和缓一会。反复几次,离主峰越来越近,终于爬到主峰,原来前面所有的铺垫推进,都是为了让你最后一览众山小。


五、细节修改


总之你先写,不用考虑太多行文结构文字够不够优美,写出来再说,反正草稿一定都是垃圾!


做修改时,你在既有的文字上,要反复问自己两个问题:


1.有没有反映出什么社会现象


《今年冬天我去不成东北,去了三亚》以旁观者角度观察在三亚的东北中老年日常生活,以及如何与三亚本地人互动。



《在东北,即使开咖啡店,也逃不过晒白菜传统》见识了东北大城市里最后一代在晒白菜的中老年人。



《在日本代购口罩两周,明显感受到日本人情绪微妙变化》中国已经爆发了疫情,日本尚处爆发前夕,旅途中遇到的日本人对中国人买口罩都有什么反应。



2. 能不能呈现出当地的集体回忆


如前述零下三十度的早市、东北洗浴、《红鼎国际奇幻游记》或《长沙洗脚店严重内卷》,都是以外地人角度白描当地人日常生活,这就勾起了当地人“对!我们以前就是这样!”的情绪。


我的粉丝60%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可是这几篇文后台记录的阅读地区在东北、重庆等地比例大增,换句话说,当地的阅读者无形中都在替我传播。


这两点总结起来,其实都指向一个问题:几百年后的人,如果要了解2020的某个地方,他们会对什么感兴趣?


六、润饰工作


当你重新编排过你的图文碎片,让它成为一篇可读的文章时,最后你要做的工作才是润饰。


“润饰”不仅指讲究用词,在新媒体写作语境中更多指阅读过程中的亮点。它可能来自于你跟当地人的对话,甚至是跟朋友的无聊对话,毕竟很多对话是营销号坐办公室上网查资料想都想不出的,也可能是各种社交软件中意外的评论,更可能是你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比如东北晒大白菜,我问当地人,白菜放在花台上晒,花不都压死了吗?他们直接回我反正再过半个月他们都要死。”


重庆旧货市场,老板用齐白石字画给我包旧货,有对话才有代入感。



参加上海野鸡团的旅游照片赠送:



将社交软件中的网友评论适度加进文字中也有趣味效果,有些你不方便说的,就留给网友去说。



如果你觉得某个梗很好玩,就直接截评论,也能避免抄袭。



有时可以加些无伤大雅的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其实”删”会比写更难过,我理解你什么都想告诉读者的那种欲望,但读者并不会很想什么都知道;假如我一篇四千字的游记,其实我草稿大概都会写五六千字,写完后开始删,可能要用粉丝的角度反复阅读个十遍,直到读起来有节奏感为止。


总之我写完不急着发,放着它冷静三天,你就知道哪里该删改了。


七、为全文提炼标签


最后你给这个地方,或着这种现象,提炼出一个符号性的文眼,


比如,万家丽广场:“中部地区成功男士的梦境”;史里芬则称为:“神仙下凡度假村”;这两句形容语现在经常被黄老板挂在嘴上。


红鼎国际:重庆的重庆大楼


沈阳洗浴:中国三大中心:北京政治中心、上海经济中心、沈阳洗浴中心。


义乌小商品市场:村上隆看了会沉默、蜷川实花见了会流泪。


长沙洗脚:谁能统一长沙洗脚市场,就能成为第一间登上新三板的洗脚店。


这个“标签”通常决定了这篇文章会不会被传播出去。


好了,说了那么多,其实新媒体写作者都知道,一篇文成为爆款之后,你能分析出几十个理由,“他为什么是爆款?”但实际上,在你发出去之前,根本就不知道它到底会有多少阅读量,这属于玄学。


总之,抛出一些自己这几年的写作套路,供大家参考,希望各位同行先进不吝指教。


当然如果你立志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就别学我了,这纯粹是混口饭吃的写作方法。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廖信忠(ID:lxztaiwan),作者:廖信忠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