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8-20 12:55
碳中和教育培养,意义在于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ID:Climate-Future),作者:裴海刚,原文标题:《课外补习彻底凉凉,要不用碳中和来续口命?》,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国家出台政策,禁止校外学科类培训,导致K12教育行业直接凉凉,相关股市哀嚎遍野,原本只是在家等娃放学的家长们迎来了历史上“最暗黑的时光”,小神兽们全部回到家中,艰巨的带娃任务再次落到了每一位父母的肩上。甚者,有些家长更是遭受双重打击:



反观碳中和相关培训,那可是热得不要不要的,因为碳中和概念过热,很多人都想了解碳中和。但凡刚接触这一行的,都有想找个地方听听课的冲动,那培训机构也不客气,甭管有没有师资力量,有没有教学经验,有学(jiu)(cai)先收(ge)了再说,于是原本只有那么几家机构在搞碳培训,在一夜之间冒出了上百家,好不热闹。我觉得反正现在又没有进行规范管理,这些K12教育机构干脆转行搞碳培训,说不定还能续口命。


不仅如此,连国家教育部都于7月15日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公文,发文中将碳中和与高校教育相结合,展望了其总体目标,高校开设碳中和专业估计近在咫尺



发文中同时也提到了7点未来开展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主要举措,具体内容总结下来就是:



可以看出,在未来10年内全国各大高校都要建立碳中和相关的专业和研究院,什么低碳学院、碳中和实验室也将会像雨后春笋一样占领高校高地。试想一下几年后各个双一流院校中同学们在模拟各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教授们做的是新能源、碳减排的项目研究,国际院校交流之间讨论的是如何建立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机制,校企联手输送的人才去到各试点为之做碳中和规划管理。这将会是怎样的光景!


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碳中和的教育板块?它的意义在于什么?我们可以来推敲一下。


一、缺乏碳中和相关人才


在发文和以上提及的具体措施中,离我们最近的一点就是在高校中建立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和示范性能源学院。碳中和学院先抛开不看(因为国内肯定没有),国内现目前跟碳中和有密切关系的专业、学院可能只有两类: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实现节能减排)和气象应用学(应对气候危机),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有大约102所,开设气象应用学专业的院校更是仅仅只有11所,而这些专业几乎没有开展与碳管理相关的专业。


可见在国内,能够输出碳中和人才的院校寥寥可数,虽然在几年时间内开设新能源专业的高校增加了许多,中国新能源技术也确实这十几年间突飞猛进。但可惜的是,我们不能单把新能源的发展看作是碳中和的发展,碳中和事业还涉及到更多的领域,新能源技术只能算做实现碳中和的途径之一。


反观欧美国家,许多院校已经建立了低碳学院和低碳研究中心,开设了诸如碳金融、碳期货一类的专业课程,旨在研究如何管理人类活动的碳排放和如何降低极端气候问题的发生概率。虽然中国国内也有这么一所低碳学院,是于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联合英国爱丁堡大学协办的中英低碳学院,但4年间此学院也没有受到过多的关注,只是默默低调地开展着低碳教学的活动。


二、缺少权威的指导性观点


去年年底,碳达峰、碳中和在国内被点燃,所有行业的人才都在往碳圈里挤,都想当在这个风口上飞起来的“猪”,一时间鱼龙混杂,各行各业各种观点纷纷登上了新闻,甚至有一些连最基础的理论都搞不明白的言论也出现在了各位的手机屏幕上。


新兴的事物的的诞生必然伴随着不同观点和理念的碰撞,但有一些完全背道而驰和不做专业性研究便拿出来指引他人的结论将充满误导性——广大老百姓也想了解碳中和,也想在此行业中“分一杯羹”,如果他们刚开始就接收了完全错误的信息,最终的结果将会与我国碳中和的理念发生大的偏离


包括现有专业碳圈人士在内的各位,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没有人能做到说一不二,因此,国家和民众需要一些权威的、方向明确的指导性观点、意见。教育部设立顶层的碳中和研究中心和顶层设计研究团队,搭建共享学习平台,都是为了这一目标。


三、唤醒大众的碳中和情结


试问各位一个现实一点的问题:寒窗苦读12载,为的是否就是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再请大家回想一下,经历过的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高考志愿填报时期,被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否是:这个专业未来有没有前(钱)途?


那大家再想一想,当碳中和成为了高等院校的专业,当碳管理成为了炙手可热的专业课程,家长们、同学们的激情是不是将会被点燃?虽说目的和动机可能显得不太“单纯”,但整个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对碳中和的相关信息和动态更加关注,从而实现全民碳中和的伟大进程。


四、为有志之士提供平台


虽说向“钱”看是大众的需求所向,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向“前”看。纵观近几年来发生的恶劣气候灾害,越来越多的“百年难遇”变成了“一年一遇”,人类也应该从这些气候变化导致的灾难中得到警示了。(可见《郑州暴雨的警示,适应气候变化应得到充分的重现》)


而现实生活中,也确确实实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会为了地球的命运而担忧,会为世界的气候变化而操心,心系天下的环保事业,操算着全球的碳排放,他们的愿望就是世界和平,冰川不化!于是国家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他们可以学习专业的知识,与专业的人士共商气候大事。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薄弱的,但有志之士都能相聚一起,集思广益,那么团结就是力量,为解决全球的气候变化问题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测完国家教育部这一系列操作的“深层”目的,让我们来看看在补课机构凉凉后的我们能做些什么(终于回归到题目上了)。在没有了大部分的线下学科补习班之后,素质教育将会成为未来的主流,那碳中和该怎么融入的教育的洪流呢?


1. 初中以前


让我们继续来研究一下碳中和的终极目的:保护地球。相信大家已经听过无数次为什么要减排减碳,也听过无数次温室效应会带来什么样的气候危机——生物多样性、生物栖息地破坏等。这些和初中之前的小朋友有什么联系呢?


这样我想到了多年前了解到的“大漂亮国”的一些课程设置(欧美国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Primary School的阶段,学生们每周都会被带到课堂外,他们会人手一个小盒子,一张小网,他们的目标是捉到足够多的昆虫和鱼类,研究它们并在学习后放生。在此不知各位稍微年长一些的朋友有没有思绪飘回自己小的时候,会想起那纯真的年代,裤头挽在腰间在田里摸鱼的画面,“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


现在的小朋友因“内卷”“鸡娃”已经脱离自然很久了,如果能有这么一项课程或活动能带他们了解身边的动物、植物,也许能让他们在放松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到自然界,培养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


2. 中学阶段


到了中学,虽说没了课外学习的压力,但校内的竞争和逐渐长大的心智会让同学们不再会投放更多的精力到拥抱大自然中,但作为课程设立和制定学校规则的大人却可以有其他的选择:从中学阶段开始设立选修课程,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加持,来让学生们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有更深入一些的了解。更可将相关碳中和的内容编入教材,在平时课程中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关于碳中和相关的知识,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碳中和的种子,等待在将来某一天能开花结果。


3. 大学及以后的学习阶段


通识课和各种讲座论坛是大学生们除了本专业学习之外了解其他学科学问的主要途径,碳中和本身就是一项需要多学科交叉的科学,一个行业的碳中和绝不仅仅只是涉及其行业本身的内容。培养复合型碳中和人才也将会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主要的目的之一。


通过设置更多的通识课程会帮助学生们有更多的途径了解碳中和,提起他们的兴趣。更多地邀请碳中和专家开设相关讲座,将会把更专业和更具时效性的信息动态传递给学生,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接触机会,结合实时做出更多的自我独立思考。


4. 工作阶段


“活到老,学到老”在任何时期,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不管是工作阶段还是退休阶段,都要保持持续学习的优良习惯。试想一下,当公司老板提出要碳中和的时候,站出来的那个人是不是你?当社区提出要建碳中和试点的时候,拿铲子的那个人是不是你?当碳中和概念股吃红的时候,收钱的那个人是不是你?当国家要表彰碳中和杰出人才的时候,戴奖牌的那个人是不是你?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碳中和相关的职业在线培训已经成为了人人都想切块的蛋糕,各个平台的培训开展如火如荼,虽说关注这一领域的人越来越多是件好事,但还是有几点需要提醒各位:现目前的培训仅停留在基础性的了解上,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且政府部门还没有明确的资质一说。


现在的市面上有证书看上去高大上,但其实并不能证明你有什么资质,但应“时代任务”的要求,我们可以小小期待一下,在不久的将来注册碳中和咨询师(规划师、管理师、等等师)的到来,到时候明确了相关职业的工作职责和岗位要求,各企业、单位就能更明确招揽人才的定位,碳中和事业的推进才会更加明朗。


好了,现代教育背景下的碳中和路径也说了那么多了,不管是“小”朋友还是“大”学生,最应该做的还是从现在开始,为碳中和事业而奋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老汪聊碳中和(ID:Climate-Future),作者:裴海刚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