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1-18 06:57

十大王者实业公司的202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柳书琪、顾翎羽、马霖、杨立赟、江帆、韩舒淋、刘丁、尹路、李廷祯,编辑:刘建中,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1年不是中国经济的好年景,多个行业严重收缩,恒大等多个知名龙头公司陷入财政困境。


但中国的实体经济,行业众多,韧性仍在。在不算美好的2021年,仍然有些公司在盈利、营收、市值等方面表现亮眼,不仅是行业第一,还是超级第一。这些在本行业中遥遥领先的公司,可以被称为行业王者。比如股民口中的“宁王”宁德时代。


在A股上市公司之中,《财经十一人》按照2021年底市值排名选取了实业行业中的十家王者公司。回顾其从无到有、发展壮大、声名鹊起、君临天下的王者之路。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物竞天择的应有之意。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时代,局势变化将更加迅速。即使是王者,在未来也必然遇到挑战、甚至遭遇困境。我们一起展望这些王者的2022以及更远未来。


十、“面板王”京东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显示面板产业一直为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轮番掌控。直到近年,国产企业崛起,在全球版图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京东方(000725.SZ)则是个中翘楚。


京东方成立于1993年,1997年在深交所B股上市,2001年增发A股。其主要业务是为各类终端产品提供显示器件。2020年京东方在全球显示器件中的出货量占比达到25%以上,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电视这五大应用领域的显示屏出货量居于全球第一。


2021年前三季度,京东方实现营收1633亿元,同比增长72%,归母净利润约200亿元,同比增长708%。TCL华星光电是该行业的第二名,京东方营收是华星光电母公司TCL科技(000100.SZ)同期的1.35倍,归母净利润则是其2.2倍,华星光电与京东方的差距更大。截至2021年底,京东方A市值约为1942亿元,是TCL科技的两倍以上。


王者之路


京东方之所以能在一众国产显示面板企业中脱颖而出,关键有三:


其一是外部环境的红利。2018年~2019年间,由于面板价格低迷,利润空间有限,主要日韩厂家如三星、LG陆续宣布将全面关停LCD产线,转向盈利能力更高的OLED。此时国产面板厂商凭借成本优势,逆周期投资,迅速做大。预计2021年中国大陆面板厂的全球产能占比将跃升至67%。


其二是抓住了转型时机,通过大手笔的收购,较早切入显示面板领域。2003年,京东方出资3.8亿美元,收购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显示业务,拿下了进入显示领域的入场券。此后京东方稳步扩建产线。目前,京东方已拥有15条产线,包括12条LCD产线和3条OLED产线。不断攀升的产能让京东方逐渐形成了规模效应,巩固了龙头优势。


其三是最重要的因素:京东方强大的吸金能力。面板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条产线的投资甚至高达上百亿元。自上市以来,京东方A融资超过2000亿元,用于资产收购与产能建设的总投入近4000亿元。这背后离不开高额的政府补助。近五年年报显示,政府补助在京东方的净利润中占比过半。 


2022以及更远的挑战


面板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规律。伴随着新增产能和供需关系的更迭,每隔12-24个月就会出现价格的波峰和波谷。“标准产品价格每三年下降50%,那么产品的技术保有量必须每三年增加一倍。”京东方前董事长王东升曾说,这也被业内称为“王氏定律”。


在上一轮周期中,京东方及其他国产面板企业弯道超车,逐步替代了日韩企业的部分产能。但京东方自身是否能熬过下一个面板周期,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2021年三季度开始,液晶电视和手机面板已出现降价趋势。截至今年1月,电视、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多数显示面板的价格仍在下跌。


另一项挑战是,韩国三星和LG多年积累,显示技术深厚。它们正在试图通过布局OLED等更先进的技术,重夺行业主导权。市场研究机构UBI 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三星OLED出货量的市场份额为68%,LG约为21%,京东方为5.7%。虽然京东方已有和在建的OLED产线共4条,但与世界头部面板企业仍有不小的差距。


为了抵御行业周期、扩大发展空间,京东方正在原有的显示面板领域开辟新的战局。2020年,京东方提出“1+4+N”战略。“1”是半导体显示事业;“4”是京东方将倾斜资源重点发展的主营业务,包含传感器及解决方案、 Mini LED、智慧系统创新、智慧医工;“N”是融入物联网场景的具体业务,包括智慧车联、智慧零售、智慧金融、工业互联网、智慧园区及智慧城市公共服务、数字艺术等。


京东方将物联网作为下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但如今尚未取得明显进展。完成从显示面板供应商到物联网时代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仍是一条漫长且艰巨的路程。


九、“海王”中远海控


“海王”中远海控(601919.SH/01919.HK)运力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集装箱航运公司,比中国第二名台湾长荣的运力高出一倍多。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2005年6月于联交所上市,2007年6月又于上交所上市。


疫情发生后,全球供应链持续紧张,集装箱运价高企,中远海控经历了上市15年以来最大的辉煌。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远海控报收于18.69元,较2020年末上涨99%,总市值2993亿元。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增长16.5倍。


王者之路


“海王”中远海控躺赢在航运景气周期里


航运业呈现明显周期性,当运力供过于求,运费下降,造船放缓。而一旦贸易复苏,船舶运力供小于求,运费上升,造船加快。由于造船时间长,及至交付时市场往往已经又发生变化,运力再次供过于求,开始下一轮周期。


普遍认为,航运周期基本每10年一次,周而复始。疫情前,海运价格多年处于低谷。不少航运公司主动淘汰船只,减少供给,以期提高利润。随着2021年全球贸易回暖,海运价格快速反弹。


中远海控用一年时间赚了过去十年的钱。这是不可复制的机遇,在畸形的供需关系里,中远海控凭借运力和其他优势,轻松“躺赢”。


2022以及更远的挑战


随着疫情减弱,海外供应链修复,船舶运力提升,中远海控的高营收、高盈利状况不可能长期持续。事实上,拉低海运价格的各类因素已经开始发酵。比如,班轮公司、非经营性船东、投资银行和租赁公司,都在全力建造集装箱船。目前正在进行的史上最强造船潮,意味着下一轮的过剩危机。


海运是一个集中度很高的行业。头部公司凭借规模优势,垄断大部分资源和生存空间。因此,即使明知景气之后是萧条,在景气红利期,航运公司为了保持优势地位,也无法停止增加运力。根据官方公告,中远海控正在筹划扩张运力,拟订造10艘集装箱船舶,总价约96.7亿元。而在2020年,公司已购买12艘23000TEU型集装箱船舶,新租入74条集装箱船舶。


增加运力要付出高昂代价,高负债是这个行业龙头公司的通病。纵观中远海控上市以来,虽然营收总体稳定,但净利润波动极大。2007以来的14年里,有四年净利润大于60亿,却也有四年净亏损大于60亿。


据其2020年报,中远海控总负债193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73.64%。在其成本构成中,利息费用高达41亿元。


2022年,中远海控可能依旧过得舒服,但周期红利却会逐渐收窄。值得注意的是,此轮海运业暴涨的主要原因是疫情驱动的供应链混乱。这也意味着周期下行的具体时间难以判断。


“海王”的未来,可能是十个王者中不确定性最强的。


八、“油王”金龙鱼


中国食用油行业的龙头位置长期被金龙鱼(300999.SZ)把持。


金龙鱼品牌所属公司益海嘉里成立于2005年,2020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金龙鱼2021年12月31日市值3416亿元。2021年前三季度的营收为1627亿元,营业利润56亿元。


如海天味业被称为“酱茅”,农夫山泉被称为“水茅”,金龙鱼堪称食用油领域的“油茅”。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近十年市占率稳定在40%左右,排在其后的是中粮福临门和鲁花,这两个品牌一共占有约20%的市场份额。


金龙鱼不仅在食用油领域,其实在面粉和大米销售上,市占率也排在第一。据尼尔森数据,近几年其包装米市占率18%左右,包装面粉市占率27%左右。


中国粮油上市公司包括了道道全、西王食品、中粮科技、克明食品、金健米业等,不过无论是营收还是市值,它们都远逊于金龙鱼。


王者之路


金龙鱼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得益于其创始人早年的资本积累。中国早年,消费选择相对贫瘠。这为金龙鱼快速占领市场提供了机会。


金龙鱼创办人是马来西亚华商郭鹤年和侄子郭孔丰。郭氏家族自20世纪初就开始经营大米、大豆、糖,并逐步建立起从粮食、副食品到房地产、航运等产业的商业王国。


1986年,郭氏家族的业务范围继续扩大,郭鹤年侄子郭孔丰注册金龙鱼商标,在东南亚、中国市场销售小包装食用油。2005年,二人在上海成立益海嘉里,专门在中国市场做食用油生意,金龙鱼在中国的销售通路进一步打开。


金龙鱼进入中国时,中国是统购统销制的时代。居民买的是散装油,质量很差。金龙鱼在中国市场最早生产小包装食用油,并成立精炼厂。郭氏家族在内地市场起家时,还曾与中粮集团成立合资公司,通过巧妙的合作,利用本土企业资源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如今金龙鱼的销售收入97%来自中国市场,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70余座,产品覆盖米面油,已经完全本土化,成为了中国粮油国民品牌。


金龙鱼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市场保持地位,源于多重因素。除了早发展、早占领消费者心智,受消费者认可之外,在产品概念上先人一步也是重要原因。


金龙鱼是最早打“营养”“健康”概念的食用油品牌,也舍得花重金砸在广告营销上。与海天味业类似,金龙鱼的渠道下至县乡,覆盖了零售、餐饮、食品工业渠道,高效密集,因此能够发挥更强的规模优势。


2022以及更远的挑战


金龙鱼的王者地位相对稳固。在食用油方面,其份额是中粮与鲁花之和的2倍,后者想要追赶上金龙鱼,恐怕很困难。


不过,鲁花专注于花生油品种,且近两年花生油更健康的印象深入人心。鲁花或许会在单一品种上对金龙鱼构成挑战。目前花生油方面,金龙鱼市占率为24%,中粮福临门16%,鲁花为13%。同时,中粮从产品布局到主打品类,一直在效仿金龙鱼。粮油老大和老二之间的竞争大概率会加剧。


金龙鱼2022年仍会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挑战,不过这是全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而对于金龙鱼,更需要关注远期挑战,即如何持续吸引消费者。


粮油是最普通的日常必需消费品。金龙鱼需要思考,如何做出差异化。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食用油原料越来越丰富。一部分年轻消费者已经升级至亚麻籽油、椰子油这些小众油品。在这样的趋势下,金龙鱼作为传统企业,更要打开思路,开发出真正健康、满足消费需求的食用油产品。


如果能够驾驭好产品、渠道、品牌的消费品“三驾马车”,金龙鱼将能够保持势头,保持王者地位。


七、“医械王”迈瑞医疗


迈瑞医疗(300760.SZ),1991年诞生于深圳市南山区,走过了30个年头,目前是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商。


迈瑞医疗的主营业务分为三大方面:生命信息、体外诊断、医学影像。主要产品包括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血液细胞分析仪、超声诊断系统等等。在新冠疫情后,迈瑞迅速推出了新冠 IgG/IgM 抗体检测试剂产品。根据该公司2020年报,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等产品的市占率均为国内第一,其中监护仪的市占率超过50%。


目前,迈瑞医疗在中国和美国设有九大研发中心,拥有43家境外子公司、20家国内子公司,全球雇员数量超过1.2万人。在国内市场,迈瑞的产品覆盖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在国际市场,它的客户包括梅奥诊所、约翰·霍普金斯医院、麻省总医院、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等等。


2021年前三季度,迈瑞医疗主营收入达194亿元,同比上涨20.7%;归母净利润67亿元,同比上涨24.2%;2021年12月31日,迈瑞医疗收盘价380.8元,市值为4629亿元。同日,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二的万泰生物(603392.SH)市值为1345亿元。万泰生物2021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3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亿元。


从市值来看,迈瑞医疗与万泰生物之间存在近三倍的差距;营收和净利润两方面,前者均是后者的五倍多。从上述三个维度来看,迈瑞医疗在行业中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2021年胡润百富榜中,迈瑞医疗的前任董事徐航以及现任董事长李西廷分别以1180亿元与1150亿元的财富,排名第35位与第37位。


王者之路


2006年,迈瑞医疗第一次拥抱的资本市场是美国纽交所。当时中国医疗企业没能得到足够关注,迈瑞的股市表现并不好。


2016年,迈瑞从美股退市。两年后,它重新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发行价为48.8元,对应市值为594亿元。


回归A股仅仅三年时间,迈瑞的股价和市值上涨了7倍左右。这与疫情对其业务的助推有很大关系。疫情期间,迈瑞的呼吸机“卖疯了”,并且带动其生命信息与支持产品的营收提升了54.18%。


从国际市场来看,海外从2020年3月开始进入疫情高峰期,引发应急采购,迈瑞得以大量拓展海外高端客户群。2020年,迈瑞在国际市场完成了700多家高端客户的突破,品牌推广提前了至少五年。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曾经表示:“原来我们进不去的一些西欧、北美的顶级医院,通过这次疫情都进去了。”


在国内市场,国家强调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随着医疗新基建的开展,国内医疗器械市场迎来长期扩容,且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迈瑞能够提供全院整体解决方案、智慧医院建设方案,因此成为院方采购的主要选择之一。


2022以及更远的挑战


虽然医疗器械行业的需求偏刚性,行业周期性特征不明显,且无明显的专利悬崖,产品生命周期较长。但是行业景气度与政策环境有较高的相关性,易受到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


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宏观层面不确定因素增多。迈瑞的业绩能否在高基数的情况下持续增长,是一个考验。另一方面,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仍不明朗,导致全球性流动受阻。海外对人口入境限制、货物物流运输限制,会对迈瑞的海外销售、海外采购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自2018年7月6日起,迈瑞对美国出口的监护仪、彩超、麻醉机、体外诊断等产品被加征25%的关税。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势如果进一步恶化,将直接影响迈瑞的出口业务。


国内市场的变化来看,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地区采取招标降价、阳光采购等方式,使医疗器械行业面临降价压力及趋势。一旦陷入价格战,不可避免地将拉低企业盈利能力。


对于迈瑞而言,一方面应紧紧抓住中国医疗新基建以及全球市场持续扩容的机遇,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应针对性备货、寻找新的可替代资源,为海外原材料供应问题未雨绸缪。


2022年伊始,迈瑞医疗就在股市遭遇滑铁卢。截至2022年1月12日,迈瑞医疗收盘329.92元,较2021年最高位时的492.05元,已经跌去32.9%。2022年其业务能否维持增速、保持王者地位,还需观察。


六、“单晶王”隆基股份


2021年光伏行业的王者,依然是隆基股份(601012.SH,下称隆基)。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隆基目前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硅片、组件制造商。


隆基成立于2000年,2012年登陆上交所。十年光景,隆基市值翻了60余倍。2021年底,隆基总市值为4663亿元,是A股光伏行业市值第二阳光电源(6300274.SZ)的2.4倍。2021年前三季度,隆基股份营业收入约560亿元,营业利润约90亿元。


2021年底,隆基硅片产能为105GW,是第二名中环股份的1.2倍,市占率为46%;隆基组件产能为65GW,是第二名晶科能源的1.8倍,市占率为19%。


王者之路


隆基做对了什么?答案应该有二:


1. 坚持单晶战略


过去十年,单晶技术对于多晶技术的替代是光伏行业最为显著的变革,前者以更高的转换效率取胜。替代始于硅片,并逐步向电池片、组件传递。2015~2020年,单晶产品的市占率已从19%涨至90%。


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数年的超额利润,始终坚持单晶路线、并以硅片业务起家的隆基自然获利最大。2017~2020年连续四年,隆基都是A股最赚钱的光伏企业。


2. 向下延伸做一体化


2014年开始,为了开拓单晶硅片的下游市场,隆基将业务延伸至组件端,并加码电池片业务。凭借着不可逆的单晶技术大潮,隆基的组件业务也迅速做强。仅用了四年时间就闯进一线梯队,并在2020年登顶全球。


2022以及更远的挑战


展望2022年,摆在隆基面前的并不是一条坦途。


过去几年,高利润、低门槛的硅片制造行业吸引众多资本进入。单晶带给隆基的红利,正在逐步消退。高价的原材料正在加剧这一进程。2022年的硅片端将成为竞争最激烈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