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23 17:03

我们为什么需要医疗记者和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度训练营(ID:shenduxunlianying),作者:冯平、施咏洁、陆桂怡,编辑:王瑞雪、祁雯欣、胡世鑫,原文标题:《医疗记者:在专业理性与生命感性之间 | 记者手记》,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03年,正在南方都市报突发新闻组工作的严慧芳,接到一单报料:一个流浪汉病倒在广州一城乡结合部野外,生死不明。


她跟随救护车抵达医院,看到流浪汉正躺在留观病床上。他呼吸急促,颤颤巍巍地抬手,努力想移开护士放在他鼻口的纱布。严慧芳凑近病床想询问情况,但护士一把将她拉开:“快走快走,这可能是个‘非典’病人”。那是2003年的初春,坊间关于“非典”的流言正盛。


那天晚上,严慧芳本还处在可能发现“非典”病例的隐隐兴奋之中,但脑海里突然闪过那只颤颤巍巍的手,想到这个流浪汉可能就此以“无名氏”的方式离开人世,她的心揪了一下,并为自己“冷血的兴奋”而心生愧疚。


第二天,为自己不合时宜的兴奋而愧疚的她申请了换线,阴差阳错下成为了一名医疗记者。


成为专业化的医疗记者


在严慧芳刚接触医疗领域的时候,医疗记者还和其他跑交通、跑民政条口的记者一样,被统称为“跑线记者”。其报道内容包括政策解读、医疗健康科普、前沿技术或临床研究资讯、上市医疗公司和资本市场动态等,但目前业界对医疗记者并没有明确定义。


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兴起,国家医改踏入“深水区”,医疗领域重磅政策密集出台,新的医疗技术和药物器械不断涌现……医疗记者所接触的人也不再限于相关部委和专家,其所关注的内容变得更为广泛,视角趋于多元化、深度化,如面向医疗健康领域从业者的B端(Business,通常指面向企业内部或商家)报道和面向患者、健康人群的C端(Consumer,通常指面向消费者、个人)报道。


医疗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大到资本市场,小到医生、患者的个人命运,都面临着巨变,都需要寻找新的自我定位。入行十多年的严慧芳认为,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也许会出现爆发性的增长,“对于医疗记者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记者的声音被“淹没”,单论是非、好坏的报道早已无法满足受众。正如医疗记者李心(化名)所说,“当新闻走过启蒙时代,往一个更理性、专业化的时代走的时候,它需要细分,需要更多专业的知识。


时代需要专业化记者,医疗领域尤其如此。


逃不掉的困惑


今年七月,余弦(化名)入职一家泛财经媒体,开始做医疗报道。选择财经媒体的医疗线是余弦深思熟虑后的决定。研究生毕业后,她考虑过很多条口,最后才将目光聚焦于财经领域:一方面,她不想做太过于“硬核”的社会新闻;另一方面,她希望能形成自己的职业壁垒。


“走到这一步并不是说我对它感兴趣,而是后来发现只剩它了。”恰好那家媒体招聘医疗线的记者,她就去了。


曾在南方周末做医疗记者的马肃平也提到,医疗记者入门门槛较高,如果有选择的话,记者一般会优先选择社会、时政等领域,或者去写人物专访、特稿,不会主动选择跑医疗健康口。


事实也确实如此。对余弦来说,成为一名医疗记者是做完排除法后剩下的选择。对整个行业来说,由于天然存在的知识壁垒,医疗线上的记者并不算多。


若论专业背景,余弦倒是组里为数不多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人。但她觉得,本科阶段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最多只是让自己在面对某些药物原理时,心理上少些畏惧,却谈不上有什么非常明显的帮助。余弦经历更多的,还是新手记者逃不掉的困惑。


余弦的工位上贴的便条


余弦的“KPI”是一个月出六篇稿件,分摊到每一周,就需要写一篇、带一篇。在这样的工作节奏下,余弦常常因为找不到选题感到颇有压力。虽然也会被派选题,但编辑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新人记者:“就像游泳一样,必须要下水,你们必须要学会自己找题,可能你们报十篇,能写的只有一篇,但是必须要有这个过程。”


为此,余弦做了很多努力。从前她的星标公众号是三联生活周刊、人物、谷雨实验室等媒体,但进入医疗线之后,它们已经变成了深蓝观、药时代、八点健闻、E药经理人……


余弦部分微信星标公众号


没有选题时有困惑,有了选题依然有困惑。有时候,编辑老师提供了选题,但余弦依然不知道要从什么角度去切入。有一次,编辑老师给余弦发了一篇自媒体推文线索,内容涉及基因检测和肿瘤早筛,文中提到的方法与主流不同,效果却惊人的好。


她决定先了解一下相关专业知识。但资料看得越多心里却越没有底:如果业界都还没有产生大致的共识,自己一个看了几天二手文献和资料的人又怎么可能懂呢?她找不到做这件事情的目标,甚至对专家型记者的定位产生怀疑:“我就在想‘专家型记者’是不是一个伪概念?”


直到编辑告诉她,让她看资料,一是为了了解基因检测,二是是要看这家公司有没有拿数据来做宣传或者作为自己的卖点。如果有的话,记者的工作是质疑它,而不是落入“学术的陷阱”。


当然,只看医药领域的公众号是不够的,因为在泛财经媒体,余弦还需要了解证券市场的基本知识。对从前的余弦来说,看财报、招股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在不断积累之中,她也常常体会着“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门槛之后


和财经记者、法律记者一样,医疗记者有一道自己的专业门槛。对于新手来说,他们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建立起对这个领域的认知,也积累起一定的采访资源,之后才能算是入门。余弦的很多同事已经在医疗线摸索了三四年,但编辑仍觉得,他们也才“刚刚入门”。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许多人会问:是不是医学生最适合当医疗记者?


在健康界医疗记者刘文阳看来,想在医疗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媒体人,扎实的知识积累很重要,但还要有过硬的采编功力、稳定的价值观、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严慧芳也认为,记者更重要的是讲故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她将新闻传播的专业知识排在第一位,鼓励有意成为医疗记者的学子在积累医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还要学会“跳脱出行业,建立一套观察事物的坐标体系。”


每一位新入行的记者都曾面对过专业门槛这一难题,在最开始做医疗类采访时,严慧芳也常常被一些专有名词搞得头大,甚至被医生质疑“怎么连这个都不懂”。但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就要经历无数轮的“从0到1”。


从文化记者、调查记者,到互联网公司公关总监,再到接触医疗领域,医疗记者李心(化名)不断地跨界、不断地从头学习。在她看来,各个产业都是按照相似的逻辑在运行的,只是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术语而已。只要受过基本的教育训练,只要对医疗领域充满好奇心,想摸清其中的逻辑并不难。


在跨越这道门槛之后,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记者,最重要的仍是抓住报道的“新闻性”。这也是记者们所共同认可的一点。


作为医者与患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医疗记者承担着使双方互相理解,打破信息鸿沟的责任。记者能否识别出公众真实的需求,从海量信息当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找到最合适的采访对象获得信息,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受众传递信息。这些能力才是成为一名医疗记者的核心。


去改变,也去聆听生命


最开始做突发新闻的时候,严慧芳每天见识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死亡方式和幽不可探的人性。但换线之后,每天奔波在各家医院的她,又换了一种方式接触死亡。医疗报道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关注着人的生老病死,在她看来,“医疗医的是人,而不仅仅是病。医疗报道也同样如此”。


每年,严慧芳都会收到一位读者的祝福短信。因为她的一篇报道,这位读者的女儿的怪病得到了社会的关注,最终找到了治疗方法,挽回一命。


2018年流感季,马肃平发现一款流感抗体喷剂打着“预防流感”的名头,在一些省份流行,从北上广知名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销售版图日益壮大,甚至得到了部分地区疾控中心的背书。但调查之后,她发现它只是一个“消”字号产品,此类产品并不能声称对疾病有治疗功能。对此,马肃平写了一篇报道《全国覆盖,疾控推荐,成效成疑:一款消毒喷剂的抗流感神话》。(文章首发于2018年12月6日《南方周末》)


当时,马肃平觉得自己不过是做了一篇普通的调查报道。但令她吃惊的是,后来,文章得到了国家高层领导的批示,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各省份卫健委严肃查处此喷剂。她没有想到,自己的稿子竟会引发全国范围内的整治行动。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截图


让个例被关注、护佑健康、推动医药政策改革、或是开启民智……这些都告诉我们,医疗记者因何而存在。


记者们在做医疗报道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一些报道之外、有关“生命”这个宏大命题的东西。


在做一篇有关院外购药,规避监管的报道时,余弦遇到过一个因使用该药而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才聊了几分钟,余弦就发现,采访对象用的是住院期间在医院开的药,对于这篇报道切入的角度来说,再聊下去意义已经不大了。但那名患者说着说着就哭了出来。采访的那天正好是七夕节,他告诉余弦,事情已经过去两年了,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瘫痪也是在两年前的七夕那天出现的。


 “其实我可以很快结束对话,但是在他哭的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对我来说,他可能只是一个采访对象。但是这件事情发生在他身上,对他来说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有点像那句‘时代的一粒沙子,落在一个人身上就像一座山’。”


回想起这件事的时候,余弦依然能感受到那名患者的不幸和命运的无常。


在专业性之外,医疗记者有更多的机会,去聆听生死之间的生命体悟。就像刘文阳所说,“也许相比较于经济、时政领域媒体人,我们离这个世界的风口浪尖稍微远一些,但是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健康的身体、平和的心态。”


Q&A


1. 医疗记者需要哪些学科背景?


本文所采访的医疗记者来自不同的专业,其中多数来自新闻学,还有医药编辑出版、生物科学等专业出身。这或许说明对医疗记者而言,在实践中形成的职业素养与积累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


2. 医疗线与其它领域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刘文阳:医疗记者难在专业门槛,他们需要面对晦涩难懂的医学专业名词以及政策文件。医疗报道需要比其它领域的报道多一些严谨,多一些敬畏。医疗健康媒体人不仅要有对文字的敬畏,还要和医务人员一样,有着对生命的敬畏。


3. 医疗报道的选题从哪里来?


@马肃平:选题的来源与选题标准密切相关,也与媒体自身的定位有关。首先要考虑选题是否具有公共价值,是否受公众关注。另外,选题还要在事实层面之上有着普世价值,比如能反映出机制或者体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或是能引起人的共鸣与共情。


@刘文阳:医疗记者会关注大健康领域的新政策,包括国家卫健委、国家医保局的政策文件、最新回应等,也会关注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学术机构发布的信息。同时,医疗记者也会关注业内突发事件、热点事件。


4. 您认为成为一名医疗记者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严慧芳:做医疗报道时,专有名词对刚入行的记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是由于专业壁垒的存在,医疗报道出错的风险相对更高。而如何把专业的医疗问题说得通俗易懂,易于传播又不损其专业性,也是考验记者能力的另一大难题。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记者们需要有耐心、善于积累。对于医疗记者来说,动辄阅读数万字的专业论文是常有的事。只有积累更丰富的知识,才能在下笔的时候深入浅出,输出合适的内容。


同时,对于医疗记者来说,专业知识并不是最大的问题。记者不懂,读者可能也不懂。记者想问的问题或许恰恰就是读者们所关心的问题。逼着专家用通俗化的语言来解释专业问题,医疗报道才能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找到某种平衡。做医疗报道,最忌讳的是不懂装懂,或者拿着过时的知识去“装懂”。


5. 医疗报道的意义是什么?


@李心(化名)“新闻”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新闻是已经很丰富,但人们却从未放弃追求的东西。只要人类存在,便总有一部分人渴望知道这个世界如何运转,总有一部分人寻求真相。新闻的意义在于它的本质,以及人类与世界关系的本质把握。


@严慧芳:李银河说过,尽管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些事情对生命是有意义的。讨论意义这个命题本身过于宏大,我们可以简化为“有什么用”。就医疗报道而言,信息的极度不对称,注定让信息的流动传播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专业、深度的新闻报道更是稀缺品,它们是我们了解真相的重要途径。每个人都应该公正公平地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医疗报道恰恰可以将医疗信息传递给公众,一定程度上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6. 对于想要入行的新手,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李心(化名)采访是最重要的,不采访,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要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心,有与这个世界交流的欲望,热诚地投入到这个领域去。最后,不要给自己设限。


@马肃平:初期可以多做医疗领域的社会热点话题,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资料的快速收集能力与采访能力。希望你们在当今的媒体大环境中仍能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保持独立判断与思考,扎实地完成每篇采写。最后,放平心态,流量和爆款往往有很多偶然的因素,记者们要有足够强韧的心理,坚持新闻人的热爱和追求。


本文受访者:


严慧芳,南方+ 南方日报记者


余弦(化名),泛财经媒体医药组 实习记者



李心(化名),某医疗垂直媒体 记者、编辑


马肃平


刘文阳,健康界 记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度训练营(ID:shenduxunlianying),作者:冯平、施咏洁、陆桂怡,编辑:王瑞雪、祁雯欣、胡世鑫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