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莫言公众号的走红似乎不仅源于他本人的地位和成就,更源于他“反鸡汤”的观点和“反过来人式”的对话方式。”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努力小吕,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8月9日,一篇名为《莫言开公众号啦!》的推送文章在微信公众号“莫言”发布,这一推文正式宣布了作家莫言开设个人微信公众号的消息,莫言也成为了史上第一个开设公众号的诺奖得主。
微博热搜
莫言的公众号关注页写着:我是莫言,我想在这里和年轻人聊聊天,和大家交朋友,一起交流沟通。在他所发表的公号文章中,莫言也坦言,开公号的主要目的是向年轻人学习。
然而,这样一件诺奖作家贴近年轻人,两代人互相交流想法、思想的好事却遭到了不少网友的非议。不少网友并不看好莫言公众号的发展,认为与现在的年轻人交流很有风险,一不小心便会遭到攻击。
微博网友评论
到今天,莫言开公众号已经十余天,文章也已经发了五六篇。不仅没有出现部分网友们所担心的状况。相反,莫言的每一篇文章发布后都迅速达到10W+,他与年轻网友们的互动更是频频出圈。莫言在公众号回复中的许多金句和表情包都在网络中得到了大量传播,甚至冲上了微博热搜榜。
微博截图
莫言开公众号,看似是一个猎奇的破圈事件,实则却不止于此。正如莫言的初衷一样,开公众号是为了与年轻人交流,分享自己对于文学和人生的想法。在他的公众号文章和评论区内容中,既有幽默风趣的造梗玩梗,也不乏对于深刻人生问题的智者解读,更不乏对于年轻人的指引和安抚。
作为第一位开公号的诺奖得主,莫言为年轻人提供了怎样的一种人生范本?被认为“刻薄严格”的年轻人又为何会如此喜爱莫言呢?
做66岁的年轻人:用年轻人的梗破年轻人的圈
莫言成为史上第一个开设公众号的诺奖得主,然而公众号却不是他涉足网络世界的首次尝试,早在去年,他就开设了个人抖音号讲述他文学创作背后的故事、分享个人生活。
莫言抖音号截图
然而,与之前的个人抖音号不同的是,莫言的个人公众号更注重创建与年轻人的对话空间。如果说之前的抖音号是莫言的个人生活和个人思想展演的话,在他的公众号里,他更想把这个展演的空间留给年轻网友们。
在他的公众号中,他的文章都是基于年轻人的视角提出的,用年轻人熟悉的方式,说年轻人关心的问题。
而在他的公众号问答中,“与年轻人交流”的理念则贯彻的更加明显。在他的回答中,他不像是一个作家,一个诺奖获得者,一个为年轻人答疑解惑的长辈,他更像是每个家里随处可见的和蔼的爷爷,尽管对现在年轻人的网络语言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愿意虚心学习。
对于网友留言中的“次元壁破了”“yyds”“瑞思拜”“喝酒抽烟烫头三大件”等网络热梗,莫言都显得有些疑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拒绝回答这些问题。反而不断提到“我去搜索了一下”,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回应了年轻人的热梗,让原本年轻人的梗有了新的对话意义。
公众号视频截图
正如莫言在文章中所写,“年轻人是当下这个社会最有朝气、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向年轻人学习,是让自己保持活力、能够进步的最根本原因。”
公众号文章截图
而莫言年轻的心态也让他成为了活跃在网络世界中的一个“66岁的年轻人”,他用年轻人的梗回答年轻人的问题、破年轻人的圈。年轻网友们不仅没有像之前部分人所臆测的那样苛责对待他,反而感受到了他的可爱之处,和他打成一片,甚至把莫言的表情包和金句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潮流进行传播。
公众号留言截图
像莫言一样接地气,靠着与网友互动出圈的作家不止一个。著名的“童话大王”郑渊洁早在此前便靠着微博和抖音的评论赢得了年轻网友的喜爱。
与莫言略有不同,郑渊洁对于网络环境更为熟悉,相比向年轻人学习,他更多的是帮年轻人解答困惑。但相似的是,之所以有那么多年轻人愿意向两位大家发问,愿意与他们交流沟通,来自于他们的人生智慧和不教人做事的长者态度。
郑渊洁回复网友
这一代年轻人几乎都是在应试教育和鸡娃家长的双重压力下成长起来的,不管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家里的长辈似乎总爱教导年轻人应该怎么选择,怎么做是对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然而,年轻人真正期待得到的来自长者的建议和人生智慧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基于他们的人生经验给出的所谓最直接正确、少走弯路的捷径吗?
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正如时代在变化一样,年轻人的想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是过去甘愿“子承父业”的一代,也不是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过简单安稳人生的一代,更不是希望被长辈的观念所定义所代表的一代。
为何之前会有那么多年轻人对B站的《后浪》视频抱有消极态度?正是因为这个视频采用了极强的长辈口吻,从长辈的视角为年轻人下定义,多了一份充满说教感的“鸡汤味”。
《后浪》封面
与《后浪》不同,与传统的长辈不同,不管是莫言还是郑渊洁,在他们与年轻人的交流过程中,长辈与晚辈、名人与网友的主体地位似乎发生了变化。他们不想过多地传授什么人生经验,而更期待从网友身上学到些什么;他们也不想做好为人师、指导人生的长者,而想做附身倾听年轻人成长困惑的伴路人。
不古板的传统作家:打破对文学的高雅想象
莫言开公众号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关注,除了因为他的语言活泼有梗外,还因为这一做法似乎破除了人们对于文学、对于作家的高雅想象。
传统意义上,文学总被认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被认为是不问世事、远离网络喧嚣的,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作家则更是被冠以“高雅”“古板”“远离尘世”等标签。
然而,对于莫言来说,关于文学和作家的定义绝对不是这样单一和刻板的。正如他在公众号中发表的对于“文学意义”的观点,他认为“文学最大的用处在于没有用处”,文学是潜移默化、注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之中的。
公众号文章截图
莫言公众号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于文学和作家认识的惯性思维。这位诺奖作家不仅没有把自己放置于尘世之外,反而主动踏足凡尘,用着表情包说着网络热词开始在网上冲浪。
尽管这样的诺奖作家形象并不常见,但放在莫言身上却似乎也不意外。从莫言过往的文学作品到他在采访中对于个人生活的阐述来看,在成为作家之前,他更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从来不认为文学是遥不可及的,毕竟对他而言,最初选择写作只是为了赚钱吃上一天三顿饺子。
莫言个人报道
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的作家职业视为高人一等的身份标码,甚至坦言如果不做作家的话,最大的梦想是做个铁匠。
莫言个人报道
当然,莫言公众号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人们对于文学的高雅想象,对于作家的古板印象;也打破了传统意义上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社交距离以及沟通方式。
面对网友谈到与他对话的紧张感,他用老家童年的朋友举例,既表达了自我,又让对面提问的网友获得了不少宽慰。
莫言答网友问
同样打破形象与网友调皮互动的作家还有蔡澜。尽管两位作家从文学造诣和成就上来讲已经站到了很高的位置,但在他们与网友的交流中却一点都看不到架子,仍然保持平等的对话、谦逊的语气和松弛的态度。
不管是莫言还是蔡澜,亦或是郑渊洁,进驻新媒体的尝试不仅打破了人们对于文学和作家传统的刻板形象,也告诉每一位文字工作者,每一位普通读者: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真正的文学从来都不应该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的,而应该是完全贴近人们生活,表达大多数人的心声的;真正的文人也不应该是自命不凡、舞文弄墨的,而应该与读者保持最紧密平等的联系,想读者所想,说读者所说,写读者所写。
进入网络的放大镜之下:作家与年轻人应该如何构建平等对话空间?
从这些作家们的评论区来看,作家进入网络似乎为他们与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平等沟通的窗口,而年轻人们也乐于向这些大家们毫无保留地表达成长困惑。
归根结底这不只是作家们的名人效应或是巧用贴近年轻人的俏皮话儿,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们的对话空间是“反常规”的,他们的观点输出也是“反过来人式”的。
莫言在他的公众号文章《终其一生做个平凡人,有错吗?》中写道,每个人都是平凡人,和传统的成功学不一样,他不教导年轻人做不平凡的人,而是发现自己的长处并相信所有人都是平凡人,而那些自诩不平凡的人也从来都不是真正不平凡的人。
莫言公众号文章截图
在郑渊洁的《如何毁掉你的孩子?》中,他否定了传统教育中“别人家孩子”的比较激励法,他说只有想让孩子没出息的家长才会告诉孩子他在什么地方不行。
郑渊洁文章截图
年轻网友们之所以愿意与莫言和郑渊洁在网络上对话沟通,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不必担心自己过于年轻稚嫩,也不必担心需要接受高高在上的长辈教导。他们被理解,被正视,他们虽然是提问者,但也是平等的对话者、交流者。
然而,尽管许多年轻人愿意在网络上欣赏这些作家们的文学作品,愿意倾听这些作家们不落俗套的长者智慧,但沟通的空间却不总是和谐的。当作家们走下神坛,走进网络,当然也不得不需要接受网友的审判、接受异见者的质询。
诗人北岛去年便因在豆瓣日记上发布自己的诗歌而受到非议。本来是一个好的诗歌交流活动,不料,诗歌《进程》的发布却让不少网友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对他的抨击,认为他是新时代的耻辱。直至最后,北岛选择关闭了诗歌的评论区。
北岛豆瓣表态
此次莫言开公众号,也有不少网友发表了相似的担忧。不少网友认为,如今莫言所处的环境,开公众号或许有些不合时宜,很容易遭到一部分网友的打击。
知乎文章截图
在微博、公众号这样的平台中,作家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完成与年轻人的沟通和交流;微博、公众号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两群人、两代人、甚至是两个时代。
然而,尽管这样的对话空间看似拉近了作家与年轻网友之间的距离,但危机也同样藏匿其中。在网络空间中,作家们不再拥有文学这一载体作为“免死金牌”,而和其他的公众人物一样进入了网络的放大镜之下,一言一行都将接受所有网友的检视和评判,也难免会遭受和其他公众人物一样的言语纷扰。
以网络、以自媒体为沟通媒介,建立平等的对话空间当然是一件好事。但这毕竟不是私人的沟通场所,寻求答案的年轻人或许能够从中获得宽慰,但任何的人生问题还得自己真正走了人生的路才能得到解答;主动与网友沟通的作家或许能从中了解当今年轻人所真正关心的问题,但任何的探讨交流都要发自肺腑、不断更新才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稍有不慎,看似和谐的对话空间就可能变为被网络审阅的脚本。
参考资料:
[1]勿以类拒.《莫言开公号,图啥呀》.https://mp.weixin.qq.com/s/166najrX_ufkhPn27h1hAQ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著网(ID:covricuc),作者:努力小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