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编辑:木村拓周,头图来自:《Move to Heaven:遗物整理师》
由凯特·温斯莱特主演的 HBO 新剧《东城梦魇》这周日就要迎来大结局了。在 IMDb 上,到目前为止,这部剧由一万多人打出了 8.6 分的成绩,在整部剧集没有引发广泛关注的情况下,第五集Illusions播出后单集评分却飙到了 9.5 分,同时,这一集播出后《东城梦魇》还登上了推特的趋势第一。
Illusions同样给国内观众丢下了一枚炸弹,这集最后十分钟给了关键一击:颇有观众缘的角色 Colin Zabel 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被一枪爆头,同时下线的还有他跟女主角 Mare 之间刚刚萌芽的感情和一丝积极生活的微弱希望。
在东城这个小镇上当警察的 Mare 有着一众疲惫、失意的中年女性的影子,工作乏善可陈、婚姻破裂、儿子还自杀了、自己跟母亲、女儿、孙子住在一个工业小镇上、感情空白而前夫却找到了新的对象。年轻的侦探 Colin Zabel 被调来跟 Mare 一起侦办小镇上的一起突发命案,在查案过程中,两个对自己黯淡人生都不满意的人找到了一点共鸣,就在案情以及 Colin 和 Mare 的关系可能有了一点进展的当口,编剧铺陈已久的时刻到来了。
Colin Zabel 的扮演者 Evan Peters 在接受The New York Times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拿到剧本看到 Colin 的结局也被震住了,但是当下他就知道,“假如我们把 Colin 这个角色塑造好的话,观众看到这里一定也会大吃一惊。”
《东城梦魇》中的 Colin Zabel
死亡的突然性浓缩在这十分钟里。Evan Peters 本人十分认可这个结局,“因为突然所以真实,这就是疾病和死亡,它总是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来临”,但观众为Illusions打出 9.6 分并不只是基于接受并理解这种突然,它还得益于编剧和演员的精心设计。
从 Colin 这个角色出场开始,剧组都知道这个角色的一切就是为了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导演 Craig Zobel 对最终这一刻非常满意,“观众刚刚开始了解他(Colin)的过去,听到他承认让他成名的那个案件原来并不是靠自己侦破的,情感宣泄使这个角色更鲜活了。就是这个时候,当一个人即将迎来转机时,一切戛然而止了。”
在 Colin 猝然下线后,作为观众,我同一周失去的还有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里那位颇有人气的配角绵来笼目,她的死亡更加突然,编剧在没有交代具体原因和情景的情况下直接告知观众这一角色意外身亡了。在 Netflix 5 月中旬推出的一部高分韩剧《Move to Heaven:遗物整理师》里,编剧触及了更多死亡形式,以死讲生是这部剧打动观众的主要原因。
《Move to Heaven:遗物整理师》
在接连从近期剧集的内容、题材里接收到关于“死亡”的讯息后,一个私人化的感受出现了:在英美日韩的电视剧里,我时常能看到他们处理角色死亡的问题,在这个人生活轨迹被观众熟知和共情的情况下让ta消失,实际上不仅是一种刺激观众、推动剧情发展的手段,还需要从编剧、演员等主创到观众在内的所有人对死亡有一定的了解和接受;可是在内地的电视剧里,这种手段并不多见,近乎绝迹的还有聚焦死亡题材的剧。
英美剧爱把角色写死,已经不是什么新奇的事了,尤其在惊悚、悬疑、奇幻这样的品类里,十年前 HBO 拍《权力的游戏》,沿袭原著小说《冰与火之歌》的风格,就角色突然死亡这件事已经给观众带来多次冲击,导致后来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
《东城梦魇》第五集出来后,很多观众很自然就联想到了当年《权游》第一季里“血色婚礼”那一集。包括在一些剧情片里,戏份吃重的角色被突然处决的也不在少数,《纸牌屋》第一季里的关键人物女记者 Zoe,在第二季一开头,同样是在观众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编剧干净利落地解决掉了。
相比起来,日剧和韩剧在这方面不算突出,但在最近这两年,也出现了《天空之城》和《顶楼》这样会用角色死亡来挑逗观众的剧集。不过日剧跟韩剧一直保有的一个特点是,会进一步直接触碰死亡这个话题,《遗物整理师》跟《非自然死亡》,就用了两个不同的职业去讲关于死亡这回事。
简单点看,这些差异有因制作方式不同而导致的,英美剧可以把同一个故事以一季又一季的方式延续下去,主创团队不会频繁更迭,制作人就需要考虑到观众可能会产生的审美疲劳,有时候牺牲一些重要角色是为了开启一段全新的叙事,拍了 9 年、去年完结的《国土安全》,到第三季的时候就把男主角给处理掉了,经历了这个角色的死亡以后,围绕女主角 Carrie 发生的故事有了更广的发展方向。
《国土安全》第四季里的 Carrie
当然也有一些编剧把角色写死并不是为了剧集服务的情况,CBS 的《傲骨贤妻》在拍到第五季的时候把最重要的男性角色之一 Will 杀死了,这一集播出后引发了观众情绪的强烈反弹,CBS 特地搞了场放映,请来了制作人 Julianna Margulies 和 Will 的扮演者 Josh Charles 等人,在映后对谈里特地解释了写死 Will 的原因,单纯就是演员的合约在第四季就已经到期了,Josh 本人也不打算再扮演这个角色,一番沟通后最终制作人额外争取了 15 集的容量,在尽量降低对主线剧情的影响下把他写死了。
制作方跟演员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也直接影响一个角色的命运,《越狱》里 Sara Tancredi 在第三季被写死后剧组又准备在第四季把她复活,为此制作方甚至提出了可以把剧组搬去加拿大,就近在扮演者 Sarah Wayne Callies 的居住地拍摄她的戏份,中间条件一度谈崩,差点这一角色就永远死亡了。
同样是边拍边写边播,日剧和韩剧同一个故事通常不会延续好几年,不涉及重复使用一套演员班底的情况,一个角色死了基本就是演员戏份全部结束,所以把角色写死不会成为常用手段。国产剧普遍也是这样的创作方式,而且在演员、偶像、流量明星几个分工之间界限模糊掉的时候,越红的演员越有话语权,制作方把人请来了,编剧就不敢轻易把人写死,甚至有的演员还能直接修改剧本。在粉丝、经纪公司争番位、C 位都能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连每个演员各自有多少句台词都要被数出来说事,直接把参演者写死显然吃力不讨好。
当然这些之外还有关键一点,看待死亡的观念、接受程度不同在剧作中使用它的方式和程度也不同。死亡对我们来说往往象征着不吉,是需要避讳的,在澎湃新闻摘录的一场对对谈里,历史学者成庆提到自己的教学经验,发现要打破学生们“死亡就是黑暗的、死亡就是什么都没有”的观念非常难,但是他认为,死亡会影响到人对生命的态度,“能不能理解死亡真正的内涵决定了人在这个世界上如何面对家人、面对社会、面对整个人类。”
这跟美国从幼儿园到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会开设的死亡教育课程的目的是相似的,引进美国死亡教育理念的日本也沿袭此种观念,并在此之上重新发展对死亡的认知、反思,再加上宗教理念的影响,处理死亡,对主创和观众来说没有那么难。
《Move to Heaven:遗物整理师》《非自然死亡》这类剧集专门讲述死者的故事,当然最后也还是把关注点放到了生者身上,看他们在近距离接触死亡之后意识上、生活上的变化;NBC 在 2016 年推出的一部轻松喜剧《善地》,也在讲人在世的时候应该如何看待死亡来推进自己的生活,剧里把人活着时的评分作为判定死后该去天堂还是地狱的依据,地狱里有个生活虚无的魔鬼,以捉弄、折磨人为乐,某天一位学者跟它讲了一通什么是死亡,当魔鬼意识到自己也会死亡(消散)的时候,它崩溃了,意识到自己会“死”反而让它找到了生的意义。
《善地》第四季
可是相较而言,死亡在我们这里太沉重了,对它的理解也偏向两极化,提到死,要么是人人回避的不吉、要么是被歌颂的壮烈,讨论死亡就变成了一件会劝退观众的事,我们愿意认真观察“出生”这件事,却无法坐下来听人讲死亡。
在经历了这几部剧的轮番击打以后,我再想到自己对死亡的理解,Colin 和绵来笼目消失了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冲击,可能根本上也来自“空白、消失、黑暗”带给我的恐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阿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