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03 16:11

当代资本世界生存指北

当我们面临可能的“内卷”、“996/007”、“资本主义异化” 等,我们或许需要做点什么,指北系列希通过不同方面的叙述尝试还原一种有关于生活,自我寻找,自由,价值感的现代生活的“非主流”方向,这条路或许是斯多噶Stoic生活哲学在今天的变型。


这并不是成功学的“指南”,而是面朝未知的出走,故名“指北”。我只推荐我看过的材料和我自认为真正理解的内容。我记下行程上的路标与要前进的方向,但无法保证其结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落日间(ID:ex_paideia),作者:叶梓涛,头图来自:《大空头》剧照


不要害怕资本,不要谈之色变。


无论是创作、哲学、艺术还是人文,如果去妖魔化资本,那只会让自己成为资本的附庸。


你远离它、恐惧它,你就不会了解它,更别提去创造性地使用甚至改变它。


他者与现实


商业是人造物的历史,用黑话说,是绝对的他者和外部性。


当我看到原油供应链的图解时,我感觉这太神奇了。



试想原油是在怎样的力量推动下最终成为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存在:汽车内的燃油,百姓家中烹饪用的天然气,无处不在的塑料制品,衣物中常见的聚酯纤维(涤纶)


你手上的手机,看着的屏幕,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使用的微信,穿着的衣服,你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商业,这些事物是不会来到你的身边的。


商业就是人造物,就是经过创造、制作、供应、分销、售卖、宣传、运输到达你的身边的历史。


商业是世界上最基本的游戏和规则,只要世界中有他人的存在,那么就一定会有合作与价值的交换。


“商业的世界”的同义词并不是是“肮脏的世界”,而是“一个有其他人的世界”。


几乎没有哪个地方的哪个人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因此无论哪个地方都有某种形式的贸易/实物交换/货币。


对商业和资本的批评有些时候往往会倒错并且显示出对现实的无知与忽视: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为什么微信可以免费供所有人使用,而其每天需要在服务器上存储的6.7亿张照片的服务器和带宽的费用是怎么来的。


在《事实》中,有一节标题名为《让我们揍我们的祖母吧》,其中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大的制药企业几乎不对贫困人群所专有的疾病做任何研究,包括疟疾、睡眠疾病等。


“我们应该揍他们” 学生说。


这是因为他们的股东希望这个公司把研发经费投入有钱人才有的疾病上。只有这样,他们的股票才能够获得好的回报。“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看着学生们说,“谁是这些大型制药企业的股东呢?”


“是有钱人” 学生猜测道。


“是那些退休基金。”,我说。


“所以这次我去诺华制药厂的时候不需要揍任何人,因为我不会见到他们的股东,但是你们却会见到这家企业的股东。这个周末,等你们回家去看望你们的祖母的时候,你应该揍她才对。如果你非要找出罪魁祸首的话,那么就应当找那些老年人,因为是他们对稳定的股票的贪婪需求导致了这一切。“你记得去年夏天当你出去旅行的时候,你的祖母给了你一些零花钱吗?那么你应该把这个零花钱还给她,她应该把这笔钱还给诺华,并且要求他们将钱投资到穷人疾病的研究中。也许你已经把这笔钱花掉了,那么你应该揍你自己才对。”


为什么富人赚钱?


对于商业和股票的世界,我们必须承认其中有很多运气、黑箱和投机倒把。


但是在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最首先的原因是:他们为他人创造了价值。


《小岛经济学》把这种仇富的病态心态说得很清楚:


人们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有,是因为他们攫取别人的财富,并由此产生了穷人。


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利润是通过少付工人工资产生的,有人称之为“劳动价值论”。这样看来,企业家或类似的大型公司要想致富,只能先让别人变穷。


上述理念与道德取舍息息相关,但与现实无甚关联。


富人致富的原因(至少开始时)是他们为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文中角色为那些没有足够储蓄的人提供了储蓄,并且达成借贷。如果他赢利了,那也是因为他提供的服务对别人是有价值的。


西奥多·莱维特给《哈佛商业评论》写的《市场营销与企业的目的》一文中(该文收入在《营销想象力》)对此说得再清楚不过:


不久以前,许多公司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简单地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但事实证明这种说法毫无实质性的意义,就像是说生活的目的就是吃饭。


事实上,吃饭不是生活的目的,它只不过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因为人不吃饭就会饿死。利润之于企业,有如食品之于人体,它只是企业的必需品。没有了利润,企业就要关门。


企业的利润就是收入超过支出的那一部分,企业称之为正现金流。企业的现金流必须是正的,因为维持生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损耗生命的过程。


企业要存续,就必须生产出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让它们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客户,为其支付足够高的价格;生产过程会造成设备损耗和人员劳累,所以必须有足够多的盈余来更换已被损耗的东西。这个“足够多的盈余”就是利润。这就是为什么说利润只是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目的的原因。


除此之外,把利润当成企业的目的在道德上是非常浅薄的。只要良知尚未完全泯灭,谁会去捍卫一个人唯利是图的权利?如果企业找不到一个比赚钱要崇高一些的目的,那么它们在道德上就没有存在的理由。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这种想法是过时的,是不得人心的。


齐泽克 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2012)


而这样的心态同样延伸到了消费主义和广告上,在消费“消费主义”的今天,或许静下来听听“罪魁祸首”奥美广告的创始人大卫·奥格威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或许会带来更有趣的视角。


广告会不会把劣货强加给消费者?痛苦的经验告诉我,绝不可能。


有少数几次,我们为某些在消费测试中证实比其他同类产品低劣的产品做了广告,结果是灾难性的。只要我费尽力气去写,我当然也可以说服消费者去买某种劣质产品,但是上当只能一次——而我的客户大多数是指望着消费者不断购买他的产品以获利。


菲尼亚斯·巴农是第一个观察到这个道理的人,他说:“你可以用广告宣传一种骗人的商品,引诱许多人买它一回。但是,他们慢慢地会斥责你是骗子。


英国工人运动之父、受人尊敬的老约翰·伯恩斯常说,工人阶级的悲剧在于其寡欲。


对我怂恿工人争取较好的生活,我绝不后悔。


参考


西奥多·莱维特《营销想象力》

彼得·希夫等 《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大卫·奥格威《一个广告人的自白》


财商与消费素养


知乎有个问题让我哭笑不得:请问年轻人是多存钱还是多学习?


答:我建议多学习如何存钱。


正如我观察到的,很多中国的学生甚至成年进入社会的人(包括我自己)都缺少基本的财商。我们的传统家庭和社会似乎对于谈论金钱有某种恐惧感和耻感,我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还有实践脱离这回事——经济独立是自我独立的第一步。


反财富的思路会阻止你的致富。


毫不夸张地说,反财富将阻碍你致富,因为你没有对待财富的正确心态,你没有正确的精神状态,不能在正确的层面与人打交道。    —— Naval


落日间E22与商科博士朋友DC聊的时候,她说在学习消费者行为后,她变得更容易意识到生活中卖家的计谋,并且能够更好地不受到控制并且做出自己认同的更合理的消费选择。


这件事情就如同要形成更好的游戏素养,提高对于重复性反馈游戏的抗性,需要见过更多游戏并对游戏的运行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多进行商业和经济的思考,你的商业 / 资本世界的素养/抗性也能够更好提升(如果有的话)


在基本的财商建立和对金钱的心态纠偏之后,总会谈到投资。


对于这个我也并不完全熟悉,也在逐渐接触的事情上,我会推荐有知有行的创始人孟岩老师的内容,而同样的,格雷厄姆、巴菲特或者查理芒格所代表的专注、复利、价值投资和长期主义的思考是贯穿生命的,而塔勒布作为一个投资者和斯多噶的践行者,也从反面的黑天鹅为我们展现出预测神话的破灭,或许都有助于构建你的投资哲学。


中产阶级的现金流 《穷爸爸、富爸爸》


参考


丹·艾瑞里《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博多·舍费尔《小狗钱钱》

罗伯特·清崎《富爸爸穷爸爸》

张潇雨、孟岩《有知有行投资第一课》

《成为沃伦·巴菲特 Becoming Warren Buffett 》(2017)  / B站

塞德希尔·穆来纳森等《稀缺 :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 : 发现市场和人生中的隐藏机遇》


资本失效的地方


最近的阅读和跨学科学习的经历让我发现,对于一切充满迷雾和看似神秘的事物,或许最好的了解它的方式就是去捕捉它的边界、它失效的地方,在其边界点上我们总能去思考它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情,建立合适的认知,无论这件事是游戏技术、人工智能、还是资本与商业。


资本失效的地方,一个最好的例子便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摧毁了很多所谓经济学的理论和美梦,被电影反复演绎,如《大空头(2015)》,或许作为凯恩斯学派对面的奥地利学派的思路对此的解释更加让人信服(彼得·希夫等 《小岛经济学:鱼、美元和经济的故事》)


而安然度过次贷危机,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公司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 在其写作《债务危机》(未读)的同时也制作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30分钟的视频短片,用清晰的方式描述了经济的周期还有必然发生的去杠杆化的过程。


参考


次贷危机 《大空头 The Big Short (2015)

Ray Dalio 《30分钟了解经济机器的运行原理 How Economic Machine Works》B站



DC播客中关于硅谷投资的“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的文化所举的三个投资失败的例子也是很好的观察透镜。


首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逐利”资本“失利”的原因,以及社会对于资本投资这件事的底线,这三个故事让我重新咀嚼了投资圈的那句金句: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就算你运气很好暂时得到了,你也最终会失去它,就如同股市短期噪声的波动最终都会价值回归一样。


而反面,这些故事或许提供给了我们一个视角 —— 那些被资本改变了“初心”的人,那些屠龙的少年是如何变成妄人的。


这似乎回到了当年的“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辩论,但其实资本、网络都只是规模化、是放大器,是杠杆。当孙正义把愿景基金的60亿美元放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时候,这并不是改变了他,而是放大了其错误,他扭曲的认知失调,并且在资本的循环中把谎言越滚越大最终破裂。


参考


直流电Vol.003|真还是假:再谈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HBO《滴血成金:硅谷血检大骗局 The Inventor: Out for Blood in Silicon Valley (2019) 》/ B站 / 

小说:约翰·卡雷鲁《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

Hulu《弗莱骗局 Fyre Fraud (2019)》/ B站

Hulu 《WeWork:470亿美元独角兽的崛起与破裂 WeWork: or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 $47 Billion Unicorn (2021)》 / B站


除此之外,中国互联网是当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物,公众号“赤潮AKASHIO”的文章或许能够帮我们一窥究竟,其对于有效、无效垄断,互联网商业所绕的圈子,还有现在火热的投资行业的内卷情况的呈现,都是重新思考我们手边的微信、外卖、公众号的好机会。


参考


赤潮AKASHIO: “资本家”也内卷了起来 /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的一段弯路吗? / 垄断的困境


商业之善


Naval 在《Almanack of Naval Ravikant》的《Prioritize and Focus》这一章节中区分了地位游戏和金钱游戏。


那些试图攻击获取金钱的人所玩的是地位的零和游戏,而不是商业的共赢游戏。


在生活中,人们根本上是在玩两个大游戏。一个是金钱游戏。因为金钱虽然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能解决你所有的金钱问题。人们意识到这个,所以他们想赚钱。


但他们中有部分人也在玩另一个游戏,那就是地位游戏。他们试图在他人眼里的看起来有高地位,通过说,“好吧,我不需要钱,我们不想要钱。”地位是你在社会等级中的排名。


地位游戏是肯定存在的。这是没办法避开的,但要意识到,大多数时候,当你想创造财富却受到别人攻击时,他们是想牺牲你的利益来提升他们自己的地位。他们正在玩不同的游戏。这是一个更糟糕的游戏。这是一个零和游戏,而不是正和游戏。


而詹姆斯·卡斯的《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则以有限/无限游戏区分它们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可称为有限游戏,另一种称为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而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有限游戏是封闭的,人们追逐头衔,人们追求胜利。


人们在有限游戏中获得权力,权力就是某一个人在某个封闭领域中所完成的事情。


在这个意义上,或许不同于固化单一的封闭系统:职场世界、学院体系、或者是某些按照地位,充满阴暗的排挤和竞争的世界,商业世界混杂,但每个商家平等面向着每一个顾客,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或许让今天的商业成为了充满可能性的无限游戏。


而市场、资本还有价格中则蕴含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在资本和商业市场的运作下,每个人基于有限的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进行的选择,而最终通过某种神秘的信息传递的机制使得资源得到分配,整个社会得以运转。


哈耶克在其文章中将这比作“奇迹”。


我故意使用“奇迹”(marvel)这个词,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能够克服人们在理所当然地看待价格机制之运作时常常带有的那种洋洋自得的心理。


我相信,如果这种价格机制是人类刻意设计的产物,又如果受价格变化之引导的人们懂得他们的决策有着远远超出其即时性目的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价格机制早就应当被赞誉为人之心智所达致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了。


这件事就是为何很多成功和令人尊敬的投资者同时也是哲学的实践者和思考阅读的大师,斯多噶学派,卡尔波普尔,他们会自诩为这些哲学的信徒与实践者,而比起语言、商业和投资世界或许是最能得到反馈和理解现实的一条道路。


参考


Naval 《PRIORITIZE AND FOCUS》/ 中文

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哈耶克《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


尝试理解商业


商业模式描述的是一个组织创造、传递以及获得价值的基本原理。



通过 重要合作伙伴 / 核心资源 整合构成的关键业务,为细分客户提供价值主张,并且维持客户关系,而这一切的运转都是如同人要吃饭一样,建基在成本结构与收入来源这个基础运转的循环之中。


或许这种商业模式的理解可作为思考的起点,将模型代入现实中的各个商业现象去思考其运作的方式。


令人敬佩的是,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