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2022-01-18 19:59
详解2021中国经济年报:8.1%增速创十年来新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记者:李可愚 张怀水 张蕊,编辑:陈星 陈旭,原文标题:《详解2021中国经济年报:8.1%增速创十年来新高,人均GDP1.25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1月17日,2021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出炉。


从经济总量看,2021年中国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00万亿元,并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进一步上升,人均GDP已逐年接近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的“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中国经济8.1%的增速,不仅彰显经济复苏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创下近10年来的新高。


回顾不平凡的2021年,我们可以发现,进出口创纪录、工业生产强劲、消费稳步恢复成为这一年中国经济的“主旋律”。


展望2022年,投资企稳、改革红利接踵而至,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十四五”开门红:GDP总量跨过110万亿关口,人均GDP首破1.2万美元


纵观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可以发现,不少指标创下多年来的新高,一些全社会瞩目的关键指标甚至大幅突破历史最好水平。


在最受全社会关注的全年GDP增速方面,数据显示,全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而上一次出现超过8%的增速,还要追溯到2011年。



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此次发布的8.1%大幅超过此前设定的目标。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2021年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速与2020年的较低基数有很大关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2020年我国并未像一些主要经济体一样出现负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2020年守住经济正增长的基础上,2021年依旧实现经济的较高增速实属不易。


从近期各主要经济体披露的2021年全年GDP数据或预测看,中国8.1%的增速依然属于非常高的水平,无论是同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市场国家相比,中国的增速都可以说是名列前茅。



据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介绍,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中国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


而从总量上看,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670亿元,首次跨过了110万亿元这个关口。



回溯GDP总量历史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2020和2021两年中,我国GDP总量接连跨过“100万亿”和“110万亿”两个大关,而此前,我国GDP总量从跨越“90万亿”到跨越“100万亿”,花了两年的时间。


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能够收获这样的成绩,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大盘”已充分消化疫情带来的影响,实现了量和质的稳步提升。


更令世人瞩目的是,2021年我国人均GDP出现超预期大幅度抬升,首次超过1.2万美元大关。


宁吉喆披露,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人民币,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551美元。而在一年之前,我国人均GDP处在约10431美元的水平,短短一年间增幅高达约20%,这可以说是一个相当不俗的成绩。



与此同时,约1.25万美元的人均GDP,也已经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就在2021年12月中旬,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曾表示,2021年我国 GDP有望达到110万亿元,人均GDP约1.2万美元,接近世界银行高收入国家的标准。


对于中国人均GDP为何在短短一年内取得如此大的增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这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一是2021年我国GDP增速达8.1%,总量上来了人均GDP增幅一定会大;


二是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稳中有升,所以人均GDP换算成美元计价自然涨幅也比较大。


宁吉喆也指出,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折合17.7万亿美元,而2020年是14.7万亿美元,因为过去一年人民币汇率上升,这样计算出来的增量约为3万亿美元。


进出口首破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比持续提升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散发等多重考验,我国外贸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不仅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而且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显现出强劲的韧性。


宁吉喆表示,2021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9.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两年平均增长11.3%,按美元计价,我国贸易规模达6.05万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继续提升。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21年,以美元计价,我国进出口规模达到了6.05万亿美元,在2013年首次达到4万亿美元的8年后,年内接连跨过5万亿、6万亿美元两大台阶,达到了历史高点。


根据商务部此前公布的《“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十四五”期间,中国货物贸易的预期目标为:到2025年中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到5.1万亿美元。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十四五”开局第一年就已提前完成规划设定的目标。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前五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东盟、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对上述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为5.6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5.35万亿元、4.88万亿元、2.4万亿元和2.34万亿元,分别增长19.7%、19.1%、20.2%、9.4%和18.4%。同期,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3.6%,比整体增速高2.2个百分点。



从产品类型来看,2021年,与宅经济相关的商品出口在上一年高增长基础上,仍然有较强的国际市场需求。


海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液晶显示板出口金额同比增长30.5%,玩具出口额同比增长28.6%,家具及其零件同比增长18.2%。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外贸取得靓丽“成绩单”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企业自身的努力、稳外贸政策的持续发力,也有外部因素带来的新机遇。


霍建国强调,受疫情影响,欧美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没有能够完全恢复,东南亚国家停工停产客观上给中国外贸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海外消费需求对中国外贸的依赖度有所提升,叠加部分海外订单转移到中国,客观上对出口形成了拉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3~2021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从6.46万亿元增长至11.6万亿元,年均增长7.5%,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5%提升至29.7%。


霍建国表示,2021年,RCEP谈判生效步入加速期,中国与东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信心进一步提升。RCEP生效落地给外贸进出口带来的政策利好,在2022年有望进一步显现。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总值都取得了较快增长,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比重进一步提升,体现了我国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未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高增速仍有望持续。”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2013~2021年,中间产品占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49.8%提升至2021年的56.2%,2021年出口汽车零配件、纺织品、锂电子蓄电池分别增长26.7%、14.1%和50.4%。


此外,能源、农业、矿产等领域合作向好。2021年我国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原油1.18万亿元,增长44%;农产品3265.5亿元,增长26.1%;金属矿砂2127.7亿元,增长24.9%;天然气1854.5亿元,增长38.9%。


高增长≠高通胀:CPI创近11年来新低与PPI剪刀差明显缩小


2021年困扰全球多数主要经济体的高通胀问题,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应对。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0%,农村上涨0.7%。 



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3%,衣着上涨0.3%,居住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4%,交通通信上涨4.1%,教育文化娱乐上涨1.9%,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下降1.3%。


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价格上涨1.1%,鲜菜价格上涨5.6%,猪肉价格下降30.3%。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上涨0.8%。2021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各季度经济数据发现,2021年CPI第一季度与上年同比持平,上半年同比上涨0.5%,前三季度上涨0.6,全年CPI同比增0.9%。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和首席分析师杨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当前CPI比较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生猪价格比较低,对CPI是负向的拖累而非正向的拉动;二是工业生产比较强劲,企业产成品库存较大,上游的涨价因素主要被中游制造业吸收,向下游传导并不明显,因此居民端没有承受太多的涨价压力。


记者注意到,在工业生产方面,数据显示,2021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5.3%,制造业增长9.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4%。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2%、12.9%,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8.6、3.3个百分点。


在杨畅看来,工业生产延续了修复态势。从同比数据来看,2021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4.3%(前值3.8%),两年平均增长5.8%(前值5.4%)。从环比数据来看,12月环比增长0.42%(前值0.37%),延续回升迹象较为明显。


“与2017~2019年同期相比,环比增速也在正常水平,从定基指数来看,2021年要明显高于2017~2019年,工业生产属于高位平台波动企稳。”杨畅说。


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CPI指数为自2010年以来的低点,这是否意味着面临紧缩风险?对此杨畅表示,“紧缩不至于”,通货紧缩的定义是CPI至少20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


另外,2021年全年PPI比上年上涨8.1%,其中在2021年12月,PPI和CPI涨幅均出现较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势头趋于放缓。PPI与CPI之间的剪刀差降至8.8个百分点,比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



杨畅表示,PPI波动大,CPI波动小,二者之间的剪刀差缩小,主要原因是PPI有所回落。


而PPI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原材料价格回落。“煤炭2021年上半年涨得多,是因为控产的因素,下半年就缓和了。”杨畅说,驱动原油价格的因素比较多,2021年初主要是全球经济都在修复,对于原油有基本面的拉动作用,下半年开始,通胀压力比较大,各个国家央行都有收缩货币的意图,这对原油价格形成了制约。


消费强劲复苏:社零总额首破44万亿元,超过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2021年我国消费仍然呈现出诸多亮点。


宁吉喆介绍,202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44万亿的社零总额规模已经创历史新高。即便在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1.2万亿元,与2021年相比相差约2.8万亿元。


宁吉喆指出,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超过50万亿元,增长4.9%。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比上年提高了4.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是推动消费规模创新高的关键因素。


此外,供给端的创新为促进消费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也更好地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比如数字化产品类型更加丰富、节能环保类商品不断增多等,都起到很好的刺激消费作用。”


谈及2021年我国消费市场的特点,宁吉喆指出,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9.8%、18.8%。


2021年全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30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08042亿元,增长1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5%。



赵萍表示,当前消费存在的矛盾点是供给端不能满足实际的消费需求。因此,未来消费增长潜力主要体现在如何让供给端更精准地匹配消费需求。与此同时,服务消费也将是极具增长的潜力领域,“比如在线医疗、在线教育、养老服务等。”


赵萍认为,进入2022年,如果疫情能够清零,服务消费将进一步复苏,这将为国内消费的进一步恢复提供良好的支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了提升居民消费,1月17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这也是年内首个促消费重磅文件。


通知提出,要在精准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抓住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消费旺季契机,适应居民消费习惯变化和提质升级需要,挖掘消费热点和增长点,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推动实现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


新一年经济增长预计“前低后高”:全年GDP有潜力继续保持在5%以上


进入2022年,全球疫情仍旧严峻,国内经济存在多方面压力,我国GDP增长潜力到底如何?


对此,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政策重心转向稳增长、政策基调倾向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背景下,经济有望在年中实现疫情冲击后的二次探底并企稳回升,大概率是“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GDP有潜力继续保持5%以上的稳定增长格局,前期消费和投资相对偏软的情况在2022年将会有所改善。


王军认为,具体来看,2022年中国经济继续复苏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六个方面:


一是随着收入改善和稳消费政策见效,消费将继续温和复苏,增长幅度保持在5%~7%左右;


二是在政府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的支持下,基建投资有望企稳回升,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增速或反弹至5%~6%左右;


三是制造业投资结构性扩张、持续回暖潜力较大,尤其是符合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绿色、低碳投资,数字经济领域投资、专精特新领域投资和高技术行业相关投资有望加快;


四是新动能的培育和增长态势良好,产业升级继续加快;


五是供应链韧性较强,出口降温是大概率但不至于断崖式下跌,预计将逐渐向前期平台回归,增幅大致在5%~10%之间;


六是宏观调控有较为充足的扩张空间,财政、货币政策弹药充足、工具多样。


固定资产投资是“三驾马车”中重要的一环。2021年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44547亿元,比上年增长4.9%;两年平均增长3.9%。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总的看,2021年投资保持了恢复态势。下一阶段,投资增长走势看好。尽管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影响仍在持续,对投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但从我国发展阶段看,扩大有效投资有潜力、有空间,也有动力。


除了促发展投资潜力巨大、补短板投资空间广阔、创新投资动力充足外,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等政策也正在发力。


宁吉喆表示,随着2021年下半年以来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节奏,还有中央预算内投资加快下达进度,“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点项目陆续启动,“两新一重”项目(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交通水利等项目)有序建设,以及财政货币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都有利于固定资产投资稳步恢复。


他介绍,从投资的先行指标看,2021年1~12月份,新开工项目287760个,比1~11月份增加36767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上年增长3.3%,比1~11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加快。“年初以来,各地又按规划开工了一批重点项目,可以说投资增长前景看好。”


改革激发经济活力: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注册制改革等备受期待


在投资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新的一年,多方面改革措施的推进,也将为经济稳步增长带来更强的推动作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21年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一年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要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稳步推进电网、铁路等自然垄断行业改革。调动地方改革积极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投资,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加快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就在新年伊始的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明确在2022年上半年完成试点地区布局、实施方案编制报批工作。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指出,在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潜在经济增速出现放缓,此时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内生的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来看,在土地要素方面,有关政策提出建立城乡统一、省域联动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完善弹性出让年期出让制度和“标准地”出让制度;在技术要素方面,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完善创投监管发展政策,推进技术和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相关政策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在城市群或都市圈内开展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地提供。通过此类改革,未来户籍资源或要素可以实现更好流通,客观上有助于城市群和都市圈户籍政策更加协调统一,对于人口或人员的自由流动有积极作用。而在劳动力资源流动的带动下,显然也对当地的人口落户和购房需求释放产生积极的作用。


而在社会高度关注的资本市场改革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1月初,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来看注册制试点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条件已逐步具备。证监会正抓紧制定全市场注册制改革方案,确保这项重大改革平稳落地。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记者分析,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将依靠土地、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驱动调整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上来。而科技创新依赖于资本市场,2022年全面注册制有望加速推进,引导资本进一步向技术前沿突破和战略新兴产业集聚。


对于国企改革来说,2022年也是一个大年。日前召开的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暨地方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会议指出,要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国有资本布局,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贡献。


记者手记:面对挑战,中国经济仍有望成为全球增长主要推动力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超预期的“成绩单”:GDP总量首次突破110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超1.2万美元……


进入2022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面临着多重挑战,决策层也强调“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2021年亮眼的成绩单已成为过去,展望2022年,投资企稳、改革红利接踵而至,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引擎”。


应对挑战和压力,中国经济已经提前筑牢了雄厚的基础,自然也就更加从容。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依然能够保持稳中有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每经头条(ID:nbdtoutiao),记者:李可愚 张怀水 张蕊,编辑:陈星 陈旭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