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2-15 16:03
算法“杀死”知乎大V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经研究(ID:buzhengjingyanjiu),作者:麦克鲁(科技评论作者),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2020 农历新年的一个午后,知乎用户“张亮”在想法区发布了一条“想法”:


“推荐算法是命运吗?”



如果不知道张亮是谁,恐怕很难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张亮此前是商业杂志《环球企业家》的主编助理,后来成为创新工场的投资经理,再后来,他与周源、黄继新等人共同创建了“中国版 Quota”——知乎。


与频频抛头露面的周源不同,张亮显然更为低调。但爱好日漫的他,性格更加直来直去,此前就因知乎 300 大V出走时的一句“早就该走了”引发过争议。


作为联合创始人,张亮对推荐算法的这声感叹,意义诠释范围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只是一个用户对推荐算法的一句吐槽,但往大了说,则可能代表着彼时知乎管理层对算法暧昧与反复的纠结态度。


2020 年前后,知乎基本已经全面拥抱了算法,这显然是为了解决流量焦虑的一种举措。


如果说当时的知乎还心存纠结,那么今时今日,知乎已奋力扯下遮遮掩掩的面纱,完全跳进算法的大江大河之中。


2021 年 12 月,知乎全新改版。首页只有三屏,主屏是“推荐页”,左滑是“视频”、右滑是“热榜”。用户关注对象的内容更新、赞同转发等信息,则被挤在单独的二级页面,需要点击下方边栏的“动态”才能进入。


而用户自己回答被点赞评论的通知,更是被深埋起来,需要在“动态”中找到左上角的消息图标才能点开。


可以说,通过这次改版,知乎正式成为以算法推荐为分发逻辑,以“图文+视频”为主要媒介的内容社区。不再左遮右掩,不再欲拒还迎。内容的流动效率成为第一性原则,而人与人的连接和互动,则成为可以舍弃,或者说必须舍弃的东西。


同时,这也意味着,曾经以大V作为自身标签的知乎,已经决定彻底“背叛”他们。


一、历史


熟悉互联网的人应该会记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知乎都是以“拒绝算法”进行自我标榜的。


知乎联合创始人黄继新还是杂志记者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世界仍然需要编辑》。大意是说,网络时代信息泛滥,需要“具有模范或榜样性质的人”来进行信息筛选与组合。


这种执念一度贯穿在知乎的运营策略中。在今日头条以算法一统天下的时代,知乎对算法仍保留着十分克制的态度。它曾长期采用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内容分发策略,重视订阅,并且以时间顺序呈现内容。


重视创作者的知乎,很快让热衷思考与分享的人涌现出来,张佳玮、梁边妖、半佛仙人……这些“知乎大V”,成为了社区发展的中流砥柱。


为了展示抵抗算法的决心,在知乎 App、知乎日报等主要产品之外,知乎还推出过一款产品“读读日报”。这款产品的主打特色,就是依靠主编的品味和兴趣而非算法,进行内容筛选。


当时一篇分析文章这样写道:


“选择人作为筛选标准而不是机器,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知乎以 UGC 起家,每天面对上百万在线的活跃知乎用户,对于人和内容的关系更加信赖,因此读读日报选择了人作为传播的渠道和载体。”


但现实给了知乎一个教训。作为内容精选平台的读读日报,最终没能砸出任何水花,虽然不乏拥趸,但用户增长和商业化遭遇双重困境,最终在 2018 年黯然退场,现在已鲜有人知。


我相信这次尝试对知乎冲击很大,并直接影响了它的内容战略。


在同一时刻,各种依托算法的产品快速兴起,进一步彰显算法的统治力。它以无可匹敌的工具理性,打破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幻想。


转变发生在 2018 年。以此为起点,知乎采取了打乱时间线、推出社区热榜等一系列措施。随后几年,伴随知乎视频化、电商化策略转向,算法推荐也被推高到越发重要的位置。


知乎在这几年发展的过程,也是对算法纳入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而落点就是2021年12月的这次改版。


二、改变


人与人的连接,就是以创作者为核心的内容分发模式。具体到知乎,就是创作者与订阅者的连接,知乎大V与粉丝的连接。


知乎具备培育大V的基因。社区创建初期采用的定向邀请制,奠定了专业、精英化的氛围,为“大V”这个物种的出现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


大V,曾是知乎最鲜明的标签。他们是“专业”“权威”“热衷分享”的代名词,但也因为部分成员“年薪百万、人在美国、刚下飞机”的浮夸人设与互联网主流叙事明显脱节,导致外界的态度经历了从崇拜,到戏谑,再到污名化的转变。


对于大V,知乎的态度也经历了由正面到负面的变化,原因在于大V群体本身就是极其不稳定的因素,而一个社区成熟的标志,就是去除一切不稳定性。


现实就是,在几年时间里,知乎用算法逐步剥夺了大V的话语权。


算法信息流未大规模采用之前,大V与粉丝之间的连接十分紧密,他们的回答、点赞与转发的内容,都能够直接体现在粉丝的时间线上。粉丝数量跟内容的可见度是呈正比的。


但在社区算法化之后,时间线被打乱。创作者与订阅者的二元连接之间,多了算法这个中介。


也就是说,大V所有内容在流向用户之前,都需要先经过算法的审视与判断,只有符合筛选标准的,才会优先出现在订阅者的信息流中。不符合标准的,将排在信息流末位,不会得到进一步传播。


算法是社区中心化趋势的表征。过去,知乎大V通过内容分享,并借助平台的力量完成了粉丝的原始积累。但平台也被分割为一个个领地,大V就是领地的领主。


现在,平台通过算法,把内容分发、流量分配的权力重新收拢在自己手中。借助算法,平台能够基于自身利益与考量对流量进行调配,并且能够控制、扶持立场一致的“新领主”。


在这种情况下,大V们积攒的数万甚至数十万的粉丝数,都成为了一个虚浮的数字。即便一名用户关注了某大V,后者的动态也不一定能呈现在前者的时间线上。


粉丝不再属于大V,粉丝数不再是内容曝光量的保证,内容的呈现以及传播数据,都不再与粉丝数量直接相关。一种奇特现象日趋常见,拥有几十万粉丝的知乎答主,日常发布的内容(回答、想法)可能只有个位数的点赞。


三、动机


将算法运用到内容分发,是在线社区发展的大势。算法使成千上万的内容与数以亿计的用户得以连接,并且制造了超级平台。以知乎为例,月活跃用户数过亿的知乎拥有近 3 亿的回答,如果没有算法,难以想象它如何运行。


可以说,知乎的转变既是算法浪潮中的被动接受,但也是它主动的选择。


过去,大V们独立于平台存在,享受着绝对的粉丝和流量资源。处于优势地位的大V,能够越过平台,从用户端反复收取流量红利,进行影响力变现。


但如果大V肆意发布内容,或者抱团营销,显然会破坏社区的生态。几年前,知乎曾多次打击用户私下接广告的行为,就体现了这种焦虑。


另一方面,面对其他平台的竞争,大V有随时出走的可能性。他们可以把在知乎上积累的影响力资源迁移到其他平台,或者以此要挟,坐地起价。


“300 大V出走悟空问答”就是一例。尽管后者没有成功,但已经足够可以警示知乎:一旦对大V们失去控制力,类似情况只会更经常发生。


借助算法,无疑能规避掉这些问题。通过规则的设定,平台能够定义何种内容才是主流,进而使社区生态保持稳定,并朝着管理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而粉丝数无用化之后,大V们的真实影响力也成了一个谜。“知情权”被掌握在平台手中,不管是广告商还是竞对平台,在勾搭大V的时候都需要反复思忖。


这同时切断了大V自己的商业化道路。未经平台许可的广告内容,并不会获得广告主期待的曝光。只有通过知乎官方的商业化渠道“知任务”,才能绕过算法的制裁,并且获得额外的推荐。


通过算法,大V们日渐萎靡的创作积极性,也能够被知乎调动起来。他们被迫从功劳簿上起身,加入了算法驱动的内容内卷。毕竟如果不讨好算法,就意味着没有流量。对于以此为生的大V们来说,这显然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在算法的运作机制下,内容的重要性凸显,但内容创作者不再被推向前台,而是被迫隐于幕后。


于是,他们的个人标签与特色也不再重要,内容是否契合算法规则,是否会被算法推荐,则变成了重中之重。


从过去的“面向受众写作”,演进成“面向算法写作”,内容水化的趋势由此而来,创作者的写作成就感也急转直下。


一种显见的趋势是,聚焦在垂直领域深耕的知乎大V已经不再多见,他们中的大部分转向成为综合性的大V。不管是法律类的,还是母婴类的大V,他们回答中与社会热点相关的比例越来越高,视频回答越来越多(信息含量往往极低),因为此类问题更容易被算法推荐、登上热榜,获得更多流量。


内容本身不再重要,粉丝数没有意义。只有数据和算法,才成为了最宝贵的东西。


四、结语


大V是创作者的代表。被算法杀死的不仅仅是大V,而是所有人与所有人的连接。机器逻辑主导着本应主观的创作,工具理性主宰了灵魂与大脑的碰撞。


我并非对算法存在某种道德洁癖,也不想高屋建瓴地批判,更不想做“劝人从良”的圣母,规劝知乎放弃算法——这不现实,也不公平。算法时代袭来,没有谁能独善其身。顺者昌,逆者亡,规则就是这么简单。


我只是很遗憾目睹一个拥有自身特色的平台,被席卷到了算法的大浪之中,曾经的坚守被逐一消解,最宝贵的品质变成了最廉价的垃圾。


又或许,这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正经研究(ID:buzhengjingyanjiu),作者:麦克鲁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