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7-20 18:40
2021年我不再焦虑,因为我已经不再制定目标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earl的不焦虑实验室(ID:ThePearLab),原标题《2021过了一半,我不再焦虑,因为我已经不再制定目标了》,作者:Pearl在做实验,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Photo Credit: 大娇儿

Venue Credit: Vala的工作室


Hello my dears2021年已经过了一半。


我这个太阳摩羯月亮处女的人,以往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点焦虑,一直拖延的事情终究不好再拖下去,而目标盘点这件事向来是压力山大的。


为了对抗焦虑,我专门研究过目标管理,并在跟闺蜜一起做的公号上发过相关文章,还为此特别组织过“逆袭计划”:每月一个新目标,一群人一起做计划并打卡执行


有趣的是,从那之后我就很少制定目标了。我发现自己在设立和执行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几个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看,是不是你也中招了。


陷阱No.1:目标不是我的目标,而是别人对我的期待。


20岁出头做律师的时候,我常设定一些激进的,让老板开心的目标,比如一周 bill 70个小时


要知道 bill 70个小时是要收客户70个小时的法律咨询服务费的,其实自己的工作时间要远远超过70个小时。


每周至少工作六天,每天13~15个小时。对,没错,作为年轻律师,谁还没有通宵达旦过?如今大厂的996,都是小儿科。


牺牲了健康,却能被老板表扬:“Pearl,你真是 highly motivated 呀。” 


被表扬过后,我又会不太好意思,于是再给自己加码,才觉对得起老板的高薪。工作到凌晨才完成一篇长长的memo是家常便饭,然后发给客户并抄送老板,等待他早上说:“Good job Pearl.” 


有时,他会说: “Don’t push yourself too hard.” 我总是笑笑,有这样一位好老板,苦点累点都不算啥。


只是那个夸我的人已经不在了。几年前,他因胰腺癌离世了。


他曾是我的偶像。年纪轻轻就是跨国律所的合伙人,管理整个亚太地区的业务;大学时酷的一塌糊涂,卖了自己的法拉利,买下一枚钻戒,娶了初恋的 sweet heart ,并和她育有一儿一女。


他跟我说自己的梦想就是回到悉尼的海边,开个海上餐厅,早上七点供应咖啡,十点开始早午餐,紧接着下午茶,晚上变成酒吧,一直开到后半夜。


我说餐厅营业那么久,你不累啊。他说每天在自己餐厅跟朋友聊天,应该不会累吧。


毕竟他是一个懂得爱和给予的人,并被那么多爱包围。如果他还在世,此刻应该惬意地坐在餐厅的露台上,与世界各国的好友谈笑风生吧。


只是,悉尼的海上永远少了一家好餐厅,也少了很多风景。


他的离去留给我很多思考,关于制定目标,我会问自己以下问题:


  当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赞扬或批评我时,我的目标还会一样吗?


•  拟定的这些目标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呢?


•  目标的推进过程中,我身心承受力如何?


•  目标完成与否,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现在,我再也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制定目标了。如果有目标的话,它们100%是为了我自己。当然里面会有利他主义的内容,比如我们每年都会资助几个孩子,并做满100小时公益冥想和教练。


实际上,并没有纯粹的利他主义,我去服务别人归根结底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需求,让自己更踏实安心幸福,更有价值感。不然,利他行为是无法永续的。


是不是为自己制定目标,其实很容易识别,只要目标中出现“别人”,哪怕隐藏再深,都要警惕。比如:


  • ‍我七月份要相亲三次,这样我妈就不会再唠叨了。


  • ‍我七月份要减肥10斤,这样跟闺蜜出去不会显得我最胖。


  • ‍我七月份要写一本书,这样才对得起读者。


除了你自己外,谁都不需要你对得起。


你的至亲只是需要你对自己负责,你只要让他们相信你能做到,大多都不会再来烦你。


这个世界与你发生联系的99.99%的人,根本不会在乎你高矮胖瘦年方几何。你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理想抱负,有几百万粉丝......不过偶尔被八卦一下,转眼就会被遗忘。


还有一种目标设定,是拿别人当盾牌:反正是别人建议策划或发起的,自己做不好也不用负责任。比如:


  • ‍我准备做一个播客,大家都说我声音挺好听的。


  • ‍我想留长发,室友都觉得我留长发会更好看。


  • ‍我决定申请晋升了,老板说我今年挺有希望的 。


如果没有别人,你到底还做不做?只要下了决心,就100% own it,无论成败,都对结果负责。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才是yyds~


陷阱No.2:目标过于激进,以至于身心俱疲。


完成目标的过程应该是愉悦而充满期待的。


把自己当成一个马拉松运动员,而非百米冲刺选手。当然,短时间集中突击对于实现某个阶段目标是完全okay且有效的,但如果接连不断地跑百米,不给自己修复时间,就相当于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马拉松,谁也受不了。


如果我们的预期跟能力不相匹配,就容易出现 burnout ——不仅身体吃不消,情绪也会受影响


尤其是年轻人,在体力精力的鼎盛时代过度消耗健康,对身体亮起的信号灯置若罔闻。


我儿时的好朋友F曾经是体育课代表,体质不是一般的好,现在还保持着一周踢两次球,游几次泳的习惯。


谁也没想到,他去年年底居然心梗发作。发作时因为症状不明显,他并没有立即去医院。接着一周两次游泳的时候,他都觉得体力不支,这才去医院看医生。


医生为他抽血化验,并做了造影检查,结果证实:左前肢动脉堵塞80%,需要赶紧治疗


F秒改了生活习惯,不仅烟酒全戒,还开始专注自己的情绪健康。至今,他都庆幸自己及时看了医生。


那天,医生严肃地告诉他:“不舒服来就医,你救了自己。很多心梗再没救回来的年轻人,不少人之前就心梗过,自己要么没察觉,要么没当回事儿,真是可惜了。”


F对我说,自己就是活着的教科书。虽说病来如山倒,但山不可能说倒就倒,一定早就有风吹草动,只是我们从来没想到会轮到自己。


聆听我们的身体。奔向目标时过于亢奋,容易让我们忽视身心感受。


小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身体是那么好奇。五个月大的小焦糖,已经学会看自己的小手小脚,热了冷了被蚊子咬了都会哇哇大叫。


可是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我们开始忽略身体的感受了呢?


总也睡不醒,精力变糟糕,体力越来越大,胃口也不佳…… 这些身体尝试给我们的信号,我们怎么会一再忽视?


是已经麻木,还是过于自信?


上冥想课的时候,我总会邀请小伙伴们 check in 当下的“身体感受”和“情绪感受”。一位北京小伙伴S告诉我,前几次课她从来都“没啥感觉”,一个月后,她才隐隐发觉自己坐着的时候膝盖里面有刺痛,而这种刺痛已经伴随她很多年了,只是从来没有引起过她的注意。



我问S:“你跑步吗?”


她说:“跑,还做 crossfit ~”


我说:“怪不得这么硬核。不过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膝盖长期不适不太正常,你还是去看看医生吧。”


两周后,S又找到我:“Pearl,我去看了医生,说半月板损伤已经二级了,照这样毁下去,很快就得手术了。”


目前S还在做康复治疗,因为恢复得快,手术倒是不必了。我搬到杭州前,她特意来谢谢我当初提醒她去看医生。


我说:“不用谢我,谢谢你的膝盖吧,最早提醒你的是她们。”


陷阱No.3:快速达成目标,本质上是反长期主义的。


对于庞大的目标,Planner (年度计划本) 是根本装不下的。许多伟大的目标,最小的计数单位是10年。


拿写作为例,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著都花了10年以上完成:歌德的《浮士德》写了60年,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写了37年,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写了15年,司马迁的《史记》写了14年。


还有很多大师一生只有一部作品,比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王充的《论衡》,都花了30年左右的时间著成,果然是用生命在写作。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在短时间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却又低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们能做成的事。所有新技能都是从零开始增长,时间和训练增益其所不能。不同的人完成相同的目标,所需时间也不相同。


就像同样是减重15斤,你我身体基础代谢不同,摄入热量不同,对热量吸收转化不同,消耗热量的方式、时间、强度都不同,所需时间也会不同。


这个世界上,长期主义的阻碍有很多。


几乎所有事都有速成班,很多根本就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还拿减肥举例,打着“10天瘦10斤”旗号的产品和服务,不让人吃饭只吃代餐,结果必然瘦。


一旦恢复正常饮食就会反弹。谁10天不吃饭都能瘦,可是谁能一辈子吃代餐?欲速则不达,不达就更焦虑,一焦虑就更想找捷径。这样的恶性循环,让很多人愈发痛苦,却无法斩断根源。


同样是瘦10斤,我的目标是用半年来实现。从生下焦糖,到现在她五个多月,刚好瘦了九斤;而糖半岁的时候,恢复到孕前体重指日可待。


我完全没有节食,一日三餐每顿都有高质量的蛋白质、健康的脂肪和少而粗的碳水化合物,以及几次加餐:拿铁、酸奶、坚果、黑巧、水果,还有欺骗餐可以吃烧烤和甜点。


运动直到现在也没有恢复孕前的强度,只是规律做恢复性训练。五个月以后才开始做瑜伽和局部的小重量抗阻。这样减重减脂塑形同时进行,孕前的紧身牛仔裤很轻松就拉上拉链了。


我们总是听说某某明星产后20天就恢复了S型曲线。业内人士也说明星产后立马节食,还要戴束腹带,可是也因此被迫放弃母乳喂养,甚至造成器官脱垂。


我不是演员或模特,不需要在产后20天拍电影或走秀,也没人给我钱,干嘛要对自己那么狠呢。


长期主义者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很可能遇到障碍,还可能会困顿茫然。然而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一定不是阻力本身,而是因为受阻而最终放弃了理想。


很多时候,坚持一下就能看见拐点。很多利己利人的性格特征,其实是在成为长期主义者的过程中磨砺出来的,比如专注、坚韧、耐心和笃定。


相信时间的力量,就能真正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害怕。



就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我近些年已经很少为自己设立目标了。


有趣的是,翻看以往的新年目标,不外乎是:


减重多少斤;


工作方面有怎样的提升;


去哪些城市旅行;


读几本书;


️看几部电影;


解锁几种新技能;


保证陪伴家人的时间质量;


…… 


而不再制定目标的我,体力精力基本在线,没有身材容貌焦虑,工作像玩儿一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亲密关系,旅行随时都可以,闺蜜不过一通电话的距离,一直处在学习-思考-创造的轮回,保持觉知和感恩。


我有点惊喜:没有制定目标,生活却近乎圆满。原先实现目标的步骤,已经被我活成了日常。美中不足的是,生完焦糖之后,我的精力大不如前。


朋友推荐了《得到》上关于精力管理的一个课程,这也是我最近研究的课题,于是毫不犹豫买下,并在奶焦糖时快速浏览了一遍。


课程设计者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张遇生老师,他提出了“精力管理的金字塔模型”:



底层是体能:体能好的人,特别是心肺功能好的人,大脑供血供氧供糖都会更好,工作效率也高。而体能建设基于我们的健康、饮食、运动、睡眠。


第二层是情绪:情绪对人的记忆力、认知力、决策力都有影响。而积极正向的情绪是精力输出的保障。


第三层是注意力:没有注意力的精力就好比空转的发动机,无法输出能量,人的意识也无法得到成长和塑造。


顶端是意义感:这是人活着的最高追求,驱动我们做事的底层逻辑,是人生的操作系统,是精力的最终源泉。


以上的每一条,我不仅了然于胸,并在近年的实践中做到了知行合一。当然,在疏导情绪、提升专注力和激发意义感方面,冥想的教与学助我一臂之力。


“可是我为什么还是精力不足呢?”我问Joey。


“因为你是新手妈妈呀,焦糖也才刚刚戒了夜奶。”他一语道破天机。


我潜意识深处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好,哪里不对需要改进。其实我已本自具足,我们都是。大胆跟随直觉,顺应自然,多给自己一些时间和空间,目标不用制定也会实现。


去年圣诞节,我抱着大肚子跟Joey去文创小店给彼此挑礼物。他为我选了一个小本子,竟然是2021年度planner。



扉页上是一首小诗,关于Bunny,the Dream Maker的小诗:


筑梦的过程总是跌跌撞撞?


我懂你,


因为害怕犯错而不敢冒险,


但你可能也失去很多成长的机会,


何不保持好奇心和尝试的勇气。


我懂你,


也许一时失败会怀疑自己,


但千万不要因为外界的声音动摇,


你只要坚持信念终会海阔天空。


笑一个,你值得最灿烂的笑容,


每个人都拥有最独特的价值,


做自己最棒。


买下本子后,他直接把小诗的作者署名“曲家瑞”用很粗的记号笔划去,再写上Joey自己的名字。


还说,这些话都是他想对我说的。“可是,我已经不再制定目标了。”我调皮地皱着眉头。


“那就盘点你的胜利,或者规划你的梦想吧。”就在Joey的回答里,居然藏着长期主义者痛苦的解药!


长期主义者通常是最能延迟满足的人,为了未来某个时刻能够品尝胜利的果实。可是,谁知道未来和意外哪个先来。


盘点并庆祝每个里程碑,能够让我们愈发自信。而梦想就是灯塔,只要有亮光,就不会困顿茫然。


祝你前方一片明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Pearl的不焦虑实验室(ID:ThePearLab),作者:Pearl在做实验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