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丨华商韬略(ID:hstl8888)
作 者丨冷思青
印度的4月是“黑色”的。在这片疫情完全失控的土地上,单日确诊病例数不断刷新纪录。
在印度北方邦坎普尔市,一名男子在母亲确诊新冠肺炎后,残忍地将她遗弃在路边......
01
“与其说是风波,不如说是一场海啸。”这是德里高等法院4月24日向莫迪政府发出的警告。
就在这一天,印度报告了34万新感染病例和2624例死亡。
4月20日以后,印度每天的确诊病例都超过30万,医疗系统陷入崩溃:德里的重症监护室已经没有床位,人们在网上求助,只为让重病的亲人保持呼吸。
黑市上,真真假假的“特效药”都已售罄。印度政府派出油罐车为医院输送氧气,但也仅仅能保证一天的供应。
股票交易员的聊天室里,操盘手们在焦急地分享着床位和氧气的信息。社交网站上,银行家们声嘶力竭地为家人朋友求医问药。
由于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每天都有两千人失去生命。
这次疫情中,90%的病例都来自富人区,支撑印度经济60%的个人消费正遭受毁灭性打击。
被防疫部门封闭在贫民区里的穷人,反而因为去年的大爆发获得了抗体。但他们也只能拥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一家人只能在公共水龙头取水,还要和街坊邻居共用公共厕所。
疫情之下,人们对工作的前景丧失了信心,只求能保住性命。
面对这样的场景,很多人似乎已经忘记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世界曾对这个国家充满期待。
十四年前,英国学者戴维·史密斯在他的《龙象之争》中发问:印度会不会像美国一样,超越曾经的宗主国英国?印度的崛起,将会为整个世界带来什么?
第一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2019年,印度GDP达到2.85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把英国抛在了身后。
1999年以后的20年,印度经济暴涨了近5倍。2015年,印度GDP增速就达到7.5%,首次超越中国(6.9%)——虽然总量只是中国的1/5。
此后的2016年和2018年,印度又先后两次以7.9%和7.4%的GDP增速,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第二个问题,则要从印度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开始说起。
2016年,印度摩托车产量超越中国,位列全球第一,销售量也超过中国,达到1770万辆,成为全球最大摩托车销售市场。
2018年,印度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煤炭开采国,水泥产量更是达到美国的3倍,钢产量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印度电力,也在这一年以1.56亿千瓦时,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市场,发电量相当于日本与法国的总和。
还是这一年,印度的手机制造业开始崛起。据媒体最新统计,印度拥有123家智能手机厂商,年产量达2.25亿部,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国。
手机在印度变得越来越普及,图片来源:Forever news
此外,印度还是唯一能与中国强力竞争的纺织品第二大国:黄麻产量全球第一,生丝产量全球第二,棉花产量全球第三。
这些成就让世界对印度刮目相看。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它将成为继日本和中国之后,第三个崛起的亚洲大国。
有些专家甚至预言:印度将在2025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做多印度”将是一笔有利可图的生意。
然而,当西方学者还在对印度充满想象的时候,印度经济却开始后劲不足了。
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反复冲击之下,印度经济严重萎缩,跌幅高达7%。经济总量更是跌到了全球第五,排在英法之后。
曾经一度被认为要超越日本、甚至叫板中国的印度,如今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印度梦还能继续做下去吗?
02
1948年,圣雄甘地遇刺身亡,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葬礼上动情地说:“甘地就是印度。”
但很快,尼赫鲁就抛弃了甘地对印度村社田园牧歌的发展蓝图,顶住压力,借鉴苏联模式,使印度快速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在苏联帮助下,尼赫鲁大力发展现代化和大规模和重工业,加强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发展工业的政策。
一直到1991年,印度的国有企业都是经济发展的主力。
在大机器与手工纺纱轮的交响乐中,印度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51年到1991年,印度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5%增长到25%,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设备的自给率达到了90%以上。
扎实的重工业基础为“松绑”后的经济提供了腾飞的跳板。
1950年代的印度塔塔工厂
1985年,印度政府提出“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无数投资与政策优惠砸向了当时亚洲人知之甚少的互联网行业。
这让印度比中国更早抓住了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巨大机遇。
1991年,印度版改革开放启动后,印度的经济潜力很快爆发了出来:经济增长率从每年6%增加到每年8%,甚至一度超过10%。
尼赫鲁还创办了印度理工学院在内的多所大学,使更多人走出村社,有了接触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机会。
如今,印度以8410所大学位列全球高校数量第一,而美国仅有5762所大学,同样拥有十多亿人口的中国,则只有2956所。印度大学数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和美国大学数量的总和。
科研创新能力上,印度一年发表11.92万篇SCI论文,虽然远远落后于第一名的美国(69.37万)和第二名的中国(52.98万),但仍然高居世界第五。
在专利数量方面,虽然全球获得专利数量最多的前五十名企业和前五十名大学,都没有印度的身影,但印度综合排名仍居世界第15。
此外,印度学生尤其是商科生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上,印度人和印度裔一共出现了12次。
在美国总统拜登的团队里,副总统哈里斯是印度裔,为总统撰写演讲稿的雷迪也是印度裔。
跻身世界500强的美国公司中,印度裔的CEO更是占到了30%,其中包括谷歌、百事可乐、IBM、联合利华和摩托罗拉等一众大企业。10多位印度人曾经或正在担任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全美顶尖商学院的院长。
在校外进行集体学习的印度大学生
虽然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但印度人的学习能力却是数一数二的。占全球仿制药出口量20%的“印度神药”,销往200多个国家,满足了美国40%、英国25%的药品需求以及全球50%以上的疫苗需求。
全世界治疗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V),95%是仿制药,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印度。
2018年,印度首都新德里成立了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这是继旧金山、东京和北京之后世界第四个类似的中心。
至于制造业起飞所需要的廉价劳动力,印度更是不缺。这个国家的人口已经突破13亿,15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更是高达9.16亿,仅次于中国(9.89亿),是欧盟(2.88亿)的三倍。
03
与经济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整个社会却一片泥泞。
2019年的印度大选,200多万台投票机被送到100多万个投票站,不少还要靠自行车、骆驼和大象运输。
印度的公路总里程有530万公里,但是其中土路却占了500多万公里,稍微好点的国道、邦道只有10万公里,达到国标的高速公路,只有942公里。
铁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印度铁路的运力比中国还高,但速度却很慢,有一趟运行700多公里的列车要停123个站;准点率也差,有的火车平均每趟能延误10到12个小时,列车晚点一整天也不算稀奇。
印度公路上的“车流”
比交通更糟心的是印度的供电系统。
世界银行2019年的数据显示,印度有9900万人用不上电。据说这只是统计数字,因为很多地方虽然通电了但是经常停电,如果按实际情况看,印度至少有3亿人过着不通电的日子。
更加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得是,用得上电的印度人,还有40%的从不交电费。对此,印度电力企业自然无力改善自己的效益——根据美国能源署的观察,全球输变电平均损耗是9%,但印度高达30%。
2012年7月30日,印度爆发史无前例的大停电,22个邦、6亿人瞬间“摸黑”。
“7.30”大停电中摸黑读书的印度学生,图片来源:凤凰网
在印度,不只是基建跟不上国家发展的脚步,社会管理的很多方面也仿佛停留在英国人刚刚离开的时候。
1991年,印度开始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但在担任过印度发展改革部长的阿伦·舒里看来,这场改革“就好像是要在南美洲的亚马逊丛林中铺出一条道路来,我们刚向前前进了100码,但丛生的灌木会立即将它遮盖”。
国企改制如此艰难,但新兴的私营企业经营也很难,因为印度的用工成本实在太高了。
比如,1947年出台的《劳资纠纷法》规定,员工数量超过100人的企业在裁员时,必须获得政府的许可。1970年出台的《劳动合同法》则规定,员工数量超过20人的企业在雇佣合同工之前必须通过政府的批准。
可以想象,政府为了选票,很难通过这样的许可。
在印度,官方认可的大节有120多个,再加上其他教派的节日,印度人几乎天天在过节。有时一过节,工人可能就不来上班了,但雇主对此毫无办法——印度的劳动法律保护他们的这种权利。
2014年,刚上台的莫迪政府曾一度把劳动法的修改作为新政府上台一百天内的首要工作来抓。但最后,因为工人隔三差五上街抗议,2020年,这些改革才走完立法程序。
2020年,印度2.5亿人大罢工,12个邦陷入瘫痪 ,图片来源:RFI
与人力制度一样,印度的土地改革也令人匪夷所思。
到现任总理莫迪上台的2014年,印度已经进行了九次“土改”,但改革的结果却是,印度5%的农业人口控制着32%的耕地,计划收归国有的土地,还有90%以上属于地主。
联邦政府“政令不出新德里”,是改革失败的关键。印度每个邦都相当大的自主权,邦的立法、行政机关,都被“地方豪强”把持,每次印度土改,主导权都操控在地主们手里。
没有土地,不论是外资还是印度自己的企业,想要发展都举步维艰。
2005年,韩国浦项制铁进入印度,土地审批整整拖了五年之久,最后不得不放弃了项目。
印度的联邦政府的管理思维,也充满了“计划经济”的色彩——这尤其体现在关税政策上。
2018年,为了保护本国太阳能晶片和组件的生产,印度大幅提高了相关产品的关税;2020年,印度政府又决定大力发展本国的油脂产业,于是对进口食用油大量征税。
作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的美国抱怨说,这种朝令夕改的关税政策“难以使印度成为供应链的组成部分”。
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印度经济能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着实不易。在这样的基础上,还要领跑亚洲,这样的自信也只有西方学者和印度自己能给了。
04
尽管发展能力有限,但与很多新崛起的亚非拉国家一样,印度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在经历高速增长之后,这种“自尊心”变成了了远超其自身实力的“谜之自信”。
比如印度人越来越自信地认为,他们会超越日本甚至中国,成为经济大国;他们的“国货”可以替代一切外国商品,尤其是中国商品。
2020年6月,拥有7000万成员、40000个分支机构的全印度商贸协会(CAIT)列出了一张抵制清单,罗列了3000种中国产品,从纺织品到电子产品,无所不包。
印度媒体放言,这项运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中国对印度的出口商品总额,已经从2017年到2018年的760亿美元,猛降到了2020年的700亿美元。
在街头焚烧中国商品的印度人 ,图片来源:AP
结果“抵制中国”大半年,印度经历了20年来最大的经济衰退。
膨胀的印度,不仅针对中国商品,还针对中国企业。
2019年6月,一次“5G技术研讨会”在首都新德里召开,核心议题是,要不要“解禁”华为。印度5G首席科学顾问旗帜鲜明地“反对华为”,外交部、情报部门和内政部都觉得,这位专家有些“小题大做”。
最后,最关键的电信部门把球踢给了莫迪。这一拖,就拖到了2020年。由于5G业务布局停滞不前,这年7月,华为不得不把印度市场的收入目标下调了一半,并宣布裁员60%-70%。
但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华为印度”早就是一家纯正的印度企业了。2019年,华为印度已经拥有了8000名印度员工,本地化比例高达95%,是华为最大的海外研发中心。
华为印度公司 ,图片来源:FT中文网
除了华为,很多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扩张计划在2020年都是“流年不利”。
当年1月,长城汽车刚刚从通用手中买下了塔莱加的一座制造厂,计划在2021年在印度推出第一款SUV新车。但到2020年6月,马哈拉施特邦就叫停了这个项目。
一同被叫停的还有北汽福田价值10亿卢比(约合9000万美元)的电动客车制造厂,和一家液压设备制造企业的项目。
事实证明,印度对中国企业的这种抵制,正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014年,莫迪当选总理,推出了举世瞩目的“国家太阳能”计划:到2022年,要实现太阳能装机容量100GW,相当于4个三峡。到2030年,要超过300GW,相当于12个三峡。
但到2019年5月,该计划只完成了30GW。其中很大一个原因,正是对中国企业的抵制。
中国企业为印度的太阳能发电贡献了不少心力:2017年,印度排名前10的光伏供应商,有7家来自中国;2018年,中国出口印度的光伏装机总量达到6.7GW,占七成以上。
但在印度人眼里,这就是实打实的倾销。2018年,印度开始向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光伏产品征收25%的重税。
但“反倾销”的结果是,印度90%以上的光伏组件还是要依靠进口。更尴尬的是,印度光伏产品的新供应国越南、新加坡、泰国,也是中国光伏帝国的新领地。
05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印度教国族主义的领导人,莫迪一方面艳羡中国巨大的经济成就,另一方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充满的警惕,把中国当做通向全球大国之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这也是很多印度知识分子和民众的普遍心态。
但实际上,印度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
作为“基建狂魔”,中资企业的进入能为印度惨淡的基础建设的一剂良药,而印度作为“全球药房”,虽然在创新能力上略有不足,但生产能力却让世界赞叹。
在科技制造领域,“中国研发+印度生产”已成为投资印度的新趋势。众多中国品牌、印度制造的手机,已占据印度市场的六成。
平心而论,印度大可不必纠结于如何“替代”中国商品或者抵制中国企业,“龙象共舞”远比“龙象之争”更具发展前景。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唯二的“十亿级”人口大国,蕴含着世界为之瞩目的广阔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
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抵制中国”上,除了枉费发展的良机,对印度来说没有一点好处。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印度市场有机会,但也面临一系列挑战。
2009年,三一重工的印度工厂投产,很快就在管理上遇到了不少令他们感到匪夷所思的问题。一次,中方CEO让秘书通知印度经理去办件事,在中国,这很平常,但印度经理却把秘书从办公室轰了出去。
双方一沟通才明白,在印度的传统文化里,只有CEO才能向经理发号施令,让秘书传消息,印度经理觉得这是对他巨大的侮辱。
中国工程师也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向印度员工对口头布置的任务不屑一顾,只有把任务写在纸条上,才会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最后三一明白,“三一印度”只能靠印度人才、管理、组织和文化,成为一家真正的印度公司。把工作全部交给印方以后,三一印度成长迅速,5年销售增长8倍,2017年销售额突破10亿,成为三一集团效益最好的海外基地之一。
对中国企业来说,印度像是一座“商学院”:中国企业只要能在印度成功开拓,基本上就能走向全世界。
而对于印度而言,越早意识到龙像共舞的机遇大于挑战,前路就愈有希望——但前提是,印度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不过,对于印度来说,当前估计没有时间考虑这些,因为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当下的黑暗时刻。
在印度南部,纳哈尔谢蒂瓦将父亲从一家医院送到到另一家医院后,他凝视着一群当地电视记者的摄像机镜头并恳求:
“如果我父亲无法在医院的病床上接受治疗,会有医生给他打针吗?您能帮助我父亲轻松离开吗?”
参考资料:
1、《印度,下一个中国?》 华商韬略
2、《印度到底行不行?》 饭统戴老板
3、《中印两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亚太经济
4、《停滞、危机和起飞:印度增长的故事》比较杂志
5、《尼赫鲁的雄心与五年计划后遗症》 海外财经
6、《“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新京智库
7、《中国家电企业攻印度:最大的风险是频繁变化的政策》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