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头图 | 《爱、死亡、机器人》剧照
出品 | 虎嗅调研团队
想要自己给自己看(治)病,总共分几步?
首先,要能正确的识别病种及病因。
其次,结合个体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优治疗方案。
最后,是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及观察。
友情提示,在世卫组织发布的最新版《国际疾病分类》中,已经有55000种疾病及相关因素被记录,你还有信心顺利完成第一步吗?
然而,科技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势必冲破任何框架,重新定义产业的同时,也重构针对患者的医疗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不少buff。
“近年来,随着政策利好、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增长,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和医疗服务快速结合,并逐渐在很多场景落地应用,许多“技术+医疗服务”的商业化成功也让众多创新企业获得资本和产业公司的青睐,投资规模过千亿,在未来,智慧医疗一定会拓展更多的应用场景,并获得大量突破应用。”
--大鲸评委 安峰
确实2020年的创投圈非常热闹,中国医疗行业的私募融资、IPO和并购交易金额突破了450亿美金,智慧医疗行业规模已到达千亿级。而热潮的背后,是竞争环境日趋白热化的严峻挑战:线下医院纷纷走向线上、医疗服务全链条向数字化转型、机器人“大举”进入医疗领域......
那么,各细分赛道下,都有哪些正在或是即将颠覆未来医疗的创新力量?围绕患者,都有哪些智能高效的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呢?
为了寻找相关答案,本期「大鲸榜」将目光聚焦于智慧医疗赛道,虎嗅调研团队携手第三方专业评审团,历经三个多月的检索、调研走访、细致评估、多轮评审,通过观察企业的成长与未来,最终评选出具备高成长能力的“大鲸企业”。
榜单的完整名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榜单说明:
医疗领域庞大复杂,这份榜单必定无法囊括所有扎根其中的优秀创业者,但我们期望能通过这个切片定格当下发展形态,梳理关键趋势和洞悉未来医疗。
本次评选主要从技术能力、资本市场价值、医疗专业价值、商业化潜力、行业影响力五大维度涉及二十余项细分指标进行考评选拔。相关数据及案例描述来自企业申报资料、公开数据整理、专家访谈,参评企业对其提交信息的真实及准确性负责。
考评方式分为两轮:调研团队对400+报名企业初步评审、抽查走访,其中仅三成企业获得候选资格进入二轮专家评审。专家评审主要由巨头企业、知名投资人和领域专家学者组成。
考虑到参选企业聚焦不同的技术手段,且应用场景复杂多样,商业化路径也有明显差异。于是我们将本期榜单细化,推出创新大鲸和实力大鲸,实力榜企业综合表现相对均衡;创新榜企业总体专注性更强。
7月16日,上榜企业都会来到北京大鲸峰会现场。同时,我们筛选出了智慧医疗年度最佳创新实践案例,案例企业将带来深度分享,点此申请免费参会席位与大鲸企业现场交流。
以下是基于此次寻鲸的调研发现:
1、AI+医疗是缩短城乡间医疗资源差距的“最有效手段”
医疗资源短缺、专业医师培养成本高是现阶段的痛点,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患者率不断上升,将进一步扩大供需矛盾。人工智能在当下虽饱受争议,但依然是被认为解决医疗资源紧张的最有效途径:
通过医疗大数据与深度学习技术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医疗领域依靠医生经验与人工处理的瓶颈,提高医生诊断效率与精确程度,避免因为经验差异造成的误诊。另一方面可辅助基层医院的医疗行为,提高基层医生的平均水平及三甲医院医生的工作效率,缓解由于区域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所导致的看病治病困难的现状。
BioMind颅内诊疗辅助决策系统集合了100万病历数据和天坛医院3万+病历,形成行业内最大的数据集,配合顶级专家的临床经验积累,针对颅内肿瘤、脑小血管并、脑出血、动脉粥样硬化等合计60余种疾病,诊断准确率超过90%,部分病种诊断准确率超过96%。
值得注意的是,AI+医疗产业目前发展参差不齐,应用场景相对集中在医疗影像等结构性数据分析;在辅助决策方面,其准确性还有一定进步空间;此外机器学习所需要的大量数据是发展的主要障碍。
2、亟待大数据改造
过去,大数据与行业应用不断深入融合,但在医疗领域,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主要原因是对异构医疗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和分析十分困难、且存在数据互通互联差、数据指标口径复杂等数据基础薄弱问题。
不过,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医疗大数据已在部分环节产生应用价值。镁信健康发挥“链接器”的作用,完善“互联网+医+药+险”的生态闭环,围绕创新支付、商保PBM、药品福利、健康险为患者提供价值,解决买药难、买药贵等问题。数据显示,其平台药品支付总量超过50亿元,新特药支付市场份额超过10%,服务超过百万的患者,帮助节省医疗支出超10亿元。
3、开始进入慢病管理的“自动驾驶”年代
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总死亡人数的86.6%。对于患者来说,慢性病防治费用较高,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据的比例高达七成,且大量复诊耗时耗力。
而通过将Saas问诊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进行对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线上管理系统、智能硬件设备赋能医院对患者进行全面、及时、动态的跟踪管理。但同时存在病患者依从性低的问题,影响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满意度和复购率。
此外,通过深度解析系统个体化差异和动态变化,能为疾病精准分型,帮助采取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线上诊疗成常态,将引发健康方式革命
经过2020年初新冠疫情后,以患者为中心,实体医疗从线下走向线上,患者通过手机终端完成线上问诊、甚至利用APP即可完成基础检查,一键生成治疗方案。
随着科技巨头也开始加快布局数字医疗领域,相信健康领域也会随之掀起一场“生活方式革命”。
5、疾病管理重点不在“院中”,也在院前
除了诊后的疾病管理,早期筛查(尤其是对于肿瘤)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且得到资本的极度认可。
有数据显示,许多癌症的早期治愈率超过90%,但如何做到提早发现是一项精密的科学技术。虽然目前的早期筛查诊断产品已能够在无症状体检人群,如通过长安心(康立明产品)筛查、经肠镜及病理查出癌前病变,但总体来说还要依靠专业医生判断,且仍存在导致过度诊断/治疗的风险。
6、老龄化领域供给匮乏,产业存在机会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确定性的结构性变化。老龄化的加剧,必将对医疗产品和服务提出更多层次的需求。数据显示,6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年均医疗支出大约是35岁以下青壮年的3倍①,2022年中国养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0万亿②。
善诊以银发人群体检服务为切入口,逐步建成国内最大的可被商用的中老年健康数据库,面向60岁+人群,推出行业首款老年健康险,缓解了高龄人群健康险产品匮乏的局面,开辟了高龄人群医疗费用支付新途径。
总体来说,目前针对银发患者的医疗服务仍较为单一、缺乏差异化的优质服务,产业存在较大机会。
*:①中国产业信息网②安信证券
7、成为钢铁侠,吃“电子药”
“如果说人工智能进化了人类的大脑,那么外骨骼则进化了人的身体。”
电影《钢铁侠》中的托尼,凭借体内移植的一颗核动力的人工心脏、以及一(多)套不断进化的精密钢铁盔甲,成为了一个另类的“后天异人”。
回到当下,凭借外骨骼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可以协助下肢瘫痪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为残障人士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辅助功能。例如程天科技帮助脑卒中患者进行悠行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显著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张力。
外骨骼或将搭载更多的技术和内容,最终成为人类感官和体能的延伸。
此外,数字疗法(DTx)近期也在呈快速增加趋势,这个于2017年正式走进历史舞台的新疗法于去年变得火热起来。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唯一标准和干预手段,患者从医生开具处方获得的不再是药品,也可能是某款手机APP、软硬件结合的产品。现有的数字疗法主要覆盖慢性病、心理疾病、睡眠障碍三大方向,由于开发慢、获批难等因素目前市场普及率仍较低。
8、机器人给你做开颅手术
除了给你一个超人外衣,未来机器人还可以给你做手术。
长木谷通过将顶尖关节外科专家们丰富的手术经验转化为标准算法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为手术机器人搭配人工智能的“大脑”,帮助医生精准定位,将原有60%的手术准确率提升至96%,更能减少术中70%以上的辐射,保护医生和患者。
9、新药如何更快到患者手中
新药研发到上市周期至少要10年以上,且“极度烧钱”,通过数字化可一定程度缓解这方面的“焦虑”。药研社通过人力、数据、信息、技术的打通,可为制药企业缩短 20% 的研发周期,降低 15% 的研发成本。
此外,单细胞技术将生命科学的认知分辨提升到每一个最小可复制单元,应用在创新药企上,通过提供伴随诊断解决方案,可大幅缩短临床试验的周期和降低风险,提升医疗体系效率。
综上,是我们所观察到的部分创新发展及落地实践。期待未来这些“魔力装备”不断升级的同时,也将会有更多新装备面世,有力应对疾病,为我们的生命赢取更多时间。
活动预告:
那么十年后,我们到底能不能自己给自己看病?
请戳此,来峰会现场与我们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