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09 16:40

结合亲身经历聊一聊:普通人如何做自媒体(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前文阅读:(一),作者:李多余,原文标题:《大多数(即将失败的)自媒体人都没意识到但其实特特特特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普通人做自媒体(2)》,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天来聊的第一个话题,是我所观察到的几乎90%的普通人在做自媒体时都会察觉不到的一件事,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不夸张地说,在我这些年所见中,做不到读者思维的,没有一个能够成功。而很遗憾的,大多数人在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前,都做不到。


这件事就是四个字:读者思维。


什么叫“读者思维”?


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定位,选题,创作。


一、定位


一开始就不要做天然没人看的内容,要做天然有读者的内容。


什么是没人看的?你的生活,你的喜怒,你的吃喝。


什么是有人看的?明星八卦,社会新闻,和群体相关的内容。


比如留学生日报,天然就会有人好奇海外的事情;比如一些萌宠号,天然就有人有养宠物、获得宠物知识的需求。


还有这两年做起来的:女孩别怕(女性安全及猎奇),国外网民视角(外国人如何看中国),满分激光枪(夜店秘事)。都是天然会有人好奇的事情。


如果站在产品的思路上,就等于他们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个市场需求,然后匹配需求做出了一个产品,那是绝对不会缺消费者的,要做的只是保证产品质量就好了,不用在增长上费心。


这是最最最最最重要的一环,也是保证增长的最核心要素。如果你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没什么人感兴趣的方向,那你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就找到了一个好方向,好赛道,那么努力起来也会省事儿很多。


除此之外的另一个思路就是,我写的东西本身可能是很平常的,但是我自己创作很牛,角度独特,可以引起别人的好奇。


比如毕导,用理工科做实验的思路去解决生活中一些无厘头的问题,风格就非常独特,让人好奇;


比如半佛,讲的内容并不高深,但是用段子化的表达把难懂的东西生活化,让人有种听脱口秀的快感,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风格。


再比如李子柒,同样都是做饭,但是她营造出了一套完整的中国风氛围感,这种有内容的美也会让人想要看下去。


这种就需要所谓的“才华”,而前者更需要“网感”。


但是二者的底层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要保证自己的内容至少在一个方向上是足以满足观众需求的。


但是很多普通人并意识不到这一点。


他们在开始想要做新媒体的时候,第一反应想到的都是“我有什么,我喜欢什么,我想干什么”。这种思维不能说是“错”的,但是最好不要作为核心。


你喜欢、你有、你想,这些只能是一个基础的维度,但都在围绕你自己;


而所谓的“读者思维”则是把注意力放在“他者”的身上,让自己意识到更重要的是读者要什么,读者缺什么,读者喜欢什么。


比如我有一个做艺术的朋友,她想做一个自媒体账户,但想发的内容是艺术史、自己的绘画过程、对名画的解读等等。想都不用想,做成功的概率几乎为0。


因为这些内容天然感兴趣的人少,能听懂的就更少。而她也没有讲段子的能力,没办法把这类内容生活化。内容是好内容,但是没人看,除非是想做公益或者纯分享,否则真的不建议。


但是她只会这些啊,怎么办呢?


所以我建议她,要么,试试看做艺术领域的揭秘,比如关于拍卖,关于艺术品变现,关于艺术圈子的事儿。因为这些都属于会让人好奇的内容。


要么,做普通人生活相关的,比如展览除了拍照还有啥意义,如何给家里增加艺术感,如何穿得像一个搞艺术的,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等等。这些内容都是会让人觉得有用的。


一个最简单的判定标准就是,把你想做的东西讲给除了你和你朋友以外的陌生人,听听对方的想法。如果像我这样的俗人都会感兴趣的,那就一定有一百万个像我这样的俗人会感兴趣。


反之,就最好别特立独行了。

 


二、选题


要尽量站在“读者是否有收获”“读者是否感兴趣”“读者是否好阅读”的角度去选题,而非“我想说什么”“我在想什么”。


克制自己的表达欲,扭转成为以读者为优先的服务态度。


举个例子,前两天我在《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不快乐?》这篇文章里写了一段自己去黄山旅行的经历,结果在评论区有一条这样留言:


“对你的生活流水账不感兴趣,麻烦别写了。”


当时我看到的第一反应是挺生气的。毕竟这是我的个人号,爱写什么是我的自由,你又不是我老板,不爱看别看啊。


但是冷静下来之后我意识到,对方其实指出的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在创作中自我表达欲望过盛了。


换句话说,我是在过多地谈论自己,而非专注在别人感兴趣的事情上。


这就是忘记了读者角度,而完全站在了自我角度去表达。会招人反感是必然的。


忘了是佛洛依德还是尼采曾说过,每个人看似在爱别人,但其实都是在爱自己,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不会真的去关心别人。


我当然也会写一些和自己生活相关的随笔、心得,有的也会引起很好的反响。包括现在也有很多生活vlog分享博主,只是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很多观众。


但是事实上,不论是我的生活随笔还是vlog大师们的游记、日记,真正会引起读者关注的,其实还是和他们有关的部分:


或许,是他们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影子而引发了共鸣;或许,是他们读到了自己的感受被别人精准写了出来,而感到知己;或许,是他们从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理想生活的影子,从而大为感慨。


而我们,看似在写自己、拍自己,实际上还是在为读者和观众服务,在为他们而表达。也只有这样,才能算的上是一次有效的表达。


人们都爱谈论自己,而反感那些谈论自己的人。人们都感兴趣于和自己有关的事,而不想花时间去关心和别人有关的事。


所以从选题开始,就要尽量抛弃自我的喜好,而是去揣摩读者的喜好——他们在关心什么,他们想要得到什么,他们在意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写别人关心的事”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两者是并不冲突的。


如果你硬要说自己不想为了他人而妥协,就想坚持自我表达,就是要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的话,需要做好无人观看的心理准备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应该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创作水平,为什么会到必须二选一的程度。


难道你的观点就那么无法被述说?还是说你对于别人关心的事丝毫没有思考?那你真正该做的事情是多去关心一下这个世界,而非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孤芳自赏。


三、创作


要具备“读者正在阅读”的意识。


换句话说,要在创作的时候脱离出一个“第二人”,看着正在写作的自己。而你的目标就是让这个人能够轻松、有效地阅读你的东西。


为此你需要调整你的表达,调整内容结构,增加一些例子,减少一些废话,尽量逼近“读者正在阅读”的效果。


举个例子。之前有一篇高考作文特别火,叫《生活在树上》,我不建议你去搜来读哈,因为你读了也读不懂。


不要脸地说,我算是阅读量和阅读能力都还行的人,但是读那篇文章时依旧感到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大量的生僻词、大量的典故、隐晦的表达,明明只有800多字,但是感觉比读几万字还要费劲。


这样的创作在我的定义中就是“读者不友好”的创作。说白了,就是故意为难读者,在为读者设门槛。


背后的动机要么是自我炫耀,要么是习惯了这种交流模式,要么就是真的故意在以此筛选读者,比如T·S·艾略特的《荒原》就有大量的典故,目的就是为了筛掉当时的非知识分子,只让自己看得上眼的聪明人阅读。


如果你是文学大师,或者你完全不在乎读者,那么随意,你可以通篇文言文都行。但是如果你不是,那就不要为难读者。因为为难读者就是为难你自己,要搞清楚关系。


我自己以前也不明白这件事,总觉得创作一定要精美,要有大量的“好词好句”,要吓住这些读者,让他们知道知道我的分量。


但是到现在可以看出,我的创作越来越生活化,接近口语化,我的文章就算拿起来读一遍也不会让人感到尴尬。


这其实就是站在读者角度优化后的结果。


生僻的词我不是不会,像上面的“佶屈聱牙”就是一例。但是我会避免使用这类词,为什么?因为我会,但读者里可能有人不会。而我使用后对方可能就要停顿,就会费解。这就是一个不好的阅读体验。


同样的,在内容的结构上,我也会尽量采取一两句道理+一个例子的结构来让读者好读好懂,还会在文末加上总结。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降低阅读难度所做出的的改变。这是一种友好,也是一种尊重。


我不为难你,为此我克制住炫耀自己的欲望,因为我知道你比我重要,因为我有读者思维。


我看到过非常多的小号,阅读不破百的那种,无一不是在表达上过分自大。这种自大不是内容本身的狂妄——事实上内容是可以狂妄的,只要你写得好。


这种自大是体现在表达上的——长篇大论,矫情造作,大量不必要的心情描述、细节描述,结构松散,内容枯燥。


这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没有一秒钟想到他的读者,满心满眼都是他自己。这是不对的。至少在自媒体领域是这样。


其实在生活、在工作中,也是一样。


真正谦逊的、拥有读者思维的创作者,会在创作过程中有意识地创造出一个脱离自我的角色,去观察自己在写的内容——


这部分是不是有必要的?这句话是不是好读的?读者能理解么?要不要删改一些?


而这种将自我放低的谦逊态度为他们带来的,就是文章的可读性。在此之后才有机会去谈其价值和进一步的传播。


太多人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会去计较自己的“文笔”是不是够好,写的文字是不是够漂亮,或者纠结于自己写不出什么高深的理论了。


但是据我观察,市面上99%失败的公众号连“为读者写作”这一点都还没做好。所以,真的先别想那么多,把这最重要的一件事做好吧。你会得到好处的。


四、总结


对于普通人(其实不普通的人也一样)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建立“读者思维”,这包括三个方面:定位上,找读者感兴趣的定位;选题上,选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创作上,写读者看得懂的语句。


这是我所见的在创作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希望今天的这篇文章能够对你有所启发,也希望你能够真的用心去思考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宝贵的读者思维。因为这不光会对你的创作有莫大的帮助,甚至对你的生活,对你的人际交往也会有很大的好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咸鱼人生自救指南(ID:Liduoyu01),作者:李多余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