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钟无艳,编辑:周芷若,原文标题:《这座被低估的粤北小城,连英国女王都喝它的茶》,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老艺术家最近有个同样深刻的体会:茶香也不怕藏得深。一直爱喝茶的我,才发现粤北藏着一座“中国红茶之乡”——广东清远市的英德县。
地名听起来很洋气,但英德是座古老的茶乡。它的特产红茶驰名中外——曾被英国女王指定为王室用茶,上过英国BBC,进过人民大会堂,被誉为“世界第四大高香红茶”,不仅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今年还入选了首批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清单。
“红茶之乡”是英德最响的标签,但英德远不止于此。它是粤北重镇,是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还是能与桂林媲美的人杰地灵之地,历代便有“岭南小桂林”之美称。如今在“十四五”规划里还被纳入广州都市圈,清远英德也正式走入广深“1小时经济圈”。
这座古老又洋气的粤北小城,早该被看见了。
一、英德的茶,都香到国外去了
大家都听闻潮汕人爱喝茶,或许忽略了粤北地区还藏着英德这座古老茶乡。在广东茶界,能和潮汕的凤凰单枞平分秋色的,恐怕就是清远的英德红茶了。它们一头扛起乌龙茶界大旗,一面独当红茶界大佬。
确实,在所有广东名茶里,英德红茶无疑是香飘得最远的一个。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英德红茶便蜚声国内外。196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宴会上以英德红茶招待贵宾,自那以后,英德红茶便饮誉世界。
当时以其茶香鲜醇浓郁、花香明显,色泽润红明亮为名,尤其在加上奶后,茶汤棕红瑰丽,醇香中还不显厚重,因而深受外国人喜爱,很多人还拿它与斯里兰卡红茶媲美。据1996年《东方日报》称,英德红茶已经被英国定为王室用茶。
英德红茶早已香飘海外
也就是说,如今英德红茶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保护清单其实一点也不意外,它早就自带“出海”基因了。
如此洋气的英德红茶,却是一种古老的茶。英德产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200多年前的唐朝。早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八之出》里就有记载:“岭南生福州、泉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当时的英德隶属韶州,是韶州的主要植茶之地。
但英德人喝茶的历史可能还早于唐代,据《岭南古邑——英德》一书的记载,汉武帝平定南越国之后便在英德境内设有资阳、洽框两个新县,并将中原饮茶的习俗传播到这里。
英德喝茶产茶的历史悠久/视频截图
因而英德人喝茶不同于潮汕的细腻古老,而是在岭南文化和中原文化下交融出一种独有的茶文化。唐代文人墨客饮茶的雅玩自然少不了,英德南山就建有“煮茗台”,南宋英州知县汪任曾以“煮美茗”题诗:“石梯干级杖藜行,行到山腰足暂停。游汲灵泉煮佳茗,渴心滋润困魔醒。”
到了明代,英德土质茶已经成为朝廷贡品,在清朝,英德茶叶生产普及民间且19世纪前中叶就在国际贸易中兴盛一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广东将“云南大叶种”引种至英德,才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红茶产区,英红作为后起之秀一炮而红,与云南滇红、安徽祁红并称中国三大红茶。
英红是中国红茶的后起之秀/视频截图
在英德红茶的鼎盛时期,英德每年生产4000余吨红茶远销西欧、北美、大洋洲以及中东等地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要是你想来一趟红茶之旅,英德确实是不错的选择。这里有入选“中国十大茶园景观”之一的积庆里红茶谷,是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贸易销售、茶园观光、采茶制茶体验、茗茶展览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圣地。
3000多亩英红九号等品种茶树的种植园蔚为大观,群山环绕、满目青翠,漫山的茶树犹如绿色的海洋。位于市区北郊10多公里的英红镇茶叶世界,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茶树良种基因库。
赏英德茶园是一大美事:青山绿水相依、云雾缭绕,远处眺望,林海与茶浪相接一色,俨然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外的一隅茶香绿洲,镶嵌于宛如桂林的喀斯特山水之中。
如今在英德,你会感觉到这座粤北小城俨然茶的世界,处处散发着茶香。这里有以“茶”命名的小镇“英红镇”,也有以“茶”命名的道路“茶园路”。
漫步街头,你会发现琳琅满目的茶庄、茶店、各种包装的茶类已经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不到20万人口的市区,专营和兼营茶店的有将近300间。
一到英德,就能感受浓浓的茶乡气息/视频截图
别小看那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它牵动着英德人的财富命脉。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经营分散,本地茶农并没能从种茶中得到太多惠利。
近年来随着红茶市场走红,许多创业团队到访英德,带来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英德红茶产业从传统加工中破局转型成智能化生产,再加上政府的合理规划、科研力量以及金融资源的支持,这里的茶农更能因茶致富,也让很多农村因茶焕发生机。
如今,作为英德农业的支柱产业,红茶不仅飘向海外,更带动了英德人走上稳步增收的道路。
截至2020年年底,英德全市茶园种植规模达到16.2万亩,干茶产量1.21万吨,茶业产值43.2亿元,综合产值达50.54亿元。
目前全市涉茶企业有588家,茶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15万人,且有7700多户脱贫户、2.5万多人直接受益于茶产业发展。
英德“中国红茶之乡”的美誉,还开辟出了独一无二的茶乡之旅路线。
积庆里红茶谷之旅入选全国精品旅游线路之一,今年新建成的大型“悬空茶壶”也成了网红景点,还带动了茶叶销量的增长。据当地农业部门统计,2019年英德全市各大茶园景点接待游客达105万人次之多。
二、英德,岂止岭南小桂林
拨开茶乡面纱,其实英德这座城的知名度并不低。早有“岭南小桂林”之称的英德,凭着壮阔连绵的喀斯特峰林和小桥流水村落,是广东为数不多能与桂林漓江山水媲美的旅游胜地。
外界对英德有句评价——“山环水润,大美英德”,这句话真不算夸张,好茶的生长必然离不开山清水秀的滋养。英德生态资源丰富,以喀斯特地貌为典型,还有江河、峰林、峡谷、瀑布、温泉、溶洞、稀有生物等。
从总体上看,英德地貌很有意思,就是一座周围山地环绕向南倾斜的盆地。英德多山,山不在高,在于错落有致;英德富水,境内水网密集,北江、滃江、连江三江汇流,且湖泊众多,各具韵味。
英德的山间藏有飞瀑、峡谷、奇石、森林,森林覆盖率达68.6%,且拥有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石门台里,还有广东省内最长最深的峡谷群,两条100多米的瀑布飞流而下,奇峰林立,谷坡陡峭,景色变幻莫测。
看看英德地貌,你似乎没法想象大自然鬼斧神雕之力的上限——这里有“岭南第一天坑”,由一个独具特色的天然溶洞、一条清澈的黄花溪和一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组成,景如其名,不愧是洞天仙境。
这里有亚洲之最的倒影溶洞、“岭南第一洞天”——宝晶宫溶洞,这是一个经历了两亿多年地壳变化而成的大溶洞,三面环山、平静如镜的宝晶湖倒映着山色。
还有“亚洲第一地下暗河”“华南第一美洞”——仙桥地下河,景区地址形成于2.5亿年前,全长3万米,地下河水穿流仙桥,极其幽深迷人。
宝晶宫溶洞/维基百科
来英德赏自然风光,英西峰林自然是不能错过的一条天然路线,这条长廊位于市区西南60多公里的九龙、黄花两镇之间,也是省内游程最长、景点最多的峰林走廊。这条长廊将英德自然风貌的奇特,与村落的古朴相结合的气质展露无遗。
英西峰林
自驾游爱好者,不妨驱车随意一路寻觅风景,你会发现这里一步皆一景,步步如丹青长画卷:九龙镇西南边的悠竹园村有千军峰林,红石珠村有荣强小桂林;黄花镇有被誉为“小布达拉宫”的彭家祠、被称为“小赵州桥”的永丰古桥,镇北有观音谷、聚落祖庙……
再加上雾景、竹林、农舍星罗棋布点缀其间,素有“飞借桂林山,漓江换明迳,游廊迎奇景,簪峰镇九龙”的美称,你会惊叹其不愧是被誉为“南天第一峰林风光”之地。
三、英德人,好茶更好客
很多人乍一听英德的名字,还以为是哪来的洋名。实际上这名字背后藏着美好的寓意:“英”源于叫做“英石”的名贵石头,英德以东25公里就有一座英山,英山出产英石,于是得名“英州”。而“英德”之名得于宋宁宗,将封地英州赐一“德”字,升英州为英德府,两个字合意为盛产美玉且恩德盛行之地。
追溯其历史,英德的确是岭南古邑,距今已有800多年建制历史,英石文化也源远流长,早在宋代时期就已经名闻天下被当成皇家贡品,“英州那得许多石,误入天公假山国”描写的就是英石。
历来英德就处在南北交通的要冲。北江常年可通航,上通韶关,下达广州,不单交汇着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还对接着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位于北江中下游的英德,是湘、鄂、赣、皖、川等内陆省份经广州输出海外的必经之地之一。
荷兰人约翰·纽霍夫在1665年所画的英德风景图/维基百科
英德历来是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楚文化、瑶文化的交融地带。这里一大半都是客家人,使用客家话人口约59万人,占到全市户籍人口的64%,主要分布在英德东部。
如果你仔细走走英德的乡村,会发现不少“四点金”客家四方围屋。横石水镇的江山古村有“围楼之村”的美誉,曾经CCTV纪录片《大迁徙》也来到当地的“九牧楼”拍摄取景。
围楼是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形式,英德现存46座特大的四点金围楼。旧垣残瓦当中掩盖不住门廊精美的雕刻印迹,古朴斑驳里又透出素雅静谧之气。
英德明迳彭家古堡也是客家民俗村落/维基百科
最早从中原南迁而来的客家先辈,依山而居。在英德山区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下,不仅难以发展种植业、林业,由于水资源通过石灰岩发育的落水洞、裂隙都下渗到地下,地表水极其缺乏,许多地区甚至连人畜饮水都非常艰难。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经乘船经过英州真阳峡,写下的诗句便是强而有力的印证——“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郡官见怨无供给,支与真阳数石峰。”
正因为这群客家人凭借着顽强的“耕山”意志,才有了如今的“英德茶乡”美名。英德人的饮茶风尚糅合了潮汕工夫茶细腻的茶艺与珠江三角洲豪爽的茶风。
当地俗话说:“来客不敬茶,不是好人家。”他们秉承着客家人好客之风,无论在哪,“客来敬茶”不分亲疏,且当成寻常且崇高的礼仪对待,探亲访友也喜欢以茶馈赠。
英德人喊你:饮茶先了喂
但更具本土客家特色的茶俗,是以茶入馔——擂茶粥。
他们将鲜茶叶、炒花生、生姜擂烂,再加入沸腾的白粥调制成擂茶粥,也可以视个人口味喜好,加入芝麻、薄荷、陈皮等佐料,虽然卖相不佳,但味道清香可口,醇香回甘。坊间传英德人几乎到了“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粥(擂茶粥)”的境地。
擂茶佐料很丰富
尤其在农村,到了招待宾朋、婚嫁喜庆之日,擂茶粥是必不可少的礼待,俗称“半餐”。
关于擂茶粥的来历有一些有意思的传说,几个版本大体的意思,都是说当地客家人用不同作用的茶叶与佐料,擂成糊状给受伤的士兵治疗。
这也深深影响了当地的很多村民,过去农村缺医少药,当地人治小病就靠“擂茶粥”,如今也依旧将它视为有清热解暑、提神生津、延年益寿等保健功效。
擂茶的颜色看起来就很治愈
据说擂茶粥起源于中原,流传于粤、湘、赣、闽和台湾的客家人中。早年客家人入乡随俗,将北方饮茶的习俗带到当地的同时,又把当地的茶俗融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如今擂茶粥制作技艺与英德红茶都入选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英德的客家美食确实不少,上得厅堂的有原汁原味的北江河鲜、香滑而不肥腻的东乡蒸肉,本土风味代表有英德山坑鱼和九龙豆腐,但要说真能代表英德乡土味的,也就擂茶粥了。
不少远在新疆、西藏、黑龙江、海南等地的人也有吃擂茶粥的习惯,大多也是英德人外出工作,将千里迢迢的家乡味带了过去。
老艺术家认识一个远在上海的英德人,她曾跟我分享过关于擂茶粥的故事。她说擂茶粥就像是外婆的味道,年轻时候吃腻了擂茶粥,或许是淡淡的茶香并不足以吸引,更何况外面的花花世界更诱人。
英德人心中都有一碗擂茶粥
直到离家已久,才发现擂茶粥会勾起太多家乡的回忆。会想起外婆拿着擂茶棍在擂茶盆擂着茶的动作,一碗擂茶入肚,口里那种茶的醇香,以及粥的顺滑,似乎能让胃和心都温暖起来,简直妙不可言。
或许,这也是英德人戒不掉茶的原因。月是故乡明,茶是故乡浓,这些味道,早已成了胎记般的存在。
参考资料
休闲茶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初探—以广东省英德市为例 刘秋华
英德红茶的前世今生 丘海涛
英德市红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路径 陈木丰
英德茶文化与英德红茶品质特征研究 范 捷
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走向21世纪的英德茶文化 袁学培
英德传统美食擂茶粥的现状与发展 张瑜帆 邓佳丽 路敏 黄珊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钟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