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09-06 21:17

热搜一个月,《扫黑风暴》为什么烂尾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小七,编辑:纸鹤,题图来自:《扫黑风暴》剧照


《扫黑风暴》在剧中风驰电掣地扫黑,没想到在现实中也“扫”到了自己。


独立摄影师、网友@王草莓S 近日爆料称,《扫黑风暴》片方未经授权,在片头使用了他去年拍摄的一段延时摄影素材,他已委托律师维权。



据澎湃新闻,《扫黑风暴》剧组后期制片张群峰表示,该剧的片头、片尾系委托第三方影视公司制作,如涉及侵权,将由第三方公司与摄影师协调处理。[1]


现实生活的发展往往比电视剧还出人意料。第三方公司发表声明回应,表示片头被指未授权的素材是公司从VJshi网购买的素材。


言下之意,第三方公司使用的素材是通过合法渠道购买的,如果要追究责任,源头在素材网站。


VJshi网的响应速度十分及时,表示经核实,侵权素材的供稿人高某某提供了非原创作品,已对其账号进行封禁。


事已至此,破案逻辑链形成了闭环。有人剽窃了独立摄影师@王草莓S 的作品谋取利益,然后这些素材又辗转用到了《扫黑风暴》的片头。


抄袭风波暂时平息了,但《扫黑风暴》在接近尾声时却遭遇口碑下滑,评分也从开播初期的8.0分下降至7.5分。


1. 开局就“王炸”,开头即巅峰?


《扫黑风暴》围绕中央督导组进驻绿藤市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展开故事,前五集持续不断地抛出密集的悬念,用层出不穷、高潮迭起的伏笔紧抓眼球。


第一个刺激的悬念出现在第一集第13分钟——


自称掌握了十四年前丈夫被杀害的关键证据、打算向中央督导组举报凶手的薛梅,在举报前神秘死亡。她掌握了什么证据以至被灭口?


因中央督导组的到来而故意犯殴打罪进看守所“避风头”的企业家马帅,疑似与薛梅丈夫的死密切相关,在审讯过程中又突发心梗猝死。这是巧合还是另有内情?


多少人一开始以为马帅是凶手?/《扫黑风暴》


十四年前,孙红雷饰演的李成阳是一名匡扶正义的警察,他的师父林汉连人带车意外坠江,死后被诬陷为受贿的黑警。同一个晚上,李成阳的储物柜凭空出现来路不明的巨额现金,从此脱下了警服。


薛梅丈夫的死、马帅的死、林汉的死、李成阳被革职的真相,多线叙事纵横交错,每一条故事线之间若隐若现地互相牵连,赚足了好奇心。


当观众还没厘清上述事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另一条主线剧情也慢慢浮现——设置高利贷圈套诱骗年轻女孩的夜总会老板孙兴,酒后无意间透露自己杀过人,靠整容改头换面。


孙兴杀害的是薛梅丈夫,林汉,还是谁?这条线叠加在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物关系中,而在主线剧情之外,还有于细枝末节处编织的支线剧情,把十四年前的悲剧与当下的惨案环环相扣。


孙兴酒后自我暴露。


前十集的整体观感是编剧在精心布一个惊天动地的局,接踵而来的悬念把紧张感拉满,一个又一个热搜把观众的期待值捧到最高。


但是,后续剧情的发展却偏离了观众预想的高度,前期铺得过于广阔的故事线到了最后难以自圆其说,有些伏笔甚至早已被编剧忘记,相关细节不了了之。


比如,薛梅到底掌握了与丈夫之死相关的什么证据?她是何时以及如何得到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揣着证据不说?


破案过程也逐渐滑入了无反转、无惊喜的平铺直叙模式,反派最大的努力也不过是掐断线索,并无与警方斗智斗勇、你来我往的精彩博弈。


《扫黑风暴》就像一只迅速膨胀的气球,人人都在等待它一声响亮的爆破把气氛推至高潮,殊不知它已经在慢慢地泄气,然后一声不响地瘪了下去。


2. 怎么就虎头蛇尾了?


如果为《扫黑风暴》的正派角色做一组群像,会发现他们的动机、行为、性格几乎没有转折,而编剧一开始为人物设置的特定身份在后面的故事中毫无用武之地。


张艺兴饰演的刑警林浩自带故事线出场,他的生父是十四年前被陷害致死的林汉,而他却相信了流言蜚语对父亲的污蔑。


一个立志在公安系统干出成绩的年轻警察,有一个在公安系统背负致命污点的原生家庭,这样的错位似乎能在他身上磨砺出更多成长的可能性,然而并没有。


林浩。/《扫黑风暴》


为林汉沉冤得雪的使命落在了李成阳头上。我们看到,当追寻多年的线索终于露出蛛丝马迹时,李成阳热泪盈眶,而林浩始终游离在林汉这条线的故事之外,得知真相的那一刻也并无太多情绪起伏。


于是林浩彻底成了一个毫无成长的扁平人物,我们看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包括他对父亲以及对加害者的情感变化。他的作用和背景板中无数的普通警察无异,为何要给他按一个复杂的身世?


何勇作为剧中最重要的正派人物之一、专案组组长,编剧在第一集颇费笔墨地刻画了他和李成阳在大学期间的关系。两人曾经好到连喜欢的女孩都要互相谦让。


相比《嫌疑人X的献身》中两位老同学之间层层递进的互相试探,何勇和李成阳之间的“昔日好友”设定更多是流于表面,完全无法反映何勇对人心的洞察。


何勇。/《扫黑风暴》


无论是林浩还是何勇,他们的人物弧光都是缺失的,所有行为自始至终有一个伟岸但单一的目标,即追求正义。李成阳其实也是如此。


反派人物随着恶行被暴露,反而有了更立体丰富的画像。横行霸道的杨冬是个孝子,十恶不赦的孙兴卑微地渴望母爱,包庇儿子作奸犯科的公安局副局长在正邪之间摇摆,他们都展开了人性中更深邃、更幽微的一面。


黑恶势力和保护伞浮出水面的过程,依靠反派人物的幡然醒悟、正义力量的感化来推动情节变成了常规操作——


贺芸小心翼翼地隐藏十几年与孙兴的母子关系,莫名其妙地被外甥女撞破后,突然萌生自首的念头;而董耀和杨冬将真相和盘托出,是因为看到了警察拍摄的视频,知道警察没有为难自己的家人。


结果,最后几集演变成了纪录片式的、犯罪分子的自我剖白,该剧前半部分跌宕起伏、行云流水的叙事技巧已荡然无存,而后期乱入的、强硬的感情线又为口碑下滑添砖加瓦。


林浩和女记者黄希的感情戏是吐槽高发区。/《扫黑风暴》


3. “这部剧已经赢了”


《扫黑风暴》改编自轰动全国的操场埋尸案、孙小果案、海南黄鸿发案、湖南文烈宏案等事件。“基于事实改编”既是它的一部分天然流量来源,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它的掣肘。


2015年,相关部门指出,在创作反腐剧、涉案剧等类型题材的作品时,要考虑社会效果,“不要更多地暴露我们办案内部的一些东西”。[2]


这意味着相关作品可能需要抹去一些侦查细节,致使无法还原罪犯落网过程中关键的、惊心动魄的部分。


此外,还要考虑故事不与真实偏航太远,避免给案件中的原型人物带去不良影响。编剧的发挥空间或许会受到限制。


操场埋尸案的受害者家属公开喊话根据本案改编的电影《操场》制作方,正是因为制作团队未与其进行沟通,担心电影背离事实。


《扫黑风暴》把埋尸的地点从操场改为桥下。


《扫黑风暴》脱离了近年来批量复制的“大IP+流量明星”模式,人们常把它与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相提并论。


在《扫黑风暴》《人民的名义》面世之前,反腐题材已经在国产剧中沉寂了十余年。


二十世纪末,涌现出一些质量上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反腐倡廉剧,如《苍天在上》《大雪无痕》《省委书记》《生死抉择》等,获得了口碑和收视的双赢。


随后,资本一窝蜂地涌向反腐题材和涉案题材,该类剧集数量泛滥,但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一些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作品,导致监管部门先后发文进行整顿。


结果是这两大类型的剧集退出了黄金档十多年,作品数量锐减,进入漫长的蛰伏期。


1995年的《苍天在上》被视为中国第一部反腐剧。


直至近年,反腐题材和涉案题材的创作空间开始松动[3],《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破冰行动》《沉默的真相》等高分佳作,都诞生于这个背景之下。


另一个趋势是,《扫黑风暴》在被偶像剧、玄幻剧、言情剧占据半壁江山的市场中,异军突起成为近一个月的最大赢家,这是观众群体的“用脚投票”,让更多严肃题材的正剧重新“出圈”。


7.5分的收尾不算一流,也是一个中肯的评价,它仍然是一部全员演技在线、悬念可圈可点的作品。


现实题材的剧集已经很少了,能引起像《扫黑风暴》般关注度的更是凤毛麟角,期待下一部吧。


参考资料:

[1]《扫黑风暴》片头被指使用未授权素材,当事人已委托律师维权/澎湃新闻

[2]中国反腐剧为何“停摆”了十年?/中国新闻周刊

[3]中纪委亲自抓,沉寂十年的反腐剧如何重回视野?/新华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间大学(ID:youjian-university),作者:小七,编辑:纸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