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提示信息

扫码打开虎嗅APP

从思考到创造
打开APP
搜索历史
删除
完成
全部删除
热搜词
原创
2022-02-13 17:15
我们担忧的战争,是一些背包客向往的乐园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渣渣郡

题图|reddit,2013年日本战争游客Toshifumi Fujimoto正在叙利亚前线拍照。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对于绝大多数朋友而言,每逢大节,大家伙儿都会好好规划:甭管是去阳光海岸,还是就往床上一瘫,围绕的中心主旨就一个——趁此时机,度过一个安逸且愉快的浪漫假日。

 

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面对这种日子,安逸地度假实在不够劲,唯有去全球热点冲突地区旅趟游,才够爽快。

 

最具代表性的人,大概就是去年战乱喀布尔时,出现在各大媒体的英国网红@Lord Miles Routledge - 迈尔斯勋爵了。

 

现在,这位小伙又跑去了全球战云密布的乌克兰,因为他想亲眼目睹战争:I want to see the war。


 

 

像@迈尔斯勋爵这种,哪有战乱就往哪跑的旅游模式,在学术上被称作:

 

War tourism——战争观光。

 

 

你或许会觉得,像@迈尔斯勋爵这种玩的就是心跳的旅行者,只是孤例。

 

但只需在社交平台上随便一搜,这种硬核游客并不少,比如,现年56岁的英国人Andrew Drury,就是一名有30年战场旅行经验的老大哥。

 

他曾多次乘坐着恐怖分子同款Toyota,在危机重重的摩加迪沙寻找电影《黑影坠落》的现实遗迹。

 

 

也在几年前跑到了叙利亚战场上参观、采访,在过程中甚至还跟着库尔德武装一起躲避过ISIS狙击手的子弹。


“我喜欢去这种地纯粹是好奇心驱使,记忆最深们这边(库尔德武装)当时跟ISIS距离只有500米,对面子弹跟瀑布似的……我们这边阵亡了一个小伙子,对面也死了几个……我能清晰地看见子弹穿过土墙,这可能是我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他回忆道。

 

Andrew Drury是一位建筑公司的老板,但现在,他更愿意称自己为战地记者与制片人,由于经验丰富,Netflix特意跟着他拍了一部纪录片《暗黑旅游》

 

全球各国几乎都有这种狂人。

 

日本卡车司机Toshifumi Fujimoto为了逃离枯燥的生活,在2013年时就从土耳其偷渡去了叙利亚,而且还专挑前线战事最激烈的地方拍照探索。

 

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他一边哭一边解释自己的动机:“我自费出游是因为我离婚后,既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我跟我的孩子们已经三年多没见了,所以我给自己买了一份巨额人寿保险,期望自己能死在叙利亚,这样我的孩子们就能过上好的生活了。”


 

事实上,去战区旅行早就成为了新时尚。

 

直到2016年,12名欧美战区游客在阿富汗遭遇塔利班武装袭击的新闻登上了头条,才让世界见识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旅行市场。



2016年8月,由3名美国人、6名英国人、2名苏格兰人和1名德国人组成的12人战地旅行团,在前往巴米扬省的路程中遭遇袭击,造成至少7人受伤,登上新闻头条。

 

洞悉这一消费趋势的聪明人也早就在这个领域开始了布局。

 

前NYT记者尼古拉斯·伍德离开报社后开了一家名为政治旅行的公司,专门为这些消费者提供战区旅行服务:




从常规的去以色列戈兰高地看叙利亚战争,到花上7000美元的“利比亚·卡扎菲之旅”,伍德的公司专门为这些寻求特别旅行的游客提供各类定制方案。


正在戈兰高地上远眺叙利亚战争的游客

 

从外媒信息来看,战争旅行作为泛暗黑旅行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已经成为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

 

暗黑旅游研究所的研究员菲里普斯认为,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冒险前往危险地带度假的原因除了刺激,更重要的是好奇心。

 

 

战争旅行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在美国内战时期的马纳萨斯战役中,战场附近有钱人在山坡上一边野餐,一边笑看南北军打仗;而滑铁卢战场,更是在19世纪成为了欧洲旅行行业的财富密码,几乎那时所有的旅行社都安排了滑铁卢战役的经典路线。

 

事实上,战争旅行是一直以来都存在并在小众群体流行,从有史料记载的克里米亚,到之前的叙利亚、阿富汗,再到现在的乌克兰,人类对于暴力场所的追逐一脉相承,热情高涨。

 

而现在的乌克兰,更像是一座暗黑旅行的胜地。

 

一副讽刺战争旅游的插画,名为:新时尚。画面描述的是1995年波斯尼亚冲突,一堆西欧游客路过前线。

 

 

乌克兰是怎么变成暗黑旅游胜地的呢?

 

这事得从2013年的乌克兰广场革命说起:那时,数十万乌克兰人走上街头,抗议当时政府中止与欧盟签署协议,这一事件的最终结果,导致亲俄总统亚努科维奇流亡。

 

乌克兰国内局势的变化,引发地缘震荡,很快俄罗斯便以“保护俄裔人口”为名,将克里米亚纳入版图并介入乌东的军事冲突。


 

2013年11月的基辅,正在参与所谓“广场革命”的民众

 

在动荡的变局中,乌克兰东部成为战场,在长达近8年的谈判中,这片土地上的战火从未消散:

 

亲俄武装和乌克兰政府军,仍然在漫长的顿巴斯战争中消磨着彼此的生命,除了超过万人的死伤,中间还穿插着MH17被击落的惨剧。

 

2021 年 11 月的乌东地区局势:红色地区为亲俄武装控制的地区;黄色及蓝色地区为原先曾被亲俄武装控制,但随后被乌政府军重夺的地区;橙色地区为双方当前交战及对峙的地区。


而这种悲惨的遭遇,却让乌克兰成了一块战争旅游胜地。

 

英国《dailymail》在2015年曾报道一家名为Мегаполис курорт的俄罗斯旅游公司,专门就组织了战争旅行套餐,乌克兰战区4日游:

 

只要缴纳300英镑到2000英镑,就可以在安保人员的陪同下,和其他的乘客一起坐在坦克里,在人间炼狱逛上几天,拍上一些“战争靓照”。

 

在某著名国际旅行网站上,你甚至能订到乌东前线一日游的席位,花上385美元即可带你到世界上目前最危险的火线上转一圈,跟那些士兵们聊聊天。 



倘若战场背包客们,还是觉得这些公司出的“项目”太贵,那么大可以向现实生活取经,去战场旁边跟着小广告儿,去找“黑导游”。

 

这种玩法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你只需要花上50美元,就可以穿着防弹衣在导游的带领下,去战区逛上一圈。

 

颇具黑色幽默的是,招募文案大多并非是开业大酬宾之类的商业话术或是看见更大世界的理想主义标语,而是充满时代诱惑的朴实号召:“用一张战场终极自拍,打动你的朋友!”

 

 

对于游客来说,乌克兰能成为黑暗旅游胜地的原因不只是这里正在打仗;它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景点”——切尔诺贝利。

 

这种战场背包客的“1+1”旅游模式,听上去就像是一场名叫“乌克兰的血与泪”盛宴:主菜是血腥战场,而甜点就是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非法纪念品,含辐射的苹果酒;在HBO《切尔诺贝利》大火后,该地区的旅游越来越火。事实上,作为人类史上最大的核泄漏地区,切尔诺贝利早就成了一个流行文化符号。

 

如今当乌克兰再度战云密布,机灵的人又寻见了发财的机遇。

 

前两天,一条乌克兰旅游广告引发了外国社交平台的讨论,名为“保持冷静,前往乌克兰旅游——Keep calm and visit Ukraine”广告的精致网页和下方的logo,一度让外国网友以为这是乌克兰官方发布的消息。

 

而到最后他们才发现,制作这则信息的并不是乌克兰官方,而是一家旅行保险公司。

 

 

 

尽管战争游客诉说自己旅行的理由千人千面,但对于乌克兰民众来说是种冒犯。

 

在某些旅游网站的顿巴斯之旅(乌东冲突地区)的评论下方,很多乌克兰用户因为战争游客们建立在自身苦痛上的好奇心而感到愤怒。

 

最终,在一些乌克兰人的举报中,官方下线了各类顿巴斯旅游项目。



乌克兰人的愤怒不无道理。

 

打开正在前线旅行的@迈尔斯勋爵社交平台,你会发现它在谈论的事物永远都充满着一种抽离感——这场战争与我无关,我只是一个局外人,他们的紧张、冲突与厮杀只是我人生经验的养料。

 

以@迈尔斯勋爵为代表的战争游客群像,美国学者玛丽塔·斯特肯在其著作《历史的游客:从俄克拉荷马城到世贸遗址的记忆、媚俗和消费主义》中早就为他们做了总结:

 

“这是一种安全消费主义,同时也是一种身份消费。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政治不稳定的地方或者是有暴力爆发可能性的地方,本身就是对人和人的一种区分。”

 

 

而在旅游之外,回到乌云密布的乌克兰,他们的命运在多方势力的介入就像是时代大河的水上浮萍。

 

在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关口,他们决定积极准备,而当我看见那些乌克兰预备役正举着木枪,为可能的战争进行演练时——相比较政治的孰是孰非,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人是否能安详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在这种情况下,期待战争的战争游客和国际政治的审视的画面,就像是把一个国家装进了动物园的笼子,供人参观、游览。

 

 

在和平年代里,人们总以为战争是浪漫、是机遇、是艺术。以为是几部电影、几部书里的凌云壮志,是马革裹尸的大豪情。

 

但,这种甜蜜幻象,只属于那些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而对于那些经历过家园破败、枪林弹雨的人来说,没人愿意再体验一遍。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打开虎嗅APP,查看全文
频道:

支持一下

赞赏

0人已赞赏

大 家 都 在 看

大 家 都 在 搜

好的内容,值得赞赏

您的赞赏金额会直接进入作者的虎嗅账号

    自定义
    支付: