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19 12:00
双非硕士,站在高学历的底端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罗兰,头图来源:IC photo


非985、211高校(简称“双非”)的硕士,是一个有些不上不下的存在:他们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因学校不够知名而被认为“含金量”不足。很多寄望于靠考研冲击名校的双非硕士不得不接受失败,求职时也常常要面对或公开或隐蔽的歧视。


双非研究生们为什么还想获取这份文凭?他们怎样看待自己选择和处境?同时我们不该忽视: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在总研究生人数中占比不到一半,双非研究生才是这个群体的主流。


他们的经历,或许更能代表深造的真实处境。


一、考研,拉近与名校的距离


(韩菲  河南某双非高校研三学生)


进入研三,最重要的任务是毕业论文。我是学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的作品。每次刷到毕教授在南京大学出席学术活动的消息,我都特别渴望能去现场,见一见自己的偶像。但就读的双非大学很少受邀参加这样的高端活动,我自然也没有机会。


2017年,我在家乡河南的一所二本院校读完了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河南一向被称为高考大省,但事实上,当地学生拼命学习的劲头并不会在高考后终止,而是延续到大学。尤其在二本高校,很多同学会寄望于依靠考研完成逆袭。从大一起,老师就鼓励大家考研,并且一直强调: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不值得上。


身处这样氛围中的我,也将考研视为人生的必选项。但毕业那年因为准备不足,最终放弃了考试。第二年七八月份,我想重拾梦想,便辞了工作全心备考,目标院校是首批跻身“双一流”的河南大学。


最终,我因为英语成绩距国家线差2分,没有被河南大学录取,也不具备调剂资格。想圆读研的梦,只能二战。这一次,我调低了报考预期。刚经历的失败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局限。如果说“努力”也是一种天赋,那么和那些每天专心复习十几个小时的同学相比,我的天赋是不足的。我能够付出的努力,不足以触碰到名校的门槛。


权衡之下,省内的一所双非一本高校成为了我的新目标。我想,读双非研究生虽然不比985、211高校有光环加成,但换一个参考系来看,这比仅持双非本科学历更有优势。多三年的学习经历,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改良、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会有帮助。况且,我本科上的是二本院校,能考入一本高校读研究生也是进阶。


毕业后再考研是艰辛的,尤其是二战。好在这次,我终于如愿考上了。我的导师是文学院院长,行政事务繁忙,指导我的时间不多。入学第一年,我总因为读不懂文献、不会写论文而焦虑,时常会想:如果上的是一个更好的高校,有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也许我会读得轻松一些吧?但一转念又觉得:在双非学校尚且如此吃力,真去了名校怕是会完全跟不上。


图|韩菲在学习


度过总算摸到学习门道的研二,进入研三后,求职迫在眉睫。我希望能进入高校做行政人员,或是到媒体从事文字工作。但投简历时发现,不少相关单位招聘时都限定985、211高校的毕业生,或者要求本科和研究生学校至少有一所是双一流。几次受挫后,我有些怀疑,自己二战时没有继续考河南大学是否是一个错误。


有时我也会想象,毕教授,还有其他我喜欢的作家和学者们坐在一起,神采飞扬地谈论文学的样子。这也许就是我和名校之间,最遥远的距离吧。


二、从985考入双非高校,图什么


(陈思琪  内容从业者)


去年毕业时,因为疫情的缘故,学校取消了毕业典礼。我回校收拾好行李,和几位同门道别后就离开了。研究生生涯结束得有些潦草,但正合我意。也许在内心深处,我始终没有真正认同这所生活了3年的学校,也不愿郑重其事地和它告别。


我是从985本科到这所双非高校读研究生的。


虽然本科专业是心理学,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影视,于是在毕业时决定跨专业考研。原本以为以自己的学习能力,至少能够考上一所211大学,但考前一个月的病痛严重影响了应考状态,加上彼时IP热方兴未艾,影视专业的录取分数也随之水涨船高。没能考入心仪院校的我,选择调剂到家乡内蒙古的一所双非院校A大。


考研圈有种说法:如果本科上的是985、211,研究生却考到双非,还不如不上,因为会拉低自己教育履历的整体层次。但我希望将来从事影视相关的工作,需要一个学习机会,即使它来自一所不够理想的大学。因此,我接受了到当时为止人生最大的一次“滑落”。


入学后,我很快感受到这里和本科学校的区别。也许是出于对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的信任,读本科时,学校在纪律管理上比较宽松,而A大却相当严格。有时我想出门采风,却常为繁琐的审批程序所阻。学校还会定期查寝、检查宿舍卫生。这样的管理模式,让习惯了自由的我倍感束缚。


周围同学的观念和视野也迥异于本科时的同窗们。一次,我说起将来想考博士,一个室友惊讶道:“你为什么要读博?读博的话你男朋友会不要你的,女人不能比男人的学历高。”


种种落差让研一时的我经常后悔,觉得自己真不该来A大。唯一能将我从懊丧与消极中打捞出来的,是对影视专业的热爱。学校的学术活动不多,上课之外,我就自己在宿舍读书,或是去电影院观摩新上映的影片。电影与文学里的斑斓世界,和内蒙古的浩荡长天一起,带给我温暖的慰藉。


现在想来,得益于本科时的心理学学习,我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充分的反思和调适能力。深陷焦虑时,我会主动找好友聊天排解,也会劝说自己在不够优异的现状中寻找亮点,而不是高高在上地鄙夷A大:这是我自己考上的学校,否定它不也就是否定自己吗?


图|陈思琪的校园


三年里,我读完了该读的专业书籍,和年轻的老师们像同好一样交流电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女性主义视角,以此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一段完整的、沉浸在学术中的时间,是考研给我的最大馈赠。


离开学校那天,我打包好要寄出的行李,在宿舍楼下等快递员来收取。宿管阿姨过来聊天,看到我的两箱书,她说,你一定很爱学习,我说是的,读书很快乐。


三、是研究生就行,学校不重要


(钱小佳  国企员工)


大三下学期,班里有一半的同学都开始准备考研。


我就读的大学位于西北,虽然不是985、211,但班里学风不错,尤其是来自河南、山东等省的同学,成绩更是出色。他们瞄准的考研目标,都是北京、上海的名校。毕竟,这很可能是求学生涯最后一次逆袭的机会。


我的成绩在班里也位居前列,但和同学们不一样的是,我没有冲击名校的打算。听多了被调剂到边远院校的例子,我只求稳妥,能考上本校的研究生就好。再说我家在本地,父母都希望我就在这里完成学业,将来进入体制内工作。一线城市虽好,但并非我的向往。


复习期间,不少同学都劝过我,说以我的成绩,考本校太可惜。我也动摇过,谁不希望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呢。但几番纠结后,我终究没有胆量一搏。


后来,班里有七八位同学都如愿考入自己心仪的名校,离开了这个古旧的城市。我毫无悬念地考上了本校,毕业后进入当地一家知名国企。因为有研究生学历,我得以在位于省城的总部工作,而不必被“下放”到基层。父母总说,我当年考本校的决定是正确的:考公考编通常只限定学历层次而不会限定学校,“双非也好985也好,不都是研究生么。”


四、放弃双非研究生,我当了餐厅采购


(于廷磊  餐饮业从业者)


每半个月一次,我需要在凌晨两点出发去菜市场。


污水横流的路面,常常让我想起李宗盛说自己年轻时和父亲一起去送瓦斯,目的地通常就是这样脏污嘈杂的集市。而我来这里,是为了给自己工作的餐厅采购生鲜。


在当下的主流价值体系里,这份工作不算光鲜。餐厅的同事们也疑惑过:你为什么来干这个?


我是一名985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以及一所双非高校S大的肄业研究生。几个月前,我收到S大寄来的肄业证,距我离开它,已经过去了4年。


去S大是个意外。考研时,我报考的是本科的学校,自觉天时地利人和尽占,从未想过落榜的可能性。当得知只能调剂时,毫无准备的我匆忙问了问老师,得知S大的相关专业在学界的评价还算不错,便选择了这所学校。


此前一直是优等生的我,习惯了向上看,对不及自身层级的事物缺乏了解,直到离开S大,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双非”高校。或许也因如此,决定去S大读研时,我并未感到失落,认为不过是换个学校念书而已。


但强烈的冲击很快到来。第一次上英语课,老师用英语侃侃而谈,全班只有我一个人能和他对话;即使在老师刻意降低难度后,同学们也基本跟不上。专业课的内容也是我在本科时就早已学习过的。不久,老师就跟我说,你不用听课了,自己学习吧。


凭着不错的英语功底,我开始自己研读国外文献。半年后,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梳理得差不多了,也确立了自己的实验方向。但当我准备着手做实验时,却发现学校缺少必要的设备和软件。我向导师求助,导师态度很和善,然而无法帮忙解决问题,只让我自己想办法。一向将优质教育资源视为“标配”的我,第一次意识到它的稀缺性。


受挫后,我随意坐上公交车,去附近一所著名高校散心。和拘谨沉闷的S大不同,这里满是青春热情的气息,有人在玩滑板,有人在打篮球,有人边走边热烈地和同伴讨论着什么。我恍然觉得好像回到了本科的学校,心情也愉悦起来。


回到S大,我向老师提出退学。我想,继续在这里待下去也学不到什么,况且985本科的履历也足以让我在求职时不被歧视。好心的老师允许我离开学校,但仍保留了我的学籍,“你以后想回来还能回来。”


回到本科学校附近,我租了一间小公寓,依靠做家教维持生计,空闲时间去学校看书、旁听课程。面对关心询问的朋友们,我半开玩笑地解释,这是回到原点,重新出发。


几个月后,整理好心情的我向父母坦承了弃学的决定,并在母亲的介绍下去了浙江南浔的一家企业,负责参观接待和经销商培训。去年来到杭州,跳槽至现在的公司。先是从事咖啡品牌运营,后来觉得工作内容与自己的性情不太契合,正好有个调岗的机会,便转而做了餐厅采购。


图|于廷磊采购的食材


即使我解释过这很可能只是暂时的职业选择,仍有不少人感到不解。或许只有我明白,自己是将眼下的生活视作一种难得的经历和视角。它让我知道,世界并不只有光鲜亮丽的那一面。


如今,当初的研究生同学都已毕业,其中有几位还考了博士,出国深造。曾经我以为,自己也会按部就班地走上学术道路,过一种主流的体面生活。但现在,我并不感到后悔或羞愧。进入S大,让我开始触摸到了更寻常广大的“现实”的一角,循着这条路,我走向了复杂而真实的生活。


五、最终要实现的,是找到自己


(颜净初  文化行业从业者)


作为天津一所双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最初决定考研时,我的目标是中国农业大学和江南大学:它们的食品专业都属国内一流,并且是985和211高校。 


两所大学的专业课都是自主命题,其中包括一门我没有学过的化学课程。为了备考,我专门去了化工学院听课,但课程难度实在太大,努力了一段时间后,我最终决定放弃。也许我对专业的爱,并不足以支撑自己克服那么大的困难。


顺理成章地,我考进了本校。不过学校的专业排名也不错,周围的人事也是自己熟悉的,算是退而求其次下较好的结果。


入学后不久,我就被导师外派到上海跟进项目,而其他同学都被派去了北京。自此,我开始了独在异乡的研究生生活。


上海的实验场所是座三层小楼,一共只有四五个学生和三四位研究人员。冷清的实验室里,我一遍遍调整着方案:试剂的种类、混合的比例、反应的时间……却总是得不出想要的结果。


倍感困顿和孤独的时候,我会安排好实验流程,给自己放个假,出门看各类展览。虽然学的是理科,但我喜好文艺,而上海正好拥有丰富的艺术活动,细腻精致的城市气息也给了一直生活在北方的我新鲜的体验。现在回想,这或许是我研究生生涯最大的收获。


图|颜净初看的艺术展


毕业前夕找工作,到一家国际知名的食品企业参加群体面试时,我发现其他候选人都是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的,自己的毕业院校夹在其中,显得黯然失色。后来,我果然没有被那家企业录用。


好在还没来得及感到失落,我就意外地收到一家唱片公司的入职通知。先前无心插柳的文艺爱好,让我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至今,我仍未离开文化行业。


虽然有同学替我惋惜,觉得我那么多年的食品专业训练都“白费了”,但一想到在上海读研时,每周最快乐的就是走出实验楼、去看展览、听音乐的时候,我就觉得放弃原专业并不后悔。无论上的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我最终要做的,是找到真正的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ID:zhenshigushi1),作者:罗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