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1-10 22:10

东北暴雪百年不遇,今年冬天全国有多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ID:ifeng-news),作者:唐驳虎,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东北暴雪破历史记录


东北这场降雪从11月5日周五夜间开始,7日周日转为强降雪,到10日周三已经下了4天还没有结束。预计11日转为中到大雪,12日周五才能彻底结束。


这是一场范围广、强度大、创历史的连续风雪过程。



暴雪中心位于辽宁与内蒙古交界的阜新-通辽,这里是偏干旱的科尔沁半荒漠半草原地带,历史上降雪量并不大。


其中内蒙古通辽市的库伦旗积雪量已达68厘米,是原有纪录14厘米的近5倍,并打破有气象纪录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的全区纪录。



通辽市的积雪深度达59厘米,超过半米深的积雪,让早上开门变得都很困难。(内蒙东北部通常在地理上视为东北的一部分,历史上也曾分归东三省管辖)


另外,吉林四平、松原,辽宁辽阳、阜新、鞍山、葫芦岛、本溪等地也都遭遇了成片的特大暴雪。



多地的积雪深度均打破了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纪录。像是辽宁阜新、吉林双辽甚至翻倍刷新历史纪录。很多地方的暴雪规模,已经超过了让当地人印象深刻的2007年元宵节暴风雪。



比如2007年的暴雪中心辽宁鞍山,今年的积雪厚度已达53厘米,大幅超过2007年的纪录44厘米,也打破了有气象纪录以来辽宁省的全省纪录。


而作为东北的中心城市,沈阳的积雪厚度也打破了自1905年沈阳观象台设立以来的百年记录。


这里要说明一下,实际上与人们的印象不同,东北平原的中西部,正常冬季的降雪量、积雪量没有那么大,一般的积雪气象历史记录也就30厘米。


至于更深的印象,要么是风吹雪在局部堆积的结果,超过1米也是可能的;



要么就是得到东北地区东部,靠近日本海,水汽充沛的山区地带。


例如著名的雪乡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南部,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与老爷岭的交汇处。冷空气与日本海暖湿气流在此频繁交汇,以及山高林密的小气候影响,才造就了这里的奇特小气候。


每年十月开始降雪至次年四月,雪期长达7个月,积雪厚度可达2米左右。但雪乡在东北也算是特例,因而才具备旅游价值。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搞不清“降雪量”“积雪量”的区别。降水/降雪量是指落雪在雨量筒里加热化成水之后的量,是统一折算为液态降水的更严谨结果。


而雪花是非常蓬松的,中间含有大量空气,所以实际的积雪厚度大约是降雪/降水量的6~12倍,相当于单位从毫米放大变成厘米。所以5毫米降雪量就是大雪,10毫米就是暴雪,30毫米就是特大暴雪。


南方比较暖湿的雪,比较密实,积雪厚度放大倍率小一点;北方偏干冷的雪,更加疏松,积雪厚度放大倍率要大一些。特大暴雪在无风的平地能积出30厘米,在有风有地形的地方可以堆出1米以上的雪。


总之,从11月5日起,东北地区遭遇连续降雪,平时降雪量不大的辽宁中西部、内蒙古东部出现了堪称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雪,造成了相当的灾害影响。


寒潮暖潮对撞交锋


这次大暴雪的首要原因,大家都有所了解。自然是席卷全国(除西藏、滇西)的寒潮。


11月5日,强大的寒潮从西北方向入境新疆,迅猛俯冲南下,潮水般地袭击中东部,北方南方全部狂风大作,气温骤降。到11月8日下午,寒潮吹抵陆域最南端的三亚,天涯海角的气温明显下降。寒潮还将继续向南海进发,直抵赤道,可见势头之强。



但另一方面,因为雪是降水的一种,没有暖湿气流供应,是下不了雪的。


在寒潮到来之前的11月初,一股强盛的暖湿气流已经大举北上,江浙沪下了11月少见的大到暴雨,京津冀被雾霾控制,东北一度升到了21度,超过正常值10度以上。南下的寒潮与北上的暖潮对撞交锋,就是大范围的雨雪。



更具体一些,11月7日凌晨,冷暖空气在渤海黄河口一带激烈对冲,激发出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温带气旋。


这个气旋在饱吸海洋水汽后,向北进入东北并减速慢行,同时气旋南侧、东侧继续将黄海、东海、甚至南海大量强盛的水汽加速输送,寒潮和暖湿气流交锋对峙下起大雨雪。



所以在气旋的西面冷暖锋面,辽宁、蒙东的雪特别大,时间特别长,而且形态特别复杂。


在气旋的正北面,长春、哈尔滨从大雪转为中到大冻雨。街道路面上,有大量雪冰水混合物,树枝上有严重积冰,对树木、交通、电力供应等造成严重影响。


在气旋的东面暖区,吉林东部、黑龙江东南部则是下起了大雨。吉林珲春等地气温一度升到12度以上甚至15度,跟寒潮降温后的广东北部温度差不多。


而在气旋经过的东北中部,雨、冻雨、暴雪轮着下,街上变成了溜冰场,危险性更大。


正是因为下雪不单要寒潮,更需要水汽。所以东北、华北降雪最大的月份,往往并不是隆冬的12月~1月,而是11月和2~3月,也就是初冬、晚冬或初春。


隆冬腊月(冬至到立春)之时,北方被干冷气团控制,暖湿气流一般很难向北深入。这时下雪的概率在江淮一线会更大一些。而初冬、晚冬初春,暖湿气流势头强,能够北上与寒潮交锋,降雪就要大很多。


上一次东北特大暴雪


2007年3月3~5日的元宵节前后,暴风雪和冻雨袭击辽宁,影响非常严重,不少东北人对此仍有深刻印象。



暴雪中心出现在鞍山,最大降雪量78毫米,积雪深度44厘米,沈阳地区降水量为49毫米, 平均积雪深度36厘米。东部暖区的丹东地区则下起了94毫米乃至106毫米(东港)的暴雨。降雪过程中有7~8级大风,阵风9~11级,降温达20度;沈阳市区出现了大草原上才会有的“白毛风”和强烈吹雪。



最大瞬时风速每秒32.9米,为12级风,出现在东北最南端的旅顺口,是该站自建站以来的风速最大值。因为猛烈发展的温带气旋,风速并不比热带气旋(台风)弱。大风造成大连多部塔吊倒塌,5人不幸死亡。


雪灾造成辽宁全省交通瘫痪,直接经济损失约146亿元,其中农渔畜牧业占60%,近45万栋大棚倒塌或严重受损、21万头牲畜死亡。许多工业企业也被迫停产,轻钢结构厂房垮塌。


灾害还涉及吉林、黑龙江,山东北部、河北东北部、京津以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共倒塌房屋6000多间,损坏房屋1.6万多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10万人,因灾死亡17人、失踪7人。



“0703”暴雪的形成原因是一样的——极地强冷空气南下,保证了暴雪形成的温度条件;南部(江淮)气旋北上,为暴雪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热力条件,冷暖交汇的动量带来大风。


2007年元宵节的这次暴风雪,被认为是东北地区50年来最大的暴雪天气。此后十多年,一直是东北暴雪研究的重点。


“0703”暴雪能量高度集中,狂风暴雪如泰山压顶,来势极为凶猛,但是来得快,走得也快。



相比之下,今年的这个黄海气旋推进速度慢,气势(风力)没那么足,但能量更持久,水汽输送更充分,影响时间非常长,北上西进更深入。


暴雪范围更大且偏西,中心直抵辽宁西部与内蒙古交界的科尔沁内陆,还把冻雨送到了长春和哈尔滨。湿雪冻雨一起来,影响更加严重。


今年的“2111”暴雪,强度之大、范围之广、持续之久, 已经全面超过东北人民印象深刻的“0703”暴雪,创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之最。


这不仅说明南下的寒潮强,更说明北上的暖湿气流强,是全球变暖下大背景带来的新变化。 


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


每当发生破纪录的寒潮、暴雪天气,总有人说“全球变暖是假的”,这实在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恰恰相反,发生破纪录的寒潮、暴雪天气,正是因为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海洋变暖,有利中低纬的海洋水汽加强向中高纬度内陆输送。这是今年中原华北暴雨、东北暴雪的直接动因。这次这个黄渤海气旋北上和西进深远,让大量暖湿气流涌入黑龙江和吉林,让哈尔滨出现了大雪转冻雨再转大雪这样非常罕见的天气。



而被加强的南下寒潮,同样也是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简而言之,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暖空气在亚欧大陆西侧涌向北极,把盘踞在北极和西伯利亚的冷气团向东南方向“挤下来”。在亚欧大陆东侧的中国看来,这就是加强了的南下寒潮。



同样的挤压,上个月已经发生在太平洋。阿拉斯加的冷空气被向东南方向挤压。从10月24日起,三个特大风暴先后席卷美国西海岸,当地出现广泛的暴风雨、龙卷风爆发等极端天气,加州多地雨量打破历史纪录。


西风带是环绕地球的行星风带,不只影响美国。在北美地区的西风带剧烈振荡之后,波动能量将向下游传导,于是便带来了亚欧大陆的冷暖变幻。



所以,在超级计算机不断运算的全球气象模型里,早在10月下旬,这次强寒潮降温,以及大雨雪的预报就已经提前10天详细给出。到了11月2日,暴雪中心已经提前一周准确预报——在辽宁阜新-内蒙古通辽一带,将出现60厘米以上的积雪。



相比之下,2007年的暴雪,3月3日晚上才发出普遍预报,很多地方遭遇了一个猝不及防,付出了巨大代价。


这就是气象科技进步带来的利好,可以提前部署防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另外,基础设施、应急管理水平也有所改善。即使在暴雪中心通辽,铁路依然能够正常运行,保障了西部电煤运输通道的畅通无阻。


因此,虽然这次暴雪过程强于2007年,但目前接报的灾害损失要小。当然,指望“零损失”也是不可能的。


商务部的储备应急建议


上周,商务部建议家庭应有一定程度的应急储备,一度引发了热议。其实不光是东北人民,绝大多数在这次寒潮里被打得措手不及的,都应该感谢商务部的储备应急建议。


冬天气候主要是冰冻雨雪和灾害,影响出行,影响食品供给,几天不方便出门是完全有可能的。


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应急备灾就是两个层面的目标,首先是消防应急,家中需要配有灭火器、呼吸面罩。而这两种基本防火器材,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再就是应对自然灾害,和当前疫情下有可能的临时封小区封城。


按这个需求,平时准备点三五天的预留量就得了,这无非是给小区封闭后、社区调配前留一点时间缓冲。一开始就完全指望当地政府社区也不现实,几千上万人的小区,吃喝调度都需要时间。


家中备有几天的余粮,至少一开始不愁饿着,不担心初期的调配紧张造成断粮。之后形势稳定了,肯定有稳定的配送,不缺新鲜食材。


至于全面核战争之后的末日生存,这种怕是准备啥都没用。只有极少数美国式的“生存狂”喜欢按这个目标囤货囤枪挖碉堡。


今年冬天的天气预测


在两次早早到来的寒潮之后,想必很多人也都知道了,今年是“拉尼娜”年,又是一个冷冬。更具体说,这是一次“双峰拉尼娜”。2020~2021年冬季已经发生了拉尼娜。可谓“一拉未平、一拉又起”,对大气的影响当然更加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几个拉尼娜年的冬季,在1月份我国中东部地区都出现了严寒或雨雪冰冻过程(2008、2011、2012、2018、2020)。尤其是2020/21新年交界时的寒潮,破纪录的深寒令人印象深刻。因此有人说,今年的冬天将是“几十年未有”的冷冬。


但是,影响冬季气候的还有其他一些因子,比如北极海冰、西伯利亚积雪、青藏高原积雪,以及其他更加专业的波动振荡指数等等。而拉尼娜与冷冬的关联性并不强。更重要,更强烈而显著的,莫过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


以去年的拉尼娜而言,在12月前25天的明显偏暖之后,突然在新年之际迎来了极度寒冷、破历史记录的全国大寒潮;而到了二月下旬,取而代之的又是异常的极端温暖,并最终导向了平均值下的暖冬。


最近几次拉尼娜年,几乎都是这样。所以,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即使是拉尼娜年,也不太可能是稳定持续的冷冬。而是大概率会像去年冬天强烈波动,一会特别暖,一会特别冷。


目前国家气候中心预计,12月全国大部气温可能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而明年1月冷空气活动将明显转强,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比常年同期偏低,发生阶段性极端寒潮事件的可能性大。这里要注意“阶段性”三个字,也就是意味着是短时(3~7天)的天气过程。


在东北大暴雪之后,很多人还关心,2008年我国南方的雪灾会不会重演。


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遭受四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袭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范围广,涉及贵州、湖南、湖北等20个省区市。河南、湖北、安徽等地出现大到暴雪,湖南、贵州等地出现冻雨。贵州、江西的山区电网遭遇严重破坏,广东的春运返乡遭到雨雪冰冻严重阻碍。


但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拉尼娜引发冷空气带来的低温,还有持续稳定的水汽供应配合。而以今年的环流形势,南方水汽供应偏少偏干,更难出现持续近一个月的持续稳定支持。


所以总体而言,今年南方出现长时间、持续性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不大。但短时天气过程的大范围低温雨雪还是很可能发生,强度也可能因为冷暖空气强度均偏强而具备极端性,仍需要注意防范。


总的来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季的冷暖变化更容易极端化。强寒潮、强回暖事件的概率都在增大,暖的时候会更暖,冷的时候会更冷。同样的,降水也会存在显著的季节内差异。一时的降水降雪集中和偏多,一时的偏旱都有可能发生。


全球变暖会带来更多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提醒人们不可轻视风云变幻的威力。气候带北移、暖湿气流增强,也带来荒漠变绿、北方变暖,培植出新的希望。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们应当以理性和智慧洞察危机,继续前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网(ID:ifeng-news),作者:唐驳虎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