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4-29 19:51
“快乐的普通人”是个伪命题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编辑:青豆,头图来自:《Normal People》


“普通”正在变成当下的热门话题。


一方面是“普通学”的盛行,由不确定性引发的焦虑让人们愈发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100小时计划”、“注意力曲线”这些流传已久的成功学法则早已被我们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与人们一同发力,从“摸鱼学导论”到“修想下班”,从“小镇做题家”到“985废物”,“不完美”逐渐变成了如今的主旋律,与其追寻难以获得的成功,不如承认自己的不足,退回到普通人的安乐窝中。


另一方面,是人们仍难以安心为自己挂上“普通人”的标签,因为“普通”一词始终暗含贬义,它暗示着碌碌无为、随波逐流、多灾多难……接受了普通,也就接受了自己是“时代之下一棵草”的定义,这种无力感违背了人们希望追求的安稳幸福。


在文章《为什么现在的父母没法接受孩子是快乐的普通人?》发出之后,我们也发现许多朋友的留言都在纠结“快乐”和“普通”二词:


“普通人很难获得快乐。”


“快乐的普通人是个非常高的标准,有时需要拼尽全力才能实现。”


“根本没有快乐的普通人。”


这些留言流露出了一些人的心声。在十几年前,还有《我爱我家》《闲人马大姐》这些表现普通人生活的情景喜剧活跃在荧幕前,而在当下我们却越来越难以相信关于普通人的幸福叙事,似乎“快乐的普通人”是不存在的。


陈嘉映在《快乐与至乐》一文中提到:功利主义将追求快乐视作人生目的,而快乐本身并不是行动的目标,它是附随和融化在行动之中的。但当下主流对于快乐的想象,更多是与财富、成功捆绑在一起,实现财务自由才是通向极乐之地的不二法门。这种对于快乐的定义,将普通人推向了更为遥远的另一端。


什么是普通人?普通和快乐的门槛在变高吗?快乐的普通人真的是个伪命题吗?基于以上这些问题,在前几天我们邀请了几位朋友,一起聊了聊这些相关的话题。这篇文章或许不能给你一个直接的答案,但却展现了大家在这个宏大的话题下各自的理解与认知。


你认为,什么是普通人?


“家庭普通,长相普通,能力普通。”


@ 小曾


在我的想象中,我觉得衡量普通人有三个维度,首先家庭背景很普通,父母双方可能是工薪阶层,其次是长相或者外貌非常普通,最后是他的能力很普通,可能有很广泛的涉猎,但没有什么特长,包括学历也很一般。


“普通不是一个固定的标签。”


@ Lydia


在看到这个问题时,我会觉得好像挺多人都是普通人。在我的认知范围里,只要他不是特别的有名气,或者他的生活并不是异于常人,其实就可以归为普通人的范畴之内。对于我来说,普通更像是一种生活状态,或者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比如按部就班,上班上学,而不是裸辞或者四处游荡。我觉得普通人也未必是一个固定的标签,而是现在的一个定位或状态,可能会伴随着生活状态的改变而切换。


“需要分为不同的层面来定义。”


@巧费


我会先想“普通人”到底是由我们自己去定义,还是由外界去定义的?如果说是外界定义的普通人的话,可能就是看他有没有名气,比如李雪琴,之前只是一个北大毕业生,但是后来通过一些个人的创作变成了一个不普通的人,虽然是同样的一个人,但是他的状态改变了,变得不再普通了,这是外界带给他的定义。


另外一个层面来说,我们自己是否可以定义自己?可能外界看来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是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我认为自己有一些闪光点,那么我就自认为是一个不普通的人,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要分为不同的内外层面去定义它。


“大众认为的‘不普通’还是成功与否。”


@Judy


我感觉其实大部分人认为的“不普通”还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比如在学校里一个学生获了很多奖项或荣誉,简历上的内容很丰富,对于学生群体来说这就是不普通的学生;在进入职场以后,一些人会升职加薪,从打工人慢慢成为leader,这又是职场层面上的不普通。优秀与成功与否依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但我也是比较认可这点的。


“是否普通,完全在于比较级。”


@ 金鱼


首先我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我眼中的普通人就是:我做的事情别人也在做,我过的日子别人也在过。


不管你在你的阶层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成功程度,无论如何还是要睡觉、吃饭,做自己的事情和工作。可能你会有一些跟别人不一样的听起来比较fancy的兴趣,但这些事情放到整个世界上来看,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我在学校里面是优等生,我在行业里面也是尖端,但是总还存在比我更优秀的人。在这个情况下,比起那些更厉害的人,自己也还是个普通人。何况在我的学校和行业之外,还有那么多更加优秀的人。所以是否普通,完全在于比较级。其实没有所谓最成功的那个人,因为没有人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得好。即使富可敌国,世界仰望,也可能在家庭上是个失败者。就自认为是个普通人就好。


为什么今天成为一个普通人这么难?“普通”和“快乐”的门槛变高了吗?


“社交媒体造成了我们的内在焦虑。”


@思阳


当代社交媒体的叙事将“普通”的门槛无限拔高。社交媒体让更多所谓的“普通人”浮现在我们眼前,看到更多“普通的生活”。比如说很多人会去晒旅游、吃饭、喝咖啡这些生活方式的照片。这些人本质上可能还是属于普通人,不是什么明星只是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但是你会感觉这种“普通”的质感就从中凸显出来了,它会形成一种内在的焦虑。普通的门槛被不断拔高,是因为这种社交媒介的叙事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看到的更高了,普通的门槛也就变高了。”


@金鱼


我认为首先社会是在快速发展的,尤其是中国社会。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有社交媒体的加持,让一些发展更快的情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比如30年前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身边一些人的生活状况,这些人就变成了我用来对照自己的参照系。


但现在有几百万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我可以看到这几百万人中最优秀的那一批人的情况,我就会把自己与这些人对标。实际上导致焦虑的原因一直存在,只不过是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高点更高了,想要往上走的距离也变得更大了,在这之中比较中间的位置,我们可能会把它称为普通,但因为看到的更高,所以普通的门槛也变高了。


“意识到“特权”很难,获得“不虚无的快乐”也很难。”


@傻绒


我觉得是快乐的门槛变高了。


当初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会说起:“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快乐的呀,你看看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生活条件更差的人,你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条件已经很好了。吃喝住行都得体,工作也有一些选择,还不快乐吗?”当他说起这个的时候,我好像无法反驳。


所以从一方面来讲,如果觉得生活不那么难,我们得需要意识到自己是有特权的人。就像《单读》主编吴琦做的自我反思那样,事实上,我们已经是走在很“前面”的人了,是技术和资本的既得利益者了。要意识、反思到这一点,我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有困难,所以“快乐”更难了。这可能也表示,“不普通”的门槛变低了。


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的快乐很容易变得“虚无”。比如,各种消费主义的体验:短视频、淘宝购物、各种娱乐方式等总是被包装成“快乐的体验”打包出售了。商家貌似深喑其中的“快乐之道”,让我们欲罢不能,把这样的“快乐”当做“生活怎么难”的止痛药。


这些互联网上的快乐好像是被小心算计着的,你花多少钱,就能获得几斤几两的快乐,所以才有各种会员、红包的游戏规则。这样的快乐挺上瘾的,满足了即刻的逃离、报复性购物的爽、小小的虚荣心,但是它的起效时间很短暂。一放下手机,还是觉得什么问题都没解决,生活依旧很难。很难说这样的快乐不是“快乐”,但是我期待的“快乐”可能是更持久的、发自内心的吧。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普通遭遇了一种污名化。”


@小曾


我觉得很难说是普通还是快乐的标准更高了,但是很明确的一点,如果普通的对立面是成功的话,我觉得过去几年,成功的标准越来越单一了。也就是说大家追求的目标,或者说衡量成功的标准越来越一致了,导致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自然而然的,竞争就因此变得更激烈了。


另外,我也在思考,“普通”的门槛也许也不是变高了,而是“普通”貌似遭遇了一种污名化。当我们回望70年代、80年代,“普通”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普通是一个人正常的奋斗状态,甚至还带有一种向上、有无限可能性的感觉。但是,现在当我们用“普通”去形容一个人的时候,往往这个词是贬义的。我们会说,“你怎么这么普通还这么自信”。普通好像已经不是一个我们值得去用来标榜自己的形容词,它成为了一种限制。


“快乐幸福与财富地位不是紧密相连的。”


@金鱼


我觉得大家谈到的快乐可能不是快乐,而是更往上一层叫“幸福”了。快乐在我的理解里,就是一个短期的即时的浅薄的情绪,你的大脑告诉你是快乐的,你其实就是快乐的。但如果说到幸福的层面,我觉得普通和幸福其实并不冲突,主要取决于你有没有想明白你的人生要什么。


其实身边能看到很多人已经是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但还是不幸福的例子,比如身处互联网公司的打工人虽然拥有很高的薪水但是天天996,或者还在上学的尖子生虽然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他本人却觉得这样的人生也没什么意义。


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一样的定义,但数百年来一直不变的是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与财富地位高度相关,但其实这二者并不是紧密相连的。有一个很著名的研究曾经表明,幸福的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但它会达到一个顶端,这个顶端大概是1万美金,当超过这个数值时你的幸福程度就不会因收入而显著增长。


快乐和普通人是对立的吗?什么情况下会感受到普通人的快乐?


“缺乏对于生活的想象力,‘快乐’和‘普通’就是对立的。”


@小曾


我觉得快乐和普通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立的。如果一个人经历的是固定的教育体制与人生成长路径,一直缺乏一个人告诉他,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那么这个“普通人”,他只会朝着一种方向努力。但由于他是个“普通人”,他在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的过程中,没有特定的资源能帮助到他。这种情况下,快乐和普通就是对立的。


如果一个人对生活有其他的想象,或者内里很明确地知道自己做一件事是有意义的,那么他就可以不去在乎外界的评价、标准、条条框框,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即时的,而是一种精神的富足。


“需要分为主观和客观的层面看待这个问题。”


@Lydia


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时有一个难点在于普通的范畴,到底什么是普通其实很难定义。它可以是主观层面上的普通:我觉得自己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我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相对客观的普通,比如一个人社会阶级、收入等这种冷冰冰的划分方式。


如果从后者来看,阶层差距带来的问题,也会让快乐有门槛。可能我们所拥有的一些快乐并不普通,因为有些人是没有办法得到的,在这个前提下,普通和快乐确实对立。或者说我们要看到它对立的那一面,因为我们不能忽视一些人的“普通”给他带来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他自身克服不了的普通人的困境,他需要和自己的出身或阶级做抗争。这个时候我们就没办法将快乐视作简单易得的,而是更应该关注有哪些问题要去解决。


但如果要从主观的角度,将自己视作普通人,我的生活有没有快乐?我能不能感受到快乐?这就是一个非常个体层面的事情,它与个体对生活的感受力以及自我认知密切相关。我们家小区有一个快递员,他可以说是挺普通的,但是小区所有的住户都非常喜欢他,因为他每次上门都非常热情,与人交流也很真诚温暖。有一次他生病请假,大家误认为他离职了,于是所有小区居民都去和快递公司联系不让他们把这个快递员辞退。我会觉得这也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他通过自己的职业与其他人建立了联结,通过这些联结他也一定会获得快乐的时刻,在这个语境下普通人和快乐好像又不是对立的。


“普通人的说辞,被当做应对生活无力感的话语”


@傻绒


我觉得“快乐”和“普通”的对立感在于,现在很多人会把“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当成了一种应对生活无力感的话语,整体的情绪是挺丧的。他们会说,我也想要做喜欢的工作,但我只是个普通人,应付不了风险和挑战,所以还是选择高薪或者公务员这样稳妥的工作吧。或者,我也想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我只是个普通人,所以还是找个我不那么爱,但相对有钱的吧。一旦把“我只是个普通人”这句话说出口了,就不那么快乐了,因为在做着某种妥协。这好像也是一种糊弄学,改变不了现实,就选择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去接受它。


每个人的快乐来源都不大相同,但我的快乐其实挺简单的,和人有真实的接触我就挺快乐的。比如和室友在早上花个10分钟煮几个鸡蛋一起吃,工作困难的时候有同事的一句鼓励,每天给小猫吃零食的时候。有时候我也会加班,烦恼挤在了一堆,忙到没有时间吃餐饭,但还是会去努力寻求一些有意义感的快乐。可能不是接受普通难,难接受的是“自己”,所以尼采才说:“热爱你的命运。”


“记手账成为了我的快乐来源。”


@哲宜


可能我们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会把普通人想象为他者,思考他会不会快乐,但如果是把自己定义为普通人,这个问题就变成了:我自己是否容易得到快乐。


我有一个很容易得到快乐的小方法,就是用一个本子,专门记录每天发生的三件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情,如果那一天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事情,我就会想到很多细小的瞬间,虽然并不能达到让精神充盈的地步,但是却会让我开心,我就会把这些记录下来。现在再回看这些我记录下的事情会觉得其实我活得还挺好的。


“每天给自己一些期待的暗示。”


@绿鱼


想到一个自己从小就开始在践行的快乐秘诀,就是每天睡觉之前或者起床后,先想一想今天有没有可以让自己期待的事情,不一定是什么“大事”,哪怕是今天天气很好这样细微的小事也可以。想了想之后,会有种心理暗示的作用,一整天都很容易保持快乐的心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年志Youthology(ID:openyouthology001),编辑:青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