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中国手机业不能再输的一场仗

特别策划

2022-01-05 19:18

2021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演了一场大“滑铁卢”——在2020华为屡次被美国以“贸易清单”打压,导致影响产品生产之后,苹果史无前例地降价促销,进一步挤占了中国智能手机厂商的高端市场空间。

 

根据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的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10月,苹果在“5000~8000元”、“高于8000元”这两个高端手机的主要价格区间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3.6%和94.1%。2020年同期,这两个数字不过是42.5%和13.7%,同比分别上涨了96.7%和585.6%。

 

高端市场的高毛利率还为苹果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光是2021财年,就收获了205.51亿美元的净利润,净利润率达到了恐怖的24.6%。

 

苹果在短短一年里再次成为了中国高端手机市场的“霸主”,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在失去利润最丰厚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重新夺回这块“高地”?将会是所有国产手机厂商们都需要面对的难题。

 

在华为事件后,谁有想法来撑起高端市场?谁有能力来撑起高端市场?

 

只有自己手握的产业才是“自己的”

 

对于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而言,要认识到苹果的两面性。

 

一面,正是因为苹果自身庞大的体量,以及早期将众多生产任务分发给了中国的手机产业制造商,才让不少供应链企业茁壮成长,而发展起来的供应链企业才能够成为国内手机厂商的坚实支撑。

 

 

尤其是手机各种零部件组装、外设的“非核心零部件”生产,已经催生出了富士康、立讯精密、德赛电池、歌尔股份等一批放眼全球都十分具有竞争力的中国消费电子供应链企业。

 

另一面,中立客观地看,苹果仍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商业公司,它的唯一使命就是给自己、给股东赚更多的钱。它要的只是自己成功,而不是中国智能手机产业,或者特定供应链企业的成功。

 

利润的分配就很能说明问题,以我们上面提到的4家国内公司为例,毛利率只有6%、15.8%、9.1%、14.4%。相比之下,苹果自己的净利润都已经超出这个水平、关键芯片和核心零部件厂商中毛利润比较高的芯片公司甚至能超过60%。

 

更重要的是,苹果在某些情况下会果断“抛弃”供应商。以今年年初被苹果放弃的中国摄像头和触控供应商欧菲光为例,从表面上看是因为后者的技术和产品能力跟不上苹果的要求。但结合欧菲光2017年加入苹果供应链之后的业绩表现来看,苹果对于供应链的大订单策略虽然一度给欧菲光的营收带来了极大增长,但净利润不进反退。这样的净利润表现很难不影响企业的研发投入:以2020年为例,欧菲光全年的研发投入仅为18.3亿元,研发占营收的比例仅为3.8%。

 

 

在“抛弃”欧菲光之前,苹果就已经重新为自己找好了台湾、韩国的替代供应链厂商,自己的产品和赚钱节奏一点没有受影响。相反,本来苹果当初“扶一把”或许能幸存下来,继续成长的欧菲光不仅丢掉了订单,同时还要处理过去为了满足苹果而建设的生产力,不得不出售了一批子公司和相关业务资产,公司价值一落千丈。

 

值得警惕的是,欧菲光的“惨剧”并不是大结局:根据印度媒体报道,苹果已开始在富士康位于印度清奈市的工厂试产iPhone 13,预计于2022年2月在印度生产新机,用于印度国内及海外市场。

 

除了组装之外,东南亚制造业如越南、印度等对于中国智能手机组装和非核心零部件的“取代”,大概率会在未来十数年上演。到时候苹果也将像如今“抛弃”欧菲光一样果断。这不仅会影响到少数手机供应链厂商的死活,更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下游的国内智能手机厂商。

 

要消除“依赖”苹果的这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手机厂商把供应链变成“自己的”

 

中国手机产业出路:先让产业链“站”起来

 

之所以华为能够在高端手机市场一度成功,跟它资历最深,也在通信这块有最深厚的积累有非常大的关系。

 

早在还是PC时代的1991年,进军程控交换机市场的华为就打起了芯片的念头,早在1993年就完成了第一颗芯片的设计与制造。也正是如此早的起点,才让后来华为持续自研芯片、打造高端手机产品成为可能。但在华为事件后,“简单”的以一家公司为主线,通过垂直生态的方式推进技术和创新,甚至是利用国家提供的资源与优惠政策发展的路径,未来显然有被再次“针对”的风险。

 

剩下的,是一条更难走的发展“道路”——全产业链齐头并进。

 

再直白点说就是,“先进”的手机厂商反哺供应链,带动“后进”的供应厂商发展,再通过全产业链的齐头并进,最终实现中国智能手机产业的整体腾飞。一个多个环节、多家公司都具备全球竞争力,且产业合作密切的供应链,自然比一家巨无霸更难针对。

 

这条道路从一开始就不同于苹果的只顾全自己,因为它在执行上完全违背了“唯利是图”的商业底层逻辑。除了订单需要一定程度向国产优势供应链倾斜,还需要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最大限度“保护”国内上游创新厂商。就对于产业的支持而言,国内智能手机厂商中做得最好的,其实是小米。

 

根据小米官方2021Q1财报披露,小米直接投资的企业超过320家,如果再加上小米旗下各个产业基金,总体数量就将超过400家。


 

从应用来看,小米在半导体的产业投资已经涉及了人工智能、新一代显示技术、集成电路、无线通信、工业自动化等十二个领域,领域之间基本不重叠,即便领域重叠也有细分赛道上的区分。投资覆盖整个产业流程,从各种芯片的设计,到芯片封装测试、到半导体生产设备,再到最上游的半导体材料,非常齐全。

 

在投资以外,小米也已经与这些供应链企业形成了深度的“绑定”:例如小米投资了的晶晨半导体,主要业务是设计智能多媒体处理器芯片,小米、TCL、创维的智能电视、机顶盒就是用的晶晨芯片,小米自己就是晶晨的前五大主要客户之一。

 

再比如最上游的半导体材料,OLED在智能手机中的普及已经不可逆,而在最上游的OLED材料环节,被德国默克、美国杜邦、日本出光兴产、美国UDC等少数几家厂商所垄断,而小米选择了扶持国内初创厂商卢米蓝,着手相关材料的技术开发和创新。

 

有别于苹果,这种伙伴而非从属的关系,短期内投入产出不对称,但恰恰是基于小米对于中国手机产业的深度理解——正如小米过去已经发展起来的IoT产业链一样,产业链、生态伙伴的成功将会是小米未来成功的前提。

 

唯有到了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能够“齐头并进”的时候, 才算是中国手机业真能在全球面前站起来的那一天。

 

高端之路就在脚下

 

现阶段的中国手机业,意图进入高端市场,已经不再是“敢问路在何方?”,而坚坚实实迈出那一步,能够喊出“路就在脚下”的,小米借助小米10算是叩开了大门,小米12则是助其真正站稳了脚跟,向纵深走去。

 


12月28日,小米举行的小米12新品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开场就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将之前小米五年研发投入500亿的计划,直接提升到未来五年1000亿。坚信技术为本,死磕硬核科技,不负米粉期待!”

 

这场发布会上同场登台的小米12、小米12 Pro和小米12X三款旗舰手机,是小米和供应链全方位研发投入的最新成绩。“双尺寸双高端”的做法也是国内手机厂商向三星、苹果看齐,对于高端市场的野心表露无疑。在这三款旗舰产品背后,就包含了小米与国内超过60家国产供应链厂商的合作。

 

其中小米12和小米12X所使用的那块“世界最先进”、并且打破了权威机构DisplayMate A+ 15项纪录的6.28寸AMOLED柔性屏,正是来自国内的面板厂商TCL华星。在2021年9月,TCL华星官方还曾透露了和小米的深度合作:在武汉共建联合实验室,对前沿半导体显示技术开展预研合作。

 

在大尺寸旗舰小米12 Pro上,小米还首发搭载了自研充电芯片小米澎湃P1,搭配120W有线+50W无线+10W无线反充,开创性推出全球首款120W 4600mAh大容量单电芯快充方案,使高功率与大电池兼得。

 

在其他零部件上,小米还与供应商蓝思科技进行了深度的合作,通过成立联合研发中心的方式,将亦庄智能工厂的新材料、新工艺、先进制造技术等输出给蓝思科技,助力其打造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智能工厂。

 

已经在产品中初现成绩的“自研+自主生态”发展路线,必然会成为小米未来高端路线的重要支撑,也将成为未来消费者对于小米高端路线认可的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今年发布的、打下高端定位认知的小米12系列,祭出了“双尺寸双旗舰”的大杀招,真正目标是“三年冲击第一”。虽然目前苹果的营收领先优势仍比较大,但在2021年第二季度小米的销量也曾超越苹果冲上了世界第二,已经展现出了足够的可能性。

 

彻底自主发展的供应链体系、完成高端进化、建立做行业领导者的能力,小米的步步为营, 将成为包括小米在内中国智能手机厂商,能否摆脱心理、产品依赖的关键,也将决定中国手机产业定鼎一战的走向。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