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作者: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和翻译家),编辑:混沌商业研究团队,支持:混沌前沿课,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的离婚率基本一直呈上涨趋势。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814.3万对,离婚433.9万对,离婚占结婚比例高达53.3%。同时,结婚率则逐年下降。婚恋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焦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真的有一定根据吗?
为什么在育儿上,母亲会比父亲更投入?
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在新的历史节点下,新兴思潮喷涌而来、各种声音争论不断;我们该如何回到人类身体本身,从生物学的视角重新理解人性、爱与婚姻、社会与文明?
人类学视角:到底什么是生物演化?
为了搞清楚什么是生物演化,首先要谈谈演化生物学。演化生物学是专门研究生物演化的学问。根据达尔文的演化论,所有生物都是演化的产物,演化是理解生物奥秘的钥匙。在深入达尔文的物种演化论之前,我们有必要追根溯源,弄清楚什么是演化。
演化译自英文“Evolution”一词;它最根本的意思是“变化”,其次是“分化”。
什么是“变化”?
在生物学的视角中,它是指一种生物变成另外一种生物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曾看到过这种变化,例如毛毛虫变成蝴蝶……
“Evolution”这个词的第二层含义是“分化”。分化是指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空间内可能会变成两种不同的生物。所以,“变化”指的是在时间范畴内发生的事情,“分化”指的是在空间范畴内发生的事情。
我们将“变化”与“分化”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相加,又能创造出新的意义,即“生命树”。
那么,什么是“生命树”呢?
“生命树”即共祖说,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来自于同一个祖先。下图是达尔文在1837年所做的笔记,我认为这时他已经意识到了生物的演化过程。
接下来,来分析达尔文《物种起源论》中的唯一一张插图。
在这张图中,最上层代表的是现生生物,即现在可以看见的生物;而下面代表的则是它们演化的过程,呈现出一种树状的关系。换句话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同出一源,在时间中变化,在空间中分化,最终呈现出生命树的形态。
下图是德国演化生物学家艾伦斯特·赫克尔做出的生命树图。从19世纪末到一战前,赫克尔一直都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演化生物学家。
在了解了生物演化论中的变化、分化以及生命树这三个重要概念后,就会发现这一套理论可以解释生物世界中最重要、最明显的两个特征:适应与歧异。
适应就是每一种生物似乎都配有适当的装备,从而在它生活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而歧异则代表着生物的多样性。
但地球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生物呢?这需要从生物演化论的发展来理解。
谈生物演化论,必须从另一个英文词汇着手,即“Natural History”。
但“Natural History”这个词的意思经历了历史上的变化。英文源自拉丁文,拉丁文又源自古希腊文;因此,我们要从古希腊中查找“Natural History”这个词的意思。在古希腊文中,“History”的意思是研究,“Natural History”则可以理解为自然研究的记录,可以翻译成中文的“自然志”一词。
直到18世纪,“Natural History”中的“History”一词才有了现代的意义,“Natural History”也从“自然志”变成了“自然史”。自然史是指过去的自然、现在的自然以未来的自然,它们之间互不相同。此外,自然史中的“自然”二字也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地球,二是指地球上的生物。也就是说,自然史既代表着世界是不断变动的,也代表着生物是不断变动的。
问世于18世纪的自然史,在当时直接挑战了圣经年代学的权威。在西方,圣经年代学是非常神圣的学问,它的任务之一是推算造物主创世的时间。我们知道,《圣经》中的创世时刻是在公元前4004年;而如果我们接受圣经年代学的说法的话,那么整个地球、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就都不超过6000年了。
与之相对,如果我们从自然史出发,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自然史是指自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一概念源自地层学的研究。
西方人研究地层学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地层关系等同于历史关系。堆叠的地层就是地球的历史书,每一个地层都代表着一个历史时代;低地层距离现在较远,高地层距离现在较近。
要想推算地层的年代或地球的年龄,一个基本假定就是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现象全部都是自然力量造成的,如河流冲刷、雨水冲刷、风力侵蚀等,并且这些现象都可以被观察和测量。因此,学者们早就推算出地球的年龄绝不止6000年。
科学家还发现,地层中有生物化石存在,每一个地层都有独特的生命组合,生物组合的不断变化代表着生命史的变迁。所以,地层学和古生物学在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过头来看,自然史就是地球史加上生命史,历史成为了理解自然、组织自然的关键变项。
那么,自然史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是物种起源问题。
这个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地层内的生物项(生物组合)为什么在不断地变化?
为什么地层内不断有物种消失,也不断有物种新生?
……
拉马克在18世纪末提出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一直在进化,生物与非生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生物有内在的驱力。拉马克的生物进化论是一种直线进步论,生物朝着完美的境地不断变化,这其实反映的是18世纪启蒙时代的进步史观。
此外,拉马克还将地质学中的时空关系转化为价值关系。他认为,高地层的生物,或者说较为年轻的生物,是高等生物;反之则是低等生物。
与拉马克不同,达尔文的演化论并不强调“进步”这一概念。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论》,并针对物种起源问题给出了答案。达尔文认为,古代生物消失不是因为灭绝,而是演化成了不同的物种。
那么物种是如何演化?
达尔文的物种演化理论叫做“天择”,即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生物个体的繁殖机会不同,有的多、有的少、有的则毫无机会,“适者”才能生殖。由天赋来决定生殖机会,所以叫做“天择”。
与“天择”相对的是“人择”,即由人来决定生殖的机会。事实上,达尔文的演化理论以人工育种经验为模型,比如驯化粮食和家畜,使用的手段就是“人择”,从而来解释地层中生物组合的变化。
但无论是天择还是人择,达尔文演化论的前提都有两个:一是个体之间永远存在差异;二是生物的生殖潜力大于生活资源,即使世界上只有一种生物,它仍然会演化,个体之间也会发生激烈的生存斗争。
由于生活资源在不断变化,所以适应环境才是硬道理,不适应就会被淘汰。因此,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强调的是“适应”,而不涉及“进步”。
生物吸收养分、排泄废物,只要生物活着就会破坏自己的环境;那么,环境在不断变化,生物也就非演化不可。
生物的生殖离不开性。关于性,需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Sex,即性本身;一个是Sexuality,即与Sex有关的解剖、生理以及行为。我把它翻译成性象。在弄清楚这两个概念之后,再来谈生物的定义问题。
生物的“生”不是活着的意思,而是生殖的意思,这也是生物和非生物最大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副对联理解其中的含义,即“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全体人类的生活”。可以说,“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这句话就是生物学最根本的原理。
生物有两种生殖模式:一种是有性生殖,一种是无性生殖。最单纯的生殖方式是无性生殖,一切的选择都在于自身。但有性生殖却需要一些前提:首先,必须要找到异性;其次,必须要说服异性。
与无性生殖相比,有性生殖“授人以柄,操之于人”,基因遗传效率大幅度降低,所以说“富”不过三代的背后,是最简单的生物学原理。有性生殖最明显的结果就是“性择”,即异性成为了驱动演化的机制。
虽然无性生殖是最原始的生殖模式,但是有性生殖却是生命世界的主流生殖模式。为什么会这样?
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是演化生物学之谜,或者叫“有性生殖之谜”。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每一个物种都生活在其他物种创造的环境中,于是每一种生物都被迫演化;所以说,生物演化其实不为争先,只怕恐后。简单来说,有性生殖是创造变异的机制,而变异就是希望。
接着主要来探讨有性生殖的基本事实。
首先是生殖分工。两性生产的生殖细胞不同,雌性的生殖细胞是一个完整的细胞,但雄性的生殖细胞是不完整的;因此,雌性的生殖细胞有潜力单独发育成一个胚胎,而雄性却不能。
其次是两性必须要合作。因为两性的生殖细胞起始点不同,所以要合作,但合作必然孕育着背叛;更麻烦的是,两性的生殖利益不平等,这就使得背叛成为了常态。因此,有性生殖的根本困难就是难以防止剥削与背叛。
如何防止剥削与背叛?要么是双方损益相等,使得对方不愿背叛;要么是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对方不敢背叛。结果就是,有性生殖的演化变成了两性斗争的历史。
此外,我们还发现,人类虽然是哺乳类的一种,但人类却有其独特的性象。
从性征上来看,人类女性持续地维持性征,且无发情期。人类女性在青春期后就拥有了乳房,且终身不退;但例如猫、狗等其他哺乳类动物中的雌性在不生养孩子的情况下,没有乳房。在两性关系上,人类的两性长期合作,共同抚养子女;但其他哺乳类动物都是由雌性来抚养子女。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哺乳类动物,哺乳类的雌性身体都是一具自给自足的生产机器。哺乳类雌性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中,雄性微小的投资等于雌性全身的负担,所以两性的亲职投资存在严重的失衡。在哺乳类生物中,对于雄性而言,雌性无异于生产机器;因此,作为明确的生产机器的雌性就成为了雄性全力争夺的对象。
而且,在哺乳类动物中雄性的体型大于雌性;自然而然地,雄性也就更容易施暴。但值得注意的是,雄性欺负雌性不是演化的结果,而是演化的副产品。其次,雄性之间的生殖成就有巨大的差异,有的是妻妾成群,有的则成为绝户。
此外,哺乳类的生殖生理是体内受精。结果就是,雄性的交配行动与其生殖成就脱钩,这就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男性无法绝对无误地判断孩子到底是不是自己的。为了对抗这种信息不对称,男性想出了种种禁锢女性身体的方法,让女性保有绝对的忠诚,如古代的深宫大院。
在哺乳类中,人类的两性关系很是独特。首先,人类直立行走,身体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骨盆成为了承受体重的结构。下图呈现的就是黑猩猩骨盆和人类骨盆的对比情况。
(左为人类骨盆,右为黑猩猩骨盆)
人类骨盆的特殊性导致女性的生产过程非常缓慢且痛苦,因此,在每一个人类社会中,女性生产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这就是所谓的“两性合作”。
那么人为性发明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呢?
我们先从两种不同的黑猩猩谈起。一种是Chimpanzee,一种是Bonobo,翻译成中文都叫黑猩猩;它们在200万年前互相分化,和人类共享同一个祖先。
我们知道,性的生物功能是生殖,但与人类一样,Bonobo也为性发明了社会功能;它们用性来当作社会互动的润滑剂,以各式各样的性游戏来缓解社群内部的冲突;另外,雌性还利用性来结盟,从而让雄性难以欺负。
至于人类,人创造了新的社会关系——夫妇,也就是说,夫妇关系是由性来定义的。从这一层面来说,Bonobo和人其实并没有多大差异,只不过Bonobo是开放式的性关系,而人是私密式的性关系。
哺乳类的常态是雄性为争夺雌性彼此暴力相向,可是人类用人文创制来解决色的问题;人类发明了婚姻,婚姻制度才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然而,从人类学联姻理论来看,婚姻却成为了家族间政治联盟的手段,反而与当事人无关。这样一来,要如何维持婚姻?
在古代,婚姻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约束,例如在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他人的评判就可以作为一种约束力量。相反,在现代社会,婚姻以爱情为基础;但爱情是难以捉摸的,一个人可以莫名其妙地爱上另一个人,也就可以莫名其妙地不再爱那个人,爱情反而成为了抛弃的借口。
所以说婚姻在现代社会中变得非常不稳定,这就是相信爱情的结果。
研究人类演化需要两种不同的资讯:一种是化石;一种是现生的灵长类,包括野生猴子、野生猩猩等。
现生生物中关于人类演化的化石是最完整的,现有的化石证据可以显示在过去600万年间人类身体形态演化的每一个步骤。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基因组的资料来证明人和非洲的两种黑猩猩来自同一个祖先;并且,直到600—800万年前才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
首先我们来看人类演化的第一步——直立行走。
在哺乳类中,灵长类生物身体的移动方式带有很强的多元性。怎么理解?
普通的哺乳类动物,如狮子、老虎、蝙蝠等,同一物种内部的生物移动身体的方式是一致的。
但我们再来看灵长类动物。猿猴是最早出现的灵长类,它们移动身体的方式是依靠大腿的力量在树之间跳跃。狒狒是用四只脚走路。接着是猩猩。长臂猿是最典型的猩猩,又叫小猿,它们移动身体的方式是180度展开手臂,把整个身体吊挂在树枝上,然后360度回转。黑猩猩是大猿,它们在幼年时也可以像长臂猿一样活动,但随着体重增加,它们开始在地面上行走,上肢(手背)着地。
我们再回到人类本身。人为什么要直立行走呢?
18世纪末,拉马克提出理论认为,人直立行走,站起身子来,这样就能望得更远,攻守具备。但后续的科学研究逐渐推翻了这一理论。现今被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是,气候变迁是人类演化的重要背景。
在过去的600万年间,气温大跌,按照时间从前往后推进,我们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的地质时代:上新世、更新世以及全新世(现代)。所谓冰河时代就是更新世,人类演化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气温长期下降对于生物环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森林萎缩,森林萎缩又直接导致了食物供应减少。这样一来,生活在森林边缘的猩猩,就会采取两种可能的策略:一是深入森林内部,与自己的同胞同类争夺食物;二是走出森林,寻找新的食物。
然而,森林之外的草原早已被各种猎食动物占据,猩猩很难与之竞争。为了生存,猩猩只能开发新的资源,也就是那些猎食动物不利用的食物,例如植物的地下根茎;此外,开发这类植物还必须使用工具。
事实上,直立行走是人类演化的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因为一旦直起身子走路,全身的解剖都将发生变化。而人类演化的第一步整整花了400万年的时间,才演化出了我们现在的体型。
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的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谈进步,但关键在于演化的进步必然针对短期目标。例如,住在森林边缘的猩猩原来的身体结构不适合草原觅食,在演化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适合在草原上觅食了,这就是针对短期目标的进步;适者生存,生物本身早已融入了环境变迁的机制中。但与此同时,每个短期目标都为未来创造了机会以及限制。
在走出森林后,猩猩必然要面对陌生的草原环境所带来的威胁。这时,它们应该怎么办?
答案是结成社群。
我们可以用“生态金字塔”来回答这个问题。一个特定时空内生物的组成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叫做生态。而金字塔只是一个比喻,它代表着越往上走,数量越少;热力学是金字塔的基本原理,即在能量传导过程中,一定存在着能量的损失。
将金字塔的原理移植到生态领域,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肉食者事实上是素食者创造出来的;因为能量在传导的过程中会浪费,所以猎食者一定少于猎物。猎物往往成群,因而猎食者的猎食效率一定不高。
同样的道理,我们再把目光转向那些不得不走出森林的猩猩。在猩猩进入草原生活后,生存环境大变,它们成为了草原上猎食者的猎物,为了自保,反而只能结成群体,以求群体的庇佑。这也是我们研究黑猩猩等灵长类群体生活的重要意义。
人类演化的第二阶段是狩猎采集生活的出现,这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狩猎采集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类懂得了石器的制作,并用石器来处理食物,进而从食物中榨取更多的热量与营养;这样一来,大脑作为身体最耗能的器官,它才有可能扩张。
在现生哺乳类中,灵长类动物的大脑最大;而在灵长类动物中,人脑的容量又是最大的。但巨大的大脑也背负着巨大的能量需求,因此人类面临着更大的觅食压力。
狩猎采集生活在社会层面发生的变化就是两性的分工,并且成对地合作。人类社群通过婚姻制度得到生活合伙人,也就是说,婚姻创造了家庭;而家庭作为一个事业单位,必然需要经营。但无论是婚姻、家庭还是经营,它们都与爱情没有直接的联系。
此外,在狩猎采集社会中,最重要的规范是平等。一直到一万年前,农业出现以后,制度性的不平等才开始萌芽,这时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模式变成了大社群,生产模式出现了农业与牧业,人类历史进入了全新的局面,复杂社会开始出现。
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文明才得以诞生。因为没有农业,就不可能产生定居,就不可能出现庞大的人口、出现社会分化、出现文字,进而文明也就无从诞生。
在了解了人类漫长的演化历史后,我们再回到“人是万物之灵”这句话。那么,人何以成为万物之灵呢?
因为人有超级大脑。
首先我们来看人脑的发育模式。人类虽然和黑猩猩来自同一个祖先,但人脑的质量是黑猩猩大脑质量的三倍以上。人类在出生时,大脑平均质量约为384克,成年以后则变成平均1250克左右;黑猩猩出生时大脑平均质量约为128克,成年以后则变成平均410克左右。
此外,人脑的发育期非常长。人在出生后大致有四个发育阶段,分别是幼年期、童年、少年以及成年。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哺乳类动物没有童年,它们在断奶之后就必须吃大人的食物;而人类的婴儿在断奶之后还可以在大人的照料下吃婴幼儿食品。总而言之,人类的大脑是在人文环境中发育的。
但人脑超大的容量也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大脑是极为耗能的器官,超大的容量也就意味着超大的负担。那么这样一来,人脑的优越性到底在哪里?
巴西的一位神经科学家苏珊娜·霍泽尔曾写过一本书,叫做《人的优势》,探讨的就是人脑何以优异的问题。作者在这本书中写到,人类的大脑皮质上神经元的数量最多,并以此来证明人脑的优异性。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构造单元和功能单元。
与非洲象相比,虽然人的脑容量、脑重量都小于非洲象,但非洲象大脑皮质上神经元的数量只有人的1/3,也就是说,非洲象大脑皮质的运算能力最多只有人类的1/3。
但与此同时,这位科学家还写了另外一本书,叫做《Remarkable, but Not Extraordinary》,意思是人脑令人印象深刻,却不算出类拔萃。根据她的计算,人脑中神经元的数量其实是可预测的,符合灵长类的常模;换句话说,灵长类动物的脑重、身体质量有其固定的比例,以猴子计算得出的比例同样适用于人类。这样一来,人不过是一只放大的猴子。
人脑的特异性究竟在哪里?
在整个19世纪,神经科学家已经弄清楚了人类大脑皮质上高级中枢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触觉中枢等。当然,这些神经中枢并非人类独有,所有的哺乳类动物都有,只不过除此之外,人脑还有全新的功能。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在大脑的前额叶上发现了一块区域,我们称之为前语言区;到70时代,德国科学家又在听觉中枢的正后方发现了第二语言区,或者叫后语言区。一旦这两个语言区受伤,人类就会患上失语症。到了20世纪后,科学家用更精密的仪器发现,肉眼可见的大脑皮质都直接或间接地和语言功能有关系。也就是说,人脑是一个语言器官。
我们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哺乳类的沟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人类所使用的“说话”;一种是其他哺乳类所使用的“呼叫”。那么,说话和呼叫有什么区别?
我们可以通过作文题材的区别帮助理解。作文至少有三种题材:抒情文、记叙文以及议论文。呼叫就相当于抒情文,它是一种更为本能的内心情感的抒发;但说话却不止如此,它既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讲述故事,还可以发表观点。
所以说,人脑独有的功能是让我们能够说话。我们知道,人类说话是利用符号来完成的。那么,什么是符号?
我们可以用中文中的造字原理帮助理解。中文主要有三大造字原理:象形、指事和会意,并且从前往后难度逐级上升。科学家通过许多动物实验发现,动物可以掌握象形和指事的规律,但却掌握不了会意的规律。而这里的会意就是我们所说的符号。
人类以符号编织的意义网络来理解这个世界,人类生活在以符号构成的虚拟实境中,而这个虚拟实境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使用符号需要强大的运算力,恰好人类大脑皮层中大量的神经元能够满足这一要求。
语言功能是人脑独有的功能,我们使用符号来说话,符号又赋予了我们培养抽象思维的想象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抽象思维的作用。
文明与科学都是高级才智工具的产物,它们源自复杂的思考。复杂思考有三大特征:Sustained,持续性;Consistent,逻辑性;Systematic,系统性。只有复杂的思考才能发挥才智的潜力,才能让人类成为万物之灵。而文字又是进行复杂思考不可或缺的工具。
所以说,人类是在文字发明之后,才真正成为万物之灵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最大的奥秘是,人居然可以了解宇宙的奥秘”。这句话蕴含着双重的含义:一个是骄傲,人类居然可以了解宇宙的奥秘;一个是谦虚,人类凭什么了解宇宙的奥秘?凭的就是人类在文字中积累的系统知识,凭的就是人类持续性的复杂思考。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混沌学园(ID:hundun-university),作者:王道还(生物人类学者和翻译家),编辑:混沌商业研究团队,支持:混沌前沿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