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局(ID:sjzhishiju),作者:卡娃,编辑:王动,原文标题:《印度三哥送外卖,竟比×团还要快?》,头图来自:IC photo
在疫情前的孟买街头,总是能看到一群穿白衣带白帽的人,拿着或推着成堆的背包穿梭于人群。 这不是搬家,而是在送外卖,背包里装的就是饭盒。
在孟买,外卖员是一道靓丽风景线,与一人一车的中国外卖骑手不同,印度外卖员走的是批发路线。
孟买一景
堆得像小山一样的饭盒排在一起,颇具整齐的美感,感觉稍一倾斜,便有开闸泄洪的架势。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就知道自己来到了印度。
一个人推这么多东西难度属实太大,几个人协力合作才能又快又稳,而工具只是一个简单的二轮小推车。不仅展示了团队的配合,还体现了小推车过硬的质量。
没有伙伴的小哥,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用多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专业和能干。
上半身几乎被饭盒包围,有一种背上所有家当的即视感。头顶泰山压顶般的重量却依然面不改色,从容的样子仿佛在进行街头杂技表演。
顶脑袋上
几根铁丝和钩子就能让自行车的前前后后都长满饭盒,恰到好处地只给屁股和腿留出余地。
妙用自行车
孟买的外卖小哥似乎个个都是骨骼清奇、身怀绝技的民间高手,但真正让人赞不绝口的还是服务质量。准时是他们的金字招牌,在送达15分钟前,人家就觉得自己迟到了。
另外,他们的配送系统也给延误预留出了时间,所以不管交通拥堵,还是下雨刮风,饭菜一定会准时送到顾客面前。有一年,孟买遭遇了洪水,整个城市都还没有恢复元气,外卖小哥就已经重回岗位,跋涉在水中。
准时的背后其实是对顾客的在乎。英国查尔斯王子访问印度期间想拜访几个外卖小哥。虽然得到了允许,但是王子被告知必须配合对方的时间安排,只能在中午11:20~11:40到,其他时间都在工作,没空接待。
正常情况下,5000人一天共配送20万单。虽然体量大,但出错率仅为六百万分之一。凭借着这份优秀,孟买的外卖员和配送系统还被哈佛商学院拿去作为案例研究。这样的高质量服务,价格却非常亲民,每个月付800卢比即可,谁体验了都说好。他们有专属的名字——达巴瓦拉。
已传承百年
达巴瓦拉和我们的外卖小哥有一点不同。他们不是去餐馆取餐,而是从客户的家里把饭拿走,再送到办公地点。在整个过程中,饭盒和饭都是客户的。换句话说,达巴瓦拉不生产午饭,只是午饭的搬运工。类比的话,很像中国的闪送。
不过达巴瓦拉的服务更周全一些,他们不仅负责饭是怎么来的,还要负责饭盒是怎么回的。等客户下午吃完饭后,达巴瓦拉会把空饭盒再送到客人家里。有来有回,有始有终,这就叫专业!
其实,这种专业服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当时,一位银行家很想吃家里做的菜,便花钱雇一个人给他送饭,据说,这就是最早的达巴瓦拉。
这并不完全是矫情。受宗教和种姓制度的影响,传统印度人(尤其是高种姓群体)在饮食上有很多禁忌,家里的饭更适合自己的口味和身份。
随着孟买的迅速发展,很多外来人口来此谋生,大家的口味和需求不同,找专人送饭的需求猛增。一位叫 Mahadeo 的人从中嗅到了商机,把送饭的散工们集结到一起,有组织有规模地运送午餐,达巴瓦拉应运而生。
很多朋友可能理解不了印度人。仔细品一品,这不就是找个人帮自己拿饭盒嘛。想吃家里的饭,自己早晨带饭,晚上再把饭盒带回去不就好了,为什么要在这种事上花钱,难道孟买白领都是养尊处优的贵族王子?
说实话,这种想法着实有点冤枉孟买人。他们也想自己带饭,但现实情况不太允许。
孟买作为印度第一大港口,经济相对发达,汇聚了来自各地的“孟漂”。同所有大城市一样,市区的房价让人望而却步,孟漂们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目光投向郊区。这就导致通勤时间短不了,九点上班的话,六点就要起床,根本来不及准备午餐。
另外,孟买的主要通勤工具——城际火车的拥挤程度举世闻名。通勤的打工人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布满车厢,哪里还容得下饭盒的位置。
真正的物流管理大师
达巴瓦拉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9:00到客户家里取餐;
10:30到最近的火车站汇合,那里专门的人把饭盒分类,并在高峰期前运上火车;
11:30到达孟买市中心,另外一拨人会按照目的地再将餐盒分类标记,然后交给下一位送货员;
13:00之前,送到客户手中。
整个过程像是一场接力,分工明确,环环相扣。
工作按照小组模式来,一组25个人左右。虽说每个人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但是要想干好这行,必须得是多面手才行。所有组员都要接受交叉训练,取餐、分类和配送,样样行,样样精,才是一个合格的达巴瓦拉。
对于达巴瓦拉们来说,这份工作不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像参与一场盛大的仪式,就连准备“备份人员”这种只有大型活动才有的细节,他们都能想到。每个小组都有额外的2到3人随时待命,在有突发情况时接替,以防出现延误。
这么质朴的方式创造了六百万分之一的极低出错率,达巴瓦拉确实把物流做出了境界。没有现代科技和算法的加持,达巴瓦拉们依靠的只有体力和头脑。
更令人惊讶的是,达巴瓦拉们可不是什么数学大师,恰恰相反,80%的人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而且,50岁以上的中年人居多。
他们的秘密武器是一套独创的编码系统——利用字母、颜色和数字代替具体信息。
饭盒上的标记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
到哪来
谁来送
送到哪
送给谁
你看不懂没关系,人家能看懂就行。
外行人的确被这种编码震撼到了。达巴瓦拉不仅被商学院当作案例,还被外卖和物流公司借鉴。有外卖平台签约了200位达巴瓦拉,邀请他们完成工作后来给公司做兼职。
也有物流公司为了改进地图,向达巴瓦拉取经。毕竟在无序混乱的孟买,任何导航系统都稍显无力,深入城市肌理的达巴瓦拉,在导航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达巴瓦拉再怎么厉害,也没办法和精英们相比,平均月薪只有1.4万~1.8万卢比(约1500元),不过,在教育水平不高的群体中,已是不错。
不过,朴素的智慧毕竟是有限制的,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处理好固定路线和顾客的需求,已经是达巴瓦拉们配送能力的天花板,面对随机的顾客和杂乱无章的配送需求,再能干的骑手也无能为力。
这种传统与现代混搭的生活场景,正是“印度性”的集中体现。
参考资料&图源
1.凤凰weekly财经.印度外卖小哥碾压中国小哥?5千人每天送20万份,出错率0.00034%
2.BBC.The unsurpassed 125-year-old network that feeds Mumbai
Share using EmailShare on TwitterShare on Facebook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局(ID:sjzhishiju),作者:卡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