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2-14 18:30
为什么我们都在等待原生家庭的道歉?

准确来说,这是一篇不限定在大人或者孩子身上的文章。你可能正处于承受父辈的原生家庭和构建孩子的原生家庭的“双重身份”里。“原生家庭”成为许多痛苦的根源时,一部分人在暗自谴责父母,等待也许永远不会到来的所谓道歉。内心和现实的落差,成为持续的折磨。另一部分人选择用行动去化解,给自己“止痛药”的同时,也阻止类似的疼痛伤害到孩子。扪心自问,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栩栩多多(ID:xxddkids),作者:吴楠,编辑:周志轶,助理编辑:刘珺菲,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九岁孩子因为没有完成跨级功课,一进家门,父亲不问青红皂白、一脚踢在身上;父母总对孩子说家里很穷,外出务工而把孩子送去姑姑家寄养,男孩只能把对安全感的向往藏在心底;因为长相清秀,学校里调皮的男孩一放学就围住他,一连串的“假妹”“假姑娘”“鸡婆”甩过来还不够,甚至逼他下跪……


一晃十多年过去,或许父亲早已记不清自己踢的那一脚、同学也忘记了曾经做过的事情。可当时间运转到2021年11月28日,这个微博名为鹿道森的25岁摄影师终于熬不住这些穿透了时间的痛苦,于当晚23点28分通过微博定时发布功能发出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虽然朋友报警、警方第一时间发布寻人启事,依旧没能挽回一天后村民发现鹿道森的风衣和手机,12月1日10时渔民收网时发现鹿道森遗体。


有的网友回忆起鹿道森为粉丝上公益摄影课时一丝不苟与细致耐心,有的网友则说鹿道森的父母贷款助力他实现摄影梦想。据《人物》报道,鹿道森的表姑说,“很多人都觉得,他走了是一种解脱,说实话对父母真的是一辈子的阴影。”鹿道森离开后,父母几天没有吃饭,12月5号早晨,妈妈病倒了,“如果不是为了他妹妹的话,他妈妈真的就想跟他去了,她想不通。”


当网友因此再一次掀起对原生家庭的声讨时,据“壹心理”对“原生家庭”的剖析: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一个人一直觉得自己不舒服,却不知道是哪里痛,哪里有伤口,哪里曾经被人狠狠地打了几下,捅了几刀。当我们回首由一次次蜕变组成的成长,这其中又怎么会少了痛苦的成分。或许在父母眼里是一种关心和关爱,只是成长中的孩子自感痛楚时,扩展为理解成“恶”。


如今我们也成为了新一轮原生家庭的缔造者。鹿道森的不幸似乎在警醒着我们:


忍痛,远不如止痛来的有力。


一、原生家庭里的否定,像玻璃碴一样划伤人


循环时刻:被否定 

出现频次:高 


上海姑娘唐雁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女孩。她的母亲是一家工厂的工会副主席,能歌善舞、为人热情。为了逼她多与人交往,小学时母亲会答应她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可以送她一个发卡或者喜欢吃的小蛋糕,上了初中则用一些好看的日记本来鼓励。可高中之后无论母亲怎么说,唐雁都不再像小学一样有热情。一天,母亲下班回家就一副心情不好的样子,看到女儿唐雁闷在家里看网剧,脱口而出,“就你这个蠢样,以后结婚都不会有朋友来帮忙!”说话的语气好像女儿十恶不赦。直到如今唐雁已经成了一个四岁半女孩的母亲,她和幼儿园同班孩子的妈妈们交流时,心里还是会有很大压力、不能专注于当下,那一幕场景像诅咒一样压在她的心里。


山东初中男生一健的父亲是一位44岁的公司中层,他回忆起人生第一次对父母产生恨意时,依旧忍不住用手握紧了拳。那时他还在读小学四年级。春节前村子里有舞狮队,他非常想去看,可是父亲却以他没有写完作业为由阻止了他。就在急匆匆赶完作业以后,父亲只看了一眼,便把那页作业撕掉了,说他写的不用心。然后让他在能够听见和看见舞狮队的窗口前重新把作业写一遍。“那一刻我恨透了他。”人到中年的男人说出这句话时,语气仿佛回到儿时。


止痛行为


父母语录:孩子难免会痛,但要明白痛的原因


如今唐雁看到自己的女儿如同当年自己一样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喜欢说“嗯嗯嗯”、不会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吵闹玩耍时,她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倒是在一次唐雁看到女儿打另一个孩子伸过来的手时,立刻问清原因,批评她“这样很不礼貌”。


而一健在上小学时就跟父亲学会了“契约精神”。父子俩彼此承诺的事情都要努力做到,但不会以没做好当作惩罚对方的原因。


旁敲侧击


有技巧地管教和制定规则是为人父母的必备技能


在近代的家庭教养理论的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模型中,以爱和规矩两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勾画出四种父母教养方式。分别是权威型、专制型、放纵型和忽视型四种。


权威型中的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通常对孩子比较和蔼,他们会制定严格的规则,但同时也愿意和孩子一起通过讨论来修改规则。他们还能够非常及时地响应孩子,鼓励孩子大胆质疑权威,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培养出具备乐观、自控、合作能力的孩子。


二、向他人苛责,是原生家庭“爱的刀疤”


循环时刻:不自信、爱依赖 

出现频次:高 


杜阳是在婚后发现丈夫不自信的。那是一次回娘家的晚餐。杜阳为了照顾丈夫的面子,已经提前私下跟自己的父母打好了招呼,说小两口并不擅长厨艺,这一次也只是尽尽孝心。让杜阳没想到的是,与平时二人世界里的煮饭不同,两个人一起在娘家厨房忙碌时,丈夫先是嫌自己手脚太慢、导致“虎皮青椒”变成了“糊皮青椒”。然后又说杜阳娘家的锅太薄,传热太快,做什么菜都容易烧糊。杜阳一开始还忍着,后来有些不高兴了,“你不要总说别人的问题,其实就是自己的厨艺不够好。”


后来有了孩子,杜阳才发现丈夫居然也会把一些原因归到孩子身上。好几次丈夫睡过头、到单位迟到,却让杜阳和他联合起来说是孩子睡过头,导致他迟到了。杜阳哭笑不得,“你怎么还拿小孩子当借口。咋这么不自信?”丈夫居然脱口而出,“都怪我爸我妈从小就没怎么鼓励我。”“你都32岁了!还在怪你爸妈?”杜阳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在杜阳看来,公婆对待丈夫的态度千依百顺。直到昔日的儿子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公婆依旧溺爱到连橘子都给剥好、芒果都切块的程度。可丈夫怎么就被禁锢在了“出厂参数”层面?


止痛行为


父母语录:不是爱太多,而是没爱对


杜阳常告诉上幼儿园的儿子,他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一开始孩子不太理解什么是自己的想法,但很快明白有一些事物如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可以直接说出来。有两次,丈夫听到孩子说不想睡午觉,特别着急,就跟孩子生病了一样。杜阳反倒很淡定,“你也不想孩子将来什么事都埋怨咱们吧!他现在要学会自己做出的选择,就要承担后果。”丈夫张了张嘴,没有再说什么。


旁敲侧击


胡乱爱,是孩子的毒品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归责于别人,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能够帮人规避困难本身。这也恰恰说明当我们开始埋怨原生家庭,“没有办法呀,谁让我摊上这样的父母呢?”便意味着责任不在自己,自己只是“受害者”。从小就过于溺爱,让孩子形成责任都在别人的经验。不会承担责任,自然要怪罪原生家庭。当发现怪罪家庭无效时,很容易从小事出发,怪罪生命,甚至引发自杀。


三、信任阴影,是原生家庭难以消除的烙印


循环时刻:信任破损 

出现频次:中 


甘肃的韩武上初中时,因为父母都忙,午饭只能在外面解决,有时候连晚餐也是在快餐店吃。于是妈妈每天会给他十五到二十五块钱不等的饭费。韩武听说过一些世界首富的故事,便也想拥有第一桶金。他不舍得吃好的,好不容易攒出了一千块钱。这对一个上初中的孩子来说称得上是一笔巨款,何况还是自己攒下来的。为了攒出这些钱,韩武瘦了将近五斤。看到这一千块的零钱,整整一盒子,韩武非常自豪也非常信任地交给了妈妈,让她替自己存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当韩武问起这笔钱时,妈妈却很自然地说“花了”。


韩武非常生气,脸都涨红了。妈妈看了出来,直接说了一句“这些钱不也是我给你的?”从此韩武再也不攒钱了。甚至急性阑尾炎发作、需要手术时,连三千块钱住院押金都拿不出来。婚后,韩武还是大手大脚,还“教育”孩子,“不要攒钱。只有花掉的钱才是自己的。”


止痛行为


父母语录:不想让童年阴影祸害下一代


韩武的妻子很为难。孩子以后读大学要用的学费、生活费,都靠她来积攒。丈夫不帮忙,还添乱。比如给妻子买一些昂贵的化妆品、动不动给自己换一些最新的电子产品。了解到韩武的经历,妻子对他和孩子说,“我们再来一次攒钱比赛好不好?”说完还给每个人一个带锁的盒子、自己保管。孩子觉得很新奇好玩,韩武却有些生气,“你是不信任我吗?还来这一套!”妻子回答,“我是不想让你心里的小孩继续焦虑下去。”


旁敲侧击


孩子被自己身上的父母的影子吓了一跳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当孩子接触到的刺激已经超过了自身可控制和释放能量的界限时,会因此产生一种创伤感和危险感。伴随这种创伤感、危险感出现的体验就是焦虑。”


实际上父母的举动就像挡在孩子身上的影子。比如父母有洁癖,孩子很容易出现强迫症。如果父母抑郁,孩子躁狂的可能性比较大。豆瓣上曾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如今更改了名字。虽然上面依旧有各种对父母难以理解的控诉,但不难看出随着瓣友也成为父母,视角也随之转变。视角不同,自然感受不同,对于原生家庭的看法也会改变。


四、父母不在身边,原生家庭的“苦”比“痛”更多


循环时刻:感受错位 

出现频次:中 


四川14岁男生孙辰的父母是装修工人,常年在外务工。他跟舅舅舅妈一起生活。夏天时,几个半大小子一起到河里游泳解暑。也许是河水太急,也许是玩的太累,有一个孩子被河水卷走。待发现时已经失去了生命,本以为舅舅舅妈会责怪自己,没想到大人脱口而出:幸亏你还活着。孙辰恍然大悟,原来只要我活着,做错事都无所谓。



春节时,父母发现儿子在学校里闯了不少祸。从在球场上欺负低年级学生,到和别人打架,甚至还敢让同学帮他买饭。问孙辰咋回事,他就一句,“大不了被揍几下,反正能活着”。长期在外的父母有心无力,自我安慰长大就好了。


如今孙辰也和父母一样成为了装修工人,常年在外。可孩子、妻子想和他视频时,孙辰会不耐烦,“活着就行呗,有啥看的。”妻子虽然是农民,孙辰劝她外出打工赚钱多,但她坚持陪在孩子身边。


止痛行为


父母语录:生死是大事,但不能厚脸皮地活着


孙辰的妻子只是高中毕业,但对女儿的教育是“绝对不可以厚脸皮”。女儿问什么是厚脸皮,妻子用孙辰的坏脾气举例,“买东西的时候大喊大叫”“什么都需要别人让着自己”。妻子努力减少原生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旁敲侧击


原生家庭的缺位更可怕


据《中国健康心理学》2021年第29卷,在留守儿童中以心理学著名的“依恋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在留守儿童中相对较低。1990年代,美国广播公司针对罗马尼亚因激励人口增长导致数以万计的被遗弃儿童,拍成了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Shame of a Nation。这些没有父母照顾与关爱的罗马尼亚孤儿,身体发育、大脑发育和情绪管理都更弱。或许可以视为更为极端的留守儿童境况。


对于原生家庭缺位般的不存在、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需要孩子一边长大一边为自己补课。一颗强健的灵魂,除了原生家庭的土壤,离不开自我的施肥与灌溉。但单纯从网络、媒体上获取片面信息,并不是自我成长。在如今自杀被滥用的情况下,反倒如同病虫害扼杀了青春。父母无论身在何方,更需留意孩子每天接触的信息是暗黑还是阳光。


尾声


如果在知乎上搜索“自杀”,排在最上面的是一张图片,写着“我们终会被善意托起、治愈,生活中的不完美,希望都能坦然面对。”下面则是全国和北京的援助热线电话。可随着媒体炒作、信息叠加,自杀成为一种漩涡,吸入一时想不开的人们。特别是年轻的理想主义者。当自杀成为没有经历过太多风浪的青年人的解决人生问题的途径之一,事发后原生家庭成为最简单的归因。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根植于爱。”但什么是爱?鲁迅先生解释,“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也许这样简单直白的话语,一针见血地点醒了苦苦等待原生家庭的道歉、无法终止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的我们。成为更好的人,然后培养更好的孩子,是走出原生家庭阴影的良方。


*感谢所有受访者愿意讲出自己的痛苦和改变。感谢王晓艳老师对本文的支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栩栩多多(ID:xxddkids),作者:吴楠,编辑:周志轶,助理编辑:刘珺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