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识局(ID:jianshiju01),作者:古月,原文标题:《全国民营医疗机构一年亏损1300亿,劝人办医天打雷劈?》,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1月6日,曾经头顶“中原医疗第一股”的河南鹤壁京立医院被拍卖。
京立医院曾是鹤壁市“十五”计划重点工程的明星项目,也是河南省最早进入资本市场的民营医院。2020年,鹤壁市领导还曾亲自见证京立医院的一项合作计划。
诸多光环加持,依旧没能挽救这家民营医院。
京立医院自2016年上市新三板后就开始出现净利下滑的问题;2019年之后,更是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同时,医院拖欠薪资、借贷融资纠纷、实控人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等诸多问题也开始不断发酵。
从“万众瞩目”到“跌落神坛”,京立医院正是国内民营医院坎坷求生的一个缩影。
2021年年末,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非公医疗机构整体亏损1300亿元,约是公立医疗机构亏损金额的65倍。
社会资本办医,不再是一门好生意。
一、僧多粥少
卫健委的《统计年鉴》显示,2015-2020年的5年间,民营医院数量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
2018年,国内民营医院总数首度突破2万家,截至2020年时更是攀升至2.35万家左右,接近公立医院数量的两倍,占总数的66%左右。
按照国家卫健委的口径,这里的医院包括一二三级医院,以及未分级医院,不包括门诊部、诊所等较简单的医疗机构。
中国公立医院、民营医院数量比较(2015-2020)
政策利好是民营医院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健识局粗略统计,过去5年间,仅中央层面,就有超过20份文件提到了要鼓励民营医院发展。十四五规划还明确提出,要“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
在此情况下,包括陆道培医院、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众多民营综合或专科医院涌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通策医疗为例,在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公司的净利润仍实现了6%的增长,达到4.93亿元左右。
然而,能被市场看到的“尖子生”毕竟是少数,挣扎求生,乃至亏损经营才是全貌。
《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中国所有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和支出分别约为4.87和5万亿元,总体入不敷出。细分来看,公立医疗机构整体亏损约20亿元;非公医疗机构收入6760亿元,支出8067亿元,亏损金额达到1300亿元,比公立医疗机构整整多了65倍。
2020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与支出情况
另一组数据或许能为这个巨大反差做出些解释。
就诊疗人次来看,2020年公立医院接诊总数达到27.92亿人次。相较之下,民营医院的接诊数仅为5.31亿人次左右,同比下降7%,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
占中国医院总数66%的民营医院,只承担了全国不到20%的病人,不亏才怪。
究其根源,民营医院自身不可调和的矛盾可能是主因。一方面,民营医院普遍存在过度诊疗、不规范治疗、不规范收费等问题,导致社会对民营医院的不信任感越发增强;另一方面,经营、用人成本高昂也是许多民营医院难以盈利的重要原因。
如前述京立医院,2017年时曾面向全国启动人才招聘战略计划,许诺最高一次性奖励3000万元的补助和安家费。
通策、瑞尔这类靠医生和服务吸引客源的专科民营医院来说,在这一项上的花费更是惊人。瑞尔在招股书中提到,2021财年雇员福利开支占比高达38.6%左右。
民营医院还需要承担大量的营运成本,例如房租水电费用等。在经济效益上,即便同等级的民营医院,利润也没法和公立医院相提并论。
二、还能继续承担风险吗?
时间倒退回2010年,拥有一家医院一度是上市公司的“终极梦想”。
有数据显示,2013年时,国内仅发生20多起医院并购案,涉及金额21亿元左右。但到了2016年,这两个数字分别飙升至108家和161亿元。华润集团曾提出“5年30家”的收购“小目标”;曾头顶“民营医院第一股”的恒康医疗,不惜豪掷43亿元,买下了19家医院。
如果医院能开“后悔药”,这些入局者可能要抢先排队挂号,退掉高昂的学费。
自2018年起,在带量采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控费“组合拳”之下,民营医院逐渐陷入内忧外患:对内,管理运营就是大问题;对外,药价下降,基层公立医疗快速崛起,提供低价高效的医疗服务,民营医院便捷的优势荡然无存。
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更是不断加强。
国家财政部官网显示,2020年间,仅补贴到各省公立医院用于“综合改革”的资金就达100.86亿元,更不要提其他的卫生健康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传承专项补助等条目。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行动。如深圳市对于那些入选“省级高水平建设医院”名单的医院,在省政府补贴3亿元之外,还会单独再发9个亿,并霸气地表示:“请在3年内花完。”
财政补贴是民营医院不具备的重要优势。
《统计年鉴》显示,2020年全国公立医院接诊人次就2019年而言同比下降15%,下滑幅度远大于民营医院,但数以亿计的财政补贴让公立医院免遭大笔亏损。
反观民营医院,只能从市场上拿钱,一旦没了客源,亏损倒闭是必然的结局。
2020年末,恒康医疗开始转让医院资产,以9000万元的价格卖掉了旗下的大连辽渔医院。这家地方小二甲的年门诊量一度能达到16万人次;2021年年初,北京新里程接手恒康医疗,启动破产重整工作。
选择熬下去的话,也许能苟且久一点,但也“难逃一死”。2021年12月,广州南洋肿瘤医院有限公司因资不抵债,被法院宣告破产。这也曾是一家风光无限的民营专科医院,成立于2009年,由我国肿瘤内科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担任名誉院长,拿到过复星医药9000余万元的投资。但破产之时,南洋肿瘤医院账面上只剩下了1100多万元。
据天眼查数据,2019年时,国内民营医院的年度注销量尚且只有347家。但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增至685家。
行业里还是有不服输的,健识局粗略统计,在资本推动下,包括何氏眼科医院集团、瑞尔集团、三博脑科医院在内,至少10家民营专科医院在2021年递交上市申请,其中不乏“二战”、“三战”者。
有业内观点认为,所谓“倒闭潮”或许正是民营医院的一轮大洗牌,筛掉了急于扩张、冒进的投机者,留下的自然是有价值的。
全行业亏损的大局下,剩者能为王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健识局(ID:jianshiju01),作者: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