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0-28 19:34
电影比观众更需要《沙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王梓,题图来自:《沙丘》


去年底华纳宣布 2021 年所有新片将会同步登陆 HBO Max 的时候,维伦纽瓦站出来旗帜鲜明地反对,毕竟他的《沙丘》是这个年度里最受瞩目的电影,可能没有之一。维伦纽瓦认为此举会伤害《沙丘》,说《沙丘》是为了院线和观众,AT&T(华纳兄弟的母集团)却是为了它自己的金融算盘。


一年过去,《沙丘》如期而至,票房似乎没有如想象般受流媒体同步上映影响,依然成为华纳在2019年《小丑》之后收获的最好的首周末票房。


但在口碑方面,电影则存在相对两极化的争议,尤其在国内。


相比尝试过拍摄《沙丘》的前辈们,维伦纽瓦版的优势非常突出。1.75亿美元的投资和发达的工业制作技术能让导演放手去重现《沙丘》中恢弘的世界观,维伦纽瓦先前作品中《降临》、《银翼杀手2049》等优点也都在《沙丘》中被继承下来,再加上汉斯季默的加持,让很多观众用“史诗感”、“太空歌剧”等来形容这部电影。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观众对电影不买账。“空洞”、“冗长”、“缓慢的叙事节奏”都是评论的关键词。一条豆瓣热评说“十分钟可以讲完的故事,用了150分钟”,也有观众表示自己花钱来看了两个半小时的预告片。甚至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仍一头雾水,表示不明白为什么高级文明还在用冷兵器搏斗,未来文明是封建王朝的形态。因此B站上还涌现出来了一大批类似“沙丘上映前必读”的视频。好像只有先了解了《沙丘》的背景知识,才能欣赏电影。


影片一经上映,这种争议实际上已经无可避免。对于这种级别的文化产品,我们见到的好的、坏的,相信都是创作者在消化了所有具备的资源和条件之后所作出的最优选择。所伴随的争议维伦纽瓦可能早就意识到了,但是他仍然选择了这样的呈现方式。这其中有前作失败的惨痛经验,当然也有《沙丘》原著改编起来,本身需要遇到的困难。一定要推导“问题的源泉”的话,问题可能在于,《沙丘》原本就不适合拍成电影——但它被拍出来了。


一、前任之鉴


维伦纽瓦已经很大程度上吸取了前人的教训。


大卫·林奇导演的《沙丘》之所以失败,一部分是因为技术上的不成熟,更主要的原因则被归结于投资方的过度干预。电影从原来设想的两部,变成了初剪的4个小时,随后又在投资方的不断要求下从3小时版本修改到2小时17分钟。大量场景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絮絮叨叨的画外音、被直接念出来的原著中的心理描写,再加上塞满内容,赶火车式的剧情,让整个叙事糟糕得像是“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图像版的配乐诗朗诵”,最终演化成一场商业和艺术上的双重灾难。


大卫·林奇导演《沙丘》剧照 


到了维伦纽瓦这里,他一开始就坚决要把《沙丘》分成两部分。正是在华纳同意拍两部的前提下(如果第一部票房不错),他才同意进行《沙丘》的拍摄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必再像大卫林奇那样塞进过多复杂的剧情,而是有更多空间向观众呈现整个沙丘世界。


维伦纽瓦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个故事情节本身很简单,更重要的是(沙丘)世界的密度和它的丰富和复杂。”“(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是,尽量不要在一开始就用过量的展示把观众搞得晕头转向。为了让不了解《沙丘》的人不会感到被冷落,并成为故事的一部分,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维伦纽瓦在叙述上大刀阔斧的做起了减法,相比原著,电影中仅截取了最简洁明要的主线内容,并集中围绕主角保罗展开。更错综复杂的星际政治和组织被而刻意省略,比如导致厄崔迪家族近乎覆灭的皇帝,在电影中从来没有直接出现,星际中的各大势力,如宇宙公会和门泰特也被草草带过。而原著以及林奇版本中经常出现的内心独白,则采用维伦纽瓦电影中独有的秘密手势来替代。



繁缛的支线被取消,让维伦纽瓦有时间用独特的视听手法建造整个沙丘世界。


典型的,如在与主线剧情无关的情况下,愣是用了十分钟来讲述一个“营救撤离行动”,以此铺陈那位此刻尚未露面的沙丘主人——沙虫。在漫天黄沙下的营救行动中,直到所有人安全撤离,才短暂地出现了吞没车辆的沙虫,伴随着弗里曼人对沙虫的赞颂诗,以及超大远景的俯拍视角,沙虫的巨大、无声和神秘感,带给了观众面对“BDO”(巨大沉默物体)时的一种巨大的震颤感和庄严感。


二、更慢了,却更快了


维伦纽瓦在视听上的营造,确实有效建立了观众对沙丘世界直接的、感官上的认知,这也是电影自身的魅力所在。但对剧情的大幅削减,也实际上导致视觉景观难以被内容所支撑,而只提供了一种“奇观化”的想象。


这也是很多人反应电影沉闷、空洞、节奏太慢、像预告片的原因。预告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讲了一点东西,但是其实什么都没讲透,维伦纽瓦的《沙丘》也是这样。《沙丘》的主线剧情过于空洞,但又推进太快,反而会让观众觉得“节奏太慢”,因为主线剧情开始变得不重要了。


在维伦纽瓦这里,实际上从一开始所有的剧情和角色都已指向影片的终点:不管是重要的剧情,还是人物形象的积累都被导演快速带过,所有的一切都来不及铺陈就被迫展开了,角色疲于奔波,一切后续的故事都不待解释,只作为保罗的沙丘之旅的助推剂。



这造成观众对情节发展简略、不扎实的种种不满:让皇帝下定决心清除的强大家族厄崔迪家族,竟然一交战就被打的溃不成军;厄崔迪家族的内部强大的防卫系统,在张震饰演的岳医生面前也形同虚设,仿佛不需要军队,只派岳医生一个人就能拿下整个厄崔迪家族。


这些内容实际上在原著中都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厄崔迪家族战斗力弱是由于从一个原本富含降水的封地,被转移到沙丘,失去了擅长的空军和海军的优势。岳医生则有更丰富的支线,他额头的钻石状刺青实际上代表他接受过一项叫做“帝国预处理”的训练从而绝对忠诚,因此才深入厄崔迪家族内部。


如果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的“无厘头”尚可以忍受,那更大的问题在于,这种“预告片”式让原著的主题在电影上变得相当模糊。


一个在上映前频繁问起,在上映后也被观众时常提起的问题是,诞生于60年代的《沙丘》究竟是不是一个白人救世主的故事?原著读者群体有一种观点认为,《沙丘》的文本正是在反英雄叙事、反救世主。


在今年 9 月份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白人救世主叙事,维伦纽瓦也回答:“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我读起来,《沙丘》原著是对它的一种批评而非赞颂。我认为原著对于那种一个人跑出来告诉另一个组织应该做什么、信仰什么的叙事,持谴责和批评的态度。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该作品与现实相关以及有当下性的。”



但抛开原著不谈,在如今这部《沙丘》影片的结尾中,观众只能看到一位高加索白人小男孩,被一个女性组织“姐妹会”预言为救世主,历经万难找到一个原住民社群,一番决斗展现能力后被将信将疑地接受。如果说《沙丘》原著的主题本身就是对这种叙事的批判和反思,那么在《沙丘》电影中,在导演的处理中,它被某程度上消解和扭曲了。


在豆瓣讨论里有一位用户发了个帖子,标题为《沙丘Part1,白人救世主龙傲天-潜龙在渊》,帖子里提到,“第二部再搞点子英雄堕落(是这剧情吧?书粉你们吹这反英雄反套路的我信了啊)”。


三、谁真正需要《沙丘》


当然,维伦纽瓦在拍《沙丘》电影这件事情上已经提供了还不错的答案,比起他的前辈们。要求一个电影导演在搭建好一个世界观的同时,还要能为巨大信息量的情节提供足够令人满意的解释,还要让忠实地还原作者用一本长篇探讨的深刻主题,即使让电影从两个半小时扩充到三个小时,也难以做到。


另外吊诡的一点在于,“情节衔接的太过于僵硬,人物过于单薄了”、“情节繁冗,节奏拖沓”、“人物互动存粹为了介绍故事和推动情节而存在”,这些负面评价并不是在这次对维伦纽瓦电影评价中被原创的。对于多年前林奇版本的电影,几乎同样用得上这些评价。


这意味着,即使维伦纽瓦去掉了林奇版本的大量内心独白和解释性段落,并将原著一分为二,但是仍然没能处理好对原著中密集信息的改编。很多批评仍然围绕的是相同的缺陷。


这就回到了一切开头: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沙丘》根本就不应该被拍为电影?



相比于维伦纽瓦之前导演的电影《降临》、《银翼杀手2049》。《沙丘》的原著不光在小说的字数上远超前两者,且在世界观和人物谱系无疑更宏大、更复杂。《沙丘》没法像《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那样从姨妈家的家庭生活过渡到霍格沃兹的校园生活,只围绕简单环境内的事件发展下去。


《沙丘》其实更像前一阵子在国内上映的《指环王1:护戒使者》,《Library Journal》就曾将两者相类比:“《沙丘》在科幻文学中的地位,堪比《魔戒》在奇幻小说中的地位。”


这类书的共性在于,都是大部头著作,又有过于庞大的世界观和多样的组织和种族,而复杂的叙事和信息给电影改编带来了不少难度。因此《指环王1:护戒使者》在国内重映时也遭到了类似《沙丘》的差评,诸如“时间太长、啰嗦、节奏慢、没有高潮”等等。


《指环王1》既要大刀阔斧处理三十多万字的原著,也要将书中的每个关键的剧情展现出来。这就导致和《沙丘》一样的结果,人物空心化,剧情工具化,一切都狂奔向结局而去。整个《指环王1》中主角团像一日旅游团一样不停地奔向每一个新的场景之中, 先是精灵族,又是矮人族,新出场的人物还没来得及塑造,就被主角团拉去下一个旅程之中,直到电影结束。豆瓣上的影评人“大奇特”指出了这一点:“剧情需要时间来发展和呼吸,《指环王1》则是毫无联系和剧情混乱,不断在长途跋涉中加插与生物搏斗和场景轰炸,动作场笨重又累赘”。


以今天电影媒介所能承载的叙事规模来看,有一些作品可能就是不适合被拍成电影的。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一劳永逸地证明了小说《沙丘》是不可拍摄的”,比起商业电影最多三小时的时长,电视剧有充分的时间来,通过更细微的故事来展现《沙丘》世界中复杂的设定和势力,也能让故事的发展不只局限在主线之中,而是更加丰满,人物更加立体。《权力的游戏》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几个故事线同时发展,庞大世界观有了更好的展示机会。



那为什么不拍成剧集?


每当影视行业声势浩大地盘起资源、动起《沙丘》改编的念头时,大部分情况都是瞄着电影去的。固然世纪初 Syfy 电视台曾经拍过《沙丘》的迷你剧,但以当时的制作规模和技术效果来说,实在难以称其还原了原著的宏伟结构和想象。


在 2017 年《沙丘》电影项目启动时,相信这一方面是惯性和行业意志的驱动。《沙丘》是电影业几十年来数次挑战失败的科幻丰碑。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如果能拍出这样容纳了这样巨大信息的电影系列,很大概率青史留名。从商业拓展型上说,漫威之后,一个能全球发行的、持续推出产品的电影 IP 系列,也确实引人垂涎。



另一层面是,《沙丘》电影的意义在近年“流媒体高歌直上,电影院愈加萧条”的大背景下,被抬高了不少。电影从统治性的视觉媒介,到今天,已经降格为一种“细分媒介”(Filmmaker Magezine 三年前的报道中的形容)。电影行业在不断维护电影独特的特质,以维护自身存在的合法性、抗击美剧和流媒体播放的挑战。这个意义上的“沙丘”,从一开始,就只能是一部电影。


回到维伦纽瓦在华纳和 HBO Max 的合作公布时所作出的声明——‘Dune’ is about cinema and audiences。“《沙丘》是为了影院和观众。”维伦纽瓦说。


为了影院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观众,我不知道。我简单地设想了一下。在电影《沙丘》中的最后一幕,女主说“这才只是个开始”,一行人渐渐向沙漠深处走去,观众愕然。但这一场景如果在剧集版《沙丘》第一季的最后一集出现,我还会觉得突兀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北方公园NorthPark(ID:northpark2018),作者:王梓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