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6-22 23:04
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

什么是“洞察力”? 沽月说:“ 一根针,抓住了针尖”。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Moon__guyue),作者:沽月,原文标题:《如何在陌生领域内:用“思维体系”做一场局?》,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我们聊聊:在陌生领域,用什么样的思维体系来布一场倾向于胜率的“局”。



如何快速地像个老手一样摸透陌生的领域?学习力不是重点,没有杀伤力。


做局之前先跟你捋一下认知,做局需要一项杀手锏,杀手锏名字叫做“抓重点”的能力。然而人类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因认知盲区信息匮乏,或信息冗余但无序。所以,抓重点的时候就困在了自己的“综合资源茧房”里。


这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抓的是不是重点。同时,拿什么来“对标”、来判断,你抓的到底是不是最重点?这个没标准来判断,靠“迷之自信”。“迷之自信”,需要“自我力模型”来完成。即:“上半场,海纳百川;下半场,放虎归山。一览众山小。”


我在《用独立思考力模型,打造“思维体系”》这篇文章中间部分,详细描述过我原创的这个“自我力模型”。



那,我能不能用一套“成体系的思维模型”来抓重点呢?


抓重点的能力,就是用一个支点(最重点)来撬动杠杆,产生最高价值的杠杆思维。而做局,需要把所有的“最重点”串联一起,让所有的“重点”们“环环相扣、步步珠玑”即可。看过电视剧《琅琊榜》吗?整部电视剧就是主角梅长苏做的一个局。以及电视剧《白夜追凶》,也是主角在做局。


先把你想要在这个陌生领域达到的目标或目的想清楚、想明确,写下来。然后开始做“局”。


做局珠玑:了解阶段的“支点”


如何在陌生领域做局的“了解阶段”,用“支点”珠玑?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作为“支点”来珠玑(巨人包括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或者别的行业的精英、牛人等)


进入陌生领域之前,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找“方法论”这把刀,持着“方法论”这把珠玑的刀杀进陌生领域来开道。


进入陌生领域,不要像个无头苍蝇一样从小白做起,谈什么一点一点的学习力。累坏自己也学不完,所以,你要学会“抓重点”:那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此领域、学习此领域。


比如保险。你想买健康险、财险等,保险如此复杂又涉及最后的大额资金,还决定了自己的兜底或后路问题。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比如你想尝试一个新领域,或者你想深入公司的另一个业务板块或部门来了解精髓。这些情况又该怎么办?


很简单。先明确领域,再明确主题。持着这两项去找“与主题相关的课程”。


现在网上每一行的精英卖课者芸芸,卖的课程大概率是精髓的。然后到卖课的各种app或者其它卖课途径中寻找你要的这个“主题”,然后快速去学习里面的精髓。


为什么我让你选课程,而不是看书或者文献?


(1)因为课程可以“成体系”地快速了解你想要的这个主题。


(2)因为售课的人大概率不好意思废话连篇,能浓缩则浓缩,必定精髓。


(3)因为这个主题的行业精英给你的精髓,就是“最快”了解最重点的最好途径。


你可以买这个主题的1~2门课学习。挑着最感兴趣的先学。快速榨取学识,但学习时要仔细品,反复思考其中的内容。与现实相结合,把时间花在反复思考学识与你现状的“关联”上。为的是“知行合一”。


借用这些牛人的脑子来指导你该怎么做,用小钱撬动“高杠杆”。


做局珠玑:深入阶段的“支点”


如何在陌生领域做局的“深入阶段”,用“支点”来珠玑?要用专业人士的大脑“作为你的大脑”来思考、来珠玑。什么意思呢?


一个例子


道理都是一样的,举例提供的是思路。继续刚才的比方,继续讲买保险,健康险或财险。这是每个家庭除了新农合跟医疗保险以外都必须必备的(主要指健康险们)


保险分为保险公司的“代理人”与保险经纪公司的“保险经纪人”,代理人就是只代理这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立场代表着这家保险公司,属于这家保险公司的员工。而“保险经纪人”手里的产品是整个保险行业的几乎所有保险产品,他们不具体代表某一家保险公司,他们会给你从所有保险产品里挑选适合你的产品。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第一步:用搜索去查看“保险经纪公司”,中国排名前十的保险经纪公司有谁,然后从靠前的里面选3家公司。


第二步:这三家保险经纪公司,每个公司打电话,要求3年以上的经纪人服务。这时候你就拥有了3位经纪人的联系方式。


第三步:因为是为家庭购置保险,让你的家庭成员,也就是不同手机号再打电话。重复第二步,这时候你的家庭就共拥有了6位不同经纪人的联系方式。


第四步:再通过线上其它途径,再寻找4位几乎不同公司的优秀经纪人,来为你服务。这时候,你手里就会拥有10位优秀的专业人士的沟通机会了。


然后10位经纪人就会各自提供方案,然后把各自的方案恰当地给他们互相看,让他们“专业优秀的人”找“专业优秀的人”方案的优势与劣势,让专业优秀的他们互相“查看”各自的方案,同时让他们各自把对方方案里的优、劣势清晰明确地列出来。


然后每份方案的优劣势,你无需动脑,一目了然。持着优劣势,去问其它的优秀经纪人,让他们再解答,多问几人。分开问题、岔开人解答。这时候,所有“最重点”的问题,就会借助保险经济人们相当优秀而又专业的大脑,就会水落答案出。


以上告诉你的是:要么你平时多积累人脉,通过人脉或人脉推荐人脉,最后触达到专业的人士。然而,这种方法虽很有效,但对于这个人本身具备的人脉资源有要求,方法具有局限性,不倾向重点推荐。因为这不属于“公正论”。


什么是“公正论”?就是:不主要受个人资源有限性的束缚,所有人都可习得的方法论,才是大范围普适的“公正论”,才具备集体性的价值。


那什么方法论才具备“公正论”?先给你思路:首先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如何才能拥有专业人士的联系方式?都可以有哪些途径?不懂就去问“搜索”。(同时,日常积累“途径”方面的思路与经验,不断累积“途径方面”如何去做的方法论)


多了解一些“搜索答案的途径”。比如搜索百度一类的搜索引擎,比如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答案有关的文章、及朋友圈等。


最好掌握“搜商”


(1)双引号“要搜索的内容”格式:


不加双引号会把你要搜索的内容拆分开,从而出“相关”的答案,给内容加了双引号,是仅包含“这几个字连在一起的完整的几个字的内容”才出现。


(2)intitle:要搜索的内容格式:


在百度输入“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就会有无数的相关信息,但输入“intitle: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那仅标题中含有“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脑子做一场局”的网页才会出现,沽月叫它“精准定位式搜索”。


(3)要搜索的内容filetype:PDF格式:


你想搜索与“做一场局”有关的“论文文献”,你可以输入“做一场局filetype:PDF”格式。


(4)关键词 空格 关键词 空格 关键词……格式:


为的是通过不断添加关键词一步步精确,递进到你想要的内容


(5)“+” “ -”号格式:


+号就是(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必须这几个关键词都出现才会出来的网页。


-号就是比如(火锅 - 辣),那么你搜的火锅内容中就会去掉了“辣”的内容。


以上是告诉你如何通过“搜索引擎的方法论”来节省精力地快速触达你要的答案。


其它方法与途径


你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先“定义”这个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哪个部门。


随便一个小例子:比如疫情,你想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不清楚目的地对外来人员的要求与规定,这时候怎么办?发朋友圈“求助有没有目的地当地人知道?”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这时候,第一步先定义问题所属哪个领域或哪个部门,第二步启动对“答案途径”的思考。


定义出问题所属的领域或部门之后,思考这个领域或部门,我有哪些“途径”都可以触达到这个领域或部门。比如刚才的例子,问题属于“防疫办部门”。那怎么才能跟防疫办部门的人接通上,从而正常咨询?启动以上说过的“搜商”。


然后致电“总防疫办”,询问你要问的问题,比如“几号左右我作为外来人员回本地,请问当地在疫情期对外来人员的要求与规矩是什么?需携带哪些证明以配合当地的要求?”


问出答案之后,然后你再问你要到达的这个“最后的目的地(市区或街道)”的防疫办电话多少。然后致电“最后一个目的地”的防疫办,再询问一遍你要问的问题。


之前询问总防疫办是为了“第一步确定答案”,确定大概率的“方向”。先心中有数,有大致了解。


对最后目的地的防疫办再询问一遍这个问题,是为了有之前总防疫办这个总的标准,就有了“确定性对标”,不但可以以总防疫办给的答案作为依据,来“对标”地与目的地防疫办给的答案进行“二次确认”,来把控咨询的这个答案的大的方向;同时,再问一遍“最后目的地防疫办”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这一步可以具体咨询街道的细节。


也就是,问总防疫办是大方向的“定调咨询”,问最后目的地的街区防疫办是“个体咨询”,也就是具体到你个人所属的区域该怎么办。这时候,就有了这个问题的大概率的“确定性”。


当然,你也可在2~4天之间再次致电最后目的地的这个防疫办,询问没大听懂的问题,以达到严谨地“定论”。因为并非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具备“圆满的”严谨性答案。问询明确了,届时才会更加节省社会资源。让你在2~4天之间问,意思是存在概率下一个接电话的就不是之前那位工作人员了。


这个例子,不是在告诉你疫情该怎么办。是在告诉你“解题的思维”:


(1)解决问题应该如何拆分(可以以定义问题开始)


(2)然后在拆分好的(多个或一个)板块里面,分别一步一步地向前递进去走。


(3)板块走进去之后,遇到问题堵住了不能走了,被否了怎么办?这时候再次“定义问题”,思考这个问题代表什么“本质”,然后思考途径或者启动第二部分的“搜商”去搜答案。或者做出决策,否了这个问题。


总之,如果你根据“依据”做出要去解决这个问题的“决策”之后,解决问题就是个无限游戏。总会解决的。


(4)解决问题的时候里面需要注意一些严谨的“重要的点”。要反复确认,核实严谨,核实确认无误。只有确认无误才会杜绝因不严谨而造成更多的资源浪费。


做局珠玑:格局阶段的“支点”


对于什么是“支点”我相信你一定记得,开篇提过。支点就是在信息冗余中,“抓最重点内容”的能力,抓住了最重点,就是握住了一个局是否倾向于成功的“命脉”。就是用一个支点(最重点)来撬动杠杆,产生最高价值的杠杆思维。


支点,就是最重点的意思。用“支点”作为杠杆的源头,让这些支点(最重点)们连起来,环环相扣,从而在局中用最少的精力与时间,步步珠玑。



我在《2021,如何驾着时间这位朋友,往成长的道路上冲?》这篇文章里提到过原创的3H思维模型,其中第一个H,“海平面思维”,即“跳出海平面看待海里面的问题”。


以上的“了解阶段”跟“深入阶段”都是在“大海内,来深入看待海里面的问题”。


看待问题应该“跳出海平面再来看待海里面的问题”,即,从“格局阶段”再来审视当下的“局”与问题。


咱们先给名词定义,什么是格局阶段的“支点”?(这是最重点的)


客观规律与风向趋势,就这两个支点。


客观规律


我在《如何打造“决策体系”?》这篇文章里讲过“多元进一元、仅递进一元”模型。


什么意思呢?


当你的大脑在思考一个方案的时候,你只会在这一个方案、一元认知上向前递进式思考,思考这一个方案上的可能性,余下的多种方案都成为了你的盲区。你的思想是主观有限的,而世界上其它的可能性是客观无限的。


既然自己的思想是存在主观有限性的,那如何变主观为客观?


(1)在做“局”的时候,就要时刻思考各个板块中“客观因素”都有哪些?写下来。


“局”中哪些内容是自己无法掌控的?这部分,则归属于“客观因素”。


(2)有了客观因素,继续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这些客观因素。


首先思考:这一客观因素方面,里面“惯常的规律”是什么?先有个框架。


然后再思考:我能通过什么言行去影响这一“客观因素”从而达到想要的结果。


比如,你做“局”,局中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你无法决定的,那这时候怎么办?


思考客观因素中,我的哪些言行可以影响客观因素(其他人、事)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向我要的结果来走。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去做,去影响他们,去影响客观因素,变“被动审判”为“主动掌控”。


同时,永远对自己的做局方案保持“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案”这种“无知的意识”。


切记自己永远是主观的,永远拿出一部分思考空间来思考什么是客观的。


风向趋势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你做的“局”,要思考如今的大方向是什么,其中包含政策与规定、风向与信号。


比如:如今的教培行业,你在一个领域做“局”下注,这就叫做一个方案“持续递进”,持续下注投入。


这个时候别忘了审视一下自己做的“局”与“客观规律”的关系,与“风向趋势”的关系。


同时,风向趋势是什么?


当风向趋势成为“报道”、成为政策条款公布于众、众所周知的时候,这就不是具备高价值的趋势了。


什么是风向与趋势,举个例子:


世界是由就像牛顿机械论的第一个轮子拨动开始,一个轮子转动导致另一个轮子跟着前一个轮子转动,之后无数的轮子跟着前一个轮子的直接影响而转动。


这就是事情发展一环扣一环,一环影响一环,在隐性的时候的衍化过程。这是冰山以下趋势衍化的过程。它属于海平面以下的隐性的认知,并没有显现出来。


而最后的结果,走到这一步了,就衍化到了海平面以上,成为“最表象”。


浮现上水面的表象就会成为“各种可见性报道”、“各种政策”等,这些都是衍化论中的最后一步。


不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还是任何一家公司,当规范条例出台的时候,皆是因为冰山之下隐性 → 半隐性半显性 → 显性 → 最表象,这个发展过程而来的。


那如何“嗅风而动”?


就看你“深度关联性思考与逻辑递进”的智慧了。


比如教培行业,根据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的《中国未来40年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日益趋近“中度老龄化”这个趋势中;同时又出现这几年广而周知的“社会少子化”;以及人们生育意愿的降低。


通过这三条信号,你能不能把“事实因素”放入“贝叶斯推理”当中,然后通过各个因素发展的动态从而“动态加权”来在事情没发生之前就很早推理出“相关的对应结论”呢?


给你两个“逻辑推理模型”。遇到任何事情,往上套,然后再独立思考。


1. “深联递进三条模型法” 


就是“深度关联+逻辑递进”模型三条法,如下:


(1)推算出(半显性因素)+(半显性因素)+ N因素,会导出什么结果?


(2)推算出因素+因素+N因素+(尚未浮出水面的隐性因素)会出现什么结果?


(3)推算出因素+因素+N因素 = 结果,再把这个结果向前递进一步、两步、三步、N步,递进到N步之后,又会出现什么结果?


第(3)条的注意点:


角度一:你要清楚从结果开始,向前逻辑递进时候,这种逻辑递进具备“边界效应”。


什么意思呢?


比如从结果上向将来会发生的关联性结果,你逻辑递进的时候,你思考的“A结果会在将来导致B结果”的概率是80%,“由B结果导致C结果”的概率也是80%,“由C结果导致D结果”的概率也是80%。这时候,有个隐患在里面,因为80% × 80% × 80% = 51.2%的概率。


也就是随着逻辑推理与递进,越往深里思考,越往未来推演,它在未来的不确定性“更高”,就会从百分之80%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降为最多百分之51.2%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这里用的是“更高”,而不是“越高”。)


所以,要明确边界在哪里,向未来的“逻辑递进”,具备“边界效应”。


角度二:当80% + 80% + 80%......,用的是加法,也就是每次在逻辑推理、动态加权上加概率的时候,概率都是80%的时候,加的多了,那结论,它就是百分之80左右的概率确定会发生这个结果的大数定律,也就是正态分布。


这就是“角度二”,这个角度就是“确定性的规律”。可以确定会发生这个结果的概率就是80%左右。


2. “逻辑推理、动态加权”模型


(1)先确定要推理的“主题”


(2)明确你发现的“线索”。


(3)根据线索做出2~7种“假设”,也就是假设2~7种结论。


(4)准备给这2~7种结论打分,(比如10分制)。也就是根据动态来“加权”。


(5)然后通过动态的“事实因素”,把这个因素,下发给2~7个结论中哪几个结论。来加权重这个结论。然后根据因素在结论上是否重要的程度,打1~10分。


(6)然后不断地通过“事实因素”来给这2~7个结论加不同程度的权重。打分。


其中,这里面需要注意的点是,以上是通过理性、通过逻辑来以“表象的事实”作为加权重的因素从而逻辑推理、动态加权。


那,最后“逻辑推理、动态加权”的结果一定就是正确的结论嘛?


任何时候都要有“无知的意识”,即便是严谨的理性推理,也不要因理性放弃思考“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理性属于有限性”。


举个例子:


当你把人类的一些“最表象的显性行为”作为事实因素来逻辑推理动态加权,通过动态发展来给结论加权重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一个“漏洞”。


因为当你判断人的最表象的行为作为事实依据的时候,对方是由“动态综合因素”导致了显性的最表象的行为。


所以,你要有这个“意识”。


最后,如何在陌生的领域内,用“思维体系”做一场局?


答案就是,在了解阶段、深入阶段、格局阶段,抓“最重点”作为“支点”来撬动杠杆,来作为杠杆的源头。然后再把这些最重点们连起来,环环相扣,步步珠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我思考故你在(ID:Moon__guyue),作者:沽 月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1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