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5-27 10:20
这届年轻人,又开始熬夜刷古早电视剧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ID:pku_csmr),作者:郭雪梅,编辑:蔥蔥,头图来自:《武林外传》


每年暑假,除了冰镇西瓜和空调的标配,古早影视剧也必不可少。央视的《西游记》、湖南卫视的《还珠格格》,时不时切换一下《新白娘子传奇》和《仙剑奇侠传》也是常见的操作。


所谓古早,是指某物或某事有历史并令人怀念,是闽南语中使用的词汇,最早也是在福建闽南及台湾地区用得较多。而伴随着内地观众对台湾电视节目的接纳,古早一词开始在大陆流行开来,成为网络常用词。


作为“古早”一词的发源地,影视剧也顺其自然成为了“古早”常用的领域。有人追爱豆看新剧,有人则蜗居豆瓣、开发大脑,聊古早影视剧特效和时尚。当流行前卫和时尚多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时,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古早影视剧?当我们谈及古早影视剧时,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古早影视剧的怀旧流行


集体记忆:越丑陋越爱,越尴尬越爱


众所周知,古早影视剧相比今天的影视剧可谓是天差地别。一方面,画质较差、五毛特效泛滥是古早影视剧常被诟病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受台湾偶像剧影响,古早影视剧的中二剧情和无脑台词也一直是它们的硬伤。


《一起来看流星雨》里令人脚趾抠地的台词


尽管问题不少,但作为烙印一代人集体记忆的载体,古早影视剧却始终能活跃在今天的影视剧讨论中。《论集体记忆》一书的作者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每个人都需要释放来自社会、家庭的重压,因此记忆会帮助他们营造一个历史乌托邦,人们不只是在记忆过去,还会去修饰它们或者完善它们。


当人们回顾古早影视剧剧情时,记忆欺骗性地让所有人忘记了这些曾经附加其上的批评,只剩下欢笑和有趣。而在这样的记忆修饰中,人们也会开始放大古早影视剧的某些特质,借此批评当下热播的影视剧问题,例如相比古早影视剧中的“原生态”演员出镜,人们会大肆指责被滥用的磨皮和滤镜。


模因:片段式消费古早影视


古早影视剧为何如此热门,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的模因(meme)也是关键要素之一。模因,类似于人体的遗传因子,通常会经由复制、变异与选择而反复演化,例如古早影视剧中的金句和场景,就曾一直被网友们乐此不疲地开发成段子和表情包,不断传播、创新和进化。


2008年首播的《巴啦啦小魔仙》,里面“说不清话”的游乐王子难以想到十年之后居然被挖掘,“雨女无瓜”和“要泥寡”等台词最终竟然变成了网络流行语。《武林外传》《还珠格格》里或讨巧或夸张的表演则被大范围制作成表情包在互联网空间跨圈传播。


《武林外传》衍生表情包


经由网友复制模仿或者挪用,被切割成片段的古早影视剧成为了人们之间趣味互动的手段,并且因为这些模因传播,共享古早影视剧集体记忆的网民一方面得以抱团狂欢,另一方面则借助互联网传播迅速和广泛的特性,将独属于他们的审美趣味传播给更多围栏外的网友。


尽管根本不知道表情包出自哪里,每一个混迹互联网的网民也都会不甘示弱地传播使用,积极寻找作为互联网群体的认同,并以此进行自我身份的建立,吸引更多网民“入群”。


古早影视剧翻拍,二次售卖后的回温


近些年,古早影视剧翻拍成为了热潮。金庸武侠(现已翻拍:《鹿鼎记》《射雕英雄传》)、亦舒的《流金岁月》等作品开始受到资本的青睐,譬如还有最近爆出即将开拍的新《仙剑奇侠传》。借助翻拍引起的热议,许多古早影视剧原片也得到观众的重新关注,引发一股怀旧的风靡。


B站《仙剑奇侠传》的相关怀旧创作


但古早影视剧翻拍也会时常出现扑街的状况,因为其快速呈现经典文本唤起受众情怀的同时,又不能被永续地存留于这个时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记忆黑洞”以及“经典传播形式的断裂”,新记忆不是以情怀的方式寄存于时代的集体之中,个人存储的形式不能与时代记忆同步。因此,在经典影视的再造中,集体记忆不能形成共情。[1]


在这样的古早剧翻拍低口碑的推动之下,人们反倒乐意重新回味经典,平衡心中对古早影视剧的美好印象,适时地进行补缺。


古早影视剧串起记忆碎片


古早影视剧的流行并非单单只是基于作品本身的当代开发,相比于集体记忆的回溯、模因传播和二次消费,古早影视剧如今还在社交媒体上担负起极为重要的黏合剂作用。


选择性失忆和再忆


1885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一篇实验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对于古早影视剧而言,因为它的时间跨度大,必然免不了观众对剧情的部分“失忆”,只有经典且对个体有意义的片段才会被大脑选择性保留。


不过,外表看似劣势的记忆丢失,在今天却反倒增加了个体在社交平台的互动频率,依循模糊不清的记忆在豆瓣小组里发问寻找,激发一群同样模糊记忆的网友去“探秘”,而后“揭秘”。相比于具有天然隔阂的趣缘群体,依靠记忆再建的社群开始模糊集体的边界,形成新的互动仪式。


豆瓣“互助回忆小组”帖子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这有助于打破圈子对于个体的束缚,但因为网友们仅凭记忆而聚,其社交也都还仅限于对于古早影视剧的回忆和追溯,所以很难产生长久持续的社交关系,解开“这是哪一部古早影视剧”的谜底之后,每个人又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原本活跃的亲密社群。


古早影视剧的剧情失忆与人体大脑的天然规律有关,这一点我们很难把控。但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模因消费一般,今天的人们往往也会因古早影视剧的新释义开发而产生对原剧的刻意选择性失忆。


被众多网友吐槽的五毛特效和无所不用其极的段子表情包,以一种更适用于当下互联网环境的方式对古早影视剧进行解构和重构,让人们在狂欢中渐渐忘记其本身的含义,记忆正是以这样正当但不正确的方式回归。


而就算是尽量保留了古早影视剧原汁原味剧情的话题讨论,譬如豆瓣“泛90年代影视剧时尚美学”小组,其针对的时尚话题也不免抛弃了很多重要的影视剧元素,终究还是难以在记忆大海里打捞起完整的影视碎片。


媒介情怀与共鸣


一台黑白电视,围坐五个年轻人,韩剧《请回答1988》的开场生动地展示了电视时代的观看经历。积极活跃在当下的网民,或许绝大多数都接触过电视这一媒介,而当他们回忆古早影视剧剧情的时候,也必然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那个由电视营造的集体氛围。

 

《请回答1988》第一集开场


社交平台积极打造的社区,就是秉承以群而聚的内在逻辑将电视时代的影视剧记忆搬到了数字网络上,当缺乏了集体在场的影视剧记忆时,播剧时下方提供的评论区、弹幕区,以某某电视剧命名的社群正在力求还原电视时代的热闹场景,借此机会抓住观众更多的情感投入。


但电视时代“万人空巷”的场景毕竟已经过去,对于电视时代的情怀和共鸣也终究无法依靠新的模式回归。互联网将个体与数字的连接,滚动在屏幕上方的弹幕也只是代码换算下的情感,缺乏非语言线索的社交媒体也注定无法给予面对面的电视氛围,古早影视剧的追忆必然被打折。


古早影视剧的“青春归位”


打怀旧情感牌?或许青春偶像剧是多数人心中首当其冲的答案。一身蓝白校服、泛带青涩的滤镜,将青春时代的懵懂爱情展现地淋漓尽致。如果说戏内的怀念风格力求用镜头还原青春场景,那么戏外的古早影视剧回味则是为青春添加最原汁原味的情感佐料。


童年延续,成年后的记忆糖果


还记得当年那个为尔康与紫薇流泪,时常把“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挂在嘴边的自己吗?还记得《流星花园》里,“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如果能倒立起来,这样原本要流出来的泪就流不出来了”的金句反复在内心操练的时光吗?


还记得和朋友模仿台湾腔说“欧皓辰,我宣你”、把玩“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梗的欢乐场景吗?


豆瓣话题#古早影视剧五毛特效大赏#下的高赞帖


经典台词或许很无脑或充满硬伤,但那却是青春时期我们深深痴迷的古早影视文化,与朋友侃侃而谈的过往时光、故人的音容笑貌皆能通过古早影视剧的魔法口袋,变为成年后的记忆糖果,唤醒沉睡的情感、延续童年记忆。


自我的抛弃与重返


学者汪民安曾在《新周刊》的“怪咖”主题采访时表示,资本主义的趋势是制造一个没有畸怪的单面人的合理社会。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单身步入婚姻,工作、家庭、社会都要求个体在追求秩序的轨道上平稳推进,我们就像单面人一样接受着来自身边人的规训。影视剧的观看经验也在这样的秩序下变迁和更新。


例如喜爱二次元动漫的成年人在主流价值中通常难以得到认可,因为这彰显着个体的不成熟,“你都过了那个年龄,就应该看适合自己现阶段的影视剧”,这类言辞夹杂没有畸怪的意识形态和言语暴力形塑着每一个从青春走向成年的个体。


网友在知乎提出的问题


谋求同质性的压力和消除差异的努力,越是强烈有效,在面对陌生人时要让自己感到自在,也就越是困难,差异看起来也就越具有威胁性,它产生的焦虑也就越深和越强烈。[2]


在被迫弃剧的路途中,年轻人一边适应主流群体的观影规范,或抨击古早影视剧的无脑、或批评其视觉效果的惨不忍睹,他们在剥离当下自我与看古早影视剧的过往自我中努力寻求平衡,实现升级并认可,但这同时也是一种抛弃,一种对旧有自我的抛弃


时过境迁,当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新公共领域的时候,人们对于古早影视剧又有了新的看法。怀念时光、追寻记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回溯和理解过去的自己,当人们释然说出“这部古早影视剧很无脑,但我就是喜欢它”时,也许现实困境并未消失,但古早影视剧提供实现自我认可的空间却让人倍感欣慰。


流行不一定是新鲜,有时候流行是陈旧[3]当我们怀念古早影视剧时,或许真正的流行才刚刚开始。


参考:

[1]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3]周婷婷.经典影视翻拍: 集体记忆下的怀旧再现[J].中国报业,2019(05).

[3]许知对话薇娅.十三邀第4季第9期.2020.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ID:pku_csmr),作者:郭雪梅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