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6-10 18:30
它是一线城市里最有烟火气的城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原文标题:《中国最具烟火气的一线城市,太可爱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广州,以天生乐观、做事靠谱之城著称。


△广州的美,尽在不言中。/unsplash


在四大一线城市里,北京和上海各具厚重文化和西洋风情,论年轻活力还有深圳为代表,但要说集岭南文化精髓,又能在传统中迸发新生命的城市,也就只有广州了。


很多人并不知道,广州是全球城市发展史中的另一个奇迹:在全世界所有城市中,只有广州是保持千年不衰的商业型城市。


别只看到老广的淡定自若,毕竟城如其名,它是无所不吃,又见多识广的广州啊。


一线城市里最有烟火气的城市


“广州有什么好玩的?”每次朋友到访广州问到这个问题,老艺术家都会思考不少时间。在我看来,广州不算是典型的旅游城市,有可能看了一圈景点会觉得不过如此。


我反倒觉得并没有路线可言,而是要花时间用心感受。就像老广常说的“叹早茶”和“煲汤”——“叹”和“煲”都决定了,细品需要时间。


它是我见过最有时光感的城市,好比这次疫情的焦点区域荔湾区,在我看来是最具粤式风韵的老城区。


荔湾旧称“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胜景得名,我的西关印象就来源于此:凹凸不平的青石板旧街巷陌、西关风情的骑楼大屋、恩宁路一带散落的祠堂古迹,荔湾湖公园一河两岸边上还能传来悠扬的粤曲……


在老广心里,真正的贵族名媛在荔湾和越秀,也就是旧时所称的“西关小姐,东山少爷”。


被称为“西关遗少”的梁基永,曾在《岭南草木状》写过记忆中的老屋:“高高低低地放了许多花盆,其中一盆稍大的,约有脸盆大小,晚清的石湾陶窑,斑驳的白色釉上隐约的冬瓜色绿斑点,经历风雨之后更像经霜的冬瓜一般可爱。”寥寥几笔就将西关人老派和淡然的生活韵味带出。


如果说荔湾是广州的老灵魂,那么越秀就是广州的“根”,广州建城2200多年从未偏移的城市中心,就在越秀。


这里有华南最华丽的百货商店,红墙绿瓦洋楼遍布的东山口,商铺洋行沿江筑建的长堤大马路,原为古代广州城发源地、如今是特色购物街的北京路,以及人文底色浓厚的中山纪念堂和中山图书馆……相比起荔湾,越秀多的是繁华摩登的市井味。


上下九街道/摄@九十九祥介


在我看来,广州是一线城市里最有烟火味的城市。这些烟火味占比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荔湾、越秀、海珠这些带着时光感的老城区,承载着老一辈广州人的记忆,也能在市井老城中焕发出新锐摩登的气质——


荔枝湾曾因为工业污染而淤积,如今重塑面貌,湖畔的西关大屋修筑成民俗馆;恩宁路如今多了历史文化新名片永庆坊,将粤式传统和新潮的趣味混搭;北京路结合传统和现代焕发出“广府商街”的魅力……


△新潮与传统相结合的永庆坊街景。/摄@九十九祥介


被称为新广州代表的天河区,繁华的CBD景象是其最显著的特质。


原本还只是一片地基的花城广场,已经落成了广州第一高楼东塔,532米的东塔和稍早落成的432米的西塔组成了对称的双子星,再加上珠江对岸的小蛮腰广州塔,三座摩天大楼托起了广州的天际线。


别看摩天高楼直穿云霄,周边的低矮平房似乎暴露了广州独有的生猛地气。


在四大一线城市里,广州是难得一见繁华CBD能与城中村和谐共生的存在了。


“蜘蛛网”“一线天”“脏乱差”似乎是大家对广州城中村最直观的印象,它们见证过城市化浪潮的蜕变,模糊了城市与农村的边界,更衍生出广州最纯粹的平民气质。


握手楼一线天/unsplash


据相关统计,广州大部分城中村流动人口数量为本地居民的5-10倍,以天河区的棠下村为例,本地村民人口只有2万多人,却“蜗居”了近30万外来务工人员。正因为有每个月至少几百就能租下的城中村,前来打拼的广漂们才有了够得着的大城市生活。


如果你到了杨箕、石牌、潭村、猎德等广州城区最普通的城中村,你会发现高楼大厦耸立的背后,藏着曲折狭窄像迷宫那般的小巷街道。


到处散落着“靓房出租”的牌子,沿街遍布的大排档、发廊、便利店和菜市场,还有不少保留本地特色的宗庙祠堂,人来人往夹杂着喧闹的方言,会让你在冰冷的都市商圈中找到一丝莫名的亲近感。


广州的市井味从哪来?


人们谈论广州,最常用“市井味”来定义。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市井”带着贬低的意思,但老艺术家觉得这是一种务实包容的文化,它的文化格局,是自下而上吸纳的。


而这种市井味早在根上就注定了,毕竟铸就广州之魂的,是“千年商都”的历史。倘若追本溯源,你会发现广州的“商都之魂”,早在珠江源头就能看出端倪。


中国三大河流,黄河和长江都各有一个入海口,唯独珠江有八个出海口,不同于长江的“大江东去”的雄壮,也不同于黄河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珠江“八门夺海”没有规矩,哪里能出海,就往哪里流,不易闭塞,于水不易为淤。


这大概就赋予了处在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广州,一种包容开放的气质,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


早在秦汉之时,广东徐闻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广州城前称“番禺郡”,已经是中原、荆楚、闽浙、黔蜀及南海诸国货物的集散地,《汉书·地理志》里有相关记载“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帆樯如林,商贾云集,广州算得上历史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大都市。


看来说到搞钱,广州人都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了,而当时中原人还忙着种地,广州人就常在水边走,知道了海那边的世界,有着不曾见过的“螃蟹”。


广州的商业传统让这里的人并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随随便便做点什么就能养活自己,天性更自由随和。


历来重农抑商的枷锁,让远离核心地带的广州,反倒由于海禁政策的相对宽松,到清代闭关锁国来临时,全国仅剩广州的“粤海关”一口通商,十三行自此垄断中国外贸长达85年。


前来中国进行贸易的西方商人,接触最早、主要的群体是那批十三行商人,十三行也成了中西交流的重点场所,世界看中国的窗口。


商业对广州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的。由于广州商业城市的贸易无处不在,海禁之后,内陆的货源被掐断,广州对外贸易的来源只能靠自己生产,便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带动周边城市譬如佛山,工商业由此兴起。


这种影响还包括广州的城市结构。古时的广州是一片浅海、海中丘陵、台地和众多岛屿组成的,广州建城年份最早的记载是在秦汉时期的“番禺”,当时不过南越人聚居在白云山和珠江之间的高地。


广州城市的发展历程是靠水和城之间的较量而来。有了商业的影响之后,城市结构更松散自由。


如今的广州城,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白)云山珠(江)水”的城市,它早已突破了云水边界,从西到东,从北到南,跃升为具有“青山、名城、良田、碧海”的自然格局。


△珠江新城堪称广州的城市传奇/unsplash


广州人曾经把珠江以南称为“河南”,把珠江以北称为“河北”。有句老话说“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旧时河北的西关大宅与河南的破旧村野形成鲜明的对比。


如今河南河北的沧海桑田,或许多得广州的“桥”。桥不只是连接两岸的建筑,它像是筑成广州城的骨架,独具线条和韵律的美感。


△如今的“河南”海珠面貌已焕然一新/unsplash


看一座城市,或许“桥”能成为你绝佳的观赏视角。天、地、水、桥重重交叠,构筑成广州城的脉络,当中又藏着沧桑蜕变。


1933年,广州市区的第一座跨珠江大桥——海珠桥完工通车,把“河北”“河南”的居住区和工业区连接起来,后来又有海印桥、广州大桥、猎德大桥、琶洲大桥架起了东湖和晓港、五羊邨和客村、猎德和琶洲,洛溪大桥又通连城郊,南沙大桥让大湾区城市群的血脉更畅通……


经不完全统计,广州共建造了近20座“珠江桥”,也就是说,珠江夜游一趟,每隔不到10分钟,你就能观赏一座珠江桥。


广州的市井味大概源于它的商业本能,这种本能延伸出了城市结构的自由脉络。改革开放后,如鱼得水的广州重现绰约风姿,有了很多“勇吃螃蟹”的第一次——


中国第一个可以自由贸易、自由议价的河鲜货栈在广州芳村开业,第一批五星级酒店拔地而起,第一批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贸市场高第街引领市井光辉,第一个销售额突破万亿元的商圈天河路崛起……Made in GuangZhou的日化、五金、服装、玩具等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冒险家。


△上下九服装批发市场一景,如今上下九亟待迭代更新。/摄@九十九祥介


所谓“敢为天下先”,在广州无非成了他们口中的“敢饮头啖汤”,既然敢尝试第一口汤了,还有什么世面没见过?


有一千种在广州的理由


广州是一线城市里最有幸福感的城市。这句话虽然听着有点主观,但去年“2020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里,广州已经连续三年上榜了,而且是北上广深之中,唯一上榜的一线城市。


其实幸福感说白了,无非生活感占据很大一部分——在这里住得踏实、吃得顺心。“接地气”是广州的王牌,即便能在其他一线城市里找到诗与远方的文艺情怀,但终归眼前的不苟且更能打动人心。


△生活气息是广州幸福感的来源。/unsplash


上世纪六十年代,“食在广州”之名就已经传遍全国各地。相比起其他城市,广州人出了名地重实惠,穿衣服是表面的,吃进肚子里的才是自己的。


于是不少外人会调侃广州的“随便”,粤语里也有“求其”的说法,即只要不算是原则上实在的问题,对外观一般不会有过多的追求。


广州人穿着很“随便”,最出名的标签就是“人字拖”。几套房收租的包租公包租婆,不过是那些看起来像搞清洁的退休阿叔阿姨,平平无奇的外表下手握几套房产;还有那些开小餐馆大排档的老板老板娘,不想闲着做点餐饮生意就能秒杀高薪白领,但看样子都非常低调。


广州的隐形富豪,多像武侠江湖里的隐士高手,看起来慵懒毫不费力,都是早早混迹江湖的实力派。


△在街边随便摆个摊档,就是一碟镬气十足的炒粉/摄@九十九祥介


可能唯独在“吃”上,他们比谁都认真。


“叹早茶”的仪式感不随便:落座点茶,有的还会带自家茶到茶楼泡;点上一盅两件;吃饭前烫碗涮碗,当别人斟茶给你,两指轻叩桌面以示礼貌;要添茶的话,将壶盖斜放,自有服务员领会这一默契。


△广州人叹早茶可不马虎


听听他们的粤语俗语里,会发现他们解释生活哲学的方式不过是“吃”的道理——“揾食”两个字就足以归纳老广人的生存之道。


辛苦赚钱不过是为了吃得好,于是便有了“辛苦揾来自在食”;“咸鱼白菜都好好味”不过是广州人知足常乐的心态;要有敢作敢为的担当,他们会说“食得咸鱼抵得渴”;“得闲饮茶”是老广招呼亲朋好友最常用的话,就跟“下次见”频率等同,但更多了街坊的人情味。


如今虽说米其林美食指南在领先一拨美食评论狂潮,但懂的人都懂,老广人并不在乎餐馆有多少颗星星,务实的他们早有属于自己的“平靓正”美食地图——惠福西路的某间老茶楼、文明路的老字号糖水铺、芳村巷尾的阿婆牛杂档、同福路那间没有招牌的云吞面小点……


△藏在街头巷尾的小吃店也可能是宝藏。/unsplash


曾经因为工作长期在广州觅食的我,发现穿梭于横街窄巷的经验,还能练就我的路感和方向感。当兜兜转转终于找到一家心仪的美食小店,那感觉真跟寻到宝藏一样快乐。


如今在这里生活了8年之久的我,听过身边很多人各种各样留在广州的理由,有些甚至听起来微不足道:


有因为广州的肠粉和带锅巴的煲仔饭好吃而被吸引的;有因为喜欢漫展活动多而留下的;有因为便利店的鱼蛋和车仔面感到幸福的;有听到“下一站公园前”的粤语地铁播报声音而被吸引的;也有因为这里一出地铁站就能买到花而留下的……



△楼下的士多店、街边随处瞥到的温情瞬间,或许是留在广州的理由。/摄@九十九祥介


网上还有一个段子很好玩,说广州是能让人“变美”的城市,因为在这座城市里,人人被称为“靓女”和“靓仔”。


听起来有点夸张,但也带着温情的亲昵。留在广州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但其实核心也就两个字——生活。


它绝不是一座精致的城市,没有厚重的历史遗迹,也没有考究的西餐咖啡店,有的不过是鲜活滚烫的人情味,以及繁华而不失真的烟火气。


△这里给了平民足够的包容和温度。/摄@九十九祥介


不管你是不是这座城市的本地人,似乎都能在这里找到你想要的生活感和平衡度。


如今的广州阴霾尚未散去,但相信豁达乐观的广州,一定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资料:

1.广州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综述 张亚红

2.市井,是广州的城市性格  潘安

3.广州的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桥  广州生活发现家

4.广州,中国的脉搏 地道风物

5.广州,为什么总能“先富起来”?地道风物

6.广州为什么有这么多城中村?地球知识局

7.这种广州,我不太认识  国家地理中文网

8.广州为什么是全世界唯一千年不衰商业城市 南方日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老艺术家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