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1-12-30 13:43
汽车合资股比放开前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吴雪,编辑:于杰,原文标题:《合资股比放开前夜:进退之间的那些小算盘 | 年度策划》,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山不容二虎”,但在汽车领域政策限制的博弈之下,50:50话语权平等的合资公司却神奇地存在了多年。


从最初的风险共担,到1994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规定,当历史的时钟拨到2022年1月1日时,汽车行业外资股比的限制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于是,当政策的限制消失,在合资车企股东双方的股权博弈中,迫不及待、蠢蠢欲动和如释重负轮番上演。一出又一出大戏,成为了岁末年初汽车行业引人关注的焦点。


一、那些迫不及待与蠢蠢欲动


在这场股权争夺的大戏中,最为积极的参与者当属德系三强——宝马、奔驰和大众


在2018年发改委正式宣布将陆续取消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一年之后,2019年华晨宝马成立15周年之际,宝马迫不及待地与华晨签订了股比变更协议。


根据协议内容,待到2022年政策限制消失之后,宝马在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将由此前的50%扩大到75%。


当然,为实现这一目的,宝马必须加大对华晨宝马的投入以及对合资伙伴华晨的支持,例如:


延长华晨宝马的合资协议至2040年;

对华晨宝马的投资增加30亿欧元,用于沈阳生产基地改扩建项目;

与华晨签署500亿元的零部件订单……


而这也使得华晨宝马成为了众多合资乘用车企业中,率先宣布将进行股权变更的一个。


事实上,从政策规定来看,在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之前,专用车、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在2018年已经取消,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也在2020年被取消。


于是,在华晨宝马之后,早就放话“考虑提升在华股比”的大众汽车集团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集团投资10亿欧元获得了江淮汽车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在新能源合资企业江淮大众中的持股比例至75%。随后,曾经的江淮大众也被正式更名为了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紧接着在2021年初,大众汽车集团又宣布在中国成立第二个持股超过50%的合资公司——奥迪一汽新能源合资公司。


在这家公司中,奥迪及大众的持股比例占到了60%,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一方。


不管是宝马还是奥迪,不难发现,在股权争夺大戏中,豪华品牌总是首当其冲。这当然并非巧合。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首先是由于豪华品牌的利润较高,股权争夺的吸引力自然更大。


其次,在豪华品牌合资公司中,中方的话语权往往不高。无论是品牌打造还是技术输出,中方的贡献都少于外方时,持股比例自然也最容易出现松动。


事实上,在20世纪80年代,当第一家合资车企——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时,据说当时的双方并没有对股比提出太多要求,50: 50的比例主要是为了方便统计。而且在当时,合资双方对这一项目也并不看好,五五开也有风险共担的因素。


只是后来,随着合资企业的增加和利润的增长,当股权比例直接影响到利润分成时,股比争夺的双方也开始虎视眈眈。


二、放弃与争夺同时上演


不过有意思的是,就在豪华车企的股东双方在利润的吸引下积极争夺股权的同时,舞台的另一方,主动放弃的戏码也在同时上演。



2021年11月,在合资近20年后,东风汽车集团最终决定将持有的东风悦达起亚25%的股权正式挂牌出售。12月21日,这一股权被股东方之一的江苏悦达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2.9亿元的价格拍下。


按照此前各方透露的消息,悦达也并非这部分股权的最终持有者。待到明年股比限制取消后,这部分股权或将被转到另一股东起亚的名下。届时,合资公司中的持股比例也将变为起亚75%、悦达25%。


在东风主动宣布退出的背后,是近年来东风悦达起亚低迷的市场表现。


数据显示,2020年东风悦达起亚共计亏损47.5亿元,而2021年前10个月累计亏损也高达26.12亿元。


对于股东方而言,有如此业绩的合资公司无疑是拖累。尤其在东风当下的发展战略里,收缩战线,全力发展自主品牌才是重点。


与东风主动放弃东风悦达起亚的股权类似,在2021年9月份时,同样业绩不佳的广汽菲克也曾传出股权变动的消息。


据说,Stellantis集团和广汽集团已经达成一致,广汽将出售广汽菲克20%的股权给Stellantis。也就是说,双方的股权占比将变为Stellantis占比70%,广汽占比30%。同时,在2022年3月前,“广汽菲克广州分公司”也将完成注销。


虽然在传言出现之后,关于是否会进行股权交易,双方都选择闭口不谈,但一个事实是,在2018-2020年三年中,广汽菲克已经累计净亏损接近50亿元。甚至根据广汽2020年的财报数据,广汽菲克已经资不抵债,净资产为-3.31亿元。


尽管我们并不知道股权交易的想法由谁最先提出,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这场交易,广汽与华晨的心态绝对不同。


面对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合资公司,广汽如果得以从中抽身,显然如释重负。


而类似的处境,在中国汽车市场上二十余家合资乘用车企业中并不罕见。


在东风被曝出将出售东风悦达起亚股权的第一时间,就有消息称,东风旗下市场表现同样不佳的神龙汽车也在进行股权调整的谈判,目前已经有了初步方案。


今年下半年,一汽集团也将一汽马自达的股权进行了转让。一番操作之后,一汽马自达成为了长安马自达的子公司,一汽集团仅保留了后者5%的股权。


而近年来销量一跌再跌的北京现代,也是股比变更传言的“重点关注”对象。


当然,不仅国有汽车集团们选择在恰当时机及时止损,面对业绩不佳的合资公司,主动撤出的外方也同样不少。


在2021年上半年,近年来越发边缘化的东南汽车就曾发生股权变更,原本持股25%三菱汽车正式退出,股权被转让给了福州交通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三、说不的底气


2018年,当发改委等部门首次表态取消合资车企股比限制时,市场上也曾出现“中方将失去话语权”、“自主品牌将面临巨大冲击”等各类担忧。但三年之后,随着自主品牌的发展,担忧已逐渐消散。


在2019年时,大众集团CEO迪斯曾向外媒透露,正考虑增持在华股比。但面对这一单方面发布的消息,大众在华合作伙伴之一的上汽集团给出的回复相当硬气——“对于此次合作外方未经事先交流,单方面就在华合资企业重大事项表态的行为,上汽集团感到遗憾”。


此前,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中国车企成长迅速,已经拥有了相当的底气和实力,中国车企对于股比调整也淡定了不少。


甚至鉴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的优势,在一些合资新能源项目中,中方反而一反往日常态,成为了技术输出的一方。


以丰田与比亚迪合资成立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为例,据说在双方的合作中,车辆的设计研发制造都由比亚迪负责,并将搭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而丰田只管验收,最后挂上丰田标识而已。


而在长城与宝马合资的光束汽车、吉利和戴姆勒合资的智马达汽车(smart)中,协议也明确表示,中方将深度参与到车辆的研发和制造环节。



整理中国汽车市场上合资公司的合同情况可以发现,目前各个品牌的合约到期时间有早有晚,平均剩余大约15年左右。而根据政策要求,只要合资双方协商一致,股权调整并不受时间限制。


这也就意味着,未来的股权调整仍将是一场旷日持久、多方博弈的大戏。


正如师建华所说的那样,即使股比放开在即,但也不会出现一时间纷纷调整的现象。毕竟,“外资公司想要增持,无论从资金还是本土化发展考虑,难度与挑战都不算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吴雪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