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顾韩,编辑:李春晖,题图来自剧集《长安十二时辰》
早在“IP”概念流行起来之前,文学改编作品便是影视圈历史悠久、地位稳固的存在。海内外莫不如此,作家与影视圈的关联从未真正断过。
一类作家如金庸,只授予版权而不会插手影视创作;另一类作家如严歌苓,自己的小说自己改编,发展出一个编剧副业;还有一类如琼瑶,自己作品自己开发,演员自己挑,连主题曲歌词都自己写,不假手外人。道路不分高下,不管哪一类,走到顶尖都能成为一块金字招牌。
转折点在2013年。《致青春》《小时代》等影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开启了国内IP热的潘多拉之盒,大批小说成了“项目”。手握人气IP的作家也由此成为资本追逐拉拢的对象,喜提五花八门的跨界title。
时间走到2021年,泡沫起了又灭,监管来了又来,那些论坛、发布会上的“站台王”也换过了几茬。硬糖君谨截取自己印象最深的几个片段——2016年暑期,南派三叔剧影双发,高调发布南派泛娱;2019年春节,《流浪地球》一鸣惊人,令刘慈欣IP扬眉吐气;2021年5月,马伯庸连赶爱奇艺、融创文化两场,用故事为城市造梦。
三位作家,三个风格,也是三种时代的选择。
南派三叔:成也粉丝,败也粉丝?
从百度指数看,“盗墓笔记”与“南派三叔”拥有共同的两个热度高峰——2015年暑期与2016年暑期。三叔属于夏天。
2015年,《盗墓笔记》首部改编网剧上线,作为首部标榜“超级网剧”的作品大受关注,口碑低而收视高,为爱奇艺会员打响了第一炮,中国视频网站的付费会员生意由此开启。
可能是由于三叔并没有参与其中(还第一时间发微博吐槽),虽然“上交给国家”被诟病至今,但这部剧相比消耗IP价值更像是起到了“虐粉”的效果。两个月后的8月17日,大批书粉涌向长白山,接小哥回家。据携程统计,游客量比上一年飙升了50%。同年9月,南派投资获得了小米、顺为资本和乐视的A轮、A+轮投资,金额达到1亿元。
此后,三叔表现出了参与盗笔改编的强烈意愿,在2016年夏天带来了署名编剧的《老九门》剧集与《盗墓笔记》电影,并顺势召开南派泛娱战略发布会,大谈IP方法论。这一年,三叔在多个年度人物榜单上高居前列。
时代为何选择了南派三叔与《盗墓笔记》?
首先来说,当时新生的大小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都想搭上IP热潮的快车,对网络IP却“不明觉厉”。时代需要既能代表网文作家传道解惑,又能跟影视圈谈笑风生的人,而南派三叔就是这样一个人。
三叔并非文学专业出身,相传做过软件编程、国际贸易等诸多行业,曾被评价为“身上天生就流淌着浙商的血液”。
和常年神隐、版权变成一团糊涂账的天下霸唱相比,三叔的这一特质就更加明显了。早在2008年,南派三叔便深知版权所意味的话语权,一直试图将作品主控权收归手中。南派泛娱时代,他又能提出“IP架构师”、“一鱼四吃”等诱人概念,故事讲得十足动听。
而从作品看,《盗墓笔记》在当时确实不可多得——连载多年,世界观丰富,人物生动,在当年还缺乏营销助推的情况下形成了稳固的粉丝群体。可以说,《盗墓笔记》教科书一样地展示了IP之所以为IP,与普通小说究竟哪里不同。
此外,当时网台两端内容尺度不同,许多人对于网剧的认知还是要与电视剧形成差异化,才算有“网感”,奇幻、悬疑、探险等题材元素被寄予厚望。《盗墓笔记》作为探险题材神作之一,IP价值自然一路走高。
当然,这些都是五年前的事了。
2017年,市场流行、政策导向都一个急转,许多IP由抢手变为棘手。加上短短几年间,《鬼吹灯》与《盗墓笔记》相关网剧既多且乱,极大地消耗了观众热情,探险类题材的红利一去不复返。
具体到南派三叔,情况更为复杂。《盗墓笔记》能够成为超级IP,得益于常年活跃的粉圈与高质量同人。十余年下来,粉丝心中已各有正统。南派三叔却希望这棵大树上长出新的花来,不断开发番外、加入新人,导致书粉离心。
2020年,三叔亲自操刀、效果却宛如“魔改”的《重启》碰上了野生但是很有本传精神的《终极笔记》,矛盾彻底爆发,至今未能弥合。未来的《藏海花》《老九门2》还打不打得起情怀牌,成为未知数。
简而言之,与盗笔前几部相比,三叔在南派泛娱时代的新作欠缺了岁月与同人的包浆。开发是够及时了,粉丝却越来越不买账,以至于当初漫威宇宙式的设想,如今像是空中楼阁。
当然了,时至今日,更新、更彻底的粉丝经济案例层出不穷(如耽改),《盗墓笔记》已不再特别。南派泛娱、南派三叔也都在往前走,成立之初,南派泛娱便与科幻作家王晋康、女频作家Fresh果果(《花千骨》作者)各有合作。包括日前刚刚官宣的消息,南派三叔将参与高分国漫《灵笼》真人剧的开发,担任编剧。但是否真能达到强强联合的效果,还得作品出来才知晓。
刘慈欣:心急吃不了硬核科幻
与网络连载的《盗墓笔记》相比,走传统媒体的《三体》早期仅是小圈子里的宝藏。直到2015年8月,因夺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奖,《三体》与作者刘慈欣一夜出圈,备受国人关注。连带着国产科幻小说也走出低调的阴影,进入影视圈的视野。
2016年8月,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目前中国可以保持创作的科幻作家数量仅仅只有30人左右,而科幻IP的授权金价格相比于五年前保守算来增加了10倍,交易频率也变得更高了。”
只可惜,就如天下霸唱的《鬼吹灯》一样,业内最顶尖的作品往往是在IP热之前就已被人慧眼识珠,反而不如那些正赶上热潮的次强作品收益丰厚。《三体》作为国产科幻IP中的首席,影视之路就颇为坎坷:
版权早早被导演张番番夫妇低价买走,后落入游族手中。2014年10月,游族影业成立同时官宣《三体》项目,那也算刘慈欣为影视公司“站台”之旅的开端,当时说法是将担任《三体》电影版的监制。那段时间,除了参与影版《三体》的创作,刘慈欣还受邀担任元力影业(由游族影业前任副总裁创建)《混沌之城》的监制。
《三体》电影版一度定于2016年上映,最后又跳票,导致“国产科幻片元年”的口号飘在空中多年,十分尴尬。
两年之后,国产电影终于离硬核科幻近了一步,靠的是另一刘慈欣IP《流浪地球》。据悉,中影买下版权是2012年,项目启动于2014年,2015年立项,2017年开机,直至2019年春节才上映。硬核科幻周期之长,可见一斑。
新颖的题材、诚意十足的特效、符合春节氛围的亲情线以及充满本土特色的救世方式,使得《流浪地球》成为当年春节档的最大黑马。巧的是,宁浩同期带来的《疯狂的外星人》也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
一夕之间,科幻题材成为热议话题,两年过去,刘慈欣依然是国产科幻作家的头部。2019年3月,《Vista看天下》的一篇人物稿中写道:“从1月底开始,刘慈欣马不停蹄参加了半个多月的人类社交活动:出席电影发布会、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对谈,偶尔再见一些老友……最后,他终于耗光了能量,不得不退回自己位于地球上中国山西阳泉的基地,切断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
从2016到2019,行业在寒冬中趋向于冷静,对于科幻题材的追捧也更加理性。如果说当年许多人是把科幻视为幻想类题材的一种,看中它新锐洋气、好讲故事,此时更多人的着眼点在于国产电影的工业化、类型突破,乃至与用故事与国际对话、进行文化输出等等。
不过,虽然《流浪地球》起了个好头,国产科幻却没能形成规模。等来等去,大家等来的是《上海堡垒》。之后《哪吒》《少年的你》《你好李焕英》等新爆款又将人们的目光拉回到神话IP、现实题材以及情感向影片上,科幻热度再次下滑。也有媒体报道称,在《流浪地球》大火之后,刘慈欣曾有意控制旗下作品授权,避免自身及作品被神化。
电影之外的《三体》IP开发近些年一直在动,但广播剧体量太轻,动画与真人剧成片尚未揭晓,能挑起关注却不能维持热度。千言万语还是那句,《三体》作为与中国历史文化深度结合的科幻作品,在国内外都很难找到先例,急不得,反而短篇比较好操作。
除了《三体》,目前还有一批刘慈欣IP正在影视化过程中,如《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全频带阻塞干扰》正在开发当中。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小说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一直为人诟病,在口碑高如《觉醒年代》都要接受女性主义批评的当下,不得不说,刘慈欣IP的改编与之后的舆情把控都有着额外的难度,需格外谨慎。
马伯庸:说工业化,谁更适合工业化
马伯庸,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马亲王”,80后作家、段子手。其创作生涯开始于远古的论坛时代,真正成为一名全职作家要等到2015年,小说改编作品面世则是在2018年。
可以说,IP热最疯狂的几年马伯庸并没有赶上。不过,毋庸置疑的是,马伯庸其人、其IP的价值走的是一条上扬曲线,在大家越来越精打细算的当下,撬动着越来越高的投入。
5月份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马伯庸演讲了自己的IP观。隔天,其新作《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剧出现在爱奇艺的最新片单中,《风起洛阳》也发布了“一鱼多吃”的开发计划及剧集的最新片花,引发网友热议。
几天后,融创旗下融创文化的首场发布会上,马伯庸再次作为嘉宾亮相,公布了将以桃花源记为灵感创作,进行动画、真人剧以及实景娱乐等多种形式开发的合作项目《千年桃花源》。“马伯庸影视宇宙”又添一角。至此,马伯庸已有十余部作品处于影视开发过程当中,或者预定IP化。
对比一下前文提到的两位,马伯庸既不像南派三叔,粉丝群体能量惊人、爱憎分明;也不像刘慈欣,拥有一个举国皆知、人气断层的大IP,其价值似乎更多来源于作品的独特性、稳定性,以及与影视圈需求的匹配程度。
马伯庸曾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历史可能性”小说,即在历史间隙开脑洞。故事是虚构的,甚至吸收了大量类型元素(如悬疑、谍战、动作……),细节却是详实而经过考据的,能够营造出特定朝代的文化氛围。在传统文学偏于严肃、网络文学苏爽过头的当下,马伯庸的作品确实是市场上独特的存在。
其本人也不算贪心。相比盲目跟风或是“打破舒适圈”,马伯庸曾在采访中表达过,还是更愿意循着兴趣走下去,深耕自己擅长的这一类。从早期的《风起陇西》、到大家熟知的《长安十二时辰》、再到新作《两京十五日》,年代各异,但卖点并没有那么不同。对于目前高度追求稳妥、可控、可持续的影视圈——长视频平台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古装剧在流量横行、政策管束之下,长期受困于品质、审查等方面的瓶颈,传统文化、知识科普则成为贵圈常用的“大旗”。有些是徒有虚名,马伯庸IP相对来说,有可能做到名副其实。如之前的《长安十二时辰》,你可以吐槽它晦涩拖沓,但在盛唐景象的营造上,恐怕很少人能挑刺。
再实际一些,IP泡沫散去后留下了不少经验教训。比如热剧播完不要扔,要深耕细作,追求“长尾效应”,除了线上售卖衍生品,线下的实景娱乐也是变现手段之一。文本阶段就经过大量考据与细节描绘的马伯庸IP,与这一诉求也是契合的。
2019年,线上带货火晶柿子、线下拉动西安旅游的《长安十二时辰》,已然验证过一轮。接盘《古董局中局》剧集的华谊兄弟,喊出对《风起洛阳》“一鱼多吃”的爱奇艺,预订马伯庸《千年桃花源》的融创文化,基本都有着类似的规划。
总而言之,纵观这八九年时间、三五位人物,不难看出贵圈对于IP的追逐与开发,有一种越来越理性与务实的趋势,值得欣慰。但这种踏实的态度,不知是否能在内容层面也有所体现。
最直接的问题,即便古装是国剧里发展最成熟、最接近工业化的类型之一,马伯庸IP的改编难度也摆在那——对于如何将信息量密集、偏男性向的小说楔入女性观众比重更高的剧集市场,如何在影像中还原阅读时的乐趣,至今没有哪一方交出完美的答卷。
马伯庸作品改编剧,尚未出现让人心悦诚服的爆款。唐人主导的《三国机密》做出了错误示范;《长安十二时辰》评分虽高,照古装爆款的标准还差了一截;系列化的《古董局中局》则出现了版权分拆的老问题,三部剧集、一部电影出来四套主演,对IP显然是消耗而非加分的。
所以别光砸钱下注,内容层面也得卷起来啊各位!剧不好看,后面那么多美好设想都是白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娱乐硬糖(ID:yuleyingtang),作者:顾韩,编辑:李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